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8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探究

一、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立足于习惯的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让学生自学一篇课文或教师在教授一个单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知教材。在现行高中教材中,每个板块是由思想主题为单元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体分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记叙类文章侧重叙述描写,间或抒情议论主要分为写景类记叙文、写人记事记叙文、抒情记叙文。说明类文章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成因、用途等。议论文类侧重阐明主张,发表意见,讲道理,摆事实,以理服人。通过文体比较教学,使学生既感受到不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能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加深认识,并把从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通过对教材不同文体的感知,既了解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也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其次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教学学生阅读时,应采用多遍阅读法,即由“开头——展开——结尾”逐层理解阅读,弄清段落层次、文章主旨、作者新的思想、疑难问题。第一遍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大致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遍重点揣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第三遍抓住疑难问题进行质疑。例如:以《一日的春光》为例,第一遍阅读,大致学生可以理清文章层次。第一部分写想见春光却不得。第二部分写尽情地享受了一日春光。第二遍阅读,抓住“吞咽”“我不信了春光”等词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第三遍阅读,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既然题目是“一日春光”,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用了那么多篇幅写我不信了春天?这样,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怎样层层深入地去阅读理解文章。在多遍阅读法中,学会质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自学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自学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例如《老王》中,作者文末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在何处”?“不幸又指什么”?“‘愧怍’在文中指什么”?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这些语句反复研读,“愧怍”就如一把钥匙,它给我们提供了全文的有效启迪,以此找准切入点,迅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些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提供参与机会,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参与学习的情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使整个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阅读能把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中,阅读能让学生更加贴近文本,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细微处的区别和魅力。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应该重视阅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更要注重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语法现象的印象,充分感受文言文中骈文的音韵美和结构美,更多感受古代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文气。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中,更可以放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能深入文本,又能活跃课堂气氛。2.创设学习小组,提供解决疑难的机会,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真知。在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研读,提出一些问题,先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班内讨论,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执教《我心归去》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大家把问题集中起来,先在组内分析讨论解决,并附上答案,解决不了的再提交到班级,在教师指导下,大家一起解决。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点评问题和答案,并进行质疑和补充。3.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有一些自读篇目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在学生的备课中和同学们在课堂中的配合中,学生们集体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做好指导。除此之外,还可定期开展语文知识小竞赛,从选题到组织都由同学们操作,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练习卷的出卷,一人一题,练习卷出好后,大家一起点评,既复习了知识要点,又锻炼了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的能力。

三、注重精讲精练和点拨引导,立足于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而是要通过示范起到引导的作用。要重点点拨、举一反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大纲和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每个板块要井然有序,重点分明。每篇文章只要精讲一两个重点问题,把基本规律讲清楚,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写景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手法,教给学生后,学生在学习中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自己去迁移运用,转化为自学能力。教师的精讲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教学示范——教师的示范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作些示范,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和点拨。不管是朗读还是文本分析解读,都要给学生示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2.设疑点拨——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或收集学生的自学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自求理解,自释疑难。3.分组讨论——对于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群策群力,教师适当加以提示,点到为止。如:教师列出课文结构框架或文章的线索,让学生讨论主题;教师点拨解答问题的方向,让学生讨论答案。4.难点精讲——对于经过讨论后学生依然不懂的重点、难点,要进行精讲,要不厌其烦、深入浅出,扫清学生的自学障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这样的放手不是完全放羊式的放手不管,而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有的放矢的指导下进行的。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已知向未知探索,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作者:钱静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陶冶教育初探

一、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自主意识与自觉性;

②具有民主意识与相互平等性;

③富含生命活力;④具有隐蔽性与内敛性。

二、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陶冶教育对应试教育有着颠覆性意义,它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重视心灵教育,以教书育人的态度培养学生。

