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多媒体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一、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的作用

(一)激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感弱,“教”与“学”被分离开来。而一般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以文字为主,学生经过长年累月的文字课本熏陶,对于课本的兴趣早已下降。高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以填鸭式、应考式教育为主,所讲内容也局限在课本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语文作为一门文字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来得枯燥,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体,基本形式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这些形式通过多角度、多感官的视觉、听觉体验来刺激学生,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简易难度,便于理解

高中语文课堂中,有许多知识难以理解,比如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理解比较抽象,或者某些生僻字、类似字的解析不明等。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将繁杂的东西规则化,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条理。

(三)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作为一门学习中华文化的科目,其中涉及的内容之广,范围之大,很多知识、文献、典故在课本上是无法了解到的。而多媒体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关起门来造车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共享资源才能实现共赢,而多媒体就给高中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们能及时准确的接受到信息,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高中生已经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不能再只是一味的“给予”教学,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给学生们展示大量外界的,可能以前并未接触的信息。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都不一样,产生的思考也不一样,长此以往,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自己理解,自己思考的本能。

(四)更新教学意识

最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齿轮。这种多媒体与课堂整合的教学方式为教育之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老师的思维方式也得到更新。为了能在课堂上专业的展示多媒体教学,老师就必须转变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积极学习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也得到了改变。

二、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注意事项

(一)协调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在我们讲的是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问题,说明多媒体和课堂教学可以结合,但是并不代表多媒体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虽然古板,但却是最直接、最根本的一种方式,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存在这么多年,也是有依据的。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教学,单纯的依靠图像、声音,那么学生的语感能力会有所下降,相对的阅读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倘若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势必也会受到影响,每天面对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学生就很难静下心去阅读,去写作。所以,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切勿喧宾夺主

虽然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能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多媒体课件只是起到对学生注意力吸引的作用,如果课件太过花俏,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本质。对于课件的制作,这个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来把控,才能在课上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价值。

(三)抓住恰当时机

抓住时机点靠的是老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和对多媒体应用功力的考验。如何在恰当的时候在课堂中插入多媒体,或者该在那些课文内容中加入多媒体教学才能最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针对《雨巷》进行教学,需要学生感受该诗意境,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音乐,图片来营造出朦胧幽怨的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该诗表达的情感。只有在恰当的时机点运用多媒体,才会事半功倍。

(四)保留人情味

人区别于机器的一点就是人具有感情,多媒体虽然在课堂上起到了许多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人,不能给予学生情感的交流。有时老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自我观点的表达,有可能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育意义。师生关系就是在课堂内外的点滴小事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钢筋水泥充斥的年代,切莫让机器代替人情。

三、结论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网络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已是时代所趋,但是,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经过经验的累积,才能创造出一套适合我国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之路。这需要广大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学生的配合。

作者:张军 单位: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

第二篇: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方法浅谈

一、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预习能力培养

预习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呼吁,但是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程度。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预习习惯技巧方面的培养,导致他们预习能力低下。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首先从习惯方面予以重视,要求学生必须坚持预习,将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予以保障,只有先从习惯开始才能够增强学生预习的意识。其次,笔者在预习技巧上进行了辅导,和学生共同探究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语文预习。在预习内容上针对文学常识、字词基础知识、文章初步熟悉这样三个方面进行。预习技巧上既博采众长,将先进的教学经验运用于学生技巧指导之中,也注重学生自我总结提炼,在全班进行交流,达到相互吸收借鉴的效果。另外,在预习成效检测上对学生强化监督,每节课都在开头设置预习成效检查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两个问题或是简要的几道检测题体现预习效果,以习惯加方法加监督的综合模式促进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并提高预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生在思维能力发展方面比较迅速,广大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要主动引导、巧妙点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思考研究,让主动积极思维成为语文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难点思考启发的方式,将这些难点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照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与相互的研究,并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经过这样的专项训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遇到难点时都会先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再和其他同学议一议,个人的力量融合到集体力量之中,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具体学习中学会梳理归纳提炼,学会和同学交流辩论,在学习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学习难点、实现学习目标。广大教师要在教学模式改变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重点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或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构思能力培养

