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简述(3篇)

高校教师教学简述(3篇)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实效性提升

摘要: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师生“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实效性;开拓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我们都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某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近十年,重读《论语》中《子贡问政》一文,感悟甚多,《子贡问政》中所体现出的理念对于现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有裨益。《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讲的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讨教治国的理念,子贡想知道“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在老师心目中孰轻孰重。在孔子看来“民信”是最重要的,即使牺牲了前面两样,也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子贡问政》表达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引发了本文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认为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非常有意义。孔子说的这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的:第一要备足粮食;第二要完善战备;第三要让学生信任,其中“学生的信任”是重中之重。

一、足食

所谓“足食”是指备足粮食,而“粮食”指的就是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足食”要求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熟练的掌握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食”呢?第一,要仔细阅读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文献,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精髓,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能用通俗易懂而又极具说服力的语言解读教材的理论观点、时事热点问题和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去感召当代的大学生。从目前现状来看,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在有些院校法律专业、历史专业等非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改行从事思政课教学比较普遍。有些教师并没认真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甚至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都没有熟练掌握就上了讲台,没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欠缺“足食”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怎么能保证?第二,要在实践中积累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政课教师想要使自己的讲授更具说服力,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结合当前实际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复合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从多角度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将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可信度、趣味性和实效性,学生才愿意听、愿意学。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广泛接触社会,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主动了解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才能起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讲,“足食”就是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教师只有在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继而才能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足兵

所谓“足兵”是指充足的战略,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被动的讲授,授课就是一味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做法,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呆板、缺乏科学性,不能很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况,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将思政课上好,除了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外,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足兵”呢?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授课前要吃透教材,认真剖析教材体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紧抓教材核心理念,特别是要善于将理论和现实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思政课的理论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起来,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感召,可以转变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偏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通过一系列交互、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内心信仰体系的生成。第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思政课教学开始采用翻转课堂、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思路。笔者从事思政课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在教学中初步建立起一种尊重个体、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构架在一起,实现了实时高效的师生互动,连接起了教与学两个环节;二是在教学互动上,不仅注重师生间的课堂内互动,更强调的是一种线上的互动,用新媒体技术构架起师生间更为广泛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授课的实效性;三是在教学资源上,由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便于学生扩展知识,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有限性的缺陷;四是在教学氛围上,它强调的是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为什么”,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五是在教学技术上,它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真正体现出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作用;六是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对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注重学习中的互动环节,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并顺应时展的新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做到“足兵”,才能让自己讲授的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三、民信

在儒家治国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人民的信任”,孔子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是确保“国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惜放弃国防和经济。对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民信”就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点较之前面两点应该更为重要。那么,思政课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民信”呢?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不得不承认存在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做到发自内心去学习、真正去信仰并指导现实生活,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觉将马克思理论应用到实践,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特别是当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思想,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强有力的反驳。教师自身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自己讲的自己都不信,学生又怎么会信?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实践行动的指南,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讲授更具说服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随之得到提高。可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前提。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对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熟练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作出既具逻辑性又具说服力的解答。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三真”,即真正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激情和真情感染学生;真见——对教学的重难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真研究真见解的主导作用,才能使思政课教师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其次,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认可,还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教育教学的重大责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的特殊使命来看。它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事业得以传承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人为己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思政课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教学、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而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工资待遇又普遍不高,各种压力之下心理会出现一定的不平衡,这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甚至有些人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在这种状态下从事思政课教学,即使教师拥有再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无法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认识到自己所讲授课程的重要社会价值,自觉树立高度的职业自信,不断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使思政课的社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再次,主动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师生“交互、体验、践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思政课青年教师想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还必须要了解现在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在这样的关系中,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而学生处在被动的一方,只能去被动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归正,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预设的目标。”这种为了教而教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为所有在校大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95后”的大学生们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现当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5后”大学生拥有更加独立的个性特征,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拘泥于传统体制,敢想敢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因此会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思政课教师只有贴近他们,充分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发挥的平台,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改变那种做知识灌输者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出如何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的合理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联通在一起,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和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最终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更是源自于思政课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思政课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去赢得学生的爱戴。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青年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以真情去打动学生,用道德去感化学生,实实在在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使思政课教师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原琳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4

