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基础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基础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针对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方式不多、整体性不强等问题,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从提高改革认识、打通基础与专业壁垒、优化配置课程、创新实践体系、发挥师生主动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随着“新工科”概念提出,我国人才培养的理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有操作能力、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战略视野的高素质综合性复合型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已成为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推出了“新工科”计划,并出台了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未来培养“新工科”专业性人才提供了顶层设计,为未来开拓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新工科”计划提出后,各地高校都积极响应并推进相关教学改革。综合各地教学改革成效来看,成效显著,但具体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流设计、机器人、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工科专业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与升级[4-5]。总体来说,“新工科”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并初见成效,但高校更多地聚焦专业教学改革,对公共基础教学中数学、物理、外语类课程改革意愿不强、重视不够。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否能够活学活用,真正学懂弄通不仅决定着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决定着面向新问题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持续提高。加强基础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是终身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是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需要。

二、“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现状

(一)基础教学改革重视不够

“新工科”改革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各地高校大力支持与推动,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后,全国各高校都将“新工科”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着力推进相关专业学科的改革,具体表现为目前高校提出的方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科或专业课程的改革上。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学科专业的调整规划,对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内容进行,使“新工科”专业建设研究蓬勃发展。相较于专业课改革,对基础教学改革重视程度相对不够,部分高校领导与教师认为基础教学由于其自身特点,改革空间较小,对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而基础教学改革却星星点点,少之又少。

(二)基础教学改革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已认识到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由于“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时间较短,成功的经验不多,对专业建设效果支撑不明显,导致基础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新工科”背景下的基础教学改革中改革理念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教学改革与专业学科建设明显脱节与滞后,大部分基础教学改革就基础教学改革而改革,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基本素质的提高,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不够。

(三)基础教学改革方式不多

教学改革方式是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基础教学改革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而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明显不够,大部分基础课程的改革还局限于正常的讲授式,研讨式或现场观摩式还比较少。另外,基础课程改革的授课模式创新不多,对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应用较少,使“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仅局限于教学楼内,学生接受热情不高,理解深度不够,灵活运用基础学科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方式的不完善直接拉低了“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效果。

(四)基础教学改革整体性不强

国内外工程教育研究呈现出一种态势,即国外起步早,国内起步晚;学科改革研究多,基础教学研究少;工程能力培养研究多,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研究少;单一课程研究多,整体改革研究少,特别是专门将“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建设基础教学的新范式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深入研究的不多,所以“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基本属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对“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设计缺乏宏观的顶层整体设计,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呈现出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正是因为缺乏整体设计,所以“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基础教学改革不明显又引起众多教师对“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探讨,产生后退思想,形成恶性循环。

三、“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路径

基于当前我国“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现状,可以发现“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的较少,研究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理念不完善、方式有待创新、整体设计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战略眼光,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提高基础课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先导,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使基础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与引导,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的认识。首先要明确“新工科”理念的内涵与实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随机应变妥善解决现实中各类问题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外,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深度是决定专业知识是否运用自如的有效工具。其次要从国际视角及长远眼光来分析清楚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关系,不能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创新与完善,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并将这种新理念进行宣传。再次,要不断完善基础课程改革制度,加大对基础课程改革的资金支持力度,激发基础课程教师推动“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程改革的热情。

(二)打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壁垒

要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必须打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壁垒,实现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基础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安排,改变在教学学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较小的现状,充分考虑不同的专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程度的差异,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讲授重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推动基础课教师同专业教师进行广泛沟通和科学论证,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对基础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的重新构建。任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沟通,结合不同专业确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专业和基础教学的联系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也要了解基础知识与所教专业知识相关的合适例子,从而更好的实现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配置基础课程教学

要积极创新“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教学方式改革,综合运用网络授课、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基础课程改革效果。当然教学方式只是教学改革的载体,除了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外,还必须对基础教学课程有一个整体设计。一方面积极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要了解所教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应用的范围,寻找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并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培养目标,配置多种课程套餐,讲授难易,体现专业需求特色,完成个性化培养。例如化工类专业不需要线面积分和无穷级数,对重积分仅需二重积分;电气智能化等专业后续专业课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原理等课程所需数学知识较多,对数学课要求较高;国际贸易专业对外语口语和写作要求较高;化工类专业对大学物理知识要求较低,但电气类等专业对物理知识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引例、例题都尽可能与后续课程相关联,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专业气氛,受到专业熏陶,开阔专业视野,满足学习专业的需要。另外要积极探索利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教学大纲、教师教案、习题及授课录像等进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增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性。

(四)创新基础教学实践体系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创新能力。基础教学要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要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完善创新基础教育体系。比如在基础教学课程中的大学物理试验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的实践使得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和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仅局限于时间的开放,还包括空间的开放和对象的开放,满足学生对实验课程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成立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实行开放式教学组织模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实施实验过程。邀请专业教师和基础教学教师定期开展针对指导,开展针对相关理论技术知识的自主学习,充分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和研究热情。学生通过研究应用实验技术、设计新型实验装置,更好的掌握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知识体系,为后面的专业学习奠定广泛基础,进而激发学生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

“新工科”理念要求学生是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要推进新工科理念下的基础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将Matlab、SAS等数学软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学,更清楚为何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比如通过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将学生领入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尝试通过运用各领域所学知识来综合解决问题,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最新动态,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才能真正发挥出基础学科在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作用进而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

四、结语

基础教学改革要求不断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基础教学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推进作用,逐步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范式,促进“新工科”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3]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7(5):38-41.

[4]章丽辉,钟圣怡,赵加强,等.新工科视域下数理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4-49.

[5]陈孟威,陈兴明.“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37-40.

作者:李石涛 滕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