构思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许多高中生在学习中缺乏有效的构思,影响了语文学习中的作文创作能力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构思能力培养。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广泛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多涉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丰富的阅读中增加积累、产生灵感,这是达到厚积薄发效果重要基础。其次,在作文创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博采众长汲取他人的经验,可以通过范文阅读分析,也可以通过下水文示范指导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文章进行全面分析构思,让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引导,这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路径。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针对作前指导独立撰写写作提纲,从文章框架、具体细节、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布局谋篇,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写作提纲,让大家来评一评、议一议文章构思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从他人的构思中获得技巧经验。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构思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有效促进创作能力提升,而构思能力培养要来自于丰富的阅读、深刻的感悟和有效的研究,教师要重视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总结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接近于成人的高中生,他们在学习中能力更强、劲头更足。温故而知新,定期进行复习可以提高巩固效果,而且定期回顾总结经验技巧,也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重要抓手。教师要重视学生总结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当教给学生梳理总结的方法技巧。如按照课文单元或者知识点类型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梳理总结过程中提高知识掌握效果,这一方面应当成为学生提高复习巩固效果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经验进行逐步积累,自己感悟出好的学习方法,或是从别处借鉴好的学习技巧,并及时运用并将运用成果、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定期对学习技巧方法进行回顾总结,根据运用效果予以调整修改。这样的总结可以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习成效的巩固发挥重要的支撑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总结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总结梳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法的不断优化与调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技能、提高效率。

作者:姚新全 单位:江苏高邮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核心教学分析

一、优化多媒体课件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成型的教学科目,学生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人和事的看待有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可能强硬的让学生接受某些固定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高中语文的深度较高,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拓展性,所以,教学手段上必须丰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语文教师的经验的确非常丰富,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也比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的优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多方面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优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工作。第二,部分课程涉及当时的年代和背景信息,可选择适当的影片予以播放,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第三,由于多媒体在现阶段的发展比较发达,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看法。

二、正确合理采用任务教学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中语文与初中不同,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任务教学法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太多的阻碍。比较重要的一个要求,在于运用任务教学法的时候,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既要照顾到学优生的快速思维,还要照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慢思维。另一方面,任务教学法的任务设定,应具有长久性和拓展性,以此来实现高中语文知识的更好教学。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因为文章相对较长,学生很可能因为文章长而懒于阅读学习。在讲授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1.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片文章的艺术写作手法是什么?3.阅读完文章之后,你对文章那一部分影响最深,阐述一下理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就不可能漫无目的,就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而完成任务找到答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同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教学法,可取得较大的积极意义。

三、适当采用表演法,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果,原因是任课教师没有适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很多高中教师都是在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实现“科学教学”。从主观的角度来说,高中语文的学习,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而不是单纯的教师灌输。高中学优生的特点在于,他们能够在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融合教学上的要求,实现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升。本文认为,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适当采用表演法教学,以此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第一,部分课程比较具有代表性,可通过人物设定和剧本的编写,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和事件,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以此来更好的理解思想感情。第二,在高中的学习阶段,语文拓展较多,此时应与学生进行表演上的讨论,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语气来阅读文章,运用不同的表情来实现语文学习的进步。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核心教学策略,还是应该从多个方面来开展,结合客观实际和主观上的诉求,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较大进步。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学生的新颖观点较多,很容易与教师的观点造成冲突,日后应有效地处理。

四、总结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核心教学策略展开分析,目前的很多教师都能较好的掌握核心教学策略,学生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日后,需进一步在教学策略上开展研究,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案,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建立良性循环。

作者:葛秋收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山大附中实验学校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探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改变

1.学生主体思想逐渐渗透。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的容量是一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常用知识渊博来表示。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教师讲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更好,这就使得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的课堂,课堂教学以教师详细系统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传统的知识观受到冲击,计算机、计算器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减轻了知识储存的压力,也增加了知识更新的速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由传统的注重知识容量向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转变。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受到关注和运用。

2.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突破。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自己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专家关于教材内容的解读,然后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单向传递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封闭性。专家和教师的解读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所理解的角度才是唯一合理的角度。师生之间的互动表现为单一的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准确地掌握知识,通过忽视和批评拒绝不一致的答案。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的不断推广,课堂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借助网络和自主阅读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师在知识量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在有些领域学生甚至都超过了老师,教师逐渐利用网络来监督和促进学生的学生,使课堂在时空上得到了突破。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主体课堂构建的形式化。

