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分析(7篇)

高校教师教学分析(7篇)

第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机智

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科学讲授方式的了解,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而传统空泛的讲授方法呈现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理解与反馈,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却容易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够恰当。例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授课内容联系不大,学生用逆向思维与教师进行讨论,或问到教师拿不准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采取简单点评或回避的课堂教学行为,或是就事论事,仅给出针对问题的答案,少有新的启发。

(二)教学语言基本功不过硬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教师栩栩如生的表述,深入浅出的分析,高屋建瓴的概括,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由此可见,恰当、准确、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教学目标顺利高质量的完成。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广泛存在用词不严谨、表达不完整、话语不流畅、繁冗多余等非科学性、非教育性、无目标性的诸多问题,平铺直叙、枯燥淡然、一味说教等现象较为普遍。

(三)教学板书不规范

板书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风格和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好的板书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协调师生之间的配合。现今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板书技能普遍薄弱,无板书、提纲式板书现象相当普遍,导致学生没有课堂笔记,无法形成有利于知识积累和复习的书面资料,干扰了完整书面知识链的形成,破坏了知识学习的可复读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多数青年教师会在备课中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优秀教师的教案,制作出课件。然而,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了“全能媒体”,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一切课堂活动,不能合理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存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与教学内容衔接之间出现脱节,课件展示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接不畅等问题。此外,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又一问题,计算机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成为了信息接收的容器,不利于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自主选择。师生互动更易被忽视,很多老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解、点击,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

二、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教师的启发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与中小学教师有着显著不同。高校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会将所有知识点逐一介绍、讲解,而是着重介绍核心概念、基本观点、逻辑思路等,注重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建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理论叙述、细节知识点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学掌握,因此,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独立性、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教学应避免过多的知识叙述与灌输,应重在引导思路,启发思索。

(二)教学内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平衡

高等教学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但是,当今科技的发展融合又迫切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视野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理解为只是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教学,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工作科学化”和“科研工作教学化”是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教学工作科学化指的是在教学中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教学化指的是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科研成果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应该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将学科发展的科研动态引入教学内容,体现了高校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动态性,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指导作用,另外,教师与学生分享科研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能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策略与方法

(一)主动学习和研究教学基本理论

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努力做到:其一要认真学习教育类理论书籍,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观点、基本理论,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其二要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技能提高的途径与方法,掌握教学技能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其三注意与其他教师开展教育理论方面的研讨与交流,例如通过参加教育理论培训、优秀教师教学技能与技巧系列讲座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形成科学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课程观,通过在教师之间开展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交流性学习等交流、观摩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精心准备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是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应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注意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从而保证教学设计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其次要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能围绕重难点寻找合适的经典案例和热门话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教师求学的经历、感悟激励学生,将自身了解掌握的前沿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的教学要求,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教学设计,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修改,从而保证教学设计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情感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整体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反思、自主应用、自主巩固拓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发展目标;又要关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功能,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中形成合作意识的内化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程度、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进步和成功。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创设情景,尽可能的为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内容需要,将探究、发现、尝试、合作、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才能、平等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

(四)注意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好的教学语言表达体现在:其一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表达准确,简洁易懂,逻辑清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二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三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教学语言应该抑扬顿挫、风趣幽默,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忍俊不禁,融洽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领悟哲理。同时,要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相统一,才能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有张有弛、生动活泼的良性运作状态;其四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恰当配合。教学语言还包括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甚至衣着、发型都能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应亲切自然、朴素大方。

(五)培养教学敏感性,提升应对教学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教学敏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规划与了解,同时考虑可能变化的情况,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能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讨论分歧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想观点的碰撞;当学生认识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时,教师能及时给予引导与纠偏,将错误也作为资源开发出来,使师生间的观点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享、尊重;当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教师能够及时采用多种多样、含蓄间接或直接方式进行提醒、纠正。在课后教师要主动反思,检查自己利用课程资源的状况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理论提升与能力的提高。

