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其人文素养与做人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选课在教学和管理层面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公选课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以河北唐山某高校为例,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公选课管理、整合公选课教学资源、提高师资水平的可行性措施,以期能更好发挥其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管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高校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自主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由于高校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校有3万余名在校本科生,每学期开设约200门次公选课,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素质拓展课程,另一部分为技能提升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又分为11类,分别为:哲学历史类、语言文化类、经济管理类、法律法规类、自然环境类、信息技术类、艺术欣赏类、医学保健类、创新创业类、交流沟通类和品德修养类;技能提升部分包括语言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实验类等4类。本文从教学管理角度,对我校公选课的开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公选课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设课程随意,追求数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校公选课的开设流程,主要是由教师本人申报,所在学院进行审批,最后由教务处审核通过后,面向全校开设。为使公选课尽快成为门类齐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规模化、体系化的课程类别,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2]等目的,政策倾向于积极扩大公选课规模,鼓励尽可能多的教师开设课程,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所在学院对于申报教师的授课资格审查较为宽松,尤其对艺术欣赏类课程(古诗词鉴赏、音乐欣赏等)和沟通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类课程(大学生礼仪、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等申报人数少,却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的开设申请更是一路绿灯。在不能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公选课开设管理办法的情况下,致使一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对所报课程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规划,盲目申报,开课随意,缺乏课程建设的稳定性。这样就导致所开设的公选课往往只是为了开而开,教师对于公选课的建设过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备课、授课、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影响了公选课的授课质量,进而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偏低的出勤率。同时,公选课的师资力量缺乏,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教授、省(市)级教学名师、校级优秀教师等忙于专业课教学和科研,不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选课的教学任务中。以我校为例,2015年共有87名教师开设公选课。可以看出,在87名教师中,有大约10名没有独立上课资格的助教在独立承担着一门公选课,助教和讲师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多,而授课经验最丰富的教授只占总人数的20%,大约有17名,在所有的授课教师中只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市级(校级)优秀教师。

2.学生选课盲目被动,学习态度不端正。首先,学生在选课之前,对于待选课程的信息量了解较少,仅仅是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地点和一段简单的课程介绍,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盲目选课,开课之后才发现授课内容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最终导致听课不认真甚至是旷课现象的发生。在对我校参加选课的13794人进行的关于选课影响因素[3]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如图2)。随大流、挑热门和易拿学分两项占了总人数的53%。选择随大流的学生大多出于从众心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相对较差,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选择了什么课程,自己就选择什么课程,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选择、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选课之前向师哥师姐了解情况,寻找日常管理与最终考核较为松散的课程,他们选课的目的是学起来轻松,考试容易通过,最终能够轻松获得选修课学分。此外,学校为了避免公选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冲突,尽量扩大学生选择目标课程的机会,大部分公选课都开设在晚上或周末。这种开设方式的弊端是授课时间与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重叠,导致本来就盲目选课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以各种理由缺席,逃课现象严重。

3.考核制度不严格,缺乏教学评价。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监管不够,我校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没有把校公选课纳入进来,比如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讲稿、教案、作业和试卷等教学检查项目并不包括对校公选课的检查;教务处聘请的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抽查式听课,也将公选课排除在外,致使公选课处于无监管状态;其次,学校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大力提倡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多样化,希望授课教师找到最适合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但在学校对考核方式缺乏必要的评估监管的情况下,授课教师逐渐将考核方式简单化,大多为平时成绩加主题论文的方式,平时成绩多为课堂出勤率或者随堂测验,而课程论文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授课教师在备课不充分、考核形式化的情况下,为了能在最后的学评教中获得高分,往往会不顾学生平时成绩的好坏、论文质量的高低,主动帮助学生顺利过关,是否上课,学习好坏都是一个结果,这样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公选课的教学评价部分不受重视,学校方面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二、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改进方向

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不但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更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形象。根据上述的高校公选课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提出一些改进的具体措施。

1.完善公选课教学激励制度,吸引高水平教师。应设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提高讲课酬金、教学奖励。首先,在公选课课时费方面,我校高级职称的讲课费为每课时35元,一门课一般24课时,一学期下来可收入840元,平均约相当于高级职称教师4天的工资收入,可见精心准备一门课程付出的劳动远高于回报,影响了教师授课积极性。若能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或者校级、省级等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的课时费,使之与付出相匹配,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开设课程,才能从根本上丰富公选课种类,提高公选课质量。其次,应使公选课的激励方式多样化,每年举办一次公选课教学基本功竞赛;还可结合课程的选课人数、学评教的成绩、教学督导专家的听课打分等综合因素,每学年评选出若干名校级公选课“优质课堂”和“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设立校级的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等;上述奖项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业绩津贴挂钩,提高奖项吸引力。

