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述(10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述(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网络影像资源

摘要:

将网络影像资料合理融合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并提高其搜集、分析、汇总信息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领悟历史学习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网络影像资源;高中课程;历史素养

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历史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书本材料的内容,他们很难产生融入感,久而久之对学习历史会失去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中,历史教学资源的范畴不断的扩大,利用网络影视资源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对策。这些资源涉及文献纪录片、历史文化专题片、各大卫视的历史专题节目,还包括讲述历史故事的各类影视剧作品。有了它们的加入,高中历史课堂告别了过去的沉闷和机械,迎来了新鲜、活泼、丰富、多元的教学局面,高中生的历史素养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一、创设情境,建立时间维度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网络影像资料的加入,使高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导入新课时,笔者为学生巧妙创建各种情境,把学生拉回到过去的场景中,产生一种“穿越”之感,感受古代的民俗风情,感受异国的民风,从而做到知世论人、论事,强化其时间维度,更好地把握特定背景、特定地域、特定环境下历史事件的原因、作用、意义等。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直接选取了《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导入新课。英国侵略者将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中国有很多民众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甚至一命呜呼,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锐减。侵略者居心叵测,要从经济上、精神上压垮中国。懦弱、胆怯的道光皇帝在重压之下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禁烟运动成功了,但却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英国侵略者趁机占据中国……十分钟的剪辑片段直接将学生带进了那段历史,他们看到民族的危亡,看到勇者的抗争,也看到政权者、逐利者的懦弱和贪婪,心中激荡着热情。当从文本中找到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后,学生沉默了,香港丢了,几大口岸开放了,独立权利没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让人心疼,更让人悲愤。有了影片的加入,这堂课格外的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可以说,影像资料的插入给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点燃了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不断地深入历史,拨开其神秘的面纱。

二、检索资料,形象探究问题

之前,我们查阅资料,多停留在手动搜索上,费时费力。而在网络平台上,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快捷,只要输入对应的主题,各个相关资料从时间、背景到图片、过程、评价等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得到突出,学生多了形象体验,便自觉地深入思考,探究更深层的问题,自己得出探究结论,从而建立起立体的历史观。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将从网络平台上检索到的资料放在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学。这些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列宁在十月》、《十月革命》、《赤色份子》、《战舰波将金号》、《列宁在1918》等,还有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静静的顿河》,学生完成了自己的自学报告,第二小组撰写的《无产阶级的第一枪》突出重围。他们写道:一个伟大的民族,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演绎了巨大的颠覆和创造,这是属于历史的荣光。19世纪60年代,沙俄政府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同时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尖锐,这都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在电影《列宁在十月》中,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列宁带领无产者发动了武装起义,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推翻了之前的临时政府,取得了胜利。不但教师备课时可以搜索影像资料,学生在自学时也可以搜索。在笔者整理的历史检索平台上,学生如鱼得水,找到了很多影像资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三、印证描述,解决教学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其中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就非常棘手。以前,笔者会找来很多资料,反复印证结论,可总带着一丝的强迫意味,学生反响平平。现在,利用网络影像资料印证文本的描述,来还原文本的时代,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更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且对事件认识更为深刻。在《开辟新航路》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重点分析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文本材料中说这些航海家、冒险家不远万里,甘冒生命危险奔赴东方是为了财富。这种说法对吗?有资料证明,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当拜金主义开始盛行,全社会对财富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东方就是淘金最好的圣地。《马可波罗行纪》中就记录了这些内容。有学生提出,之前不是已经有了丝绸之路了吗,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原来,当时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旧商路,导致商业危机的出现。种种证据都在印证,获取利益是开辟新航路的主因。《哥伦布》电影片段播出后,学生确信无疑,一首《Sailing》唱出了开拓者的无畏和憧憬。佐证,这是网络影像资料的又一作用。在笔者的课堂上,教学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声有色,直达人心。学生逐步养成了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四、甄别真伪,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不是所有的影像资料都是无可挑剔的,相反,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影像资料特别是一些影视剧会有“瑕疵”。但这也启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切入教学,即让学生发现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全盘接受,更逐步学会用“挑剔”的眼光来对待影视作品,敢于向权威发起冲击。笔者所设计的“影像纠错”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去伪存真,提高了个人的思辨能力。在《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脉络——早期的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农业水平不断的提高,处处展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和付出。在纠错环节,笔者拿出了《三国演义》中耕作的场景——刘备三顾茅庐时看到农民在田里种植玉米。有学生指出,资料显示中国在十六世纪才引进玉米,显然粗心的导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到了“赵子龙荣归故里”片段时,父老乡亲拿了很多慰问品,其中有苹果,这对吗?苹果是明清时期才引进的水果品种。学生活用历史知识探究,堪疑纠错。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坚持的“但顺材以求合,而不为合以验材”,认真、严肃、务实,这就是历史学习的精髓。在运用网络影像资料的时候,笔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用事实来说话,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有了网络影像资料的介入,高中历史教学更加的多姿多彩、活力飞扬。把握好适度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原则,将影像资料合理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快乐、主动、深入地学习历史,并逐步提高高中生的搜集、分析、汇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探究、质疑精神,使其切实领悟到历史学习的魅力。