作者:刘兆麟 郭雪萍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在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问题上,专家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内部因素,就是教师在培养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提升科研的技能水平、加强现代技术和教育理论学习、完善和充实教学技术、提升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完善和加强专业知识结构。二是与提高教学能力相关的外部因素。就是激励、保证教师在教学管理比较差、学校选拔机制不完善以及教学评定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中提高教学能力的机制,研究将教师教学能力和绩效进行挂钩和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也会出现高潮期和衰弱期等问题。从学者的角度看,培养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横向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其静态结构上的教学能力,就是“客观化”教学能力,将可以突出教学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强化和拼凑组装,比较侧重高校教师在多媒体运用、科研成果、文凭学历等方面的追求。但是此项追求经常强化影响教学能力的外部因素,也就是各种晋升职称、物质奖励等刺激,这种培养模式具有比较客观的因素,其实质具有明确的功利意味,它最大的缺点在于对“教学能力是服务于学生、服务教学”的这一基本原则相悖的。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能力,让教师能够逻辑地、系统地、高效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知识,也提升了教师知识类型和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经济环境。

二、高校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在教学和教育理念上,缺少对教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中学者和专家更加重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高校教师缺少关注度,很多人觉得高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才是教学的重点。正是社会上此类观点,建设高校教师队伍时更加看重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却忽视对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高校在办学观念轻教学而重教研,造成教师缺少提高教学能力的动力。

因为传统的“轻教学重教研”的观念,让科研水平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指标。一是政府对综合实力的认知和评价、重点高校的评审和遴选、博士硕士单位的评审和遴选、高校发展资源和声誉的竞争等活动中,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成为重要指标,而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等因素被放在其次的位置上。二是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人们习惯将学术研究和学校科研相等同,将学校高职数量、科研成果、重点实验室数量等因素作为考察学校的指标,而教学水平和效果等则被弱化,进而造成教师在教研上不遗余力,而轻视教学能力的培养。

3.高校教学能力比较弱,原因在于忽视教学知识和专业训练。

现在我国大多是高校教师缺少完善、系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致使教师在研究和探索专业学术发展的过程中让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出现失衡的现象。一是从入职资格的角度看,高校虽然已经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但是管理和行使准入证方面力度不够,没有制定统一、严格的与教学能力相关的标准。现在的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师行业前,很多都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从未经过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从入职教育的角度看,虽然一些高校在聘任教师后会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理论为主体,教学实践严重不足,对提升高校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效果并不明显。三是从职中的角度看,教师缺失教学能力训练和教学知识培养。四是从职后的角度看,教师在任职后进行的提高和培训,主要以访问学者或者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为主,对于教学能力学习和培训则少人问津,这种情况造成了教师教学能力低、教学水平弱的特点。

4.对教师能力进行培养的途径比较单一,保障和约束机制并没有形成。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依靠教师培训来完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培养教师能力建立两种培训中心:一是能够组织协调和培养部级、省级和区级教师培养中心;二是进行层次较高的重点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这两种培训中心发挥提高教师水平的责任。但是时代变迁出现师资培养和高级教师培训之间的问题,主要包括培训观念缺失;缺少长期、科学、系统规划;缺少培训经费;培养方式单一;学习方式和内容陈旧等问题,导致教学和培训内容脱节,培训效果比较差。另外,高校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没有健全的制度、没有配套的设施以及与教师的评优、奖励、晋升脱节等因素,妨碍教学能力提高。

三、完善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路

1.优化遴选制度,提升考核标准。

首先,对教师遴选制度进行优化,从注重科研潜力或者能力向注重教研和教学能力转化,包括启发引导、交流沟通、课堂控制、组织教学等方面都要进入遴选的范围。其次,完善和优化教学学术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增强考核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在晋级职称、教师考核、提高教学业绩中的比重,在考核与评价上多考虑学生反映好、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鼓励教师对学科发展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实现科学和教研相互促进的局面,达到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完善培养机制,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知识深度和宽度方面进行探索和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专业发展、培训、进修的条件和环境,提高教师专业和完善知识结构。引导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咨询服务、质量评估、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工作,并将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为提高人才培养品质和提升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3.提高学术观念,推进科研型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学术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对本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方面和同领域教师进行广泛交流;将交流和反思的结果和形成的理论进行发表。为了完成这三要素,既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也要鼓励教师积极研究教学、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首先,要加强学习,通过学术理论、教学知识和教学方略的学习,成为学术性教师。其次,反思教学成绩,对教学情境、形式、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反思,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最后,对研究型教学提升重视程度。学术型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教学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研究和探讨,总结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评价和监督管理体制。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教学评估、实施教学、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其次,建立起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动态反馈和监督。最后,建立和完善培养、就业的协调机制,调查学生在就业后的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程度,根据教师能力、课程设立、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制度改进。