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公选课种类。目前,国外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国内也有许多高校在公共选修课设置方面做了诸多有益尝试和探索,这就为我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来完善我校的公选课课程设置工作。在对部分国内外知名高校公选课设置情况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顶层设计是公选课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最重要环节,而顶层设计应该紧密围绕公选课的开设目标来进行,以我校为例,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重点进行学生的心智健康培养和价值观导向教育。首先,为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标,就应在学生选课内容上做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必须修读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这种对学生非专业领域修读学分的要求,就是要促使学生获取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以达到拓展知识面的目的。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心智健康培养”的教育目标,应属于公选课开设的核心目标,能达到此目的的课程应该属于公选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可以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接受的教育,我校公选课中的艺术欣赏类、医学保健类和沟通交流类都应属于核心合成范畴,这种将公选课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的课程设置方式,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公选课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5]。对于核心课程,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都设有学分要求,如果拿不到足够学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顺利毕业。我校每门核心课程的平均学分约为1.5分,依照上述高校的经验,在课程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宜设置最低3—6学分的修读要求。最后,由于我校是以工学、医学为主,理、经、管、文、法、艺为辅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所以文史、艺术类课程师资力量有限,课程种类与数量不够丰富,尤其是艺术欣赏和沟通交流等核心类课程开设门数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设法实现同城高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聘请其他高校中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我校开设公选课;其次,学校应大力投资现代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设部分网络视频公开课,如购买“尔雅通识课”等项目,在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同时,还能使我校学生感受到国内一流教师的教学风采;最后,应加快校内教师培养,鼓励对上述核心类课程感兴趣,却还没有能力独自承担该类课程的教师为外聘教师助课,或担任网络视频公开课的班主任,设计教学环节,组织线上线下的讨论活动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独立开课。

3.完善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公选课开设标准,提高师资水平[6]。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公选课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要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就要从根本上杜绝一味追求公选课开设数量与种类的管理思路,禁止那些以混课时费或为评职称混授课学时为目的的教师混入到公选课的师资队伍。首先,应科学设置公选课授课教师准入“门槛”,从制度上保证师资队伍质量。比如,学校可以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开设公选课的教师须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系统地上过一门以上课程(含一门)并有两年以上教学经历,如果授课内容和从事专业相差较大,可以要求教师在相关领域至少公开两篇。这样做,可以在制度上保证公选课开设教师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也应根据自身师资水平和培养目标,提高或降低相关要求,以满足不同需求。其次,学校教务处作为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为了扩大公选课规模,丰富课程类别而一时降低了对课程开设教师的要求,一旦降低要求,就会有更多不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公选课,陷入恶性循环,增加管理人员的审核难度,最终会降低全校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这种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公选课只能浪费教育资源,无法达到公选课的开设目的。

4.完善选课系统,加强选课指导。第一,对选课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高学生选课便利性:①在选课过程中,通过点击课程名称就可弹出课程与授课教师简介,甚至是开课教师利用微课等教学手段,提前录制的简单介绍课程内容的说课视频,用来提高学生对目标课程的了解程度,避免出现仅凭课程名称选课的盲目选课现象;②选课管理模块可以实现“类似课程推荐”功能,学生在选课过程中选择了课容量已满的课程后,系统可以自动推荐类似课程供学生选择,提高学生的选课效率与选课满意度;③对系统服务器进行更新换代,在承载更多数据信息的同时,能不断满足日益庞大的数据访问量要求。第二,可以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选课导师,导师既可以是学生的辅导员,也可以是学生的专业课教师[7]。因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等自身条件,专业课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背景入手,帮助学生选课。这种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的办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程、认识自己,科学选课。

5.严格考核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目前,我校公选课的最终成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专题论文35%+平时出勤35%+随堂测验30%=总成绩,考核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在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加强管理。首先,应将公选课纳入到教务处每学期开展的期中教学检查中,重点对教师的教案讲稿以及平时的出勤签到表、随堂测验和专题论文进行检查,尤其对占总成绩比重较大的专题论文进行重点抽查,对专题论文的检查可借助学校的论文系统[8],因为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发现很多学生的专题论文都是网上直接下载,或将网上的论文东拼西凑出来当做自己的最终作业,重复率过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一般认为专题论文的重复率应该低于30%。如果上述检查项目的综合得分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开设以及学院在教学检查中的整体得分,以此督促任课教师严格考核环节,加强课堂管理,同时也督促学院加强对本院教师所开设的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9]。其次,应加强学评教管理,教务处每学期期末向选课学生发放不记名的公选课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学生对各门公选课的评分。最后,应加强课堂教学督导,组织教学督导专家随机抽查部分课程进行听课,重点检查学评教环节中得分较低的公选课,对于教学质量不高的公选课,由督导专家进行专项辅导,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总之,公选课的开设是对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是为了拓展本科生的知识范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开设公选课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具有深远意义,学校应加强对公选课地位的认识,不但要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督管理,更需要不断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公选课的开设形式、组织形式与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教”、“学”、“管”三方面协调努力[10],才能使公选课发挥更大作用,保证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瑜.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9):197-199.

[2]杨?,陈燕.普通高校公共教育声乐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6-190.

[3]江艳华,贾梦姗.关于高校公选课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2-233.

[4]刘勇兵,袁桅.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24-26.

[5]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

[6]高忠.高校公选课要念好“课”、“选”、“修”三本经[J].大学教育,2013,(1):15-17.

[7]靳娟,司杨.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3.

[8]史晓燕,蔡雅萱.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66-68.

[9]周霞,唐淳杰.高职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4):135-137.

[10]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74-76.

作者:孙健 李悦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