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实践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实践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数学问题包含着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可以在学生遇到这些知识点时,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来说,需要充分思考老师所设置的数学问题,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当老师讲知识点时,能够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掌握这些知识,另外,无形中,学生开始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以更加准确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相比,问题教学法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将知识点融入问题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感悟

1.为学生构建问题场景

高中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相比于初中数学,它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要强很多,对于高中新生来讲有不小的难度,因此,对它的学习需要一个衔接的过程,让学生渐渐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而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具体情况加以把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问题为向导,将学生的旧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相结合,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不会有一种入门很难的感觉,老师也能在更加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与质量。例如:在讲到“等差数列的公式”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设置有点难度的等差数列,让学生自己利用以前的知识计算下一项是什么,7、16、25、34、43…,让学生计算第7个数字是什么,当学生没有学习过等差数列时,就会耐心地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特征,甚至于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公式,这样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又能够使数学课堂更有效率。

2.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是指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某一个公式定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表达,而是不断地变化公式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式推导的乐趣以及让他们熟悉一些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使用的公式变形,这也就需要利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给学生学习数学进行设问,而这些设问点都是在新知识点的重点以及难点之上,让学生以直接的方式面对和思考这些重点难点,即使想不出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更加容易解决,更有效率,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掌握新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消除学生对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忧虑与恐惧,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快速应用于解题实践,比如:在人教版教材必修5的解三角函数章节,这一章节的公式变化多样,老师可以将几个基本公式当作已知条件,以变形的公式作为求证结果,鼓励学生进行公式推导,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公式的变形更加熟悉,也更加敏感。

3.为学生课后留下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意义在于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连接点,既能让老师考查每一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研究。高中数学的学习仅仅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以日常的练习题或者考试题作为蓝本,添加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达到复习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以及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这样的训练能够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讲完必修5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依据不等式的特点以及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将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相结合,计算某一段的长度,这其实就是最为常见的考试题目。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点的巩固,又可以兼顾到一次函数的知识,既是巩固又是复习,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打牢数学基础,以利于未来的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教育改革浪潮下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它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相对也会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从而更加轻松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作者:逯小珍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