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5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5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自主探究

1因势利导,促成自主探究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学生将双缩脲试剂加入还原糖中进行水浴加热。笔者在等待学生完成实验后,让他们与其他正确操作组进行比较。在发现实验结果的砖红色沉淀不如其他组来得深后,笔者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过程并思考有无不妥,接着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①使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有何异同?②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形成的产物是什么,出现的砖红色沉淀可能是什么?③这与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的A液和B液先后加入有何不同?学生经思考后认识到: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是由NaOH和CuSO4组成,但检测时是以不同的反应物出现,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即新制的Cu(OH)2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实验时,要先把斐林试剂甲液(NaOH)和斐林试剂乙液(CuSO4)等量混合,生成Cu(OH)2后加入到还原糖中;双缩脲反应是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在实验过程中,先在含蛋白质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再滴几滴CuSO4溶液。通过对话学生明确了实验原理.笔者接着提出:“既然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作用原理不同,为何在还原糖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也会出现砖红色沉淀且颜色不如正确操作组来得深?”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可能的原因:部分NaOH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由于先后把NaOH和CuSO4溶液加入到含还原性糖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酸会与部分NaOH反应,使反应物中Cu(OH)2不足,从而使还原糖与Cu(OH)2的反应不能进行或现象不明显,颜色浅。由此次教学经历发现了因势利导进行自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让学生明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作用原理和在使用上的不同,而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纠正偏差,诱导生成教学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时,有学生在观察完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后,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观察其原生质层的大小变化,结果发现原生质层并无变化。笔者有了以下教学对话:师:为什么原生质层没有变化?生(不假思索):材料不新鲜了,细胞已经全部死亡.笔者让学生选择新鲜的实验材料进行再次操作,结果还是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师(开玩笑地):材料又不新鲜了?植物细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质壁分离?生: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的时候.师:该操作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吗?生:不知道,应该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吧,我用的是0.3g/ml的蔗糖溶液啊.不然我把材料直接放在蔗糖溶液中试试。(学生按照想法操作了实验,结果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师:为什么前两次都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生: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够。师:用的是同样的蔗糖溶液,为什么会浓度不够?生:前面滴加的蔗糖溶液较少或者被清水稀释。师:怎样避免蔗糖溶液被稀释?生:在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的时候,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要重复几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设结果出现偏差,教师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所在,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进而发现问题所在.“在做中学,在实验中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生物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是扮演一个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挑战学生,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3创设条件,提高动手能力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探究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外,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指点迷津,包括改变实验探究点、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条形滤纸做分离实验,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只出现3条色素带或者色素带不平行.为此,笔者在实验中提供了圆形滤纸.笔者提问如何用圆形滤纸做色素的分离实验,有小部分学生尝试性地回答在滤纸中间先滴入色素再滴加层析液,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在笔者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下,制定了用圆形滤纸分离色素的具体步骤: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色素提取液,等干了再点上,反复操作多次,然后用滴管把层析液连续地滴在色素点上观察色素分离效果。学生把圆形滤纸和条形滤纸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用圆形滤纸分离色素能形成4个同心圆,从外到里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与此同时,笔者深切地感到,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除了教学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还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辨,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实验,并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黄晓明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一、提高认识

实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并且科学地设置实验,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性;教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并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科学的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点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进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一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变量和应变量的概念,并且掌握相应的测量与控制方法,之后再对各类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点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突破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且结合实际实验的现象和教材知识理论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引导和帮助,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点拨”让学生在获得基本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并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某一知识点和概念。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探究过程的优势,并且对于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调整,提高实验过程的可控性。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对验证内容进行划分,并且避免验证内容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并要立足于教材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升华。通过在探究试验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自主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培养,并且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通过共同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地发散,拓展学生思维宽度。例如,在对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这一节内容进行探究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并且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了解实际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物科学规律。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并且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探索,再进行问题的假设与验证。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分析,并且做好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反思与总结

在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善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将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指出,并且为提高后续教学效果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例如,在进行细胞分裂实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细胞重叠的问题,导致细胞形态观察受到阻碍。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对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保证合理的解离时间和提高制片压片效果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自我总结与反思中,认清自己的生物知识薄弱环节,以便于调整后续的学习重点,提高整个生物课程的学习成效。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保证足够的有效性。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