(一)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操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陶冶教育主要是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进行发展与沉淀,使学生达到一个稳定持久的发展状态,通过自我意识与观察力感受身边的事物。所以说,学生自身情感的发展状态是一种拥有健全人格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情操的培养是对一个人来说一生的培养,是教育家、哲学家在追求的最理想的教育思想。毕达哥拉斯认为经过音乐的洗礼,人的感情会变得平顺,在情绪上也处于稳定的一种状态,坚定人们的意志,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他的《理想国》中,营造了一种由艺术形象所组成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让人们从视觉与听觉上得到感受,不自觉的受到熏陶,把优美与理智完美的结合。从周代起,人们普遍遵从孔子所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开始注重“化民成俗”。最终达到高度的人生境界,如同《论语》中所强调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结合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人文特点与工具性,在文章的选择上,采用声情并茂、语段优美的篇章,在对学生的情操陶冶上有着极好的效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我的掌控,培养理智与认识,淡化功利,培养高雅的人生情趣,树立完善的人格意识。

(二)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采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在这种丰富的情感状态下,遇到的事情就会变得有价值,变成一种人生体验,丰富个人经历,提升个人内涵。且有了审美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事物,进行自我洗礼,发现新生。让学生受到熏陶后,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的审美与审美情趣,形成敏锐的欣赏美的能力。

(三)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我的情感与价值观来进行考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自我情感与人生价值观上都要格外重视。高中生正处于对人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知阶段,及时地进行陶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保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对高中课文中的《鸿门宴》进行讲述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对价值观的不同见解,进行相互的交流,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教育。

(四)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健康的情感状态

爱作为一种正确、健康的个人情感状态,存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在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时,应当正确的教导学生,让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并赋予爱所具有的能力与对事物观察的敏感度,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进行揣摩与实践。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让学生学会爱护自己与关爱他人。印度哲学家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然而,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小皇帝”与“小公主”,他们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成长,面对爱视而不见,感受不到爱的存在,对爱没有清楚的认知。所以,教师在进行陶冶教育时要从实际出发,用自身的大爱去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爱的能力,在爱自己的同时关爱他人。

(五)对高中生进行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进行自然景物教学时,要注意面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再现,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面对自然的情感,感受到自然的理性含义,利用可用资源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让学生融入作者的独特感情中,以作者的视角去感受,融入令人陶醉的自然中。

三、总结

随着语文教育的全面提升,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方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丰富学生内涵,以人生养育人,从而促进高中生能够提高品行历练,追求学业上的进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宋青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探析

一、学生具有发展性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要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不成熟,是正在成长的人。不成熟就会有许多的不足,成长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育中教师不能求全责备,要热心帮助。

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具有主体性

教师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是发展中的具有一定能动性的活生生的少年儿童。作为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而是把施教活动,包括施教主体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思,就是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其主体性。况且,教育不仅仅是“改造”,教育也是“启蒙”和“唤醒”,这种“启蒙”和“唤醒”正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是使学生成为发展主体的过程。当学生成为认识的、反思的、发展的主体,教师就与其他教育资源一样,成为相对与学习主体的客体而被认识、占有、利用,以使学习主体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同时,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受目标和内在动机的支配,较少关注外部的奖励和他人评价。他们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的结果。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必须由他主变为自主,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人既是主、客体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面;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上面。新课程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和倡导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我国学者余文森先生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可见,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作者:李妮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校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探析

一、简析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三观,即:人身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存在着比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的人形成的人文精神也都是大不相同的。在近现代社会中,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中西差异性,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文精神,也都是富有其自身的时代价值以及意义的。因此,面对我国千千万万的学子,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为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将中西方的人文教育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地提高我国高中生人文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可以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并以此来引导其今后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去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探析人文精神的含义

1.西方侧重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不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当中,西方国家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且在西方文明当中,就针对人文精神,对其提出了教学的要求。罗塔戈拉曾经说过:“人作为生态中的唯一一种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动物,他不仅仅是独立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世间万物的一种尺度。”他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较为晦涩难懂,但是,他想表达出来的观点,也就是“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主体,让其能够通过学习,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这一过程。所以,在西方国家的教学中,学校都是通过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及带有个性化色彩的教学体验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而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亲身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也会潜移默化的拓展其个性,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他们大力倡导人格的自由化以及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以促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性以及才能等。而他们的这一教育理念,也在后期实践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使人与社会实现协调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因此,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实现均衡发展,并以此来促使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侧重于儒家思想。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贯穿其每一个方面。在古代的教学中,“人文”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即“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或许,我们难以读懂这句话中的深层含义,但是,从最后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精神”。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中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站在人文精神这一角度上来看,其一直都是我国人民所大力追求的,即把人文教育作为核心,提倡“人文关怀”,以促使社会的协调运作,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总而言之,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大同社会”。而这一点,恰恰也正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所极力追求的。

