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理论下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高校教学理论下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一、高校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在教育科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认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视角不同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表述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Snelbecker认为,所谓教学理论指的是,为更加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旨在实现学校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一整套具有类似处方作用的系统理论。E.D.Gagne认为,教学理论需要致力于外部教学事件、最终学习结果的有机联系。国内学者金一鸣提出“,教学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对教学内在规律进行探究,要提出教师应如何教,同时指出学生应如何学”。由上述观点可知,教学理论的实质是借助教学概念、分析以及命题等,对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如何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予以研究,同时予以提炼和升华,构建一种具有理想适用性的解释框架,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指导。教学理论具有描述性、处方性以及规范性的特点。通常而言,教学理论至少需要对教学目的的明确、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营造等问题予以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作为教学理论体系,其指导教学实践的本质属性,要求其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教学”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揭示和总结其内在规律,指出并发扬“有效教学”情境下的教师行为,有效促进高校教学活动。

二、高校教学理论和教师教学评价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教师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学理论研究的必然性

实践的实质是主观之于客观的外在表现,是基于认识这一前提,以改造世界或者相关事物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教学实践属于一种基于某些特定教学观念之上且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一系列行为以及活动方式的总称。所以,高校教学活动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纯感性属性的实践活动,而应该属于建立在教学活动诸多内在要素基础之上的具有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组织性较强等特点的理性活动。由此可见,教师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高校教学理论研究的必然性。

(二)研究教学理论是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理性选择

教学活动属于一种目的明确且极具价值的实践活动,为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需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给出客观而公正的判断和评价,这是高校教学引入和应用教学评价的初衷所在,同时也表明了教学评价存在的现实需要和积极意义。行动需要理念予以指导,建立在教学实践活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学评价同样离不开科学教学理念的引导和支撑,因而加深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知便显得尤为必要。总而言之,研究教学理论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是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理想选择。

三、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价值观念

随着对教学本质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教学评价价值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评价价值一直是研究重点,经过不断总结,提出了三种价值认识:一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有利于教学质量改进;三是有利于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述价值对应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以,在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矛盾将常可见。下文基于教学理论要求以及规律,对该项工作的价值观念予以进一步明确。

1.促进大学生有效学习是外在动力。

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其有效性,然而什么是“有效”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一定的争论,可以确认的是,所谓有效性表征的是实际和目标的契合程度,对于高校教学而言,其目标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高校教学理论所涉及的诸多研究,其目的在于充分揭示教学活动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教学属性定位,揭示其发展规律,从而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高等教育追求的崇高目标,同时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合法依据。在国民经济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促进大学生的有效学习便成了教学评价得以可持续实施的一大外在动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内在需求。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将教学职能转变成一种习惯和观念,是对教职员工及其绩效的认可和重视。如果缺少高质量教师资源的有效保障,便很难甚至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若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首要的工作便是积极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必要和坚实的人力支持。

(二)重建指标体系

在所有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都是最难解决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活动根本没有办法正常展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教学评价得以正常实施的关键方面。

1.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

指标体系将会对评价工作起到一个导向性作用。考虑到教学评价评什么,教师便会以什么为重点,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积极而透彻地把握教学所包含的诸多关键环节,切忌有所偏颇。现阶段,教学评价大多暴露出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所以,在建立教师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需要适当提高教学过程因素所占的比重,从而真正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并使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末。

2.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高等教育创造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基于此实施后续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等。现阶段的教师教学评价更加强调发掘评价本身具有的发展性功能,使其从过去终结性的评价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对教学本质的回归。为达成上述效果,则应彻底改变基于奖惩这一导向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具有发展性内涵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3.重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侧重点慢慢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如同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理论所提倡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机会,促进高效的师生互动,形成对知识的积极求索以及深刻理解,从而获得学习的高层次情感体验,这为重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改进方法体系

所谓评价方法体系指的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基于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实效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以及技术的总和。下文将针对多元主体评价法(基于教师职业特点)进行深入探讨。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关系教师自身,而且关系特定的学生群体,还关系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因而一个理想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借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实现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使该体系成为一个相关方广泛参与且具有良性互动特点的网络系统。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指学生结合相关信息(如教师课堂表现等)对教师教学予以相应评价的一种活动。可建立一个“公约式”学生评教体系,由师生双方协商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对应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得到一个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基于既定的指标体系展开相应评价,从而帮助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趋于统一,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2.同行评价。

在同行评价中,亟待解决由于人情因素而导致的评价结果失真问题。所以,在同行评价中,需要不断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清楚了解评价的意义以及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做到公正评价,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和优势,从中汲取经验,进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师自评。

积极落实教师自评,能够便于教师本人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促使教师形成积极的反思习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革新管理体制

对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的教学评价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科学管理理念严重缺失,由于过度依赖相关的行政监督,弱化甚至完全忽视教师这一专业群体的自主意识,因而大大打击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对教学过程功能的改进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教师教学评价能否得以正常和高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所以,革新管理体制刻不容缓。若想实现对该体制的有效改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建立健全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三是健全绩效评估以及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制度;五是设置专门的教师教学评价机构。

四、结束语

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综合效应特点。无论该项工作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均会产生以交往、反馈、导向等为代表的诸多效能,将会给教师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心态、工作目标、教学行为的影响等。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多维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系数,因而如何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更为有效的评价,仍需要业内人士积极求索。

作者:范莹芳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