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随着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公平化,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及省市教师培训的情况,结合调研问卷,分析了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专职教师对未来培训的需求,基于此,探讨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积极发展趋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春教育局下发的《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长春教育学院在2011年、2012年连续对长春地区570多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初级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首次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初级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从已取得初级岗位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选拔了市级骨干及工作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岗位培训及资格认证,共培训了100名教师。其培训目标是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能力,强化心理咨询理论及运用的能力,打造一批理论素养高、咨询能力精、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实现其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推进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基于现有心理健康教师中级岗位培训现存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结合专职教师的心理需求,探索出更优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及更明确的培训方向,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不足,参培机会受限。现有的培训多数是学科培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而是以活动设置的,导致有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科培训。现有的培训工作不受重视,一年仅有的几次培训,只能是一些好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普通学校甚至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根本没有机会。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过培训,做得相对较好的教师(由各区进修院校筛选)也从未参加过省、市级培训,更没参加过国培,他们进修的主要途径就是县市级的继续教育、社会开办的各种自费学习。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参培教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初级、中级的8次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学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有具有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有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还有一些班主任是因为工作需要,其专业水平相差很大,同一期的培训很难保证其效果。因此,培训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其具有层次性。第三,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前几期培训的准备阶段,项目组都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调研,但由于参培者不都是本专业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稍显困难;且多数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前就已经设定好,在培训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因此,调研结果只能在下次培训设计内容时才能予以考虑,而下次参培主体又发生了变化,其培训需求仍然没有满足,培训效果很难保证。第四,形式单一,参培教师参与感差。往期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专家讲座、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其共同特点是“一个人在讲,所有参培学员在听”。设置的讨论环节,时间仅安排5~10分钟,多数学员很难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近期的培训增加了体验式课程,但学员反馈没有学到知识,只有体验过程,没有体验收获。第五,培训时间长,参培教师接受稍显困难。国培、省培、市培的时间多为7—11天,教师工作很忙,很难保证每天的出勤。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的电话不断,尤其兼任学校其他工作的就更难完成学习,即使在听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如果按每天2个专题来计算,他们在培训期间要学习14—22个专题,即使有些专题讲一天,也至少有10个不同内容的专题,这对参培教师的能力是个考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短期内过多的知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因此,培训时间和内容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六,后期追踪缺失,很难检验培训质量。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是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者、受益者,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优良差,培训主讲团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效果的质量检测。对指标的评估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培训效果。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参培学员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但对此的检测较难实现。一是参培学员较多,后期追踪耗时、耗力,难以检验其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忽略了参培学员的反馈机制,无法对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检验还有待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目前,长春市各级教育部门都很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指导,给教师培训搭建了平台。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培训时间设置、培训内容和形式选择、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围绕“人”这一主体开展“按需设培”是首要前提。这符合当前动机理论的理念,即关注学习者的自主、能力、情感,保证其能够完全沉浸在培训课程中,引导学习者实现最优体验,激励其更愿意付出努力来提升自我。因此,培训不仅要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更要注重其形成积极参培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优化培训效果。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态度、习惯等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实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辐射各学科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中,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要重视其基本素养、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明确教师应如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当下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打造积极的心理课堂才能更有效。同时,要转变视角,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弥补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因此,培训者要帮助教师改变僵化的教学形式,以发现、创新区域的固有优势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培训时,首先要对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参培教师的专业背景及教师的专业需求进行真实且客观的分析,再以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教师,实现培训的双赢目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具体工作中要考虑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以及培训评价这七个因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确定正确的培训目标。按需设课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在每次培训的准备阶段,都要对参培学员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分析,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调研报告,包括学员的专业背景、专业需求、所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等,并认真分析当前相关的文件精神,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以便为确定培训目标提供保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时间,安排有效的培训内容。切实考虑连续几日的培训且保证每天的出勤对他们确实有些困难。对此,可以开设2-3天的专题讲授与体验,这不仅能保证学员对每个专题有充分的时间交流,而且也能平衡工学矛盾。另外,培训内容要同时具备理论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尽量围绕专题安排较充足的培训体验,让参培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就能操作。三是设计新颖的培训组织形式,为参培者提供热情服务。组织形式的新颖、热情优质的服务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针对2-3天的专题培训内容,可选择小组讨论、专家解疑、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外出考察等方式,尽量保证每位学员的发言权、参与权、体验权,使他们能体验到培训的自主性。要以优质的服务来体现新型的培训管理模式,如在培训伊始增设破冰之旅,既能激发学员的热情,又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组研修。摄像跟踪记录培训全程,留住精彩瞬间,在课间播放,既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回顾的机会,又进一步调动了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参培期间有种“回家”的感觉,一个专题下来,学不够,还想再来。这不仅体现了培训的人文性管理,更能提升培训的效果。四是开展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积累经验。培训质量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培训的组织者要进行自我评价,即依据培训的标准做出自我评估,整理资料,找出不足,同时还要接受他人评价,包括学员的反馈、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要全面了解学员对内容安排、方式设计,流程实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认可度,分别在培训中、培训刚结束、培训效果显示期内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悉。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则是由专门的评估部门来进行,发挥监督、指导的作用,这对培训的改进有较权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立足于培训对象即教师本身,满足其心理需求,发挥其优势,开展积极的培训工作;要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师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培训工作;把握培训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培训模式,开展创新性的培训工作,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李涛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