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一、影响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教学引导方式的影响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使学生不恐惧数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愿意利用数学概念解释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很多教师难以做到这一点,不少教师依然如故,不注意知识概念的引导,只是一味地灌输数学概念,要求学生记住概念,有意无意地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渐渐地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成效.

(二)新旧教材的影响

虽然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已经做了很大改变,但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许多教师觉得旧课本内容比较多,比较全面,而新课本的内容比较浅显,害怕学生在考试中没有竞争力,于是还采用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复习,盲目扩充教材内容.这就导致新的概念教学不能落实,也就难以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一)兼顾学生经验,变抽象教学为具体化、生活化教学

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进行学习和讲解的时候可能会比较难以理解,教师便可以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实际例子与生活对接进行教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愿意进行更多主动性的研究学习.比如在《函数的概念》学习时,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举例如下:在汽车加油时,油的单价为7.30元/升不变,于是我们将它看为“常量”,但是油量和金额会改变,所以看为“变量”;又因金额是随着油量的改变而变,我们就把油量视为“自变量”,把金额看成“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由此,所有关于函数的“量”便都得以明确了.假设加油量为x升,要付金额为y元,可以得出一个很清晰的关于x和y的关系式:y=7.30x,这便是一个简单的函数关系式.若一辆车最多可以加55升油,那么x的取值范围就是[0,55],它就是函数的定义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函数所包含的要素,并且自己还易于举一反三.

(二)设置重点问题,变被动式思维为自主式、发散式思维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设置相应的情景、问题等,形成知识冲突,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概念学习时产生问题,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等比数列概念学习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一张1毫米厚的纸,对折25次后有多高?直觉告诉我们,它应该是个不小的数,但到底有多大不敢肯定.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折叠过程其实是一组数的变化过程:2,22,23,…,224,225,这是表面规律,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组数的特征,并要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概括.然后,学生就会通过发散思维发现:相邻两项的比值是一样的,这时候便可以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而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等比数列的基本要点.

(三)激发学习兴趣,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研究式教学

高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引入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原理典故和丰富多彩的图形画面进行授课.比如,在讲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由于它们都属于三维图形,用平面很难进行直观表达,那么便可以借助教具、电子课件等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在讲椭圆的概念时也可以模拟天体中行星与卫星的运行轨道,车轮在地面投射的影子等学生们熟悉的例子进行引入,从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做出归纳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熟悉并牢记概念,还使学生具备了“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望.把教师从课堂主体角色解放出来,变成教学的主导者,逐渐引领着学生进入研究式教学的殿堂.

(四)注重横向联系,变单独性概念教学为完整性、系统性教学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将旧概念与新概念结合来运用,既能复习旧概念,还能使新概念接受起来更加简洁、容易.在教学中,笔者把形式相近或者概念容易混淆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概念间的不同,从而正确进行区分和认知.比如,在学习函数零点概念时,学生很自然地把零点当作一个点,用坐标的形式表示,从而得到错误的概念.若把它与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联系起来,则学生不难理解这三者其实是同一种事物的三种不同表达形式,对零点不是点也就很好理解了.通过类似的扩展训练,学生不仅能开拓思路、发散思维,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

(五)优化教学模式,变直接概念灌输为侧面迂回的间接揭示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可以不直接进行概念的灌输,而是从侧面来引导概念的学习,通过反例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概念.例如,在椭圆概念学习的时候,学生常常记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个概念记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运用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学习:1.若平面内的动点P到两定点(-4,0),(4,0)的距离之和为6,那么P的运动轨迹是什么?2.若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8的话,那么P的运动轨迹是什么?3.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10的时候,P的运动轨迹又有什么样的表现?通过让学生们绘制图形可以很容易发现(1)2a<2c,轨迹不存在;(2)2a=2c,轨迹为一条线段;(3)2a>2c,轨迹为椭圆,也就加深了学生对椭圆概念中“a>c”这一附加条件的理解.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正确运用概念,才能真正达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三、总结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教学对象特点,努力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新课改并适时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思维方式,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

作者:邱宗荣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