作者:周银华 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先学后教思考

摘要:

新课改下,先学后教、以学促进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作者以岳麓版《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例,先学后教,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教师“教”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中心;从以教师“教会”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关键词:

先学后教;高中历史;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前自习情况、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态度等基本因素,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笔者看来,先学后教建构高中课堂新模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教学策略从以教师“教”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

为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地贯彻先学后教的理念,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在《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笔者将学情概括为: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学过本课的有关内容,对雅典的民主等内容有初步了解,但对梭伦改革等内容较为陌生。为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采用视频导入、图片解说等方式,让学生扮演雅典公民直观感受雅典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只有对学生未掌握的、较陌生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过程从以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中心

现在的历史课堂仍然是“一言堂”,教学内容仍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先学后教从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转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来参与合作、进行探究。课前学案的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重难点,初步理解教材知识点。先学后教既可以使学生富有个性地自学,又在课堂让学生反馈自学的成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依托教材,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导学案,问题设置由易到难,从而强化巩固基础知识。在本课导学案的设计上,首先将课本知识以填空的方式加以梳理,使学生了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知识结构。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通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等知识。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成长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差异。先学后教、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课导学案里面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雅典民主是如何确立的?民主是如何运作的?雅典民主是现代的民主吗?在解答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查阅资料,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论从史出的能力。另外,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感的教育,课堂教学感悟环节通过学生扮演公民抽签选举组成民众法庭来审理案件,让学生感受雅典民主的魅力。通过导学预习,学生初步形成知识结构。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自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经过探索、生生协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师点拨释疑,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强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教师应积极参与,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评价教学效果从以教师“教会”转变成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既保证了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定课堂的好坏,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促使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其历史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先学后教、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授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先学后教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上,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课前预习中,课堂教学大量运用了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历史先学后教的运用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有益探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定评理的教学方法时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肖登望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擢英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建兵.高中历史以学定教实施方略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04.

[2]童赛?.由“讲堂”变为“学堂”——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以学定教”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下旬刊),2013(9):16-17.

