高校文翻转课堂教学理论运用

高校文翻转课堂教学理论运用

一、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直到毕业,连一张简单的“请假条”或“申请”都写不好。究其原因,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

(一)一些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课时太少

以笔者任教的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某二级学院将“财经应用文”列为专业基础课之一,教材的内容除了财务分析报告等专业文种,还包括行政公文、日常文书等一般文种,内容覆盖较为全面。但该课程的总学时只有30课时。受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对教材内容精挑细选,只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文种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获取的应用文知识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一些教师的授课模式囿于传统

时至今日,一些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师在授课时,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教学过程一般都是由文种概念和特点讲到种类和写法,再小结写作注意事项并对例文进行评析。或者先由例文导入再进行理论讲解。知识的消化吸收则是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基本上都在课余由学生完成,以教师的批改结束”。可在事实上,学生在拿到批阅过的作业本之后,往往将其束之高阁,极少重视教师的批阅意见,能够据此改正自己错误的少之又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除了少数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能够真正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三)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不足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国现今的教育形势下,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大多存在缺陷。要让他们在极有限的课时之内,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掌握足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意义

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才能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应用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以为,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经过几年的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极快的速度被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接受,影响日益扩大。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与传统教学模式正好相反。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虽然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他们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只在学生需要指导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则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大幅度减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大幅度增加。换言之,教师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互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翻转课堂对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对“翻转课堂”起源及特征的简述可以看出,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前述罗列的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变成视频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学习,这使得教师能够摆脱课时不足的桎梏,自由选择甚至扩大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接触并了解各类应用文特征、适用范围和写作技巧。其次,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练习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将原本应该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练习转移到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师的指导,并对其习作进行修改订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练习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各类应用文写作思路和相关技巧。再次,翻转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将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化为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能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加强理解。这就让许多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不再会因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的讲授而导致在学习上“积欠”越来越多。

三、交往教学理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对解决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作用十分巨大,但它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必须非常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在课前认真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练习实践。若是不能保证这一前提,翻转课堂只能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将比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差。如何在翻转课堂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在翻转课堂兴起的这几年来,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法。笔者以为,利用交往教学理论指导翻转课堂的实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交往教学的定义

所谓交往教学,“是教师、学生这些教学主体之间,围绕教学文本这一客体,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展开精神上的交往,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知识和新体验,并促使师生共同获得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精神性生产实践活动”。

(二)交往教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交往教学的主体是多极的,在交往教学中的所有人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教师和学生个人是主体,而且教师、学生组成的群体、集体都能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的主体虽然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交往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在平等的立场上,教学主体之间以教学文本为中介,彼此互相理解和沟通,最终实现认同与达成共识,获得新知识与新体验。其次,交往教学承认教学活动中所有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各个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的认识,在理解过程中改造自我,也改造对方,主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而交往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再次,交往教学中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师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之间因知识、能力、智慧、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难免会产生思想和观念上的碰撞。但这种碰撞并不是彼此间的对立与对抗,通过碰撞产生的火花正是教学交往活动希望产生的成果。碰撞的成果促使教学主体共同迈向全面发展的彼岸。交往教学的主体之间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种合作的交往过程表现在外部世界,就是合作化的教学机制。最后,交往教学的教学情境是人文化的。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使交往教学的主体之间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交往教学理论在应用文翻转课堂实践中的运用

比对交往教学理论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难发现两者的理论内核有着极高的契合度。而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时如何才能解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问题,也应当从交往教学理论出发寻找方法。首先,教师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无限扩展学生在应用文课堂之外的交往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建立应用文教学的网络平台。该平台除了供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还应当提供专属的讨论板块,使学生在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通过该版块迅速寻求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或者在学生获得学习心得时,能够通过该板块迅速与他人分享。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应当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度,通过对比自身和他人的学习进度,刺激学生主动观看教学视频的热情。其次,教师应当积极扩展学生的课堂交往渠道。比如,教师可将一堂课分成若干个先后有序的模块。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观看教学视频的心得。其次,让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再次,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各小组通过讨论共同完成。最后,各小组再次选派代表上台进行练习展示。通过组内成员之前以及各组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认识不足、汲取长处,从而提高对应用文理论的理解,提升写作技巧。最后,教师应当建立起基于交往的评价体系。除了根据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如可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讨论板块中分享学习心得的数量与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请学生对组内成员在小组讨论时的表现评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胜枚举。总的来说,“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改良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交往教学理论则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去。可是,“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如何才能将交往教学理论嵌入其中,使其在应用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还需要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展开更多的研究。

作者:胡懿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