5.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能力。

健全激励机制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首先,建立健全发展教师职业需要的鼓励机制,按照教师的能力、特长和兴趣,提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其次,实施政策激励要以精神鼓励为主体。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等方面实行激励政策,激发教师的敬业热情和创造能力。

6.培养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高校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质量提升为出发点的文化组织,在高校内部营造出全校师生对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教育理念等问题进行积极参与的氛围和环境,进而让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在教学中实际遇见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学习共同体,以教改小组、课程小组等方式促进全体教师学习和积极参与,从而实践具有稳定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模式,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彭书明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第三篇: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体系构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的合理评价和有效监控提供技术支持。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查阅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健美操教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学习。

(2)德尔菲法。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民委系统内高校具备高级职称、且在健美操教学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让专家对本研究所列举的健美操教师的教学技能情况进行评价,以做出指标的筛选、增加、剔除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具体的操作程序:首先建立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预测小组,确定调查专家,设计专家调查表;然后组织三轮的调查实施,第一轮,征询表的内容为:说明要求、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第一轮征询的相关问题;第二轮,对第一轮征询意见进行汇总处理,提供第一轮的征询意见分布,第二轮的征询问题和请求陈述理由的问题;第三轮,把第二轮征询汇总处理结果和意见分布提供给专家,然后由专家对材料进行补充,并说明补充的理由,同时,提供第三轮征询的问题。最后,得出德尔菲法调查的预测结果。

(3)数理统计法。

对专家调查的数据借助SPSS17.0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的筛选依据

目前国内对于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的研究文献很少,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一般技能与健美操教师所具备的一般技能具有相似性,而在特殊专业技能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对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筛选过程中,要根据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和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特殊技能进行分类统计,并根据指标筛选的科学性、综合全面性、代表性以及实用简易性的基本原则来展开,这样选出来的评价指标才合理、有力、有据。

2.初选指标的确认

初选指标的确认主要借助两个途径:首先,运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具体措施是,首先通过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初步征询专家对高校健美操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进行指标筛选;其次,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有关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评价的有关指标,本文根据健美操科学专项特征,对所搜集的指标进行重新命名。最终确定了高校健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的初选结果,共涉及52项指标。当然,对于本次调查所筛选出的指标与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之间的关联度或者是重要性程度如何,还需要对初选指标展开专家二次筛选。

3.专家二次筛选

专家二次筛选过程:首先根据初选指标确定《高校健美操专业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德尔菲法选择该研究领域的专家20名对本次调查初选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判,依据和标准为: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为了弥补初选指标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允许专家对调查条目进行增加或修改。把50名专家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先计算出52个指标的专家得分之和,然后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值。对于重要性程度不高的一些指标进行剔除(即:得分结果小于3的剔除),最后得出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的专家二次筛选结果。见表2:52项评价指标中,所要剔除的指标,也就是与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关联度较小的指标共计14项,得出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指标的二次筛选结果为38项指标。

4.专家三次筛选

经过前两轮的指标筛选,剩余的38项指标可以看成是评价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依据。但是以上38项指标数据信息较多,不适于展开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工作,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些指标数据信息,对这些信息再进行专家第三次筛选,以便对这些指标进行重新归类,进一步提炼出高校健美操专业教师教学技能评价的一级指标。根据专家意见,对高校健美操教师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筛选,至此高校健美操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形成。在模型中,共涉及7项一级评价指标,包括:语言讲解技能(5项)、教案设计技能(5项)、动作示范技能(5项)、课堂组织管理技能(6项)、仪表技能(4项)、教学指导技能(6项)和教学辅助技能(7项)。这样高校健美操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7项一级评价指标,38项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

三、结语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体系模型,这一研究工作对于了解和掌握高校健美操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所得出的7项一级评价指标和38项二级评价指标应当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评价指导价值。针对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在后续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其指标权重系数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样形成的理论体系才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作者:宋君 张雪莹 陈立华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第四篇:职校机械制造教师教学能力

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及标准现状

1.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的教师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专业能力是和职业能力有着紧密关系的概念,对专业能力要能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间的区别进行分清,教育领域中对教师专业能力实施论述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要能在专业教学方法引导下进行合理有目的的对专业知识加以利用,从而来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实施评价。