三、探究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是契合时展的必要以及前提条件。

当今社会中,科技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已经朝着现代化以及信息化迈进了一大步,使得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越演越烈,致使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高中阶段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成为了我国每一个高中学校的首要任务,以在最大限度之内,提高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教育的成效,并以此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典型性人才。而语文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其在肩负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为了符合人文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及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比如增加人文素质、爱国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完善自我”以及“提高人生境界”的两个目的。因此,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合理地融入到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就显得极其必要了。

2.语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当中,其涉及到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例如历史事件、文字、寓言、文言文、人物际遇以及形象信息等方面。虽然这些内容侧重的含义均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富含“人文精神”。与其他的课程相比,语文可以借助感人的话语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当前所具有的人文风气以及人文习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且在高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当中,也都蕴含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学生在对这些课文进行阅读以及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品格,潜移默化的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地改正,以达到完善自我、提高思维能力、挖掘潜在能力以及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论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

1.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学习。

从古至今,不论是哪一个科目的教学,其都是以“言传身教”为主的。因此,作为学生循循善诱的高中语文教学者,就应当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补充,为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树立起培养人文精神的意识,并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还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并努力提高其自身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旁征博引”的方法,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全面地讲解,以挖掘出课文中所隐藏着的人文精神,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潜在的人文精神进行合理的汲取。

2.营造尊重、轻松、宽容、愉悦以及理解的课堂氛围。

上文中有提及到,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教学者在对学生灌输人文营养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把自己放到最高的层位上,而是应当以尊重、关心、包容以及体谅学生为主,同时把平等、自由、宽容等人文精神合理地融入到课堂的氛围当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者的正确引导、熏陶之下,能够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另外,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反省以及关注的方式,挖掘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以及缺陷,以及时对其做出适当地改正,让其能够树立起对整个社会进行实时关注以及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之下,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友好的相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每一个国家都极力追求的,且也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对人文教育的力度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西方国家以及某些较为发达的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国人文教育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进而让我国各大高中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者,我们就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力度,并深度挖掘出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然后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营养进行有效地汲取,尽可能地提高我国高中人文教育的成效,让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为他们今后步入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高中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人文素养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倩 单位:甘肃省合水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一、课内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1.课前预习,查找资料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意味更加明显。单纯的教师讲解文学常识,难免会让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部进行课前预习。搜集作者的基本信息,在正式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从中体会一下离开学校的那种心情。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诵,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抓住作者的情感,从而对整首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小组合作式课前准备时,学生通过交流,能够很快熟络起来,这对教师以后的管理工作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2.课上讲授与解答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授课,教师应着重强调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凸显语文的魅力,强调语文的内涵,启发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感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倾听教师的讲授,掌握知识点,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教师所讲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本人人生际遇,进行灵活的变通,感受文章抒发的情感,体会文学跨时空的无限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可以确定地说自己完全没有疑惑,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将小组内部的不同观点勇敢表达出来。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就是让学生来为学生解答,或者是主动分享自己找到的有关于课文的创作背景、创作时间和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等。教师要对回答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不仅对激发学生的信心有积极影响,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也十分有利。课前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十分实用。课堂上教师对文言文的翻译和重点字词的解释确实是标准无误。但在新课改背景下,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进来。合作式教学就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知识难点,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解决,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参与欲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文言文学习就可以逐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文言文的翻译和意蕴。