第二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各大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几条途径,即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建立“传帮带”机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举办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评教”,以期能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培训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共计9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教师的65%,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目前,高校新进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导致教学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一、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制订一份详尽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教师培养目标:继续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加强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建设,同时还要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其次,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教师培养实效。针对新进的青年教师,学校应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通过教学专家讲座、观摩公开课、多媒体技术培训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有效掌握教学中的各项基本技能。而对于即将开课的青年教师,应安排教学督导组对其进行试讲考核。对于已入职3~6年的青年教师,应以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为主,通过名师讲座、教学专题交流会、教学沙龙等组织形式,围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革新等,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1]。最后,建立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各高校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成立行政听课小组,对教师进行指令性和随机性听课。此外,每学期,教务处还可以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听课评议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工作动机的心理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使人的潜能发挥70%~80%[2]。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能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与科研方面的激励机制相比,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激励存在明显差距,导致高校教师普遍注重教学完成的工作量,而不追求质量。因此,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必须加大在教学上的投入,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1)制度激励。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激励制度,如《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制》《教学业绩考核制》《教师职称晋升制》等。(2)荣誉激励。通过定期开展“教坛新秀”“教师教学优秀奖”“青年园丁”“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评比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进行大力宣传和公开表扬。对于奖励的形式,不应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更要包含薪酬层面的奖励,奖励的金额要有吸引力,要与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奖励额度保持平衡。(3)榜样激励。学校每年可以设立一项教学最高奖项,用几十万或上百万的奖金奖励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以此体现学校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岗位优秀教师的肯定与尊重,进而在全校范围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陆续设置了这类教学大奖,这一举措不仅在校内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同时也经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如国内著名学府浙江大学在2011年就设立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奖励金额高达100万元;四川大学于2014年设立“卓越教学奖”,奖励金额最高达50万元。这些名校通过设置百万教学大奖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现象,使高校重新回归教育机构本位,而不是科研机构,同时也给热爱教学的青年教师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促使他们安心于教学、专注于教学。

三、建立“传帮带”机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各教学单位应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可以建立“传帮带”机制[3]。实践表明,“以老带新”是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让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吸取教学经验、开拓教学思路,而老教师通过听取青年教师的讲课情况,给出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在“传帮带”过程中,老教师要发挥好“传师德,帮教学,带科研”的作用,新教师要发扬“学教法,问问题,练技能”的精神,逐步形成“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举办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评教”

学校要定期组织与教学相关的一些竞赛,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板书比赛、微课比赛、多媒体设计竞赛、教学设计竞赛等[4],形成“以赛促教、以赛评教”的新局面,进而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可从各项比赛中评选出一批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组织获奖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安排未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到场观摩,从而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另外,各类教学技能竞赛的开展,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能促使学校相关部门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为学院和部门今后的教学改革与教师的培养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结语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正是从以上四条途径出发,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已初见成效。此外,笔者所在学校还成立了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门负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并设置了教学优秀奖、教坛新秀奖、青年园丁奖等多个教学奖项,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定期举办讲课比赛、微课比赛、板书比赛等,取得明显效果;制定了《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制》,将教学的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评聘挂钩,并修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新增了以教学为主的职称申报类型。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鼓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邹海雷 王成 孟艳姣 许如星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钱静珠,管国锋,程本松.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183-186.

[2]刘海波,张丹,陈龙.高等院校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09,(9):114-117.

[3]李迎春,陈玲,戈应滨.教学导师制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6):632-633.

[4]颜研.讲课比赛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87-90.

第三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

摘要:

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和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研究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践研究的重要保障。文章将视线聚焦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研究上。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和价值寻绎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学生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1]。从教师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值的体现”[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都影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思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态度构成的;从教学角度而言,能力是依据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对国内外教学能力概念和构成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1.国外关于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

国外学者主要从内涵的定义、工作内容的定义、结构的定义等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从内涵角度来看,DinekeE.H.Tigelaar(2004)认为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个人特征,是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2]。从工作内容角度来看,MargaretC.Wang(1980)认为学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够诊断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学习前提条件,并根据持续的诊断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能够联系学习目标进行课程决策;能够制定学习安排,根据对学习前提条件、个性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的分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能为教学和学习的顺利进行而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3]。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分为技术层面和人格层面两个维度:技术层面包括专业技能、智谋技能、交际技能;人格层面包括个性和动机[4]。