1.2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教师能力的标准现状还有待加强改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和教育特征的适应度的结合还没有得到良好呈现,过度的对学历的要求重视,对专业能力上的要求没有得到重视。另外是和普通的中学教学专业能力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在具体的区分方面还没有明确化的体现,在教师资格条例当中有着相应的规定,“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等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要求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老师间的标准划分就没有明确化的呈现。

2.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指标及提升策略

2.1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指标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教师的能力指标是多样的,在能力的类型上也多样化的,其中在专业基本能力方面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有机械加工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职业道德要求等。还有是专业教学的设计能力,这就包括着机械加工专业课教师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应当掌握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材料的设计开发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业极爱哦学组织及实施能力,对教学过程当中专业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对教学的工具以及场所要能够正确合理的应用。再有是专业教学评估能力,要能对机械制造专业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估,然后进行制定和修改教学的方案。还有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及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等。

2.2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第一,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及控制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措施的实施,最为基础的是要能够将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能在实际中得以融入,这能够对教育的发展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得到反映。专业教师要先从思想上解放,将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要构建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模式,在框架的构建内容上要能包含多媒体素材整合以及教学模式构建运用等,主要是能够构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多媒体素材主要就有PPT以及电子教案和习题集等。专业教师在通过教学改革下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第三,将教学研究的能力要进一步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是职教研究的重要阵地,专业老师自身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岗位,所以要能在教学科研方面能够加大力度。对于专业的教师而言要能够善于对教学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能够积极的收集并对教学规律进行探索,对专业性的教学研究论文认真撰写,把最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创新的应用,这样才能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第四,对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的课堂教学要能结合实际进行优化,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主导作用不只是在课堂中体现,对问题的探讨以及采取多种方式Lauren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重要,要能够有效的获取学生共识。还要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体现,在课堂的氛围以及教学环境层面要能够良好的营造。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和控制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从单方面实施方法,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也比较重要,这对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要能对其充分重视。此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实际教学能力现状以及策略实施的角度进行的优化探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刘铁 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述略

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内外高校管理阶层和高等教育学界都进行了从政策、环境及制度方面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尝试,并且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有效途径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围绕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概念、评价标准、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关注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如Avery,T.Eugene认为高校教师的能力构成包含“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清晰客观传授知识,对不同能力不同态度的学生,都拥有耐心和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Aigner和DennisJ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了能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结果的因素;RonaldD.Simpson认为“好教师应具备的标准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计划性,知识传授和沟通技巧,教学评价和反馈能力,个性特征”;Dineke认为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个人特征,是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Franziska认为教学能力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学科知识、教学诊断、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高校教师发展进入全面化、个性化、多元化、制度化、特色化以及组织团队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并逐渐关注社会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影响。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泰斗潘慰元先生曾就“大学教师的素质”这一议题,简略论及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即“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学者吕纪增和张予英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罗树华和李洪珍在《教师能力学》一书中对教师能力进行了全面研究,他们就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教学能力给出了如下定义“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认知心理视角来研究的学者如申继亮认为“教学能力是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是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孙亚玲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能力,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操作表达、评价反馈、调节控制、理解交往、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王宪平认为“教学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此外国内有关学者如徐继红、阮阳、黄龙华、姚古祥、金利等针对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生态、教学能力构成以及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上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中外文献,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提供了多样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视角,也从理论角度深化并且丰富了学术界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概念、教学能力构成、教学能力提升措施等问题的认识,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类特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内涵

从普遍意义而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专业能力、学科能力、课程能力则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三大核心要素。就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重要机遇期的民族地方高校艺术类特色专业教师而言,专业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教学实施与调控、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反思与创新、艺术创作与实践以及将科研成果与特色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其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教学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地方高校艺术类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完成好专业教学工作之外,还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有效应对学校学院转型发展与部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和学生素质多层化所带来的各种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专业能力

能力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因此,作为民族地方高校音乐类部级特色专业教师,其专业能力的知识基础应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音乐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的原理和知识;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由此发散开去,文化素养则是以上知识结构形成的更为宽厚的基础。在这些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实践进行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特色专业教师具备从事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普遍意义上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作为特色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当还包含了体现特色与优势的能力内涵。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其特色和优势能力内涵的必要资源。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依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则是这种能力内涵形成的必然途径。也是民族地方高校音乐类部级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体现。

