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问题链设计方法

高中语文问题链设计方法

摘要:通过对问题导学型高中语文绿色课堂大背景的分析,认识到问题链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拟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参照,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达到高中语文师生共同成长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链;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的关联,把各独立教学知识点结合成系统式问题,保证问题的环环相扣、链状连接,开展有效组织“问题”形式的教学,保证学生思考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意义在于,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确保学生始终处在教学主体地位,所给出的问题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相吻合,具有一定逻辑性与梯度性,促使学生能够持续不断的探索下去,最终达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一、对问题链的认知

问题链指的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构建问题情境,让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疑难问题通过主线贯穿起来,从而让相关的多个问题展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与梯度性,保证学生个体甚至学生群体能够利用自主、协作等多种形式得到知识、构建能力、拓展思维,并同时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问题链设计对高语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知识与能力共同进步

问题链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点的落实及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使学生走向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全新境界。

(二)对学生思考的积极引导

使知识以连续性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设计策略,它让教材里面的基础知识向具体问题转化,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连续性问题处理过程之中,学生可以得到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等的多重训练。

(三)目标指向的清晰呈现

在各个教学环节,问题均具有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的可能性,即不同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问题来牵引,子目标还可以用合理化的形式围绕在母目标周围,共同构建问题的联系体系,从而强化语文学科的各项知识综合理解。

三、高中语文问题链设计的方法

(一)从文本出发的深入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所有问题的设计均需充分结合文本,以文本为载体。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高中语文教师所设计的许多课堂问题之所以存在缺陷,绝大多数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那种粗疏与浅尝辄止式的解读,无法使自身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精妙,更无从谈及让学生对精妙之处加以理解。与之相反,越是深入的细读,越能体会到作者的文中之意、言外之音,继而让问题链的设计更加独特。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古文的时候,出于使学生明确文本情感线索的考虑,教师可以安排下面的主问题:“在范读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情感的字,填入下面的空格之中:兰亭之会,其情可谓矣;兰亭之思,其情可谓矣;兰亭之悟,其情可谓矣。”对于王羲之所创作的《兰亭集序》,为学界所公认的是一篇哲理丰富、言辞优美的佳作,其中可深入探究的教学内容极多,然而上述这个问题却能高屋建瓴,以文章的情感脉络为出发点,从乐、痛、悲的变化中提示学生注意主线,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总体架构,接下来师生再共同以这几个情感字眼,对品兰亭之乐、思兰亭之痛以及悟兰亭之悲的不同重点加以分析,设计细化的问题链,则可谓之纲举而目张,教学过程的严谨和顺畅皆能够做到可圈可点,有益于师生的顺利探索。

(二)切入点把握下的课堂统摄

这里所说的教学切入点,其实质意义在于找准文本内容的可着手之处,从而让课堂教学产生更加理想的效果。正常情况下,一个理想的语文教学切入点定能够让文本之中的思想、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发现了此切入点,便可以说是发现了文本解构与处理的钥匙。在进行问题链设计时,找准切入点的工作非常关键。比如,在教学《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题目中的“陈情”两个字为教学切入点,据此设计相应的问题链,问题一:陈情的主体是谁?问题二:陈情的对象是谁?问题三: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四:陈情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在这几个连续性的问题带动下,教学立足于文本顺利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当然,文章的切入点并非只有题目或者关键字一种,多种多样的切入点皆可以在教师的研究下得到开发与应用,教师还可以借助文章的段落进行切入,借助文章的结构、线索进行切入等,以文章的关键情节作为切入点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这些切入法带动下的问题链也将各具特色,均能够从不同角度吸引学生的目光,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统摄作用。

(三)逐步推进的问题链

在对问题链进行设计时,教师的个人能力及教学智慧都要有所体现,特别是应当让严谨性与逻辑性更好地为问题链服务。问题链是问题的集合,问题和问题间需要以明确的链接为纽带,或者有因果,或者有递进,或者为并列,让所有问题间的关系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首先重点介绍了作者和地坛的故事,地坛有些衰败,可并不荒芜的景象,以其生机和活力给作者以生命的无尽启示,使作者发觉:自己在困境中也不应该失去对于生活的信念。为了使学生明确地坛景物和作者认知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逐步推进的问题链。问题一: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那么作者着重在哪些段落描写了地坛?问题二:如何用简单的几个词语对作者眼前的地坛进行概括?问题三:作者到地坛时是什么情况?问题四: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地坛是宿命式的相遇?问题五:地坛虽然荒芜却并不衰败的特点,让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想?问题六:作者如何看待生和死?问题七:你有类似的从自然界中感受生命启示的经历吗?问题八:为什么同一事物会引起不同主体差异性的思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问题一和问题二互相并列,问题三和问题四互为因果,问题五至八层层递进等,各个问题彼此关联,后面的问题可以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索,并逐渐发现景物和生命感悟间关联的更具深度的问题,这可谓是既植根于文本又是文本的升华,以清晰且严谨的相关联问题,帮助学生层层递进,从浅到深,最终实现语文知识、技能与情感诸项目标的各个击破。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时,需要以教材为基本点,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深思的良好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良性发展。

作者:徐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