2.国内关于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

在对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本土化研究之后,国内的学者也提出新的内涵。学者李春生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学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5]。余承海、姚本先的研究认为(2005),教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教学活动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依托于一定的智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6]。也有部分学者关注的是教学能力在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的内容中所起的作用。唐玉光(1999)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7]。笔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所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的教学能力应包括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1.优化高校教师准入机制,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

高校的考评大都以科研为导向,高校在教师招聘上更多地关注招聘对象的文章发表、基金、课题、项目等科研能力或者潜力上。而在面试时很少有类似于说课或者上课等环节,对课题教学能力的关注度不够。实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在教师准入机制上,由过度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转向兼顾教师教学基本功,例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机智等基本素养。提高教师教学和教研能力在高校教师准入机制中的比重。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方面,适当提高教学业绩的参考性,例如,对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升绩效考核的业绩,从而提高教师考核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高校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但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忽略本职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开展研究型教学,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以教带学的新局面。教师还可以带动学生共同研究,达到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优化和完善教学质量和教学学术的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但一个学者的工作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8]。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术的研究者。教师要做一位学术型教师,拥有广阔的眼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独立的思考者。掌握教学学术可以从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与本专业或者跨专业的教师针对教学实践进行交流;善于积累,对在评价、反思和交流中形成的内容进行著书立说,提升理论高度。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在制度和政策制定方面,不断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学术环境,鼓励教师从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教学等方面积极努力。

2.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校教师为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就要不断地进修和培训,从而促进知识结构和自身专业发展,以求在学历、学科知识上不断地进取,实现在自我素质和教学能力上不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9]很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教学评估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师搭建教学发展平台,从而支撑学校教学发展。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多维度的立体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估中,建立多层面评价体系,将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价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在评估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教学培训解决问题。学校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探索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活动,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全方位发展。

3.构建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目前,不少高校都开始重视教学的教学能力提升,进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教学竞赛。例如,新入职教师的展示课;校级的“精彩一讲”讲课比赛;卓越课堂教学发展计划。通过一系列活动,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秉持先进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的思想性,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而在校内掀起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热潮,打造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在每学期结束通过教学评价网站,要求学生对科任教师进行评价。评教主要从教学态度、课堂组织、教学艺术、专业水平、语言组织等方面进行评价,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教师。倡导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奖励、持续改进,有效地增强教师加大教学投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目标是职称的晋升。在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对教学突出的教授建立快速通道,甚至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学型”教授晋升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理性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完善高校教师激励制度,构建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教师们搭建展示平台,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精神激励的机制,例如,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优等方面的激励。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本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尝试建立动态评价体制。学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既要关注目标控制,也要关注过程控制。在目标控制过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设计为抓手;在过程控制过程中,以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信息处理为抓手。以校督导组听课为主,以学生评教、校领导随机听课、教师互评为辅,在学期末开展专门的学生或者教师座谈会,加强教学情况信息反馈与处理。从管理、教学、学习、评价等环节入手,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目标监控。开展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建立多层面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兼顾各学科的共同特点、反映课程目标,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评教。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师生交互水平,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在基层学院、系内开展随机评价,将评价体现在平时。教师也要针对教学课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要依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问题,获得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的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期结束之际,及时对所选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学改革提出建议或者意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之一是“就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可多与就业单位联系,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工作状况,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得到这些反馈之后,在学校内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研方向、教师教学能力、管理体制等进行调整或者改革,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关注教师本身,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能力的形成通常要经历技能的形成、知识的传授,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教师入职开始,高校就开始培养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能力提升的演变过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从内外因层面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自发的,即教师自身根据内在需要的发展;另外一种是外推的,即所在高校或者其他外在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当然,内在和外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个外部力量,除了学校的支持,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不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中,而是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产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大环境受到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在资金支持和精神保障上。高校应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着力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学习为重,营造教研氛围。加强校本研究,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要着力研究所教课程的最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很多教师即使拥有高学历、高文凭,但严重缺乏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很多高校都开始关注对教师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在科研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操作性层面的评价,构建和引领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刘娟 单位: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锦庭.校本研修的聚集点———课堂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6):32.

[4]钟启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我教育力”[J].上海教育科研,1998(9):25.

[5]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276.

[6]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4.

[7]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41.

[8]魏宏聚.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