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探析(10篇)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探析(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

一、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

1.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

工具性在高中语文的知识范围内,即是指词类、句法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离不开人文性的语文环境。就以文言文的教学为例,它的词汇和句式都与当今的白话文有着鸡同鸭讲的差异,若是对文中部分字词脱离语言环境来释义,那么学生们会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以一个“妻子”为例,在当下的白话文,它只表明一个内人的意思,但在古时,却是指妻子与儿子。在理解其词类、句式时,不能脱离对文章的解读,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的介绍也可帮助学生远离错误的理解。

2.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

高中语文的人文性实则是一个抽象的说法,它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其人文性的内容也隐含在此,而且,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因此,学生们要想理解语文课本的人文性,则必须以语言知识为基础。比如,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中的《过秦论》,若要理解该篇文言文的思想内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字词、句法的理解和掌握,明白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点,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意思,最终实现学习的真正目的,即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人文性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人文性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融合统一,也是对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文学的欣赏与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小学生,对于高中生而言,那些枯燥的学习也应通过兴趣的激发来集中学习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们接下来对这篇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好的导入是有一定必要的。教师在这时则可通过故事,或问题,或类比等导入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求知欲,同时也更好的强化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以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诗歌通过题意可得知,文章内容是与赤壁相关,那么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播放与赤壁景色相关的视频,在视频的欣赏中,让学生彷佛置身其地,真切感受赤壁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也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以此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融合统一,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提高。

2.诵读教学的加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吟诵对于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诵读教学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泛泛而读,以及深刻研读,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列诵读过程来掌握文章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初步感知课文,分段理解课文,深思课文,感悟课文,并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们在诵读中提高文学的欣赏与鉴赏能力,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特别是对一首古诗的学习,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三中李商隐的一首《锦瑟》,李商隐的诗歌多偏向于朦胧,这首自然也是那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教学方式,读其数遍,渐渐解其朦胧意。

3.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加强

传统的教学模式均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这种灌溉式的教学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也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反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取代教师一个人主讲的课堂,那么学生们在互相的交流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其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者,更多是扮演的一个指引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例如,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文中均设有“表达交流”的知识框架,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更是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来加强表达与交流的学习,不仅培养其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使其更融洽。

三、总结

工具性和人文性构成了语文学科的两大特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惟有将这两大特性做到融合统一,才能使学生做到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作者:谭锋 单位: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第二篇: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浅谈

1新课标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新时期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修订。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要将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对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大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对学习内容的配合,要鼓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民族共同的规范意识,要注重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以及审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要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本地文化进行文化渗透、熏陶,将民族文化引入高中课堂。不难看出,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够被忽视。

2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发生转变,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将本地民族文化,即民俗文化融入与高中语文教学中,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就响应了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灵魂、对内涵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单单拥有坚实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够在这个社会发展,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是追求思想道德全面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根本需要。高中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文化素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独立的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能够极为有效地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教育,思想层面得到提升。

3提高现代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需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其著作《论语》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源泉,是每一位教师提高其自身教学水平与理论修养的根本,同时《论语》又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也是来源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就被人们推崇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育的践行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关系,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和气质上,这种人格和气质在教师育人的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实际上对学生都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使人明智,在中国的教育关系中教师扮演着一个智者的形象,因此教师需要学历史,需要了解文化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经过历史筛选而留下来的精华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是经过历史考验而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展望未来。回眸历史,教师应当首先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继承是发展和创新的前提,倘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和土壤,脱离了历史的大背景空谈创新是不可能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现代教育的大队伍中,这些年轻教师正在慢慢接过老教师们的教育使命的接力棒,并将最终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来说,对民族传统文化或许更加陌生,因此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如此才能接过老一辈教师们的担子,更好地传播知识文化,践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4结束语

高中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和辨别力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无疑是一项不错的教育方案。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提高文化鉴赏能力都大有益处。除此之外,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更好的融合,必将让语文教育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王小勇 单位:瓮安县雍阳镇第二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分析

