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措施(共5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措施(共5篇)

第一篇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要掌握教学的轻重缓急。对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较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分难易点,可能就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简单的问题,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难的知识点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运作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几乎不运转,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讲解,对教师讲解的题目也不会产生疑问。新课改以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渗透到了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提高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上就不会顺利进行。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现在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能力真正获得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设问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此问起点太高,有点深不可测)。所以,我们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时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管教师创设如何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学生都对此没有兴趣,不会去主动关注。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工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二)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问题,通过小组中的成员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激发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考。通过结合组员对问题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对解决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把抽象的东西通过直观感受和积极思考转变成自己的储存,是一种把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把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会让他们在课堂探究中更积极、更深入。

(三)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解决。但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学生在遇到类似难题时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在课堂上的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库中的内容,这就导致在运用这些知识时无法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调取,从而会有“明明在课堂上学会了,怎么现在又不会了”的困惑。为解决学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强度训练,通过接受新知识,利用新知识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就能快速地利用新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

总之,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教师要找到突破传统教学的方法,在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再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述来解决问题,而是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同时看待问题的眼光也会越来越全面。在这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目标会顺利完成,教学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作者:马令盼 单位:冀州市中学

第二篇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操作、可实现、可把握的支撑点。它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数学观念、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针对数学观念来说,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数学观念,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着重追求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观念不但存在于解题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还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始终。所以,只有将各种数学研究方法、推理理论、思维方法深深地印刻于学生的头脑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教师、学生包括数学课堂都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合作者,而学生则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数学课堂一定要成为数学教与学的重要场所。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师普遍探索和创新的一大课题。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更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获得各种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为依据,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根据实际的情况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启发性的提问,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来说,高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大多都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只需要打开记忆库就能够找到合适的答案。这类数学问题根本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启发作用,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在多数情况下,“生练”根本不能摆脱简单的模仿以及按照程序解题的固定模式,长时间下来,这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打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掩盖了高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除此之外,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言堂”的现象。这里所说的“一言堂”并非针对教师来说,而是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出现了学生“一言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应该首先肯定高中数学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领域所做的积极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数学合作学习的作用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使合作学习并没有以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为基础。与此同时,在数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又缺乏对小组整体成员的关注,这使得数学交流活动变成小组中数学成绩优异学生的“个人舞台”,这便是学生的“一言堂”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一定要遵循指导性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当堂训练,限时限量,保证学生独立按时完成。在学生课堂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搜集学生答题信息,并出示正确的参考答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详细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仅是适当地点拨,其效果也要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五、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好更多的教学方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表明了课堂教学一定要具备智慧性和艺术性,如此一来,才能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想法,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作者:苏小莉 姜大伟 单位:山东省费县实验中学 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

一、数学教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1.难度适当

教师备课时不能只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心理的特征,才能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2.层次鲜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学生水平的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开放创新

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不少,但是其中封闭性问题占大部分,开放性问题较少。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使问题解答从多方面来考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激发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本身或其他学科,通过问题呈现刺激性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我们必须意识到合适的问题不但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问题链设计的过程

1.课前准备

1.1研究数学

高中数学是数学这一门科学的部分内容,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首先要明晰与所要教授数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与所涉及到的逻辑证明或推理,这样才能明确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时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储备;其次要了解所要教授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体会数学发现的过程与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创设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认识世界。

1.2研究教材

教师要咨询研读教材,体会每一个环节问题设置的目的,理清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清重难点,并从中抽取出知识生成原始的问题链。

1.3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把目光从重视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首先要明确学生实际具有的知识基础,在研究数学时虽然已经明确学生学习新课时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部具有,比如因为教材顺序的调整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时,书上提到物理课中功的概念学生还没有学过,就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其次要明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找到数学理解的困难点与关键点,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要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问题要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核心问题链的设计

新授课核心问题链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情境:(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的启动问题(可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也可以是与新授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2)联系启动问题与本节课内容的连接问题。数学建构:(3)理解数学新知难点强调重点的剖析问题。(4)建构数学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辨析问题。数学应用:(5)应用数学新知能够解决的数学应用问题。课堂小结:(6)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的反思性问题。习题课核心问题链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看做是新课中例题讲授的问题链)(1)精选例题设置相应的变式问题。(2)设计理解题意联系已知与所求,并初步拟定解题计划的启发问题。(3)回顾解题过程、提升解题策略的反思性问题。

3.子问题链的课堂生成

第一,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决定是齐答还是单独回答以及选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不能把发言权全都集中到能力强的同学身上,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二,教师要给予学生合适的等待时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热衷于提出大量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叫学生回答之前,等待时间不足一秒钟(等待时间1),在学生作出回答之后,教师在汗口说话之前往往没有任何停顿(等待时间2)。这种快节奏的教学,会使学生的参与度降低,回答的质量也不高。所以教师要合理的把握等待时间1和等待时间2。可能仅几秒钟的刻意暂停就会换来学生高质量的回答。

第三,教师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追问”,形成子问题链。下面根据学生回答的质量,列举出教师可以选择的方法。当学生无答时,教师可以选择将原问题进行重新叙述,还可以将原问题进行改述,还可以提出给予适当提示的启发性问题,如: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有什么想法?最后还可以提出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发言的问题。如:其他同学有没有思路?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的问题,如: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或者提出给予适当提示的启发性问题,如:对于题目中所说的这个条件,你能得到什么?或者还可以提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的问题,如:有没有同学对他的想法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对他的答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学生解释验证其答案的问题,如: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答案是对的?举出一个个支持你想法的例子吗?还是以提出对问题进行提升的反思性问题,如:你的答案能够推广到一般吗?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疑惑?最后还可以提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的问题。

4.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第一,核心问题链的实施是否顺利有效?第二,子问题链的课堂生成是否有效?第三,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或回答如何?

