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探究(5篇)

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探究(5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合作式教学应用

一、加强课前师生合作式教学

1.主动与学生交流,创设良好互动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可帮助增强和谐因素,促使师生双方产生默契,消除隔阂,进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关系。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慢慢沉醉其中,便可引导其与教师一同更好地交流,进而获得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做游戏,尽量与其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默契感,促使学生以正确的观念认识教师,加强对教师的了解,真正喜欢教师。另外,教学游戏、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为加强师生互动提供助力,促进教学发展。

2.做好课前教学教具准备

课前的师生合作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前,依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做好相关的教学教具准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播放内容、教材、教案等,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作为学生应注意依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及目标做好相应的教学教具准备,如收集好课文相关资料、拓展知识等。师生双方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可帮助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如在《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前,由于此章节题目中所提到的古代小说发展起于民间小说,所以,在讲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前,需做好大量民间小说文献资料的准备,以用于佐证教学内容,如诗经、神话传说、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而学生在课前也需注意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查阅各类民间小说的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强化课中师生合作式教学

1.师生双方在质疑中合作探究

学生在探究感知材料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的出现,可帮助激发学生解答难题的兴趣。在难题无法解答的状况之下,师生合作是较为有效的难题解答方式。此时,教师应注意做到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及疑难问题,并展开全面化的合作讨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积极性,可指导学生自主分组,展开协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能够在发现疑难问题后,经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到圆满解答,那么其自身对于这些疑难问题的掌握度便可得以增强。与此同时,在合作讨论中,还可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鉴赏的方式进行讨论协作,以此为学生更好理解知识提供助力,拓展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获取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如在《道士塔》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课题,精心设疑,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何题目为“道士塔”?在课文中并没有重点着墨于道士塔,但是却将其作为文题,其意义在哪儿?这题目选取得是否恰当,其恰当之处又在哪儿?如果将文题改为“王道士”“土经卷”又如何?文题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其实就是其题眼所在,具有突显主题的效果,且与文章中心涵义相连接。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其发散思维。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探究文章内容及中心内涵的同时,可掌握作者的情感思路。

2.创设语境,探究创新

在师生合作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好和谐的语境,促使此语境极具创新及趣味性,帮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指导其发挥想象力,增强其创新思维。也就是说,在师生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知识点进行重组的基础之上,去拓展思维,去创新发现新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如在讲解一些有关抗战题材的课文时,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文中出现了众多女性,但却缺乏男性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引导其展开探究,进一步拓展自身思维。在讨论中,出现了各种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提升,得出了最终的答案:文章所写环境为抗战期间,作为战争主力军的男性均到战场上保家卫国了。由此表明,师生合作讨论问题可引发学生共鸣。

3.采用多种合作式教学方式

在师生合作式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辩论会是较好的合作教学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开展辩论。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将每个小组分为两部分,每个小组指派一名代表,一次一换。明确好论题,给予两部分小组成员充分的准备时间,搜集好相关文献资料。小组的划分,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小组辩论准备工作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度。辩论会的举办可为调动学生社会经验、积累思想情感及知识提供助力,并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学生的真实情感可得到良好的交流。辩论会题目应是在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师生双方共同商议之后得出的结果。在辩论会中,辩论双方选手各抒己见,言辞一语中的。如此一来,学生可在掌握更多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胆量。另外,个人思想也得以充分交流,合作双方默契度及团队责任感均得以增强,学生思维得到较好训练。

三、合理安排课后师生合作式教学

课后的师生合作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对于剩余的一些时间可合理设置。通常可将剩余时间用于针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尽可能地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留有遗憾。与此同时,在此剩余时间段内,学生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寻求教师解答,并对一些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剩余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及质量。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课堂教学中,在剩余课堂时间内,教师可对此教学内容的中心主旨进行整理概括,重点在于在首次总结后,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此课的教学内容及效果进行总结。而学生则可对课文学习中遭遇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杜十娘怒沉宝箱是否有意义?”“李甲是否真的如文中所说般可恨,如果是在现代社会中,两人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师生合作式教学法要做到从课前、课中、课后多方面入手,以一个全面化的角度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协调,增强彼此默契度,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及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丽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高校课堂思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民族性