二、课外合作学习

语文学习绝不单单是课堂上由教师进行指导的学习,更包含着学生自主的课外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组合作式交流,不仅旨在深层挖掘学生对于语文审美的情操,更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扬语文教学的真理,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行。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依靠彼此的语文情结进行交流,让语文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当然,课外合作学习也不仅仅是交流沟通。比如,可以应用在古诗词的背诵上。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亲自进行课文背诵的检验。很多学生其实不是没有完成任务,而是因为面对教师紧张忘记。如果这个任务能够下放到小组内部,教师只是进行定期的比赛抽查,就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背诵记忆的开展。合作式教学作为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合作教学突破了传统,让语文学习活动不是局限在课堂上,而是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树立学生的终生学习观。合作教学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而且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最佳教学方式,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长足有效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作者:谢小利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学案导学模式研究

一、“学案导学”的提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具有学生参与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由自主学习到学会学习,形成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形式。“学案导学”就是试图在“学案”的导引下,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而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从教学实践来看,“学案”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从而有效地沟通“学”与“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特性及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同时,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也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它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达到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综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收获的主体,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主体”、“主人”观念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古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面不仅强调了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思想,就是学生完全可以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完成学习过程。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就指出了教师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帮助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主学习并有所获。学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与联系

学案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案而提出来的,他是供学生使用的,因此学案与教案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二者的作用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做准备的;学案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习做准备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所考虑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从而可能忽略了学生真正的感受和需要。而学案强调的是“学”,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探究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和指导作用。二者的性质不同。教案是专门为教师上课设计的,这就决定了教案教学的两个倾向性:一是单向性,教案设计了基于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方法等,而这些都服务于教师,所以说教案具有单向性;二是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专门为讲课而设计,并不为学生所知,所以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致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师的教学一无所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是以教案为基础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使学生在上课之时明晓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使学生上课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二者的中心不同。教案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在教案的导引下完成教学任务。学案的中心是学生,学案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明确学习目标,之后通过自学、争论、检测等环节完成学习任务。虽然有上述区别,但教案和学案同时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符相成,互为补充。教案指导学案,学案实践教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点拨。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为例介绍老师手执教案与学生使用学案相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认真备课,明确此课的“教学任务”:1.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带领学生理解诗歌意思。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而置身诗境探讨诗歌的主旨,表达技巧。3.最后背诵诗歌。这些目标反映在学案上即变为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教师的在备教案的还要备学情,即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古体诗歌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李白经历的了解情况,以便在教学得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和纠正。之后,是上课。课上分发学案,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目标、内容、环节、方法都一目了然。比如在“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这一学习环节,学案明确指出方法,“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完成下面检测题,记录疑难,五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利用学案,关于这首诗字音、字形、词义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生自己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就完成了,教师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中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总结

就高中语文学习而言,语文教师利用学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利用学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我校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六年有余,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带来的是教学效果的改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成败如何,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说明,近几年来,我校在巴彦淖尔地区的会考和高考语文成绩都比较突出,这充分证明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蓬勃生机。

作者:李慧良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

第七篇:高中语文教学生态理论浅议

一、灵活处理教材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灵活处理学生所用教材,让课程教学资源回归原生态,这是生态理论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原则。教师不单单要关注教材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执教鲁迅的作品《孔乙己》《祝福》时,不应该过分关注文字的使用,而是应该引领学生走进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经历,从作品产生的背景来进行情感的感悟。再如,教师在《胡同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领略了胡同与四合院的特点时,不需要刻意让学生来理解汪曾祺所表达的对“胡同”的情感,而应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当地建筑、生活习俗等信息,进而对作品中所描述的和所要表达的情绪进行深刻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态理论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师将教材中的文学文化作为范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来窥探中国文化一角,而不是将作品作为考试内容来学习。灵活处理教材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范围。

二、准确解读文本

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才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有所感悟。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创作动因,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作者创作的真正目的需要进一步推敲。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材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与阅读。这一过程属于文本的第二次创作。教师要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首先以客观的角度来阅读作品,充分感受作品的情趣、人格以及用语。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分辨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可能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哪些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最后,教师要站在教学的角度来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与方式。