一、读与写相结合,以模仿为基点

所谓读与写相结合指的是借助读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读与写是不同的,这两者具有独立性。读是一种吸收,写是一种再创造;读是一种欣赏,写是一种对人生、生活的思考。将读写相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传统的“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着以下的弊端:

1.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2.没有吃透写作,将侧重点放在了读上,这就导致学生尽管非常有想法,但是却无法将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尽管有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但是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感情,缺乏生命力;

3.教师留给学生写作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因此学生的读仅仅流于形式。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讲,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一个过程;然而写却是应用语言的一个过程。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往往要借助语言的组合;而应用语言却要借助语言的聚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将读写结合起来,但是也要将读写分离开来。站在情感的立场上来讲,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互交流感情的过程。鉴于此,教师要熏陶、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写作。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郁的人文特征,其可以提升学生气质,培养学生情感。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隐藏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阐述了自身对生命的看法以及对母亲的爱。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文中所隐藏的感情来让学生与灵魂对话,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观察积累,打好写作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观察生活,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生活本是多姿多彩的,因此学生要将生活当作写作的源头,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当学生的观察能力日益提高,这就为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社会热点等问题上,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将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学生要用心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各个侧面,了解每件事物的不同特点,从中选择出合适的写作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内心中真实的感情表述出来,将写作视为表述自身情感的方式,以此来实现写作的真正意义。由于受到时间这一因素的影响,学生观察的深度、观察的广度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教师要将阅读作为基础,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合理的组织教材,让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教材中的典型例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转变作文方法,提升作文能力

由于作文的类型比较多,在讲解不同类型的作文时,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多媒体,将抽象的事物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主动感受身边的生活,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有些教师并不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写作方法,而是规定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让学生在写作中套用这一模式,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因此作文教学也要创新。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将现实生活作为基础,在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即:三段六步作文教学法。将三段六步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减少学生在写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

高中语文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整节写作课堂的效率。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作文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提高,并且也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作者:王中一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审美个性化试探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教学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全国高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创新和改革,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符合了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作为我国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好语文是学好爱他课程的基础。语文包括了语言和文学,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如果我们的语文水平低,就会被他们耻笑,当别人用很有文化的语言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就那么很难读懂其真实的意思,也就很难准确回答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中包含着许多美的东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一直以老师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地位,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审美个性化的发展。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例如,我在高中语文教学,我将语文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任务,要学生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两种方法来描写巴尔扎克,我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去找寻巴尔扎克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在描写的过程中发现了语文的奥妙,懂得如何用精妙的语言去赞美和书写一个人,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多样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善于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美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老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语文作品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观赏作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正面的肯定,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教学情景化

情景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也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老师要积极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通过对语文作品的观赏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色彩、音乐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感官认知,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

4.老师的引导

试探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张强摘要: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个性化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老师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才能震慑学生,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乖乖地听讲。然而老师这种方式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就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虽然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其在学习中难免会迷失方向,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指导好学生学习语文,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积累审美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审美个性化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就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张强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长寿中学

第五篇: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学浅谈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从本质上来讲,文学与生活这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家乡的秋天。在学生描述家乡秋天的时候,他们可以从家乡的树木、家乡的丰收场景等方面来描述秋天的变化。当学生简单的论述完家乡的秋天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故都的秋,让学生来感受一下家乡的秋与故都的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这种对比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于高中生,他们应该读什么呢?笔者认为其既要阅读教科书,还要阅读课外书,并且要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按照现实生活的情理来进行阅读。同时学生在阅读时,要将自身的生活感悟也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既要做到导语设计生活化,还要做到教读策略生活化。在阅读教学开始的时候,要设计一个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导入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从而导入新课。教师要运用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花卉来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迫切想知道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在教读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感悟教材中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教师要站在生活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这样构思文章的原因、作者此篇文章的构思技巧等,通过这样做学生能够真切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加深了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