作者:冯莉琴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豫才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类型

根据实验手段、质与量的关系,生物实验可以分为:(1)定性观察实验,是指判断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并判定某种物质的成分、结构或者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定量分析实验,是指为了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及影响因素有更深入的认识,而对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的探究,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实验手段与实验目的,生物实验可分为:(1)析因实验,指为了寻找、探索影响某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过程的主要原因而安排的一种实验。如“探索群落演替的原因”、“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是析因实验。(2)对照实验,也叫对比实验,它是通过对照或比较研究和揭示研究对象某种属性或某种原因的一种实验方法,如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3)模拟实验,在科学实验中遇到因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试验时,人们便寻求间接试验的方法,如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等。此外根据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目的,生物实验还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种类型。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实验规划要充分

生物实验教学的起始应对实验作好规划。材料、仪器及方案是实验规划的主要内容,其中材料、仪器是在课前准备,而方案设计往往在教学中形成。首先,实验的课前准备要充分。实验的课前准备就是预实验,从教学设计角度可称为“备实验”。课前对实验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准备,认真做好预实验,才能保证教学中的指导到位、科学处理生成,从而保障实验成效。在预实验时,应着力关注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的探索、实验细节的发现,其中每个实验要用什么材料、材料是否要多样、要多少数量、材料准备是否方便、材料是否具有能够揭示科学内涵的典型性,是否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均得认真分析。例如质壁分离的实验应选择什么植物材料,才能缩短实验时程短且实验现象明显,要不要准备不同的材料,怎样处理材料;叶绿素分离实验时选择哪种植物,选择哪种类型的层析纸、哪些展开剂等。其次,实验方案设计要充分。以学生实验为例,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判断该实验的类型,特别是判定是属于探究型实验还是验证型实验,从而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与目的有方向性的认识与科学性的把握;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运用讨论、质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遵循实验设计的对照性、重复性、随机性、单一变量原则,运用实验原理或已有知识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周密性、严谨性的考量与确定,并引导学生自己谈谈实验的关键、困难与安全事项,该环节教师可结合课前的预实验交代细节、讲解技巧,从而形成一个经得起质疑、可行的科学实验方案,然后才进行实验,这其实就是动手之前应充分动脑,因而这个过程应保证有充分的时间。

(二)实验过程要调控

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设实验情境,并认真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情绪。首先必须创设能够维持学习兴趣点的实验情境。一般来讲从生活现象、差异性情境或让学生充分活动后才能有效地提出科学问题,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情绪转为学习的能量,驱动学习的进程,例如,联系生活中叶片的吐水现象,植物的“烧苗”现象,“萎蔫”现象引出问题与质壁分离的实验。其次是要创设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实验情境,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学生的已有世界,在实验中不断判断学生学习情绪的状态与水平,适时以挑战性、导思性的发问调控学习的注意力。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的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能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如果教师进一步提出:“在植物的不同部位细胞内叶绿体分布和细胞质的流动是否一样?什么条件会影响细胞质的流动速度?”这就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导向深度的学习。最后必须提供有支持的实验情境。由于动手能力、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过程往往不是顺畅的,当学生实验迷失方向、难以推进时,教师应该以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重树信心,通过告示、强调、示范、激励等方法给学生以能力、知识、心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三)实验结束要反思

实验所获得的现象与数据本身并不是科学,只有对现象与数据进行科学抽象后才能具有科学的知识属性,对现象与数据进行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实验结果分析、作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科学解释的过程。但是得出实验结果与结论,并不是实验教学的终结。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还要有“回头看”的环节,这就是实验结束后要有反思,在反思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与提出反思性问题评价与完善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能力的发展,科学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及科学态度的发展,并增强学生实验探究的自信心。由于一个实验包括规划、证据、解释三个阶段,因而反思主要紧扣这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反思实验规划是否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变量间关系”,是否采用科学的、可重复的实验方法,是否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器具;反思实验实施是否按实验计划执行规定的步骤,是否及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是否重复收集实验数据、是否科学处理实验数据;反思结论阶段是否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是否科学表达结论,是否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解释结论,是否将假设与解释进行比较,是否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作者:黄晓冰 单位:南安市华侨中学

