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选题策划探讨

教师教育选题策划探讨

摘要:当前教育正发生着快速变化,学校、教师购书也越来越对图书内容质量、可读性与针对性有了更高要求,这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的策划、出版来说是一个新机遇。优秀的教师教育类图书编辑一要懂教育,包括了解教师需求、熟悉教育现状,二要懂教育出版,包括打造教育品牌、洞悉市场变化、积极培养作者、紧扣读者需求,从而做出一线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兴趣的书,做出优质的基础教育教师用书。

关键词:教师教育;选题策划;教育出版

当前教育正发生着快速变化,教师、学生和家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做真正的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需要阅读很多类的图书,而不仅仅是教辅材料。教师爱读书,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师阅读,以阅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格外必要和紧迫。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职前教育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如火如荼的教师培训有时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传统的理论书、培训书中枯燥的内容不再买账,学校、教师购书也越来越对图书内容质量、可读性与针对性有了更高要求,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的策划、出版来说是一个新机遇,大有所为。当下的出版生态,竞争日益激烈,选题策划越来越成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也是我们图书编辑的生命线。本文仅从大象出版社近几年策划出版的相关图书实践中,积极探讨在当前教育发展与图书市场背景下教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提升策略。

一、要懂教育

这里的“懂教育”不单单指在师范院校系统学习过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更要知道目前国内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要知道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术、方法,以应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知道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好的理论,以便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洞悉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

(一)了解教师需求

在策划教师教育类图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教师最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是什么?最希望得到帮助的形式是什么?教师看什么书,不看什么书?哪些是上面发的,哪些是教师买的?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心目中理想的图书是什么?教师用书定价多少合适?字数多少合适?什么样的装帧风格最合适?教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编辑在策划教育类图书时,应该坚持几个原则:少批判,多建设;不出劣质论文集,不出个人纪念文集,不出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著作;图书要有个性,有真思想、真性情。比如,大象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书,通过《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儿童的人格教育》三本教育经典,啃读出了“目的与节奏”“遭遇与危机”“空间与时间”“气氛与信任”“语言与深描”“自卑与超越”十二个词语。这些是不是改变教育的“关键”,有可能仁智各见,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对教育本源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深入浅出,明明是较为深奥的道理,但是作者不拽文、不晦涩,而是娓娓道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郝晓东在中学教书十一年,后又支教七年,现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书,同时,他也是“新教育”实验网师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较为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让他打通了教育经典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壁垒,深知教师的教育生活,需要进行怎样的指导,如何从教育经典中汲取真理,但又不因为是经典就完全迷信。这是这本书的价值,也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理论类图书的亮点。它的出版契合了现在悄然兴起的“怀特海热”“博尔诺夫热”“阿德勒热”,能够极大地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熟悉教育现状

因为工作关系,大象社集结了一批像郝晓东老师一样的教师,在对他们充分挖掘后,我们发现,优秀教师各有各的个性,但是普遍具有这样的共性: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良好的品性、系统的知识结构、持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开发和策划各种课程的能力,从而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小太阳”,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培养一批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和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从2013年开始评选“中原名师”,以此促进河南省由教师大省迈向教师强省,计划到2020年分期分批认定116名。成为中原名师,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一个新的起点。那么,从优秀到卓越,从省级名师到中原名师,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说,最需要弥补什么?进行理论研修、教育科研,是中原名师成长的必然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的出版是大象出版社的一条重要产品生产线,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中原名师”系列丛书,希望这些图书出版能够对中原教育播撒希望、传递勇气、注入信心——给更多教师带去职业认同和信心。

二、要懂教育出版

(一)打造教育品牌

一个有品质的教师教育用书系列就像一堂堂“公开课”,可以随时随地个性化地满足教师需求。现实中,河南目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还是“零散作战”,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想提高辨识度,必须要品牌化。而一个品牌若要长势发展,定位需要具有前瞻性和高端性。根据调研,教师用书目前呈现微观化,教师和学校亟需那些拿来就能用的“模式”“方法”等,而这些涉及技术层面的书籍研究的都是教育的细枝末节,受众渴求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由教师发展模式的转型所导致的。如同一棵大树,能否枝繁叶茂,就要看它的根扎得有多深、有多广。那么,教师教育类图书出版的“根”是什么呢?我们的研判是:直指教师精神成长的读物。换句话说,就是关注教师精神或心灵成长的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如果不指向人的生命,那么就没有意义。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如何活得更有价值,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体现。我们如果能够顺势而为,精心打造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一系列书籍,让她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的拳头产品,那么势必能够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洞悉市场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师教育建立、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师范院校没有将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关乎教师一生的整体来进行教学研究。时代在变,情况转好,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新课改让很多教师有了质的改变,他们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达到了专业的成长。这些教师爱读书,更爱写书。他们写的书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接地气,不晦涩,关键是其他老师看了以后能够马上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学校里。比如我社近两年策划出版的《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高中系列班会课》《教你发现语言密码》《12小时学会做创客》等,都是操作性很强的书。他们的作者均来自于教学一线:《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的作者是国内著名的“南明教育”团队;《高中系列班会课》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8+1”班主任工作室;《教你发现语言密码》的作者是中原名师,也是校讯通的特邀作者;《12小时学会做创客》契合社会热点,这本书被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女士称赞、推荐并推广。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操作性强的教育类图书非常热门,层出不穷,我们在不断拓展这个领域的同时,也要加强关注教师内心成长的图书,比如关涉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面等都是教师教育类图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积极培养作者