三、写作教学生活化,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觉得写作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作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将写作教学生活化,让以前枯燥无味的写作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写作指导上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来获取材料,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课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多多搜集一些广告语、民间谚语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写作教学要与生活相贴近,增加作文的内涵。比如:当老师讲解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善待生命的文章。然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让学生先动手写作,而是要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文章中,以此来让这篇作文变得丰满起来。同时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引入生活中所遇到的谚语,增加整篇文章的闪光点。四、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客观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所谓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教师要将教学过程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将教学评价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成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师要确定统一的目标,重视公平。对于每位学生来说,他们享有平等的评价权。因此教学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确定多元化的标准,重视人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标准,培养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变得有趣起来。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会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聂建坤 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浅析

1.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或体现了忧国忧民者的家国情怀,或体现了多愁善感者的男女之情,又或体现了壮怀激烈者的战友之情,诸如此类,描绘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为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渗透,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通过了解,这首词是青年时期从事革命运动途径长沙时,由眼前所见景色产生了一系列感慨。在诗词中回忆了青少年时期的斗争生涯,表达了青年革命者的满腔豪情,以及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和抗争,体现出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学习这首词时,教师应逐一解读诗词中的每一句、每一个词,并通过放映视频等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当然,教材中还包含了其他蕴含丰富情感的诗词文章,教师也应结合内容,加强情感教学创新。

2.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情感教学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需要科学分层,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当下的高中班级中学生人数较多,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从而进入“一刀切”的教学怪圈。学生人数越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就越明显,教师对学生的考察难度也会随之上升。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的每个阶段设置一次摸底测验,既要考察学生该阶段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将各阶段的考察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和对比分析,形成对每个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对每个学生建立学习记录档案,随时随地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其形成的情感态度、心理发展等情况也都各不一样。因此,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中的《红楼梦》时,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自我学习中已经充分阅读了这部著作,有的学生只是进行了大致的阅读,还有的学生几乎没有翻阅过这部名著。所以,学生之间就产生了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渗透时,对熟知红楼梦的学生应结合原著内容进一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对一知半解的学生应再次进行内容的梳理,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而对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学生应首先帮助其理清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3.巧用名人轶事增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正所谓文史不分家,高中语文教学应善于应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营造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历史中的名人轶事或体现同袍之谊,或彰显名族情怀,一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照亮人们前行的指路明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感悟、学习名人轶事背后的情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屈原的《离骚》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心系家国的博大情怀。教师以此展开,还将学生讲述南宋抗金名臣文天祥的故事,并应用其诗作《过零丁洋》进一步提炼作者的丰富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案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4.利用阅读和作文教学加强情感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语文阅读和写作是一项体现人文性、锻炼学生语文素养、孕育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取一些名家散文,内容应包含子女情、兄弟情、济世情怀等各种情感形式,然后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及其含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即安排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写作,引导其研究各种情感表述手法,广泛阅读各类范文,以写促学,以学促写,相辅相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5.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对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情感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通过科学设计和编排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情感上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还需语文教师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只有多种有利因素综合发挥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

作者:卢禹彤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第七篇:高中语文教学生态美育意义浅析

一、生态美育有利于匡正语文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启发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它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化为了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在此种视野之下,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立面,而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以往人们习惯运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解读语文教材,强调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地位,把自然看作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如今生态美学给我们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突破了实践美学的狭隘。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态美育的视角让中学生意识到,任何生命均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同等的,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二、生态美育有利于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融。

这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抗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而且深深浸润在人们的思想中。这也理所当然地积淀在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导致学生心灵世界中自然缺失,绿色退化、天性泯灭,自然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社会。而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共生”,它既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指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所表现,老子就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不应该奢侈浪费,要杜绝极端和过度的行为,不随意掠夺自然。