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来自少数民族旅游和做生意的人比较多,但是他们大多数是流动人口,少部分长期居住的也仅限于城市活动。他们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少数民族的教育,因此,那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结合当地的民族特点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质。

2.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内容虽然一再更新,但实际的教学方式却一成不变,依旧遵循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讲台下一言不发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教材内容容量的过大,致使教学时间的紧张不足,对于一些小组探讨活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不到位等情况依然突出,教学方式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使得原本应当丰富、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化的知识讲解,严重的抑制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3.注重工具,忽略人文

在教材的设定上,着重考虑了人文性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的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高考竞争的激烈性,教师往往会忽略教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着重的将语文教学看作是通过高考的一个工具而已。而语文课堂中所包含的人文性内容能够有助与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在侧重工具性的同时也要凸显出其人文性的一面。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语文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教师教育工作方面不积极、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目标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工作不积极的情况,要多鼓励地方和各个地区加强建设小学基础设备,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目标宣传到位,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普及化。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保留孩子们质疑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极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

三、与时俱进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手段

1.整合教学主体,整合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地位可言。通过对于教学主体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双方都能够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和自主意愿得到发挥,启发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思维。在教学方式中,以《雷雨》一文为例,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来讲解整篇文章会变得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按照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对话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适当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语文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调查,课外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比如野外景物写作、诗词大赛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比如在写一篇关于野外风景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教学生写作的大概方法,然后理论结合实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出外郊游,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野外风景的独特,从而有内容可写,将理论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写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重工具性,体现人文性

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安排上,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文章印象,体现出工具性的特征,再通过对于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体现人文性的特征,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提升,完善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不但是要教,而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启发与引导。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语文高校课堂的研究,具体的提出整合教学主体,整合教学方式、鼓励个性化教学、注重工具性,体现人文性等措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升。希望可以为少数民族高校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使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取得显著性进步。

作者:纪文 单位:贵州省兴义一中

第三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秀,而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舞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包讲到底,学生只能安安静静地听、认认真真地记,现代文阅读也好,文言文翻译也罢,都是教师借助教参向学生一一讲授。如此,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成为“工业化生产”,气氛死寂,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才能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构建奠定基础。首先,在导入环节中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学生对“十八岁”是如何理解的,对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有什么看法,这就可以通过话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再如《鸿门宴》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然后以历史故事导入。如此,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学习时才会变得积极。其次,在探究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如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在明确秦晋围郑的基础上,以分角色表演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和临危受命、不避艰险的性格。再如教学《拿来主义》,以“‘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谁更好”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更好地体会其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喜欢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调动课堂气氛。

二、创设问题,引导合作

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的“我讲”“你听”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只有通过互动,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生成自己的体悟,形成构建。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体验,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然后再通过互动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深化,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挣脱“讲授式”的束缚。以教学《祝福》为例,先引导学生自读,并在小组内交流梳理情节,初步把握小说的内容,然后围绕祥林嫂这一重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对其外貌的变化进行分析,如初到鲁镇时的样子、再到鲁镇和临死前的样子,在分析外貌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句段,然后交流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并加以补充或讲解。如在祥林嫂的形象刻画中重点在其眼睛,文中分别用了“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眼光分外有神”“眼睛窈陷下去”“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等来对其进行刻画,而这也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变化过程。如此,以问题作为引导,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更利于体验生成。

三、关注差异,面向全体

高中语文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所说的学生并不是教学中一些教师所认为的“尖子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不可否认,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存在客观的差异,但却不能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忽视他们。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要懂得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并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喜欢语文课,参与到其中,能在自己的努力下不断地获得发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人本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课堂中表现不够积极,表达交流中也不会主动参与,对于这些学生,不应冷漠对待,而要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引导和激励,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其次,无论是目标的设定,还是练习的设计都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如自读过程中,对基础稍好的学生,要求其能在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而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只要求其能读后大概说出内容即可。同时,也要注重在评价上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注重从简单的语言评价转向量化评价方式,如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制定评价标准,依据标准来评价。