像你、我这样的普通编辑,平时囿于大量的案头工作,要想破解“加工编辑”的魔咒,笔者以为最起码要做到两个“狠”字。第一个“狠”,是狠狠向下扎根,专业博学;第二个“狠”,是狠挖自己的圈子,广结善缘。大象社在策划出版图书的实践中,一直坚持一个信念,就是除了广结名师名家外,更是不断寻找并积极培养极具潜力的作者,相对而言,图书出版只是他们的副产品。尤其对于那些冉冉上升的作者,我们设计他们的成长路线,指出他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规避哪些问题,并向部级教育媒体推荐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和服务,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这些良好的互动,加深了作者和编辑的忠诚度与信任感。大象社曾经于2016年出版了《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Ⅰ、Ⅱ、Ⅲ),这套书不仅完成了电影精品目录的筛选,而且完成了成熟的电影课程体系开发。大象社持续跟进作者王晓琳老师已有十来年的时间,认为她在国内电影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领域是数一数二的领军人。一是她是最早关注电影课程的一批教育者,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深入下去,这不同于其他跟风作者;二是她背靠新教育、南明教育,到现在树立自己的品牌,一直都是团队合作,在国内各省都有拥趸,这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单打独斗”;三是她的开发与研究是有科学的、坚实的理论支持,既是鲜活的又是严谨的,这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兴趣使然或者心血来潮。所以,由这样的作者撰写的书稿可以说是最前沿、最深入、最全面的。今年,既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图书市场的了解,也是基于与作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我们趁热打铁,即将出版她的《当电影走进教室》(Ⅰ、Ⅱ)。这套丛书根据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和他们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预设了10个教育专题,从各个角度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提供各种有益建议,引领生命成长。

(四)紧扣读者需求

作为教育类图书的策划编辑,要关注时代的变革,紧扣时代的脉搏,善于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发展的主旋律,更要有文化担当和出版使命。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编辑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的标准。其中,读者需求是最重要的依据。教师教育用书是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的交叉点,读者对象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比如,2017年出版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一本家教类的图书,作者是韩素静,她被全国知名特级教师郑立平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这本由名师写就的图书2018年共销售31573册,符合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畅销书标准。她的畅销是有原因的。近些年,我们发现,随着父母素养的提升,如何温暖而又科学地陪伴孩子的成长已经成为家长极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众多父母会更加关注优质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于是,大象社向“新教育”实验下的“新父母研究所”负责人与讲师韩素静老师约稿,并强调了几个原则——不要流水账,要分主题;不要只局限在自家孩子,还应该谈论现象问题;不要过于个人化,要定位在其他父母都能借鉴。从初稿到定稿再到成书,历经三年的写作与出版时间,我们把作者定义为“一本饱蘸十八年心血写出的书”,打磨成了“如何做父母也是门学问”。《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阐述的核心内容是:父母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笔者认为,她的阅读价值有二:一是以专题形式详述了孩子18年成长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方面与问题,比如“如何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如何有意识地放手”“如何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当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人父母者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和生活状态,等等。简言之,非常实用,家长看了后,能够直接借鉴。二是韩老师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自家孩子身上,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教育学、人类学甚至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成长事件,解读什么是正确地爱孩子,也营造了良好家风,既有养育孩子的具体方式,又有分析这种方式背后的原因,层次一下子就提高了,区别于市场上很多的家教类书籍。策划诸如此类“叫好又叫座”的图书时,编辑要对市场具有极强的敏感度,深入细致地做好市场调研,认真研判市场需求,准确分析读者的阅读取向、消费心理及经济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南方周末》上曾有一篇题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社论中这样写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把这样的话用在出版人身上是不为过的。图书市场竞争看似是书与书、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不同策划编辑能力的较量。优秀的教师教育类图书编辑不仅要懂教育,更要懂教育出版,做出一线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兴趣的书,做出他们喜欢读、愿意掏钱买的书,做出他们觉得值得珍藏的书。这些优质的基础教育教师用书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解进而会影响学生,影响和改变社会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法源.大夏书系的品牌之路[J].出版人,2006(12).

[2]李琳竹.课改10年,教师教育类图书面貌全新[N].中国图书商报,2011-10-28.

[3]吴韫丽.编辑策划,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J].出版广角,2016(11).

[4]迟云.一个编辑的视角:如何做好选题策划[J].中国编辑,2019(1).

作者:梁金蓝 单位: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