第四篇: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衔接

新课改后,虽然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都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内容,但由于初中生物八年级会考后,九年级不再学习,使学生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学习出现断层,在学生头脑中,初中实验教学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初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要做好过渡和衔接,才有利于生物启蒙教育向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现我就部分实验在初高中实验内容的差异、联系与递进等方面做分析。有些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已做过,稍加复习,就可以很好地为高中实验教学服务。例如,高一生物实验中有“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显微镜”。有关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体验,观察过叶肉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已初步掌握使用低倍镜的方法。生物学第一个实验的难度并不大,在原先基础上要求掌握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显微镜的操作并不如预期般顺畅,有的学生不知道用低倍镜对光。要求高中教师上课前帮助学生回忆相关实验步骤和要领,以及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避免学生做实验时出现错误,为以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完全依赖初中生物实验基础,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安排了萨克斯所做的实验,该实验在初中为八年级教材中最重要的实验,对实验要求最高,因此高中对该实验不做具体要求,教师授课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初中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要对学生严要求,努力做到与高中知识接轨。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衔接中会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严重脱节。初一初二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限,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思维习惯发生巨大转变,教学方法转向以启发式为主。因此,初中阶段,教师要扎实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才是初中生物教师处理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衔接的落脚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生物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要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我们提倡初中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以探究活动形式呈现。比如:探究蚂蚁爱吃甜食的实验,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取食行为,尤其是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既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又可以当堂进行。整个实验设计和完成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渗透着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教育。高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改进实验操作方法,发展实验技能,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实验氛围,如指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观察、调查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实验能力外,还应将所学科学思维方法及探究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实验方法指导的衔接

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多数初中生只能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只是对教师实验步骤的简单重复,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而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诚然,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步提高,但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学中,对生物学科素养的养成应该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结合不同的实验内容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例如,做每个实验时,初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重复实验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他们从实验目的出发,一起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只有通过这种长期训练和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做实验的基本步骤,为将来的高中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

四、总结

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不管是初中抑或高中,实验教学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学习过程可以是不连续的,但学习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同样理念。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准确把握学科内的联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做好初高中实验教学工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崔金花 单位:莆田二十五中学

第五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浅析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也为了确保实验课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实验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哪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实验课的高效实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下面几点:

1.主动性差

在长久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已经习惯了等待教师的知识传授,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也直接影响了实验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实验课前没有准备,缺少预习,不熟悉操作规程,导致实验时,学生都是一边对照教材,一边动手实验,这样的实验过程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高效实验课堂的顺利实现。再者,一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主动性,所以,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实验的操作,他们更喜欢在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可见,主动性差直接影响着实验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2.思想僵化

思想僵化可以说是影响生物实验课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获得健全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应对高考,从而导致实验课基本上成为摆设;教学方法单一,在生物课堂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处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中,即便是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渗透下,教师也仅是在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并不能真正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直接影响实验课效率的提高。

3.专业素质差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因为我们很难把握住实验现象会如何,也不能确保实验不会出现意外等等,如果出现这些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如何准确地将实验完成?如何将实验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这些都直接考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但是,一些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差,导致一些实验不能有效地展现给学生,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影响实验课堂效率得以高效实现的因素很多,除此之外,还包括: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兴趣差、学生的操作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验课的高质量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分析,要确保实验价值得以最大化地实现。

二、如何有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在明确了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高质量的实验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1.组织自主探究实验

自主探究实验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锻炼操作能力。而且,该实验的组织不仅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试管架、试管、新鲜肝脏、量筒、镊子、滴管、3%的过氧化氢溶液、3.5%的氯化铁溶液”等实验用品按照“新鲜的肝脏含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他们都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的实验原理进行自主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来分析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的催化效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实施演示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实验,是展示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现现象的重要形式。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直观演示实验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教学“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该实验时,我进行了演示实验教学,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在对照实验中直观地理解植物向性运动,进而,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同时,使学生在形象的实验现象中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三、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认真分析影响生物实验课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课堂中找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作者:孙辉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