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摘要:教学能力是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相关研究显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容乐观。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能力要素主要由医学、教育、科研及信息化四个方面构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首先要对其要素构成部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再者,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和原因,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改革作为良好切入点,为着力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供给侧角度;中医药院校;教学能力;要素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支撑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工作在高等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学能力是影响我国大学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还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传达的精神,都衷诉着现今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1]。其中,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当务之急[2]。指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这段讲话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的更替,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步增大,逐渐呈现为高学历教师比例,即拥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全部教师学历水平中占主要的份额,此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显著[4]。高校教师队伍在学历水平上的“高素质”目标初步实现,然而这只是全面提升第一步。要建设一流大学,打造“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每位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是必备的有力武器。根据张忠华[5]等研究指出在系统抽样调查中有34.8%的青年教师承认其师范教育背景较弱,反映了如今高校中多数青年教师对教育学较薄弱,其教学能力如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并未受过系统训练。而此类现象在专业性更强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里更加突出,也正因此,青年教师群体往往对科研及临床的关注远超于教学工作[6]。基于这种形势,广大中医药院校也正在寻求对策,积极调研并作出相应改革。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可知在各中医药院校执教的青年教师,实际是由各高校供给的。所以,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本质上是由各高校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供给端所塑形的。故从供给侧分析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体会及文献研究展开相关论述。教育学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条件;心理学则认为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在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综合体现[7]。教学能力是评价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是长久来国内外学者探讨热点。虽各有侧重,但具体分析教学活动过程的决定因素,总体归结为以下三大方面:(1)在所教授领域的学术技能;(2)对所教授课程的规划能力;(3)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以上也是教学能力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8]。综合相关文献及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专业特点,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教师能力要素主要由医学、教育、科研及信息化四个方面构成。

1医学要素

学高为师。深厚的知识底蕴是形成与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性条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受其影响。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系统、扎实、精深地把握专业基础知识,透彻地理解所教授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方可融会贯通,游刃有余。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来中医药行业的医护人员,作为其职业生涯的领航员及奠基者,中医药院校教师任重修远。尤其是主干医学课程教师应具有广博和极为扎实的医学知识结构储备,体现出术业有专攻。既掌握中医、西医通识性学识,也要精通所从事中医专科,基础与临床并重,以中医理论来指导实践,以临床实践来印证理论。同时要关注中医药、现代医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及发展趋势,积极吸收、为我所用,才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目前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中医药教师,以基础学科的硕博研究生为主。这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系统的临床培训和临床经验,再者在他们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不甚可能接受与临床相关的培训,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在教授课程时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知识向临床应用过渡。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讲,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事业后备人才必须使其均衡掌握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知识水平。在从教生涯中,持续更新学科的专业知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方是长远之计。

2教育要素

作为一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吃透自己所属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多方面学习教育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锻炼和丰富自身的教学技能。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加以自然流畅的教学语言将其呈现;课前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科学地考核和判断,及时、准确地了解并确定恰当的学习指导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化,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由上可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是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训练。目前,因高校师资匮乏,大多青年教师从院校毕业后便直接受聘加入教师队伍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工作。在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教师团队的主力队伍是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直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后便投入到工作中,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学习,拥有实际教学工作经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9]。目前,这一问题已备受众多学者关注。他们认为教师有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方面的需求,将教师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是不利于教育的,学校方面应加大对教师发展的支持力度。还有学者主张,根据高等医学院校中各阶段教师发展的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容和方式,从制度上也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并不断完善[10]。同时,师资博士后、研究生助教等政策的推行,也是对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资源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有益补充。但是,相关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利弊参半。现行国家政策对师资博士后的定义不甚明确,只有大体框架,工作要求、待遇和定位的具体细目和规定因学校而异。对于师资博士后,各高校大多仅解读为“师资+博士后”,没有对此身份的内涵进行深入且统一的理解。[11]有研究指出师资博士后虽然可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但是该政策只对于学科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并且拥有众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综合性大学比较友好,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研究生助教是中国研究生“三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助分别是助教、助研、助管,此项目在许多高校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制度主要着眼于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1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率先将博士研究生助教实践引入本科生见习课程中[13]。由上可见,研究生助教目前在国内教育领域只是作为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改革措施主抓,与高校师资后备力量的培育并没有实质的关联。要成为高校中的一流教师,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有双专业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共同培训[10],这已是为广大学者所公认。如何达成这一目的,如仅寄希望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学习,只能解决一些表面问题,所以必须从强化供给侧改革这一高度去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如同我们逐步完善的医师培育体系,将学历教育、执业考试、规范化医师培训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提供给医院的是已经能够胜任一般临床工作的医师。然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备的培训体系可向高等中医药院校供应合格的后备师资力量。故可以考虑在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阶段融入师范教育,尝试在供给端大胆改革,以打破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先天不足的困局。

3科研要素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其本质是以科研为积淀,对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丰富[14]。广大教师通过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与领域内顶尖科学家实现思想上的同步,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作出调整和完善,给学生们做出前瞻性的指导,引导学生们开拓思路[15]。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又必须是一位身先士卒的研究员,亲身投入科学研究,将知识吸收转化后精选出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播学科的最新进展,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16]。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研包括医学领域及教学领域两方面,教学与科研既不相矛盾,也不能互相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17]。可见,无论从高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科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提高科研质量。客观的讲,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各层次人才,从事科研工作优势并不明显。只有个别佼佼者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在中医科研界崭露头角,想得到国内及世界范围的认可,任重而道远。不管是从知识结构、学术视野、科研技能及科研经历的任意一项来看,中医药科研者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热衷于人才引进的现实原因。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讲,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科研素质距离一流高校有较大差距,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受限的根本原因。只有从供给端发力,才有望从整体上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从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4信息化要素

信息化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推手。因此,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不可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指向实践性的能力[18]。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始重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何济玲等[19]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技术革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技术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是能将书纸上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成灵活生动的方式。但是对于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囿于自身知识结构,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掌握有限,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困难较大,遑论在该领域开拓创新。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向教学实践性的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面上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及评价能力。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突破瓶颈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智能手机推动社会平面化的进程中,如何使其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所用并极大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各中医药院校都在共同努力的方向。微课、慕课等等信息化变革其实只是整个信息化浪潮中一个微小的水花,可以预见,如同电子支付引起中国消费结构的变革一样,不远的将来,高等教育领域必然会因为信息网络的推动而发生根本的变革,包括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蜕变。如何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成为新的弄潮儿,逐浪前行,是新时代赋予高等中医药教育者的使命。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中医药教育界发起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育能力的驱动力。综上,本文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能力要素主要由医学、教育、科研及信息化四个方面构成。现阶段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确实不如人意,但是各级领导及相关学者需要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根源。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说过,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20]。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理论在高校教师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

作者:罗泳 贺艳红 史亚飞 富文俊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