四、总结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解放思想,实施课程改革,践行学讲方式,把“讲堂”真正变为“学堂”,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

作者:李健 单位: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呈现活力

一、运用背景资料,突破难点

文章的写作难点,大多跟写作背景资料有很大的关联,想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从这些背景资料入手,找到作品相关的信息,如历史背景、社会现实资料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有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等。这些背景资料既能够让读者深刻把握文本的价值,又能够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入的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能动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些背景资料穿插进来,带领学生梳理文本脉络,丰富文本素材,从中找到有效的突破口,获得自主体验。如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古代叙事诗提高阅读兴趣,笔者特意从作品的写作年代着手,穿插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这篇课文的内涵理解。在进入阅读理解阶段,就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你对《孔雀东南飞》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些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学生将搜寻得到的资料进行共享,经过小组分析交流后,学生了解到《孔雀东南飞》经历了口头讲述、撰写成诗、修改加工、定稿流传等多个阶段,认识了这首诗歌具有悲剧的元素,是对悲剧力量的汲取,从而讴歌了追求自由爱情的叛逆精神。在叙述手法上,《孔雀东南飞》采用的是说唱形式,这种形式脍炙人口,在民间应用广泛,流传深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篇课文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在文学人物长廊中,是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学生研读文本相关资料,认为文章围绕着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叙述,情节紧凑,跌宕起伏。那么,这个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影响呢?你能读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吗?学生从文中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一线索,认为这是对民间忠贞爱情的讴歌,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借力背景资料,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巧借学生辩论,提升认知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可能犯错误,这是非常正常的课堂效应。不管有什么样的错误,作为教师都要冷静对待,理性地将这些错误当做有益的教学资源,并善加利用,巧借学生的误区展开教学,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使其增强体验。如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三国周郎赤壁”朗读断句,有的学生断为三国/周38郎/赤壁,有的则断为三国/周郎赤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如何理解这种说法?学生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三国/周郎/赤壁中的含义是将赤壁当做是周郎的赤壁。当时的周郎何等风光,24岁就事业有成,备受器重,过得顺风顺水,还娶了绝世美女小乔。相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境况而言,怎么能不让他心生艳羡?他一生多才有志,但却独独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年近半百却要遭受贬谪,穷困潦倒。两相比较,怎能不让他深感人生凄凉?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生出这种感慨,因而要这样断句。但还有另一种意见,认为苏东坡未必就羡慕周瑜,他更多是无奈和悲观的慨叹。为何这样呢?在苏东坡看来,赤壁这个地方让很多英雄建立了丰功伟业,周郎即是其中的一位,对照这些英雄,再反观自己,内心禁不住悲悯无奈,产生深深的痛苦。此时,针对学生的辩论,笔者展开引导,让学生据此进行探究:到底苏东坡在诗中表露的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认为,文中有一段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充分表明了东坡先生的乐观和豁达,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绝望,只有希望。人生就如无情的江水,淘金了千古人物,既然如此,作为沧海一粟的“我”,又何足悲叹呢?由此,东坡先生的旷达可见一斑。也有学生从诗句中的“人生如梦”解读,认为在苏东坡的眼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才是人生乐事幸事,虽然贬谪黄州,但与其苦对一天,不如笑迎一天,何必要让自己不开心呢?通过以上借力,学生在辩论中互相探究学习,逐步弄清了文章的情感意涵,深刻领悟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生观念。