三、结束语

鉴于笔者的经验和水平,本文只对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计的原则和过程做了粗浅的讨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行动,深入研究问题链教学与学生数学学习的关系,怎样利用问题链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作者:王华 单位:宁夏中宁中学

第四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

1.要通过教师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教师讲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问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进行点名提问,给学困生创造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正确回答问题后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2.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个学困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发掘他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例如,在实际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和概率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积极地引导学困生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引起学生求知的心理。

3.由于大部分学困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在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些轻轻的安抚、一句淡淡的赞赏,都是其学习的动力,都会使他们信心百倍。教师对于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不能因为他们是学困生就置之不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学生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加以鼓励,要试着换一种思维去看待他们。教师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有所依赖,慢慢地因为喜欢教师本人而热爱学习。

二、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明确个人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不爱学习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还因为不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向各个小组提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能让原本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但是,学困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明确,但是偶尔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却得不到教师提问的机会,甚至是完全被忽视。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己没必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也不用动脑思考问题。要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就应该明确每个学生的分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细化到每个学生有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学生要乐于与同组的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有目的性地完成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

三、总结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我国高中阶段教学正在从传统的填鸭式向师生互动、教师引导的方向改变。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知识点多、分散性强,同时与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这就更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作者:吴颖亮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

第五篇

一、情境教学的现实作用

(一)情境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在旧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用“定义概念、计算练习、结果分析”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数学.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情境教学根据现实生活的事例来为学生呈现直观的空间形象,不断活跃学生的感性数学思维,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的现象与发展历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挖掘了他们的思维潜能,让他们通过自主思考、想象来发散思维.教师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方法,把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内容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知识应用的交替体验中去有效地判断、选择学习方法,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他们的数学知识体验结果也会更有效,对他们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二)情境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连接通道就是情境.积极实施情境教学,对数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以“做”代“讲”,利用正面的数学素材和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思考来活用数学知识,并以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数学困难,体验困难和挫折,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实现学习上的新突破.襛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应该把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快乐、有趣、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才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的欲望,才会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创设数学生活情境的时候,要忌讳“伪生活化”,就是胡乱编造虚假的生活情境,学生根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并且,部分问题有过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数学思想性不强,使学生在热闹的情境教学中不能理性思考.如果生活现象中的数学思想十分丰富,而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描述清楚,或者学生很难理解,那么它就不能运用到情境教学中去.因此,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用心去积累那些来自于生活中的恰当的数学情境问题,在上课之前需认真的思考和完善教学设计.好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去准确贯穿,即用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数学理论,然后再倒回来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以便前后呼应,方便学生理解.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探讨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强化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挖掘学习潜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之一.数学情境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活跃思维的支撑.用课堂情境优化数学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魅力,引导他们形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常见的、熟知的生活元素来提高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它是学生未知的、陌生的生活现象,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降低生活情境的实效性.创设高中数学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来加强情境的生动性、趣味性,引导他们用观察、思考、推理等数学思维来完成数学活动,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突破过程,使之通过生活情境顺利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持久的兴趣.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情境,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利用数学知识来应对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数学知识体验性

学生数学求知欲的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强化他们的知识体验性来实现.形象鲜明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实的感受能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学习中.教师可以据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具有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此为问题探究动力,让学生在探讨中解决分歧,获得成就感.要利用具体的、角度小的、趣味的、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丰富课堂氛围,且要协调好课本内容和问题情境的一致性,不然会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凸显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会有效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学会把数学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起来,设置悬念,利用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数学实践提高数学素养

教师应该将学以致用作为情境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的愉悦感.因此,实践性应该是高中数学教学始终要把握好的重点.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学会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全面把握情境教学的作用,丰富数学教学手段,创设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调查、统计某些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通过实地的调查收集来制作图表,这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帮助.

(四)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需要有程序性,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如何去体验数学知识、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教师的课堂情境教材程序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疑问.教师把握好课本特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日常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来设置问题,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都必须依据课本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争取的思维去探索相关问题.二是要积极讨论.在数学课堂情境问题的创设中,教师应该利用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将问题深化或者简化,即课堂情境教学不是要数学化、抽象化,就是要具体化、简易化.三是重视解题.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是数学课堂情境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启发学生运用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根据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思维中的正确部分,引导他们通过情景学习养成会学、会想、会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导题”,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他们的数学修养就会不断提高.

(五)重视情景教学的开放性

情景教学的开放性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暗示来进行,教师适当的暗示会给学生良好的启发.学生根据教师的暗示来进行思维活动.启发教学并不是课堂情境教学的唯一方式.“元认知提示语”发问是数学情境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启发方式.教师通过元认知提示语给学生发问,这种暗示性语言的有效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决定的.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分级提问”来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引导.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利用情境教学营造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创设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具体的情境创设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够活跃数学课堂,能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能不能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必须根据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积极的学习环境来创设,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教师预设的情境教学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昭云 单位:江苏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