三、人类当前紧张、惶恐、浮躁、欲望膨胀的生活的现状,迫切需要生态美育的指引。

通过生态美育的引领,人类得以摆脱人心疏离防备的生活状态,寻找到可以依托身心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生存危机,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实践造成的,这就导致了很多异化现象的出现: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物质欲望的日益加剧,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崩溃又反过来压抑、肢解、扭曲人性,而这些被压抑、肢解和扭曲了的人性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类与自然生态相处的模式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而生态美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各种生命在自然这个整体系统中互惠共融。人与自然在生命上是平等的,自然并非只为了人而美,它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包含着独立的审美品性。生态美育可以帮助学生从价值观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体悟到自然界各生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它们共同构了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从而进一步阻止人与自然的相互对抗和毁灭。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就不能止于讲授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不能止于讲授孔子的大同理想,还要进一步地从中挖掘出生态美学思想:孔子在与自己的众多弟子讨论政治理想时,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宏大的人生理想,但孔子最为满意的还是是曾点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为孔子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阳光明媚的暮春时节,五、六个大人和六、七个小孩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他们在沂水中尽情嬉戏,在舞雩台上享受和煦的春风,然后哼着轻快的小调回家……孔子之所以说“吾与点也”,是因为曾点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无比愉悦的和谐画面。曾点达到了一个生态审美的境界,这是一个高于治理国家、高于政治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是他的知音,他们均有很高的生态审美素养,同为生态审美人,他们已经实现了“诗意栖居”的生活目标。

四、生态美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天人合一”、“位育中和”、“生生为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中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生存的生态智慧。如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道家思想就给了我们相当深刻的启发。《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常”就是懂得如何平衡、和谐的道理,“明”就是明白如何处于“常”态而不出现过失,因此,“知和”与“知常”是密切相关的。

五、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生态美育的目的就是将教师的生态美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理想的内容来培育学生的生态整体观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中心意识,并逐渐让他们养成生态审美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生态审美人;然后依靠他们的影响力,把生态美学思想渗透到整个社会,让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得以实现。

作者:关荧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十四中学

第八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中语文剧本教学

1.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1使高中教学机构得到完善与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发展与改革,为了同我国现代社会进程保持统一的发展步伐,学校都在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中学以至大学都有着重要并且有效的进展。现代教育中所融入的艺术元素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非常多的趣味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多种文字以及枯燥阅读的形式,现代教育技术讲求文字、视频以及声音形象的一体化,更好的适应了当代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渗透。

1.2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时代的学习是繁重并且内容多为枯燥的,为此在教学中对于老师的教学要求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要想使学生同时接受较多的知识,一味地讲求知识容量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掌握兴趣以及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求度。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融入了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任务,同时对于学生的表演能力、对于场景的感受能力也有重要的要求,只有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较为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才能更好的掌握文章是核心思想,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提上来,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变高。现代教育技术中做采用的多媒体等重要工具集中了音、画、视频等功能于一体,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彰显文本的情感、思想内涵,更好的符合了新课标下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写作任务时也能达到一种超然发挥的状态,达到更好的自我。

1.3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语文的知识量很大,往往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而老师也要在短时间内对所要讲解的知识作出合理规划,将所要讲解的知识讲解完,由此,短短的课堂中的时间既要进行大量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掌握,难度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种快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变得很有必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媒体技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以及声音对课堂知识进行连贯讲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效率,蒋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合理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1.4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进行的过程,未来更大空间以及更高效率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学习的计划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高中学生的枯燥生活正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避免以往教学中学生的被动角色,将学生从老师条条框框的规矩下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高中课堂中的知识构建者。