(二)学科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还突出为体现在学术层次与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学术层次的高低与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之间形成的是正比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知识关联能力。民族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性取决于其区位特殊性。民族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些都是需要切实通过教学环节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视野中的大学教师应当是知识传播者和研究探索者的集合体。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在国外已经是普遍共识。皮亚•盖特也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认为教育学是科学的又是一门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民族地方高校的区位劣势也可以转化为科研与教学研究的优势。尤其是对于重技能轻研究的艺术类教师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但是,这样的挑战又是现代教育理念对民族地方高校音乐类部级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必然要求。但是,也要注意预防不好的倾向,即脱离教学实际一味的强调科研。因为这样的导向是与民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不相符的。因此,针对特色专业教师而言,其学术研究应当是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为主导,科研方向与其成果应当是与教学实践需要紧密关联的,二者应当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优特色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终极目标的。

(三)课程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音乐类部级特色专业教师的课程能力包含了专业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教学实施与调控、教学组织与管理以及特色专业课程的教学这几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方面是具有共性特征,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必要的专业能力,已经有众多的同行专家进行过相应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所要强调的恰恰是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所必要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相关的田野工作、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实践。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实践以及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必要的资源。要将这些资源转化成学术成果和教学内容,就需要我们艺术教师开展田野调查、学术研究、艺术实践以及教学实践才能达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证普遍意义上的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展和提升民族地方高校音乐类部级特色专业教师的课程能力,这样既体现了人才建设的特色与优势,又实现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三、结语

综观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发展的研究多是对国外经验的引进与诠释,国情的差异导致适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就民族地方高校而言,其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有着自身的独特要求与内涵。因此,在明确了专业能力、学科能力以及课程能力是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操作环节,没有一步一步的实践、一点一滴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能力要求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陈东 谢艳群 陈珺 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顺德大良实验中学 吉首市民族中学

第六篇:应用性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教学学术”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在《学术水平反思》中提出来的,由于当时美国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教师忙于科研,教学被高等教育边缘化,本科教学水平下降,学者们开始对高校的发展进行反思,在这种情形下,博耶赋予了“学术”新的内涵,他认为,学术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发现的学术是着力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学科知识的发展,综合的学术是建立不同学科在不同情形下相互之间的联系,应用的学术则是将各学科知识成果运用到实际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教学的学术是传播学科知识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术。博耶“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教学即学术”的观点,破除了传统上“学术至上”等同于“科研至上”的误解,因此,“教学学术”一经提出,便受到美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博耶并没有给出教学学术的具体内涵。继博耶之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学术进行了阐释,卡耐基教学促进会继任主席Shulman发展了博耶的观点,他认为,教学作为一种学术,与其他形式的学术有共同的特征:①成果的公开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教学工作内容进行了公开;②接受同行的评价,教师教学成果要接受同行其他教师的评价;③与同行分享交流,教师教学成果要能与学术界成员共同分享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教学就变成了教学学术。舒尔曼关于教学学术的三个基本特征的阐述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然而“教学学术”并不是抽象化的概念,只有建立教师教学学术标准才能够有利于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即学术,但是“教学学术”又不能完全同其他学术成果一样体现在学术期刊上,很多优秀的专业教师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可能由于写作能力一般,不能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成果,这就不能实际反映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因此评价教学学术的标准应该是多维的。Chrism认为,教学学术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已发表的学术成果”、“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三个方面。“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精品课程以及教学获奖等;“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包括:编制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推荐的参考书目、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等。“学术活动”内容包括与同行分享的教学体会、指导学生的科研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

二、教学学术: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诉求

(一)契合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定位发展是高校首要关注的问题,它也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韩宝平校长多次谈到学校的发展定位,他认为,作为苏北的一所新建本科高校,要与苏南地方高校和211等高校区分开来,与其它高校相比,无论是地理优势还是教学资源都相差甚远,因此,徐州工程学院办学首先要有自身的特色,要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建立课程实践体系和校外实践基地,鼓励教师联系企业实际开展横向课题,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有效运行模式。在教改过程中,学校规定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以及网络课程的基本建设工作,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成果进行评比,对已发表的教学成果给予奖励,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实现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提升与发展

韩愈曾写过一篇《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是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并解疑答惑。这说明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更多智慧的工作,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技能,即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工作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流变的,这种流变带来了新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学术研究,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形成新的理论,进而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教师教学学术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建立教学共同体、实现师徒传帮带等形式进行教学学术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实现教师终身专业发展。