学生主体课堂是要有学生的活动,但是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不一定是学生主体课堂。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师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活动的部分在逐渐增加,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出现了学生的声音,但是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却不显著。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首先,学生主体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在比例较低。高中语文大多数教师的教法都已经采用新课程模式,包含着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只表现在公开课和课程内容较少的教学中;其次,学生主体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主体课堂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如,有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但是每一个小组的导学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课本上找到,或者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布置了有层次的导学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事先进行详细分析,又或者在公开课上教师会事先告诉小组中一个优秀学生答案等等;再次,学生小组互动产生的新疑问被无情地否定。语文知识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知识,正确性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理解和分析的,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在理解视角上也各不相同,教师通常只采用与教学辅导书相一致的角度,而没有给予其他观点肯定。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

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各不相同,课堂的思想也就存在多样化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忽视学生的思维进展,使得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导学问题和巩固问题的设计上灵活性不够。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开展前要有学生的自学,通过预习为新内容的开展提供支撑。通过对导学案的分析发展,大多数的导学案大多数是对教材内容的提问,大多数学生并不需要理解内容便能够找到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从辅助学习用书上抄写答案。在巩固练习上,基本上所有的作业都是纸质作业,而且无论是题目类型还是题目内容都呈现出单调性。导学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是为突破新内容的重难点服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基本了解都能突破,有的是需要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需要学生的生活感受,有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在巩固知识上也是,生活是知识运用的最佳土壤,在设计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促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1.导学问题的设计突出多样性。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课堂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引导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导学问题。但是,教师的引导又不同于教师的控制,这个差别主要通过导学问题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来凸显。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突破,真正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认为,学习的难点主要包括:1)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感;2)文章的语言体会;3)不同人物的性格。要突破这些难点,首先,学生语言掌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通过树状结构表示;其次,需要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林黛玉近贾府之前的文章,收集作者和作品的简介;三是,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阅读文本,并分析你所扮演角色的个性。这节课的导学问题包括读书、角色朗读、情境展示、结构图等形式,在内容上涉及背景、内容分析等,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

2.教学情境的设计突出生活性。

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本是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感悟,文本阅读是对作者感受的一种体验。每一个文本是理解都是基于理解者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中也需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你的生活中出现了外国的一些什么东西,学生逐渐由日常生活向家电、交通、通讯转变,由个人向国家转变,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将这些案例进行分类,然后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这些拿来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改变,那么我们是应该继续拿来外国的东西吗?学生展开讨论,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成两派,有的说拿来主义不好,拿来的东西阻碍民族创新,有的说拿来的东西好,增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这样的争议下开始今天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拿来主义的理解也更透彻。

3.教学活动的开展突出主动性。

新课堂下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但显然学生活动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此,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学生思维的主动的,课堂教学如果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被动思考,无论什么形式都不是学生主体课堂,而教师的思维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有多种思维的产生,就是学生主体课堂。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地分析全文的结构和线索,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如何寻找把握结构,寻找线索,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点拨,在学生分析出现困境时,通过语言的引导,促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渗透学生主体思想,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导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开展主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李天鹏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结合

一、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需求主导模式,二是条件主导模式,三是目标主导模式。需求主导模式,顾名思义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主来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所以需求主导模式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本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性化,更加趋向于服务化。条件主导模式是以学校固有资源为依据来开发校本课程,不同的学校其教育资源也不同,学校根据自己拥有的软硬件及师资实力来进行相应的校本课程安排,保证教学水平。目标主导模式范围较大,它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比如,在国外,天主教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以基督教为主,校本课程中多和基督教义和圣经联系在一起。而女子学校,他们的校本课程则从女性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教授符合自己办学思想的教育内容,而其他服务因素主要作为主导办学思想的辅助资源存在。可以说,这三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可以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但是它们也各有利弊。比如,需求主导模式以学生的需求展开,优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但是它的缺点就在于过度受限于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条件,从而影响课程的顺利开展。所以,基于需求主导的校本课程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也会出现实用性差、众口难调、不成系统的效果。条件主导模式却恰恰相反,它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但是它过于主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这与传统教学思想别无二致,所以这种模式容易流于形式。相比较而言,这三种教学模式应该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环境与不同地点体现出不同特色。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与需求来适当地选择利于语文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模式,做到灵活运用,避实就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具体思路

(一)处理好高中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综合性课程结构。”虽然校本课程赋予了学校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自主权,但是学校也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校本课程和学生需求量体裁衣。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校本课程占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比例应该在10.5%~18.5%左右,适当把握好度,有助于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性格,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设计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心态、兴趣与注意力等情况后,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置提纲并设计校本课程,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辅导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根据兴趣与学习中的弱项来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而教师要与学生做好呼应,让校本课程自然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下去,而不是喧宾夺主。

