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功能创新探讨

继续教育功能创新探讨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学历,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认真审视继续教育功能发展现状,我们能够看到,当前继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社会各方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并解决。同时,需要相关机构基于其服务功能,结合新时展变化特征,积极拓展新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体现继续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功能;职业技能

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倡导全民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近几年,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继续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拓展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是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现阶段,继续教育就是对已经走上岗位的人员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其功能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提升人员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从而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一)强化继续教育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推进改革继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本单位的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这些从业者进行再教育,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单位工作,并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曾经在我国成人教育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重要功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继续教育一度被人们淡忘,转而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在教育机制内部也侧重于学历教育,逐渐弱化了继续教育的功能。这与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快速发展、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相矛盾,更有悖于大量的在职人员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由此可见,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摸索与总结,更需要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和学习提升。也就是这些在岗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因此,加强对这些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功能,是当前社会常态化发展所非常需要的。

(二)强化继续教育是坚持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的必由之路

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的迅猛发展、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都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规格提出了新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由于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社会化办学道路。教学的目的要为了社会,要体现服务社会意识,并且在办学过程中一切都要依靠社会力量。继续教育是针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从业者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对从业者进行再教育的必然路径。通过继续教育的各种再教育形式,使这些从业者的技能、知识等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对他们所提出的新要求。换句话说,就是由于社会的需求,引发了继续教育。更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导致了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路径的多元化。我们还可以简而言之将其概括为,基于对社会从业者能力的提升,在原有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教育。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整个社会,并按照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进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强化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功能,也就是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办学。

二、当前继续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服务意识相对缺乏

当前,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定位明显不准确。这主要表现为,继续教育重点发展的是提升成人的高等教育学历。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再教育,也都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学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交互融合和创新,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强调人才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主要的是开始注重于这些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它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使得社会对人才的学历需求越来越弱化,单纯定位于提升学习者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已经明显不适应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当前,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知识创新。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发展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创新转型。这就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各种技术、各种技能。同时,那些在岗人员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的职业技能,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也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做出相应的完善与优化,也就是说必须接受再教育。这种再教育更多的应该表现于对他们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就是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他们应用最新科技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站在行业领域的前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是,目前继续教育很难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在学员招生、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出相应变革。

(二)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方面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继续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方面没有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当地的市场结构和产业形式,没有针对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出积极的、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所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过去的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没有具体考虑当地的特色经济以及当地的行业优势。没有基于这些方面去考虑当地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能够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也都很明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脱节。这样的继续教育,就根本谈不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难以对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适配、不协调,使得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所学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够积极转化为生产力,也就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三)缺乏学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仅靠某一方面就能够独立支撑的行为,它需要一个合力机制来共同努力,才能够体现合力效应,实现教学目标。因此,继续教育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沟通互动,明确定位,各负其责。政府应做好统筹协调,并积极扶持。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资源配置方面要做到切实有效,从而保障继续教育相关各环节的工作顺利开展;企业应向学校表达人才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帮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基于合作共赢理念,积极与学校构建合作共享机制,采取多元化合作形式,特别是校企合作形式,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以更好地提升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要根据企业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积极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重点要做好教学工作,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并且根据时展的特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转为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的继续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独立完成。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再到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几乎全部都由高校来承包。在这一过程中,既缺乏当地企业的积极参与,也缺乏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缺少政府在这些相关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得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导向性。这样,继续教育培养的人才,虽然保证了基于其专业设置的高质量,但不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这些人才难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当初继续教育的初衷。

三、继续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明确定位,认准方向,推进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其承担着成人提升学历、增强技能的职后再教育任务,社会责任非常重大。因此,继续教育应该放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战略地位,站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去重新界定其角色定位。要根据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界定其战略地位。要充分发挥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和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势,制定基于体现区域经济特点、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功能目标。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地区优势和行业特色,从而彰显继续教育的地域特色。在创新发展理念方面,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在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同时,继续教育的功能也要由单纯的补充学历和提升学历,向多元化培养人才、全方位服务社会转变。

(二)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办学模式

根据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体现区域经济特点的社会需求,创新科学合理的办学模式,从而体现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多元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掘各自的优势资源,积极构建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各方沟通互动、有机融合、共同努力的合力机制。首先,政府要为学校积极搭建一个与外界沟通互动的平台,以形成一个多方互动、积极交流的态势,从而增强多方合作的意愿。而且政府要强化有关合作办学的制度化建设,为继续教育的创新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在财力、物力、政策和人力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从法规层面,明确界定办学机构的合法权益。其次,继续教育的办学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和各地方企业相联系,以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吸引企业,努力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并且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订单式”和“学徒制”继续教育模式,从规模、质量、层次这些方面,全方位提升继续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再者,校企双方基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办学理念,制定长期的校企合作规划。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合法地位和合法权益,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各个具体的运行环节中来。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也可以有效消除继续教育和社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发掘优势资源,拓展实训基地

当前,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基于此,继续教育就应该在稳步推进学历补偿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职业技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要积极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并把这作为当前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拓展重要功能的主要方向。而且要在构建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机制基础上,利用各种合作形式,创建新型的非学历职后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内引外联,积极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要在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明确导向下,围绕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的学习诉求,凭借高校的特色专业和师资优势,利用继续教育的灵活性,体现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开展各种类型的、面向区域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职业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以更好地体现服务社会功能,从而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并且融入了人们这些方面的具体细节。国家也积极倡导“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战略。基于此,继续教育更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积极创新“互联网+继续教育”新模式。在这方面,继续教育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在线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其最主要的体现,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互联网+继续教育”是非常适宜于继续教育,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创新路径。因此,继续教育应该在原有的线上教育基础上,继续整合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积极构建支持“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服务系统。同时,在这一继续教育网络中,要强化慕课、微课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的构建,以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不同平台切换的、便捷而高效的碎片式学习。这对于倡导全民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4).

[2]郑礼平,玉石,张华.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02).

[3]何艳军.基于学习型社会的继续教育模式探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

[4]严继昌.更加公平,更高质量———问题导向下的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思考[J].开放学习研究,2018,(04).

[5]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6,(03).

[6]张辉,周欢,吴东升.基于新常态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策略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作者:黄宇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