[3]韦国锋.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J].广西教育,1997(3).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不良行为管理

摘要:

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似乎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每个教师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为了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采取恰当措施维持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学习和生活。那什么是课堂不良行为?针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不良行为;管理策略;高中历史

在我们日常上课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仅有一小部分学生会经常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而且会因此影响学习情绪、扰乱学习活动;虽然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为之,但从长远来看,比起简单粗暴的批评、否定,教师更应当努力纠正学生的此类行为、教导其正确行事。那么什么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范畴非常广,与其罗列不如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非不良行为、轻微不良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有较严重不良影响的行为、不良行为的升级和蔓延。非不良行为指的是偶尔走神、在活动过渡期间的简短交谈或发愣、写作业时的暂时停顿……这些都是学习活动当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些行为也是短暂的,并不影响长时间的学习和教学,谁都有可能发生,不能算不良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教师不必采取过多措施,以免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的连贯性,破坏课堂氛围;轻微不良行为是指那些偶发的、虽违反教学流程但并不严重影响教学和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行为,如:传纸条、擅自离座。

这些行为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涉及的学生人数很少,所以称之为轻微不良行为,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必大动干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严重不良行为首先在心理上我们当然不能任之、纵之,一定要及时处理。生活中总有一些老师想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下面学生乱成什么样都不会去管,只管自己教完课就走人,事后让班主任来处理,这样的教学态度就存在误区,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讲究策略,不能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保不准学生会直接与你顶撞,造成师生之间的尴尬,也让老师感觉很没面子,更不能跟学生动手,因为也保不准学生会与你动手,师生对打的例子在身边也一定有,这些极端的方法我们都不主张采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这些孩子上课捣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闲,无所事事,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会给他们留一个通过认真看教材就能知道答案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当中,或留一道需要背诵的内容给他们,限定时间会考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我觉得这可以把学生的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这样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这些细节都考虑到,平时也应该多去了解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但针对特殊情况,有的学生就是故意挑衅,就是喜欢跟老师顶撞,那教师应该找他单独交谈,问清原因,是学生不喜欢你的课,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一定要弄清楚原因,万不可跟学生大吵大嚷,因为很多老师都想用这一招制服学生,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最终显出自己是胜者,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学生对你始终不服。

针对学生提出的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一定要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如真的存在则应该马上加以改正。但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拒绝与你交谈的学生,你怎样叫他出去他都拒绝合作,问他什么话他也不好好回答,就要在全班同学面前与你对抗,这样的处境,很让人为难,我开始遇到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很气急败坏,越是这样越是想把他弄出去,多年后发现有时生气真的很没用,尤其在今天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也知道老师不能把他怎么样更不敢把他怎么样,所以,有时还是缓一缓,彼此之间都需要冷静,下课之后或找个时间再找他谈,把他的不良行为以及产生的后果及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让他读,让他明白老师不是想找他的茬而是对他的现在和以后负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想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必须做到平心静气,秉持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谁要把谁干倒,也没必要把矛盾激化,有些老师经常把问题扩大化,有时找班主任,有时甚至会找学生家长或跑到校长那里去闹,如学生的行为真的没有那么严重不堪,我们不建议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或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也是每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好成绩与好的课堂管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今天贯彻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课堂管理之下,如果一节课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那是很难保证课堂的高效性的,所以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定要抓好课堂管理,采取恰当的策略,多动动脑筋,而不是遇事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时候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会进一步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埃德蒙•T.爱弥儿.中学教师课堂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苏•考利.学生课堂行为管理[M].3版.范玮,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法价值运用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成为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课题。导入法是一种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

课堂;导入法;高中历史;教学价值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法的应用价值

课堂导入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良好、稳定的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导入法能够像一块磁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之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课堂导入法,既可以改变传统单方向的知识“灌输”,又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历史知识脉络、体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入法教学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导入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故事导入法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新知识教学之前,可以对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资料进行自主查阅、收集,找出与之密切关联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法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学生往往对中日战争的历史仅仅局限于“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卢沟桥事变”等,但对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了解不多;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开篇即讲”,容易造成学生较为消极的“听课”状态;但是,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故事导入法,以英雄故事、战争情节作为教学切入点,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立即转入积极的“求知”状态。如教师可以利用北洋海军“致远”巡洋舰舰长(即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英勇战斗的事故为切入点进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的开篇;而在运用故事导入法时,则可以侧重学生对邓世昌在海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致远”舰爆炸沉没后,邓世昌所留遗言“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为重点,在故事之中融入爱国、救国精神之余,再引入正文的教学。这类故事导入法,既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以旧导新法

