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探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讨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发挥课堂活动与体验的作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具体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时更改为32-36学时,2个学分,并强调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目标不是侧重于心理学概念或理论的讲授和记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学生学习起来既被动又低效,不利于心理健康实践性、实效性的提高。因此,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心理品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1有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上好第一节课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绪论课的教学,要利用学生对心理学的新奇感以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上好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内驱力,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新课导入也很关键,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用图片、音频、视频、讲故事、破冰小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快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情绪管理这一专题时,可通过“雨点变奏曲”的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对比活动前后自己情绪的变化,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是与个体相伴相随的,负性情绪也是可以调节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2以活动和体验教学为主,让学生学有所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成了“听众”,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应对生活,增加心理弹性。而且许多心理健康的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必须通过学生活动、实践体验、亲身感受才能真正获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选择契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把“活动”和“体验”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讨论、感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2.1大班授课与小组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班授课,师生互动形式单一。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见面课时可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分组,要求上课时小组成员要坐在一起,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合作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时,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可以留一定时间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学习人际交往的感受,反思自己在实际交往中,尤其在宿舍人际关系中,自己有哪些行为需要做出调整,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个专题时,可以将专题分解恋爱的意义、大学生恋爱特点、爱的能力等几个小题目,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资料调研、准备PPT、小组代表根据ppt进行汇报,教师点评。通过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组活动,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小组活动可以将知识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总结信息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也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荣誉感、责任感、幸福感。

2.2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身心理状况,进而调动所有资源,促进心理成长。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专题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做“20个我是谁”、“生命中的五样”等探讨自我内涵的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答案去体验和感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力争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这些活动侧重的是学生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学会珍惜拥有,懂得知足和感恩。角色扮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的一种体验教学方式。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角色当中,从而感受角色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等。如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单向思维的片面性,学会换位思考。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问题,可以开展“踢猫效应”等角色扮演活动,启发学生在负性情绪处理中反思,哪些方法值得提倡,哪些方法不建议使用。尤其在生活中避免出现“踢猫效应”这种不良的情绪处理方式。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3积极反馈,增强学生自信。以体验和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特别用心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反馈,要告诉学生他们表现的怎么样,哪些细节做的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的认可与表扬一定要真诚,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形式。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多给予关注和鼓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持续肯定必然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3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教学资源,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多元的师生交流方式,这些网络资源包括慕课、微课、各种论坛网站,教育平台,也包括微信以及各种网络音频视频、学习软件等等。通过“学习通”、“知到”等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在课前将适合学习的视频、教学资料发送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开展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与答疑,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制作一些微课给学生。这种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见面课上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完成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方面的练习。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选择。

4考核方式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用的是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70%权重,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线上学习、小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等;总结性评价占30%权重,主要采用自我成长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未来的课程评价方案会继续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个性化空间,鼓励学生增加课程学习投入。除此之外,适当调整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从让学生去识记改为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变化,如珍爱生命、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能悦纳自己和别人、能够正常交往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潜移默化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实际,不断保持身心健康。

5结语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小组活动、角色扮演、讨论沟通、小辩论会、案例分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体验、思考、感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还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教学新技术,更新教育理念,不断自我成长。

作者:毕红艳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