三、激发学生天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教师可以构建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生态理论下的教学情境模式需要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教育情境,能将学生的创造天性激发出来。在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做到态度亲切、语气柔和,课堂用语要具有诱导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发。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性的语言和多媒体图片、音频或视频来构建情境,设置何种情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自由选择。构建教学情境的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用心感受自然,深刻理解作品中所描写的自然美景。这就是基于生态理论下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将作品中的景象与情绪相结合,细细品味。例如,在进行曹操《短歌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唤起学生熟悉的记忆,营造出一种与作品相符合的历史气氛,进而再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宏伟气魄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中,生态理论可以让学生回归到最为本质的学习,延伸作品的内涵。

四、深入领悟作品

高中语文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朗读。教师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上可以灵活运用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学作品的本质含义。例如,在《雷雨》教学过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鲁妈等。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着人物的心情与个性,将人物的性格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体会,也让其他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朗读是生态理论下语文课堂最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回归到最为本质的学习状态,自动融入到作品中去。

五、总结

总之,生态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利用生态学理论与观点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站在生态学习的角度来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各个教学要素的协调,使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陈丽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八篇:藏语地区高中语文教学教材定位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虽然识字教育的任务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依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藏区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运用汉语的时间和程度都要低于内地学生,因此在汉语基础方面还非常欠缺。所以,对语文教材的定位就应该立足于这个基本情况,将语文知识及其运用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依托教材选文及其练习体系,以增强学生理解、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为主,通过不断增强他们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汉语口语的运用能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自然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写法等融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对中国和世界重要作家的作品和时代背景、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以朗诵、默写名言名句名篇的方式来夯实基础。由于汉语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字音、字义、字形,以及标点符号、成语典故、修辞方法、还有文言文等,都是非常基础、重要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借助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藏语地区语文教育水平稳步推向前进。

二、以指导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前强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基础。现在,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定位教材,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藏区学生汉语的日常口语交际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为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在更加强调自学能力的大学,没有合格的阅读能力,就无法真正在大学获得更加专业、系统的提高和进步。所以,结合教材、辅助课外阅读,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对教材进行综合挖掘。课文中有很多文学名篇,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学生通过细读、泛读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展开阅读教学和训练,让学生逐步领会阅读的方法,并形成热爱阅读的习惯,逐步在汉语阅读能力方面获得提高。比如,孙犁先生的《黄鹂——病期琐事》一文,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写作思路、熟悉材料、综合考虑作者使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和感情色彩,理清楚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关系。比如文中有“前几年,终于病了”一句,为什么作者用“终于”这个词,它代表作者什么思想情绪?联系到第三自然段“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这句话,才能够理解原来作者用“终于”一次是有原因的。教材所选入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根据整个教学大纲来定位的,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要认真领会教材在整个教学计划和目标中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首先是必须要吃透教材的。

三、提高藏语区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将来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写作都是必备的技能之一。没有这一项技能,在其职业发展中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藏语区的学生运用汉语写作的能力是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花功夫去大力培养的板块,高中教材为此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写作与两项基本技能紧密相关,一是词汇的积累和运用,一是谋篇布局的能力。汉语由于其本身就是表意的文字,因此文辞非常优美,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名篇,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辞优美的作品,帮助学生通过赏析这些作品,理解、掌握这些优美的文词,并在写作中能够顺畅灵活地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之一。在此基础之上,再帮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从结构上掌握写作技巧。文章有文脉,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我们的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随意乱写,完全没有章法,那是没有构思、没有布局的体现。在分析作品中要引入写作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谋篇布局的基本思路,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教材最终的价值旨归。

我们开设语文课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以为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打下基础。无论是汉语艺术作品还是藏语艺术作品,在赏析方面都遵循同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作品的内涵总是追求真善美,形式为内在美服务。在学生学习汉语神话史诗等作品的同时,以教材为主导,加入对藏族史诗诸如《格萨尔王》这样的作品的比较学习、讨论和赏析,就既是立足教材又能结合实际的教学,这是对教材准确定位所实现的教法上的突破。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能力的提升,必然是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专业而耐心的引导。比如古典诗歌,就那么简单有限的字词句,却能营造那么丰富深邃的意境和艺术魅力,这是需要老师认真引导培养,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其鉴赏能力。

五、总结

准确定位教材,认真开展教学,提高藏区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作者:雷芳宁 单位:西藏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