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程信息技术研究

高中生物课程信息技术研究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结合,可将生物学知识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一堂教学活动为实例,试从实践操作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意义;策略

新课程伴着课程标准、新理念,倡导采取探究学习、合作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以最佳教学策略,在网络课堂内外,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生物学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良好的现代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自主学习;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教与学的世界,有利于实现互动教学;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很大便利,有利于拓宽师生视野。以下笔者以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教学活动为例,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操作模式进行探讨。

1.精心准备。

高一学生生物基础比较差,对有趣味性的东西有较高的热情,教师要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相关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进行编排组合,制作成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

2.导入激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上课伊始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为一堂成功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由于准备充分,一点开“新课导入”,一幅幅鲜艳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情绪,使后面探究—互动学习过程处于良好氛围之中。

3.自主探究。

在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之后,我们进入下一阶段任务———学习探究,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3)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自主探究环节,我们提供了“相关材料”,还可以链接“更多材料”。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教学中可以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可以介绍几种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无机催化剂催化的特点和条件,然后让学生思考生命活动是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环境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生物进行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

4.合作互动。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组时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可给出建议进行适当调配,以使讨论互动环节进行得更加快捷有效。同组学生就本组任务和问题在BBS上展开讨论,打字慢的学生可口头发表意见,大家适当在纸上记录要点。讨论到一定程度后,每个小组推出一人将本组讨论结果整理、归纳后上传到教师计算机上。

5.成果展示。

在收集到各组讨论结果后,我将结果展示在BBS的“成果展示区”上,先让学生对自己在这一课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表现、成果等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对本组和别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我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性评价,重点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恰当指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新颖性和趣味性,从而唤起学生的质疑探究欲望。注意营造融洽平等的探究氛围,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产生思想碰撞,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向全体进行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探究有时可能是盲目的,所以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使探究过程更切实有效。

总之,教育不断走向现代化,教师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认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生物教学结构,通过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中,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机整合。

作者:张纪强 单位: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曼.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08).

[2]吴秋足.高中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