2.现代教育技术下剧本教学的优势

2.1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

剧本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大发展特点,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乃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重要学科中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现代教育中剧本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因为外部条件的促使,更大程度是基于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要的教学成果。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引路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老师,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很大原因就在于其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高中时代的语文知识点较多,并且掺杂很多说明文、议论文等较为枯燥的学习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剧本教学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都实行了强有力的教学措施,在接受创新教学以及新课标教育的对象中,高中生成为重要培育对象,为了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大力投资教育,我国很多高中的多媒体教学用资源相当丰富。尽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现代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方式中,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进一步加大普及范围,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在这种媒体教学中,高中学生以及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国外的优秀教学成果的分享与展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2.3采用点线面结合将知识全面化

剧本教学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大量加入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等多种现场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发散思维扩展的最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现在教育技术中的各种媒体技术就是一种形象的非线性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技术为重要阵地,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途径,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超媒体学习环境。在现代教育技术模式下,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极大地发挥,剧本教学中的精彩形象的视频、图文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并且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多方位理解掌握,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舞台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高中语文的趣味性。

3.结语

课本剧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堂上融入丰富多彩的剧本,将教学提升到一个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的平台,不仅加大了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效率。

作者:姬流 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文情境,加强语言实践的情境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创设情境不仅能够直观、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情境来迁移思考,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也符合“简约高效”的课堂要求。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但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每天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往往在机械的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兴趣,随着时间推移,创新思维能力也逐渐退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创设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例如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长江三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也使课本上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具新意。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众所周知,想象能力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改变千篇一律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基础,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层层递进,并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和进行有效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比如说全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章是通过哪些词语来描绘荷塘月色的?文中在描写荷花时抓住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月亮的什么特点?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结构,还可以“以小见大”地通过对该文章的学结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手法并学会鉴赏文章。

三、鼓励质疑,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意识往往产生于问题之中。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发散思维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尊重学生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合理设疑,不要局限于所谓的答案之中。例如在学习专题“走进语言现场”中“不自由,毋宁死”的内容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在肯定这一可贵精神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提出“不自由,毋宁死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不会变通”等不同的观点,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全方位、多方面地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主解决问题。

四、营造氛围,创设宽松民主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得到放松,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充分展示自己。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自主探讨,解决疑难,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也要求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能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五、总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作者:夏静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情商研究

一、何为情商

情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授彼得萨洛维和约翰迈耶一起提出来的。而后又有学者在他们的成果之上进一步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来说情商就是情感的智商,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情商的高低和个人的生存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认识和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感知他人还有人际关系等方面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情商虽然说是情感的智商,但是其实情感也包含有一些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天赋能力。而语文学习和情感的各方面内容之间有着比较高的契合度,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说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是可行的。

二、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

情商的培养和人的见识是分不开的,而提高人见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读书。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科学,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进行输出,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鉴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鉴赏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事件、思想、人物等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学生可以由人及己,即将自己放到阅读内容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还有对待挫折的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举例来讲,高中阅读鉴赏教学要求学生鉴赏《红楼梦》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同时也为了达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就某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因为在搜集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会了解到其他相关内容。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人物的性格、思想、文章的事件内容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了解到作者曹雪芹悲苦坎坷的一生,而曹雪芹却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由此学生还可以将司马迁和曹雪芹进行对此,发现两人身上的共性,对比两人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两人身上的坚持、勇敢和面对挫折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情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学生会认识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懦弱地被动应对,而应该奋起反抗,不要被困难打倒。

(二)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

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输入足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接触到更加真实的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等在作文之中表达出来,形成文字或口语表达,不比拘泥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想表达不能毫无目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的表达设定一个主题。主题可以跟学生的情感相关,但是教师要切记不能将此变成应试教育的作文训练,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此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面对挫折,教师就可以选择这一内容作为写作的主题,让学生在这一范围之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写完之后教师要进行认真地批改和赏析,积极重视学生作文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相关方面的问题。而且讲评完成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这样在学生以后面对相似情况时就能够选择正确的对待方式和处理方法;此外口语表达也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方式之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与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联系,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能够让对方如沐春风,反之则可能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三、总结

情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之中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作者:吴光胜 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