(三)促进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教研的协同发展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研究很多,Feldma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呈现微弱的相关性,Webster通过研究则认为教师的科研产出和教学效果没有相关性,但这不能笼统地认为教学和科研不存在关联。究其原因,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之间相关性影响是多方面的,①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其对科研的投入时间及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力有关,而教学作为一种学术,其标准不能完全由发表的学术成果和承担的课题任务来衡量,这两种衡量的标准的不同无法证明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可能存在学术研究方向的不一致。③即使是科研和教学学术方向一致,但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也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科研与教学在某些知识方面存在共性,余玉龙认为,强化教师“教学学术”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双赢,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其专业知识和教学学术水平共同作用,教师通过科研加深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正向作用,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从我国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来看,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教师职称的晋升,提升了教师在学校的认可程度,进而从心理上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的愿望。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应用性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

在我国,“做学术就是做科研”已成为惯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书匠”甚至在同行中成为被人奚落的代名词,由于科研的较高回报和人的高层次的需要迫使更多的老师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缺乏教学的积极性,这也说明高校千篇一律的“指挥棒”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王芳亮、道靖认为,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对大学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投入力度和价值取向。教师对教学学术认识的不足不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中政策偏向的原因。只有纠正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加大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投入,使教学同科研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才会有利于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当中去。应用性本科院校重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性人才,忽视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不仅会使教师压力过大,而且还会由于教师对教学的分心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应用性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三、应用性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途径

(一)高校应树立“教学学术”观念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不是它有多少高楼,而是它有多少名师。”可见教师对一所大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尊师重教”应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成长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的政策倾向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教师成长的风向标。应用性本科由于它独有的内涵和现有的师资现状,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更多的是传播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实践,不是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树立“教学学术”观念,一是有助于教师自觉地从事教学研究,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保质保量完成好每一次教学任务。二是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砥砺学术素养,不断积累学术知识,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大学的课程很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的自学,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实际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而且最终还得依靠学生自身消化和吸收。

(二)高校应重视“教学学术”与科研并重的职称评审体系

教学学术对教师的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甚至在没有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这与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不无关系,教师会自觉地投身到教学研究中去,但这种仅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觉性是不可持续的,研究的力度也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教学政策的支持。“教学学术”影响到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持续学习、情境实践和同行评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专业能力的提升。职称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荣誉和认定。大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即资格评审和聘任。无论是评聘结合还是评聘分离,评聘制度作为教师的激励制度,对教师价值行为的选择和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近年来,调整教师的评聘制度,激励教师投身于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应用性本科高校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重在教学,职称评聘制度应同其它类型的大学区别开来,不应把科研论文和课题作为衡量教师晋升更高一级职称的不可或缺的指标。而应增加教学学术指标比例,武汉理工大学在职称评聘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等职务,浙江工业大学把“优秀教师”、“指导大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等成果等同于教学成果奖,这些模式对应用性本科高校职务评聘制度的改革非常值得借鉴。

(三)高校应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中心的多样化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高校崇尚教学学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教师个体对教学学术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高校的政策保障机制,才能使教师教学学术得以长期发展。

1.建立高校教学学术评价标准。

应用性本科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研究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方法,而是要在教学方面加大考评。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要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学校督导教师等全方位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交流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等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术,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2.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应用性本科高校同其他综合性高校一样,院系分布较广,学科门类设置较多,打破各院系各学科各自为政的现象一直是高等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难题。从教师学术的角度来看,“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解决不同院系、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提高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供了渠道,给教师提供一个心灵家园。他们通过说课、讲课、专题讨论、观摩、专业会议等形式相互沟通,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

3.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三种模式:学位模式、社会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应用性本科高校应对三种模式有所侧重:①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位模式一直备受重视,这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所要求的指标密切相关,同时学位模式也是教师提升学业高度、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鼓励教师继续学业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位水平。②应用性本科倾向于职业教育,实践性强,对教师的要求往往是“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经常要深入企业一线或在企业担任职务,这种在职的实践培训对培养一名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对其教育伦理的生成起到很大的影响。③应用性本科高校校本培训模式首先要立足于教师教学,支持教师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历练成长,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教学日记,设计教学方案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作者:胡继华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第七篇:中医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探索

1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加上师资队伍的新老更替,全国高校增加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数没有教育专业的背景,对教学工作也缺乏专业角度的考量,而且由于教学岗位急需用人,所以他们匆匆走上讲台。因此,在当前状况下,使得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对教学研究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发展意识等问题。

1.1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

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200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由于专业课老师缺乏,学院号召老师承担起相近课程,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尚浅,但面对教学量急速增加,却不得不肩负起3门甚至4门课程。超负荷的工作量使青年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意见不能及时反馈,青年教师没时间进行课后总结,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各高校里普遍鼓励资深专家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由此也说明他们很少在本科教学一线,使得青年教师承担了一半以上的课时数,由此看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很难抽出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补充、消化、提高,更无法对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又谈何提高教学质量?

