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提升举措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提升举措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基础。民办高校及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较低且提升较难。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重点围绕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解决好“亲和谁”、“针对谁”的问题,并完善教学效能的“配套”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扎实深入,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也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关注和期待。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仍存在“水课”现象,即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概括的:“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第一次提出了将“水课”变成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民办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是驱除“水课”、炼造“金课”的核心要义。

1教师教学效能的内涵与评价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学生知识的获取日渐多元,大学生的见识与水平与日俱增,教师的教学效能提升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教师教学效能指的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和取得教学实效的程度,包括教师主观上的自我评价和客观上取得的实际效果。“教师的教学效能,在主观上表现为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以及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主观判断,在客观上表现为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程度、水平和质量。”[1]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效能与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学校的体制机制、学生生源等息息相关。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教师的教学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信奉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程度,即“入耳”、“入脑”、“入心”的程度。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尽管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有所不同,但也要开好思政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2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提升的必要性

教师教学效能关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坚如磐石的奥秘。在我国,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一定要接受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民办高校的扩增,其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重任,其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同样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关系着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

3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滞碍

3.1重视度、关注度和投入度不高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来源不同,办学的功利性较强,导致对“效益”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思政课的重视度、关注度和投入度不高,思政课被“边缘化”、教师地位“弱势化”等现象长期存续,不仅使教师授课班级规模大、任务重(周课时平均达12节以上)且报酬相对较低,而且影响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教学效能提升所需的必要精力。一方面,教学的整体水平不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流畅、教材钻研力度不够、备课不充分等问题,均需要青年教师去“精打细磨”。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精准性不够。尽管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有一定研究,但研究不够精细、精确。因此,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本在于提升民办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关注度和投入度。

3.2教师教学研讨欠缺

首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民办高校学生学历层次多元,不同专业学科生源差异较大,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暇区分,基本是一本教案教到底;教师之间教学方法各异,单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较为固定、单一(尤其离退休返聘教师),迎合性、迁就性教学较为普遍。其次,教师间缺乏交流,“闭门造车”现象相对普遍。教师教学风格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包括跨校区学习,慕课、网络优质课的学习),但青年教师与离退返聘教师之间,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甚少。若干民办高校创设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也常因缺乏机制保障而流于形式,教学改革往往在“单干”中摸索前行,整体教学效能提升较慢。

4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提升的举措

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办学者、管理者和学生的协同努力。

4.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监管要落到实处、切中要害。要在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者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实际领导力、话语权上做出实质努力,督促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实现“三个保证”:在经费上保证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包括教师学习进修或交流的机会;在待遇上保证思政课教师待遇不低于本校平均水平,逐步提升并向公办院校靠拢;在教师培养上保证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力度。同时,民办高校思政部要树立“自强”的发展理念,教学部及教师不能有“等”、“靠”、“要”的被动发展思想,相反要树立“‘为’才有‘位’、有‘位’为了有‘为’”的科学发展理念,“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的内驱力。