(三)注重平衡校本课程中的学术性与趣味性

学校可以开设基础性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国家规定的语文知识课程来进行知识的改编和拓展,同时在课堂上结合一些特殊的朗读策略和记忆策略,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再上一级开设发展性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中文品评能力,通过阅读新闻、名作和诗歌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最后是提高校本课程,这一层次上学生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思维拓展训练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设计,可以很清晰地分清高中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

三、实例分析

(一)教学方法和目的

本校本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采用INTER未来教育模式,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任务,用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整合、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通过在课本和网络中查找资料,学生分组合作寻找与探讨诗词中对意象的分类及特征定义。比如,教师给出出现于诗词中的事物,如月、云、松、竹、梅、夕阳、西楼、长亭等。教师首先通过讲授这些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来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古典诗词意象的分类与组合,并传授学生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

基于INTER未来教育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学习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诗词中的词汇来进行自主分析、讨论和学习,并且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归纳,通过PPT的形式来向教师与同学展示成果,说出自己对诗词中事物的理解及其内涵。

四、总结

总之,校本课程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改革,它不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环节上才刚刚起步,与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相比还欠缺经验和资本,所以还要期待对校本课程与高中教学有机结合研究的进一步开拓。

作者:耿银香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三中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教学新探

一、减少权威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明明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但是所想、所感却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一来,我们不应该以硬性的标准来限制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过早地将其思维局限在一个个条条框框中。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标准,不要完全依赖于课本答案,更不要完全否定学生的答案,要从中找到相似之处,或是和答案共同的精髓。

二、鼓励质疑思维,让学生敢问敢说

评价教学的探析要从其思维层面开始,对知识的学习应当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要充分“照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判断。但是可能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少的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去质疑教师提供的答案。评价教学就是要以鼓励性语言来提高学生面对新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敢于以自己的思维去面对新的事物。

三、使用提问式教学,将教学评价落实于课堂

评价教学不仅是在考试之后对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进行总结点评,而是日常整个教学当中。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其思维能够向着正确的方法发展。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张开嘴巴。然后在评价他们的答案时,不仅要先说优点再说缺陷,还要将学生从答案中反映出的思维漏洞给学生讲解清楚。

四、总结

总之,评价教学要在正确的评价准则的基础上,做到尊重、平等、创新等几大原则,对学生答案进行先肯定后补充,让学生不仅收获正确答案的表面文字,还了解其背后的深刻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评价教学。

作者:张炜华 单位: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渗透

一、积极构建高中语文诗歌中的美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就要构建一个合适的诗歌意境,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并自愿进入到对诗歌的鉴赏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导语的编写,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逐渐融入到诗歌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导语的编写要不断创新,优化设计。例如在柳永《望海潮》一诗时,笔者用了这样的导语中教师是这样编写的:“大海是美丽的,因为它有浩瀚的海水,去过海边的同学应该都见过大海涨潮时候的波澜壮阔,也见过落潮时的夕阳西下,但是你们对古代诗人笔下的潮水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北宋时期的杭州,一起欣赏一下婉约派创始人柳永笔下的杭州景色。”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导语的导向价值,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在个人思想观念、价值审美观方面得到提高。在诗歌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就是反复朗诵,因为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能逐渐理解诗词大意,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平时的诗歌鉴赏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诵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时,应该特别注意朗诵的基本常识,如语速、声音大小、停顿等,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首先,要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欢快的诗歌,因为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喜悦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诵诗语速要适当加快,节奏分明;如果读的是悲凉的诗歌,语速就要放慢,把握好停顿,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学生就要在朗读时语速缓慢,这样才能将诗人的凄凉、孤寂之情表达出来,并体会诗歌中孤独荒凉的意境。