1.2科研压力大

青年教师虽然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段曾经从事过科学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各职级各层次对科研项目的重视,仍然使得青年教师面对过大的科研压力,青年教师为了顺利晋升职称,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3对教学研究认识不足

国内各高校的现行制度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定岗定级对教学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教研课题与科研课题的重要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使得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经验还比较欠缺。

1.4缺乏专业发展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一些青年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高校教师的职业具有双专业的特性,老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角度的发展,还包括其在教育学专业上的发展。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是工作前的事,现在工作了,也就没什么具体发展任务了。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就是把课上好,尽快评上高级职称,自然而然地专业就发展好了。这些都是错误想法。应该说,目前青年教师的特点使得基本上解决了其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但“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审视,高校教师应该既具有解决“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解决“如何教”这一问题的教育专业知识”。在中医药高校中,青年教师也普遍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高校教学主管领导正面临着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这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2中医药高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梳理目前的文献可以发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目前普遍运用的有老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新开课试讲和持证上岗等,但实际上,上述方式方法由于制度不规范或者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支持奖励力度不够,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效果不够好。此外,中医药高校从事专业教学的青年教师多从行业内高校毕业直接成为一名教师,虽经过了系统的学术培养,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为此,必须进行方式方法创新,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2.1“听-评-改”

2014年以来,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立了由班子成员和博士生导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每位督导每学期至少对8位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利用课后休息时间评课,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提高的地方。督导组还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场座谈会以班为单位,所有任课老师回避,最后由主管教学副院长向任课教师反馈,并要求对照意见进行整改,一段时间后在学生中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检查任课教师的整改情况。“听-评-改”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创新,这种方式是在现场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也使青年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活动。

2.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导师制可以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培养,促使其迅速成长。新教师到岗后,由教研室指定一名具有一定资历的、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制订具体的培养指导计划,确实、有效地发挥传、帮、带作用,而不能敷衍了事。这种指导是长期的、有计划的,使青年教师至少要熟悉两门本教研室课程。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真正能够站稳讲台、承担起科研项目。这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举措。如果教学时间紧张也只能缩短这个阶段而不能免去该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要进行基本功训练。新教师第一年要完整听一遍课;中医药科学实践性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操作性,因此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实验准备、预实验和实验课带教,为日后的理论课教学奠定基础。目前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与导师制类似,这一制度实施几年来极大的促进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但这一制度涉及面窄,受益的青年教师少,而且被选中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是各院系的优秀者,有的甚至已经具有副教授职称,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整体提高的目的。

2.3推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某种意义上是培育、发现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比赛代替培训,用比赛促进教学,积极推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确实能极大地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医药行业内高校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般是由教指委或行业学会主办,具有一定的参与面和权威性,是对同行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全面展示和检阅,会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广大青年教师愿意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准备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更细致更认真的琢磨教学,如何导入、如何授课。比赛中,评委给出点评意见,指出优缺点和需改进的问题,能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赛后,青年教师同行们之间的交流也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推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能迅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此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在岗培训的补充和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更重要的是“以赛代训”“以赛促训”,通过竞赛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辽宁中医药大学举行了教学基本功大赛、讲稿教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多个单项竞赛,每次都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等组成评委,很好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在二级学院则存在着分配名额少、受益面窄的问题。如果将这些不定期举行的单项赛形成一个长期固定举行的教学竞赛,并要求每个青年教师都要参赛,将会使参赛教师从讲稿、教案、多媒体课件、板书、语言组织等多方面都得到锻炼,能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

2.4增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职业和个人发展培训,中医药高校纷纷设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表明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该中心的任务通常是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灵活、创新和有效的教学和学习;举办新教师入职培训,包括教学、科研、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组织名师面对面活动,邀请教学名师开展讲座,以及由教学督导专家组对新教师进行评估,对他们进行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责里,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得到格外的关注,应该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青年教师开拓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多种渠道。

作者:高慧 黄金宇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