4.2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民办高校也是如此,要解决学生“学得进”和“学得好”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特有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严”、“精”、“准”。(1)教师业务素质要“严”。“严”即教师要“严修”、“严学”、“严改”。首先,要“严”抓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身垂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落地开花,在实际工作中正视教书育人的价值追求,积极奉献、淡泊名利,做一个高尚、纯粹、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以马克思主义学者品格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其次,在业务能力上要“严学”。苦练科研、教研内功,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当好两个“学者”,即研究型学者和教学型学者,做到学习与研究并行共进,既保持自己学识的“水桶”满满当当,又要使“水桶”的“水”醇美新鲜。在日常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迅速捕捉时政热点难点并把问题说清楚、道明白,用理论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与价值,由此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得感和价值感。再次,教学方法要“严改”。“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引路人,也可成为学生苦学、厌学、误学的导火线。”[5]民办高校学生大多基础不牢、意志力较弱,思政课教学要设法让学生既“乐于听”又“听得乐”,打造“趣味课堂”或“魅力课堂”。同时,实行“走出去”战略,走向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开放式大课堂、名课堂,成为“热门课”、“慕名课”,促成思政理论成为校园流行语,思政教师成为校园“红人”。教学与厨师做菜一般,需要找准并依据学生“口味”,打造“色”、“香”、“味”俱全的课堂盛宴。另外,思政课的讲授也要注重艺术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要以提升自我为常态,努力增强学识、气度、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教师,然后爱上思政课、学好思政理论。(2)教师备课要“精”。“精”即“精益求精”,发扬“工匝精神”。首先,在备课内容上精确、精巧。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积极研究、吃透教材,使授课内容精确无误。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精巧,即注意案例的新颖性、典型性、契合性;授课语言要精练,即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学术性。其次,对待学生要精心、精敏。思政课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理论,更在于教授做人。一方面要精心育人,努力当好学生的知心人、守护人、引路人;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及时了解学生所长、所短、所喜、所恶,灵活处理学生在心理、思想、情绪等方面的突发情况。(3)教师授课要“准”。“准”即提升授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解决“亲和谁”和“针对谁”的问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6]民办高校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关键在遵循学生特有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而言,思政课堂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互动是生硬的、尴尬的。“好的课堂有多种方式可以达到,但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是活跃的、灵性的。”[7]思政课教师可尝试“不按常理出牌”,如在合乎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前提下灵活或交替使用“小组讨论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全员智慧互动教学”等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应用思维”较强,教师需顺应其心理特点,力求以“实”、“新”、“真”的透彻讲授取代“假”、“大”、“空”的笼统灌输,以“抛疑式”、“谈话式”的浸入式方法释疑解惑取代“垄断式”、“单输入”的强灌输方法,辅以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礼仪训练、小品表演、微电影录制等,提高学生的充实感、获得感。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丰富和创新形式方面十分用心,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如果一味注重形式,出现形式掩盖、挤压内容的错位局面,教学效能则不增反减。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9]原则启示我们,即使在基础相对差、兴趣欠浓厚的民办高校学生中,教学形式仍然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顾此失彼、喧宾夺主、务虚略实,相反要坚持内容为主、形式为佐的科学教学方法。

4.3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配套教育

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还是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整体的协作。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的思想、心理、基础,以及教学环境、考核机制等均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

4.3.1学生引导层面

(1)匡正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与激情不高,与其较庸俗、低阶的审美价值取向分不开。他们对思政课的评价往往十分感性、粗浅,一方面,学生关注教师机智幽默程度、外在形象(颜值、衣品)等表层特点,胜于关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人格魅力等内在涵养;另一方面,对通俗化、娱乐化作品的青睐度远超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于此,匡正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营造浓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价值感。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开学教育、期末总结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观、成才观,端正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是拯世救民的伟大理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崇高的理论。在社会主义中国,离开马克思主义引领的校园文化便动摇了根基、丧失了灵魂、容易陷入庸俗化、粗浅化。因此,社会主义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让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巨大魅力,使学生在浓郁的马克思主义校园文化里熏染出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2)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是学习兴趣或动力的重要来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获得感、成就感取得的关键因素之一。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克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难,是提高学生持续学习该理论兴趣、信心和动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平衡专业课与思政课学习的时间分配,引导学生多渠道、全方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具体方法上,要引导学生以多管齐下的巧学、活学代替过去死记硬背式的盲学、蛮学,即做到“七个坚持”:坚持诵读经典原著;坚持借助新媒体平台随时学习;坚持及时复习、科学记忆的学习;坚持识记与练习相结合的学习;坚持以点带面、以面覆全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

4.3.2思政课实践教学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决定了学习者要加强实践学习。近年来,民办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实践教学的组织难度也不断增大,单凭思政部孤军作战难以提升教学效能。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要改变原有成本高昂、安全保障低、形式单一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举全员之力“协同”开展,缓解实践经费紧张,增强实践安全保障,以此扩大实践参与率问题。如实践教学活动可与其他教育部门或职能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志愿者、“三下乡”、支教、送爱心、关注留守儿童、进生产一线劳动等活动。

4.3.3配套考核机制改革层面

考核是学习的指挥棒,是很多学生努力学习的外驱力。思政课教师教学效能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考核机制。由于高考失利形成的“弱者”心态,民办高校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参与意识相对不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自愿自觉性也不强。因此,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需要适当地“推一把”。一方面,将思政课考试成绩作为评奖、评先、入党等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适当加大理论考核的权重及难度系数,尽可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尤其是本科),尝试将期末理论考核分段进行(利用手机APP),以督促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日常化。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张铭凯.学业负担探究的新思路[J].教育研究,2016(08):7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1.

[3]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9(1).

[5]侯长林,张新婷.论大学之灵性[J].教育研究,2016(07):103.

作者:何建芬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