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 要:伴随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变化非常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厌学、逆反、抑郁及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除了要管好学生的学业功课,还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提出了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具体策略,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学生;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出现剧烈变化,智力、性格、意志等心理因素并不稳定。外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增添动力。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变化,容易引起各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不安、厌学恐惧、逆反叛逆等,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其不良影响。有学者曾对我国 5 省 20个地区 912 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不适应的问题,此外还有 5.2%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教育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因此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功能、身份也越发多样。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者、德育工作者,还要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发挥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第一,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中学生由于处于半成熟的阶段,他们对自身、对世界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知”是“行”的基础,若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大有帮助。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如何有效释放不良的情绪;如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克服自卑和杂乱的声音[2]。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改变非理性的交往方式。总之,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二,与学生谈心,注重个别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场成功的谈心不仅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还可以达到引导沟通和心理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也是班主任扮演好“心灵导师”角色的重要体现。若想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换位思考,要放下“师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表达,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戒备,与班主任坦诚相待。另外,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如果学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班主任不要一味对学生的言行加以指责,同时还要避免过多地给学生直接提出建议,要相信通过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此外,班主任还要理性看待与学生谈心的结果,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使眼前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收获,但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了,班主任对待谈心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班主任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不够科学、比较盲目,不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若想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效果的关键,因此班主任今后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同时还可以落实每个年级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心理档案、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每年对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筛查,以此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3]。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强化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要确保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恰如其分地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可以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估考查机制,保障评估考核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要有上级领导的检查,还要有班主任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的反馈评估,从学生心理改善程度、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考核,以此更好地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健康环境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班级环境氛围较差,班主任即使做再多教育管理工作,最终能够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也微乎其微。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健康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保障:首先,创立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保证班级卫生清洁,完善学习设施建设,增设更多健康的娱乐游戏设施,比如象棋、围棋、篮球、足球等,可以在班级中建设读书角,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爱好,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提供空间。同时为了增强班级健康的人文气息,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增加一些绿植,悬挂名人字画或文明标语,通过打造优良的班级物质环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建立良好、完善的班级文化环境,这也是推动班级心理教育的关键。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建立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热爱,同时教师还要引导班级学生展开健康的人际交往,创造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此外,还要为班级学生创造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主人,自觉为班级建设出力。这样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染和熏陶,从而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无形的力量。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如“红色革命人物故事会”“当代先锋人物事迹”“古代孝心故事”等。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踊跃上台讲述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故事传达的优质思想精神,促使学生能够深度感知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精神、时代先锋人物的科研态度和奉献精神以及古代孝心故事中良好的感恩品质。这样一来可以在班级文化中渗透人文知识和德育元素,二来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品格情操,从而借助和谐的班级文化促进初中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塑造和发展。比如,教师在构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环境时,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竞选的模式组建班干部队伍,以班长的选举来讲,班主任可以鼓励有意向竞选班长的学生,让他们将自身的优势、竞选理由以及对班级管理的展望拟写成竞选稿,并逐一上台发表竞选感言。与此同时,班主任在黑板上列举组织能力、号召能力、责任心、道德品质等班长竞选指导,引导其他学生在全面考虑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投出自己手中珍贵的一票。这样既可以彰显班主任开放、民主、公平的班级管理智慧,也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被尊重、被公平对待的心理体验,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能力强、能服众的班级管理队伍,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在班级团体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

在开展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在各种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开班会的方式,每一期班会都要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学习压力”“成长困惑”“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等,让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还可以在班会中增加一些与心理知识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这些心理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理念,凝聚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可以开展“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将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等捐献给山区、农村的贫困学生。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身幸福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五)教师要主动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庭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第一环境,在学生全部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可忽视。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际落实班级以及学校教育活动时需要把这两者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得到合理有效的优化。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获得学生家长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无论是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都需要强化与家长之间的联络,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从本质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坦途,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六)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力量给予的支持

从现实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而人本质上则属于社会中的人。虽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及学校,但依然可以将学生理解为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就没有人的存在。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不只包括学校及家庭,学生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内涵来看,其不仅包含负面社会因素,同时也包含诸多正面社会因素,而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消解或化解来自社会的、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和消极影响的相关因素,使身处社会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积极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加大对社会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加大对社会资源及社会因素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使其能够真正为班级管理服务,为班级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提供助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按照教育管理规律及教育目标落实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不仅要管好学生的学业功课,更要管好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从而为他们健康学习、成长提供保障。

作者:徐国治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