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文本研读方法指导研究

高中语文小说文本研读方法指导研究

摘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三要素的考查。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要结合小说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弄清小说记叙的事件,紧密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同时,要注重结合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研读方法,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文本研读;指导

小说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历来是高考阅读中的重头戏。以2018年全国卷1来看,所选内容为阿成的《赵一曼女士》,共3个小题,15分;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所选小说为凌叔华的《小哥儿俩》,共4个小题,20分。不难看出,小说正逐渐成为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结合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紧密结合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展开分析,在表述过程中,因对文本语言理解不到位,导致答题有失偏颇。为此,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说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对文本语言展开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研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一、故事情节文本研读方法指导

小说总是围绕一定的情节展开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推动下不断丰富的,作者借助小说所要表现的社会生活,也是在情节中不断呈现的。为此,在小说研读中,首先要重视的就是情节。结合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在阅读中梳理情节,但对情节作用的分析却并不到位。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小说情节,应从“描述”“解释”和“领悟”三个方面入手,即指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对小说的情节进行鉴赏。结合学生的小说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概括小说的情节,但语言不够准确,没有结合文本语言展开。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与鉴赏情节,则是学生的短板。为此,在小说阅读中,要结合上述三个方面逐一引导,让学生掌握具体方法。

(一)概括小说情节

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来看,题型一般有以下情况:一是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概括情节,二是对小说中的事件进行概括,三是就小说的某个部分进行概括。如2011年广东卷就要求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011年安徽卷要求学生梳理小说的脉络。考生在分析小说情节时,需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尤其是要抓住重要事件,采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方法进行概括。而要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则须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小说是紧紧围绕索科洛夫的“遭遇”展开的,那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紧紧围绕索科洛夫的“遭遇”对情节进行梳理。苏德战争中,索科洛夫被俘,他冒险成功逃脱后,妻女却被炸死,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儿子,可接着儿子又牺牲了。在孤独困苦中,他领养了一个孤儿,最后又因一场车祸不得不外出谋生,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在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时,线索是极为重要的,如读《祝福》,就应抓住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冲突对情节进行分析。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有线索可循,有悬念,也有铺垫。在塑造人物方面,可起到刻画或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和性格的作用。情节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也有一定的交代,对小说的主题能起到升华作用。以《祝福》中情节对人物形象表现的作用为例,祥林嫂第一次的遭遇是“丧夫”,她不屈从于命运,想通过逃婚换得自由和尊严,文中写到“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后她失败了,被卖入深山;第二次是“丧夫丧子丧家”,她没有向命运和宗族低头,但显然已经没有先前那么执著,文中写到“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的灵活,记性也坏得多”;第三次被嘲讽排斥,“捐门槛”不过一个希望罢了,“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罪名”,可还是被抛弃,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了。正是在情节一步步的推进中,祥林嫂的形象才得以丰富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小说情节的鉴赏

小说情节的鉴赏在高考中较少出现,但赏析情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结合高考的题型看,一般为赏析情节的合理性、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此类题型的开放性很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题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2014年江苏卷为例,给出的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之死》,其中第4题为“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画线句为“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结合画线句不难看出,蜡烛是比喻,表现了安娜死前意识从清晰到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着眼于安娜死前的内心感受,也可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饱含着喟叹与同情。

二、人物形象文本研读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小说文本解读的重点。以2018年全国卷1阿成的《赵一曼女士》第5题为例,题目要求从两个点来分析赵一曼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首先,赵一曼女士富有文人气质,她情趣不俗,文中写到她喜欢丁香花,她文雅浪漫,文中写她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她智慧过人,文中写她用大义和真情感化青年;其次,她意志坚定,文中写她在遭受严刑拷打时从容淡定,视死如归。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每一个特点都要结合文本来归纳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在历年的高考中所占比例都不小,2016年全国卷2所选迈尔尼的《战争》第2题要求归纳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016年全国卷3所选贾平凹的《玻璃》则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及王有福的性格特点;2016年山东卷所选裘山山的《琴声何来》则要求说明小说中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2018年江苏卷中所选小说为凌叔华的《小哥儿俩》,要求分析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历年高考实际,小说人物形象的考察一是要求概括人物形象,二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形象总是在情节中不断丰富的,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相应的描写方法,为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展开。

(一)联系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情节自然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经典小说往往会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事情节越典型,越曲折,越能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也越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以《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为例,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统治的旧社会,她只能是被践踏、被迫害,最终走向死亡。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也是紧紧围绕情节展开的。在封建礼教之下,她改嫁“有罪”,要捐门槛“赎罪”,她捐了门槛后,人们对她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最终,她沿街乞讨,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祥林嫂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步步推进的情节中得到丰富的。

(二)紧扣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总是采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展开刻画,而这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核心依据。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那么,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展开分析。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首先,应从其外貌描写和居住环境看,“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老贝尔曼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苏艾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曼”。可见,作者笔下的贝尔曼是一个因嗜酒如命而让人感到讨厌的人。其次,文中描写与他工作有关的句子,如“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挣几个小钱”,“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可见,他脾气暴躁,用语低俗。最后,结合贝尔曼画叶的过程来看,“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画在墙上的”,“可是,看哪!……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为了朋友,他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又让人心生敬佩。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文本语言引导学生逐点分析,最后综合归纳。

三、环境描写文本研读方法指导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一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自然环境一般用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季节、地点、场景等,营造相应的氛围,暗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烘托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环境更多的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时代背景,这样利于读者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等作出全面的分析。为此,在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分析时,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要素。

(一)抓住自然环境,全面分析

以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为例,所选小说为凌叔华的《小哥儿俩》,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题干要求分析该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结合文本来看,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的是充满生机的氛围,这就为人物的情绪变化做了铺垫。再看“日光”和“西边的白粉墙”,是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为主人公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社会环境,全面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要将人物形象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人物活动的时间、节令、气候等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也要围绕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此来全面理解人物形象。以《祝福》开头对鲁镇的环境描写为例,文中用“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响”“震耳的大声”“幽微的火药香”等词汇来烘托新年的气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通过该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而这样忙碌的情景也和祥林嫂的境遇形成了对比。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三要素的考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小说文本时,要教会学生以语言分析为基本手段,紧扣小说的情节,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人物形象与小说主旨,全面提高解读小说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J].语文建设,2016(1).

[2]张志霄.语境解读:破解小说解读教学之惑[J].中学语文教学,2015(1).

[3]程先国.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6(5B).

作者:陈希凡 单位: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