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特色探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特色探析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模式的超越,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通过界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从本质、理论基础和发展标准解析其特征,并从层次化目标、队伍建设和法治化方面探究其发展趋势,努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高等院校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起及界定

(一)缘缘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由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90年代初,全国140余所高校均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心理咨询在高校初步形成。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下发《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均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人们思想问题的方法和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补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层面相结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模式的超越,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

(二)相关界定

学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较多,从模式上进行分类,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模式、医学模式和爱心模式等。不管哪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遵循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这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认识规律,优化师资队伍,搭建载体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问题和实际具体问题相结合,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模式。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表征

(一)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

不同于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对象不限于个人,而是全员化的模式,既是心理咨询过程,也是思想引导的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当前,社会转型,后现代社会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高校的不断革新等各种因素夹杂对学生思想、行为以及心理带来一些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调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增多,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超越了心理咨询的特征,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赋予了更多职责,其发展指向是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融入多学科方法,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教育对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指导我们从全局、系统的视角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辩证唯物的方法论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升。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相关理论与技巧,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通过科学、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及各类量表,各学派心理学理论以及完善的心理咨询技巧等,可以客观、全面评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不同现象给予不同的方法,构建具有科学、可操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方法需要融入多科学理论,法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相关理论基础,都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方法论。

(三)着眼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协同

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特色最集中的表现。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决定了心理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消极个体,而是针对全体,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单要关注心理层面,还要上升至思想、观念层面,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要使咨询者从偏离的状态回复到正常的轨道,帮助个体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处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同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只有达到了个体健康、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个体对社会能做出有益贡献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才能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标准。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一)构建多层次化发展目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阶段性、差异化特征,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置不同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目标的层次化,可以分为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目标需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婚恋、择业及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尽早干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抗压能力,学会调节情绪。中级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管理自我。高级目标以构建个体、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为出发点,努力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阶段,使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动态调整。根据人的健康发展层次,可以分为治疗目标、预防目标和发展目标。治疗目标重点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大学生,需要建立专门档案,长期跟踪,与专业机构配合,克服其心理和行为障碍。预防目标是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心理普查基础上,对并未出现病态心理,却存在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情绪、完善认知,健全人格。发展目标则从全员视角,分阶段、分层次优化学生发展,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较好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在确定目标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及活动载体,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共性上,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准入制度。特殊属性在于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肩负思想疏导的任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既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又要精通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心理疏导过程的主导性,咨询目标着眼于来访者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更高价值目标和治愈标准。同时,咨询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把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处理结合起来。在队伍的构建上,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构建层次化队伍。当前,高校心理咨询人员队伍构成较为复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有专职咨询师,各学院、各院系辅导员协助,人员的复杂使得工作开展有重复与交叉,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素质。在优化工作人员队伍上,需要建立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例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各院系成立院系心理咨询室,由具备专业资格的政工干部兼任,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大数据、一体化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协助学校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平台与载体,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三)重视保护学生隐私

高校学生工作法治化逐渐完善与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法治化精神同样需要重视。在心理咨询领域,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当前法治化背景下尤为关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健全的伦理制度保证实施。例如学生的隐私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递越发便利与快速,需要进一步完善保密制度,尊重来访的大学生,保护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在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中,要让大学生信任这一测试,让其感到资料的安全,使其认识到心理普查的重要性,并认真配合调查,而不是随意应对,让其意识到对自身负责,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针对治疗群体以及干预群体,学校和学院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工作人员在个别访谈中,充分考虑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在建立学生档案以及交接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保密措施,充分尊重受访大学生,细节上做到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学生成长。

作者:姚岱虹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