“温故而知新”正是以旧导新法应用的理论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旧知识的“温故”与复习,再将新知识适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既能达到“温故”的效果,又能为“知新”做好铺垫。由于历史知识、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以旧导新法”来实现新旧知识自然而贴切的衔接。但是,教师在运用以旧导新法的过程中,也要切合教材实际来实施。如在教学《抗日战争》前,则可以引入以前所学的《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甲午中日战争’,谁能简要地阐述一下甲午战争的起因?”学生的回答都很简洁、直接———侵略!教师在简要回顾“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后也直接切入到《抗日战争》的主题———侵略!并以“侵略”为要点,进入到“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及“十四年抗战”等各节的教学。这样的以旧导新法,既复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旧知识,又为新课程《抗日战争》奠定了学习基础。

3.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其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而是在参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学习者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通过导入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增加学生知识获取量的目的。如在教学《外交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一节时,教师即可以利用斡旋外交趣事等激发学生对我国领导人外交的了解以及外交事业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幽默事故来实施兴趣导入法:“我给同学们讲几个总理在外交中的幽默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幽默故事讲给学生听(如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马路———马克思主义道路等等)。兴趣导入法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教师则可以通过兴趣导入法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使其在自主分析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更大的满足,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认识更深刻,其“历史”情感也越加丰富,最终,其历史学习兴趣也随之越深厚,这对全面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堂导入法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课堂导入法是教师为更好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而不断进行“创造”“创新”的一种教学手段。精彩、有趣的导入内容,能够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如饮甘露般地进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李海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孙秋琰.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J].学周刊,2016.

[2]季海清.兴趣导入,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J].学周刊,2012.

第五篇: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构建

摘要:

当前备受世界关注的一种前沿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转课堂,对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国内的一些知名中学也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实践,并且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当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历史课堂氛围营造的更加良好,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实施的建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提出合理的策略使翻转课堂的开展更加顺利有效。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中历史;合作学习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做出了颠覆性改变的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师生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定位,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有效的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了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一、防止僵化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在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之后,以现有的学情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整合,并且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能否通过自主的学习真正了解和掌握知识,还有在课堂探究中能否对问题进行真正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是我们应该注重防范的,应该在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对历史教科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后,有选择地对历史翻转课堂进行运用。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针对教学评价也应该进行有效的翻转。评价方面不应该仅仅包括课堂,还要将学生能否从教师制作的导学案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教师在课前制作的微视频是否能够达到教学标准等包含在评价当中。

二、微视频的设计

微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要远超传统“辅导教学”的价值,并且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微视频是依照教学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微课程资源,最后设计而成的。教学中,包括阐述解释、情境设计、知识总结、概念引入、典型实例分析等都是微视频所承担的角色,让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并且微视频的时间也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基础进行控制,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这样学生就可以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微视频中的一些关键词快速地检索出来。实用、简洁的原则是我们在设计微视频时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一些干扰信息必须要排除掉,特别是必须配有提示文本和同步解说的非实录微视频,在屏幕中突出呈现重点信息,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采用录像、PPT、录屏软件等技术。

三、组织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的观看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和探究,这是翻转课堂的流程,从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教师从自身角度来看,就是要布置好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研究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执行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安排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小组的组员自己推举出小组的组长,由组长记录和整理小组对问题的讨论,由一到两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并且要形成书面报告,同学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思考的活跃性和深度都会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比如,在对“重农抑商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对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观念进行说明的时候就曾引用《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重点突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安土重迁”的意识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这种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农政策的形成,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都比较新颖,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又比如,学生在对“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就发言表示:“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状态下才会产生小农经济,这种产物只是个体的存在,对于相互的交流并不注重;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对金融市场的形成、科技的发展、抗灾能力的增强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是在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的情况下的产物。”也正说明了,只要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信任,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惊喜。

总之,虽然是舶来品,但是翻转课堂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就应该坚持采用。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获得成就,就要在课堂上相信学生。

作者:褚金兰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范晓琴.创新性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8).