三、感受高中语文诗歌的意境之美

诗歌的意境是人们在了解现实和思考想象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思想体系,用现实的人、物、景来展现诗歌中的情境。一般情况下,人们赞叹诗歌的意境非常美,是因为诗人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这也是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深入到诗歌的环境之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找到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这样才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诗中,通过朗诵可以发现,上阕的诗眼是“望”,其主要作用是总领全诗,下阕的诗眼是“惜”,借用历史上一些著名君王的英勇事迹来为下文的“还看今朝”做铺垫,这就是诗的中心思想。再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时,“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借用落花来形容自己离别时的不舍,更衬托出了离别之时凄凉的气氛,这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四、体会诗歌的美学氛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就是以诗歌鉴赏为基础,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具备美学思想,并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去发现美、创造美。学习诗歌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美。例如,陶渊明《饮酒》一诗,从他的诗句的字里行间并看不出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当我们朗诵几遍之后就会发现,诗句中描绘的是一种安逸的田园风光。“采菊东篱下”一句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恶,这是一种清新脱俗的体现,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乐趣,通过诵读我们能所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直”“圆”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立体感,让人联想到边关环境的凄凉。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各具特色,教师要有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美,这是诗歌鉴赏教学的核心。

五、总结

学校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审美教学,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诗歌的韵味美、体会诗句的意境美等,并发现生活中的美。长此以往,才能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袁龙艳 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渗透

1.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这种教育的现状

1.1语文在教育教学中得不到重视

我们都知道,从生下来我们就接触着语言,因此我们对于语言有一定的天赋,所以,也许是因为这个,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下意识的就自然轻视了语文的学习。也许大家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临考前,其他考试可能都是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所以在考试前一定会有目的性的复习这些科目,但是你就会在潜意识的自动的忽略语文的学习,好多学生会在心理想,你肯定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好复习的,反正怎么样都能写一些,所以,这个意识下,语文就被忽略了。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竞赛,唯独缺少语文的知识的竞赛,这样,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会大大的降低,而更重视哪些有挑战性的科目。

1.2现在科技的普及让学生的精力受到分散

因为现代科技的兴起,出现了一些娱乐的软件,占据了学生了课余时间,这样他们对一些文学更加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娱乐,自我放松。更他们更加不会去注意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学。所以,这又是会使语文的影响力大大的降低,这是一个致命的因素,文化快餐会很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而你在潜移默化中受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不会去对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样,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就被抛弃了。

2.该怎么样让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渗透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参差进文学教育,这样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做到两者的结合,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2.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群体,如果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看的书多,阅读面广,知道的知识内容丰富,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崇拜,这回带动他们的学习,也可以把老师作为一种文学的宣传,这会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会激励着他们去学习,去奋斗,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对老师,让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以及自己的文学素质,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和洗涤,让他们从文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去奋斗自己的人生。

2.3教师在教学课堂要活跃自己的课堂,制造学习的氛围

上好一堂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之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老师必须要有一种课堂导入,一种制造课堂学习气氛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跟着你的思维方式来,也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思维的锻炼,也有利于老师对自己的提升。

3.结语

语文的教育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医德国家的软实力,这也是培养和传递思想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育。而文学教育,它也属于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在还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快餐的时候,人类的那一方心灵的净土,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我们可以通过读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的涵养,所以,这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我们思想的灵魂。

作者:高岩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之因浅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1.积累性。

语文是关于文字和语言的学习,所包括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和丰富,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渐获得。语文教学的成效不是学生经过短期的集中学习就可以提高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书籍,感受生活经验,表达生活感受。语文阅读量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阅读文本越多,学生积累的语文词汇、优美句子和段落越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

2.开放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和课余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只有接受理解的过程,却没有内化巩固的部分。课堂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想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仅仅依靠几篇课堂巩固阅读和教师分配的阅读作业成效是缓慢的。同时,开放性也指语文教学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教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的语文阅读量的支撑,需要学生更多阅读量的巩固,教师的指导是语文学习中的杠杆,要更好地撬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3.情感性。

语文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的一种描述或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感悟,是与作者的价值观、生活经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是具有个体情感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语文情感的感受。语文知识和语文情感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语文情感是语文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加深了语文情感的体验。语文情感具体来说包括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语文文本内容的感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分析

1.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在教学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封闭性。高中语文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记忆和理解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相对固定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自我的理解和内化,没有思想的碰撞,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疑惑,课堂教学是消灭问题的封闭课堂;其次,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看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记忆程度,这样的学习呈现出单调性的特征,学生重复地记忆知识,而没有激发学生接触和学习新的阅读内容,在新的内容中巩固自己的知识,也没有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再次,阅读文本的封闭性。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但绝不是以教材内容为唯一学习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古文教学,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放在古诗和古文的背诵上,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触发点,鼓励学生更大内容的文本。