三、借用类比素材,体验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孙绍振教授指出,可以借用类比的方法,将同类素材搜集起来,然后进行研读和分析,就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获得深刻的自我体验。如在讲解《鸿门宴》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感觉,一个是为刘邦捏汗,一个是为项羽着急。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呢?学生由此展开类比,剖析项羽这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刘邦这个人实为王关中,却说是为了替项王守城;实为窥视天下,却将自己粉饰成了为项王尽忠的盟友,他是虚伪吗?其实并非如此。正如樊哙在文中所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这里彰显的是国人传统思想中的行大事不拘小节,如范增杀刘邦,是为了铲除异己,是行大义,但项羽却迟迟不肯痛下决心,导致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性格因素造成的。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但性格非常立体真实。他有时候骁勇善战、顶天立地,正如帝王一般尊贵而令人仰视,但有时候又鼠目寸光,平庸如一般俗人,在他的身上,你既能够看到无上的勇气,也能看到犹豫不决的猥琐之气。因而,《鸿门宴》中,司马迁借史笔向人们展示了项羽的阴弱和愚顽,正因为他迟迟不能下决心除掉刘邦,结果这个“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为项羽一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以上教学环节简单直接,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了项羽身上的悲剧色彩,从而对《鸿门宴》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文学色彩有了个性化解读,培养了语文阅读能力。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借用学生的自主辩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借用类比的素材,给学生一个立体多元的课堂,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靳颖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

第五篇: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效率优化方法探究

一、多媒体促进效率提升

显然,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发展时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日益成熟,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情景呈现上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有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借助多媒体呈现方式,可以给学生的感官以更强的刺激作用,达到知识信息传递效果的优化。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日益成熟,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容易对多媒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功能不可小视,其对于情感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在进行与感动话题有关的作文训练时,因为受到思路的限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写作灵感明显缺失。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播放《感动中国》等内容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各种类型的感人事迹,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易于提取创作素材。再比如音乐是一种比较让人容易接受的情感宣泄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旋律去左右听者的情感与思想,直抵听者内心深处。尤其在语文教学初始过程中,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入,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如在讲解和母爱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母亲》一类的音乐作品,所起到的奠定感情基调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下面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紧迫性,多媒体呈现应当有所节制,要避免出现过多过滥、反客为主的情形,那样就违背了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本旨。

二、互动式促进效率优化

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边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另一边学生则充耳不闻,甚至溜号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究其原因,这是由教师一言堂的观念直接造成的。若想使这个问题得到改观,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教学任务,主动解决学习难题,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积极尝试的信心。比如在讲解到一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找到教材以生活现象为例进行表述。这种做法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顺利地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此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活动课更是互动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语文活动课中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比如当处于朗诵、辩论、演讲等系列活动时,可以在互动中增强兴趣。魏书生就曾经说过:“即使有些智力活动毫无新意,但是学生因为有想取得优胜的心理,这些活动也就容易制造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进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每次竞赛形式的活动里,学生基本都会主动行动起来,思维也得到了良好锻炼,课堂效率优化才不致沦为一句空话。像在演讲教学中,因为演讲本身属于一个人的活动,竞争性不强,而教师将演讲的形式稍稍改变一下,形成和辩论相类似的演讲比赛,增强互动功能,提升参与热情。

三、专业化指引效率优化

语文教学可以有力地提升职业高中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为了发挥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教师应当把“职”字时刻牢记在心,所以应当以职业教育战略眼光对待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以此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竭尽所能将语文教学同生活实践产生联系,更突出地彰显语文的实用性功能。而其中一个显著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关注专业课,而对语文一类的基础学科放松了要求。对此,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研究、了解学生专业课的特点,参照不同专业的特点,从语文教学内容中寻找到文化课同专业课的关联点,让二者在课堂上形成有机联系。这种做法,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热情,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比如对于说明文写作教学来说,教师即应当参考专业特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命题形式。比如在烹饪专业里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比较突出,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创作“××食品的制作”类型作文;而对于数控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加工零件是必须要掌握的技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零件的制作”主题要求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擅长内容,他们都愿意将自己制作的东西与其他同学分享。因此作文教学极易取得成功: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展现心理,又能让其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同时语文教学本身也取得了成功,可谓一举三得。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高中教师需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语文课活起来,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新颖而且精巧的艺术品,将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借以优化语文课堂的实施效率。在具体的实施上,多媒体的参与、互动性的方式与生活化的方向,成为这一目标达成的三个重要指标,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留意。

作者:石小燕 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