2.课堂内容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关于语文词汇、句子和内容的掌握,而且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文本情感的体验。语文内容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只有通过营造与故事内容一致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产生道德认同。这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是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感受语文文本,才能产生个性化的认识,也才能表达出个性化的观点,而不是对范文的模仿。二是,学生只有情感参与教学,才能展开对文本的讨论,才能碰撞出新的问题,也才能激发学生课余时间的进一步学习。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闷着头记笔记,或者表现出不积极,上课睡觉,小动作等影响课堂效率的行为,许多教师将此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则反应听不懂,上课听懂了,下课又不会,等现象,这都是因为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知识不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的,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1.营造课堂气氛,建立学生主体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由教师一言堂课堂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课堂教学中增加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包括知识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一是需要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传递的知识也具有绝对性,学生不能够对教师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提问,即使有个别不同的声音,也会被教师以忽视或者批评及时制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模式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展开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的讨论和交流;二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包括马丁路德金的个人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梦想是什么、怎样实现梦想、梦想实现了吗等内容,在每一个单元下又分成层次性的导学问题,以梦想是什么为例,分为找出含有梦想的段落、自由放声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想内容、对比表述、放原声,感受气氛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学习,并进行展示内容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内容,促进组间的交流,小组展示要求全员参与,并能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理解不透彻和出现偏差时进行指导。各小组展示完毕后,进行小组自评和他组互评,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2.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情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动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把学生带入与本文内容相一致的课堂氛围中,这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城市的孩子大多见到的平坦的水泥大道,很难体会到蜀道的艰难和震撼。于是,教师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结合实物道具的展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沟壑中如何建造一条路,让蜀地的人们走出来。(教师介绍当时的技术)学生们开动脑筋进行尝试,并表达其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直接表示不可能。教师结合文中的句子,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表示感受,并引导学生朗读;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包括有关蜀道建造的纪录片、蜀道的整体照片、建造工辛勤劳动的图片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再次,教师通过播放原声带,通过听觉刺激增加学生的感受,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蜀道是怎么样的,可以用几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进行表达。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利用班级学生的感受丰富学生个体的感受。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要通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课余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

作者:徐明春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教学的重点往往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学生也都把精力花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十分淡薄。在大多数高中生眼里,美指的就是外表美,指的是商品经济引导下的时尚美、另类美。这种认识十分片面,但正是这种对美的片面认识,导致一部分高中生盲目追求外表的华丽,追求时尚与另类,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高中审美教育现状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能有好的前程,于是他们把语文学习当成了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花费大量时间让孩子做语文试卷,努力帮助孩子拿高分,而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几乎为零。这就导致高中生盲目跟随时尚潮流,审美观念缺失。

2.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教育的摇篮,承担着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学校教育本应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迫于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放弃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只顾挤出时间让学生做习题,这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错失了最佳时间。

3.社会因素。

受商品经济观念的影响,多数人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毫不重视,加之青少年本身审美标准模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去追求一些虚浮甚至丑恶的东西。综上可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十分必要。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式

(一)挖掘教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我们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总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课本收录了众多国内外经典作品,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必须深刻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美,并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例如在讲解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首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想象词中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这首词中不乏美丽且内涵丰富的句子,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学习。总之,从文字词句到精神内涵,教师都要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课用具就是粉笔与黑板,十分单一。为了弥补这个缺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把文字转化为图片和动画,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以便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美好的景色,理解美的真正含义。例如,在讲授《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时,作者在文中写道:“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那么明朗的情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教师此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北方夏夜的图片与江南村庄的冬景图,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景色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再如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诗句来间接写江南的冬景,教师可以搜集与诗中场景相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江南冬日美景,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诵读,感受美之意境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融入文章,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并教授一些诵读的技巧。以江河所写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然后划分诗句节奏,标出韵脚,并在诗句中的各种人称代词下标注出所代表的事物,如“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这里的“你”紧承上文,应该指“一颗鲜红的浆果”般的“清澈地对待别人”的心。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诵读,还可以配乐诵读。学生多遍诵读诗歌,定能深刻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语言美、场景美、精神美,继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四)借鉴文章之美,练习写作

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会输出,在写作的过程中历练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精神美,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美,进而掌握写作技巧,写出美的文章。通过模仿来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写出优美句子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就化用了前人庾信在《马射赋》中写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又如高考仿写题“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有的考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优美的句子:“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模仿写作能够使学生习得写作技法,从而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获得好评。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练习,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感知美,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三、结语

审美教育对高中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学生的审美现状,探寻审美教育的正确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采用有效的方法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叶梅 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