[2]林腾希.翻转课堂模式下历史课堂氛围的活跃[J].新课程(下),2015(4).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

可以说,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将课堂的主导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课堂教学时间内外的调整,无疑是给现代的教育者带来了的新的压力,同时,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时效性高、互动性强、课程内容丰富等优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了现代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旨提高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阐述了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并就落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际应用

1如何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笔者主要以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重视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在讲课前做好课前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课前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明确课前教学任务和做好课前任务资源包提供工作两个基本方面着手。在落实《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课前设计工作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即课前学生能够利用微视频等设备简单掌握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课堂中,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合作展示;课后,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有所延续,并能够吸收和内化所学习到的知识。而对于课前任务资源包教师主要是以以下四点为基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一是,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主要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课前学习导案和学习任务单;二是能够依照课程标准和课前导案的反馈情况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三是能够设计出视频脚本,并能够明确视频的选题、性质和呈现方式;四是设计配套的PPT,内容一定的有启发性、悬念性;五是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在此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部分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严格课堂操作环节在做好课堂设计工作之后,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的按照课前设计的环节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而在课堂操作环节需要涵盖确定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进行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三个基本的环节。而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此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视频、课件、连接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第三,做好课后内化延伸工作课后内化延伸工作的展开也是确保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学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诸如这样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时政视频乌克兰危机导入并提问乌克兰危机谁之过?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诸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样的课外书来供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去是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即一是能够掌握每节课的重点和特点,在有重点的的应用翻转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成为视频播放课或者PPT演示课;二是要认识到PPT等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翻转课堂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知识;三是在翻转课堂的的落实过程中个,需要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是完全的退居二线,也不是一味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和研究所学习的内容,在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能确保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3结语

总之,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又是一个比较系统和专业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确保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丽丽 单位:大同市左云县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武希才.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6,10(17)

[2]欧珠拉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8):146-146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

摘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历史老师应当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引入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对其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出开放性教学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

开放性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当加对此加以重视并且不断探索,通过开放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模式僵化,教学框架也模式化,教学流程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讲授—复习—测试”,课堂的气氛沉闷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如果高中历史老师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而使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开放性教学模式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生的发言机会增多,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活跃,同时,历史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机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历史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1]。

1.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虽然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历史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个事实。开放性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增多,主体地位也就凸显出来,开放性教学方式也摒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化,有角色互换,学生授课老师点评的教学方式,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都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达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参与性也就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历史教学效果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1.3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开放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氛围轻松,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不像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还要担心历史老师提问,学生没有了压力,在课堂上就会一直保持着最好的状态。而且,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等着老师来给自己灌输,因此,这种模式就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2.1教学资源开放性探索: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内容不是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而是对古代的人和事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史籍等。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围绕高中的历史教材讲解分析时远远不够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人事物研究,还具有持续变化的特点,因此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掌握全方面的历史知识。这也就要求开放历史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不仅仅限于纸质的书本,还有电子书籍以及一些影视资料等[3]。目前很多古典的史籍资料因为稀少而变得非常珍贵,大多数都是被珍藏起来,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老师也要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传授更多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2.2教学环境开放性探索:

目前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却对历史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学环境所导致的。死板沉闷的教学环境,任是教学内容多有趣,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历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历史老师必须要对教学环境加以重视和改善,开放性教学方式就是很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历史老师通过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和教学空间等多个方面,开放历史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

2.3教学模式开放性探索:

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实行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历史老师首先要开放自己的主观思想,摒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转变教学观点,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之下,学生更加崇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课堂,历史老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例如,在学习《国共十年对峙》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历史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并且围绕课本知识设置“国共为什么要相互对峙十年?是什么事件或者什么人物导致国共开始对峙的?接触国共对峙,促进国共合作有哪些方法?”等问题,让每一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哪一组的讨论结果最合理,最优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拓宽了知识面。

2.4教学评价开放性探索: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遵守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式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历史老师遵守上述几种原则,同时还要求历史老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并且历史老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批判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学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和完善,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开放性历史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历史老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应当在高中学校被大力提倡,这对于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延伸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作者:赵玲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敏.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浅谈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04-05.

[2]陶鸿.历史影视材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分类运用[J].新校园(上旬).2016(09):09-12.

[3]杨志冲.约取•简教•博见———简约历史课堂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研究.2015(13):18-21.

[4]顾元忠,徐小红.运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6(06):03-06.

第八篇:以生为本中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

高中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普遍感觉高中历史知识非常枯燥。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背景、历史现象以及历史规律等等方面的分析与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

以生为本;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现代高中历史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背景、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等方面的分析,这样很多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枯燥,这就是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等等因素,从而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掌握、运用。

一、明确三维目标,实施“以生为本”

要有目标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三维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明确每一步该怎么样去分析,如何讨论,步步为营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三维目标。第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文的阅读初步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具体时间、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力的影响,是如何改变世界生产关系的。第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历史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与学习特点,采取这些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历史情境再现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第一届世博会,从而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例如:可以采取图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与英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深刻思考中国与英国发展道路相差甚远的具体原因。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第三,历史情感的目标,也就是情感价值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好学,学习历史就需要学生拥有这样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三维目标,让“以生为本”理念更加有效的实施,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原因,明确学习历史的目标,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从而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二、创设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会遇到很多难题无法下手去解决,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十分重要。创设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完成更加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关键性问题可以这样设置:第一,工业革命活动为什么会在英国最先开始?有了问题,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掌握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在历史大背景下,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与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三,工业革命在各个历史环节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促进作用呢?第三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在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之下,第三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从何掌握历史规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重点、难点区域,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从而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三、开展阅读练习,提升理解能力

最近几年,高考历史科目侧重点在于材料阅读的分析能力,其实这是检查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来分析并且发现历史因素,加强积累,掌握历史规律,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学习“工业革命”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理解能力,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快捷的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材料、视频、数据等等进行对比,并且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从而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有哪些相同的历史条件,两次革命不同的历史背景,两次革命对世界有着什么样的积极影响等等。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与整合,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总结知识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视角下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马芳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城中学

[参考文献]

[1]徐雷.高中历史课堂如何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6(25):46.

[2]拉巴旺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41+53.

[3]李倩倩.“以生为本”的高中历史课改实践分析[J].高考,2016(21):77.

第九篇:新技术高中历史课堂运用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情的特点,选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高中历史;多媒体;优化

新改课后,新的教学理念、模式、手段以及教学成果,进一步促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高中生功课多,压力大,加之历史知识多而杂,因此多数高中生易抵触历史课,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去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多媒体技术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研教改的得力助手,不仅把教师、学生和文本知识结合起来,而且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来的一种情感氛围。比如,通过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优美的旋律,容易让学生身心放松,在良好的气氛中,走进文本。比如,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学习。下面以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知识点不多,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个所授班级学生成绩较好,整体活跃度较高。因此,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图片,并且播放《国际歌》,通过历史的图片资料以及雄壮的歌曲渲染之下,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走进文本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讨论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对比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从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因此,教师要深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价值,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变得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板书,节省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特别针对一些抽象、久远的历史知识、静态的图片资料,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在课件中用动态演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件,力求实用性。教学实践中,由于一部分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不科学,导致教学效果极差。比如,展示时间过快、信息的容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等等。下面以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的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例,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首先把欧洲人开辟新航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路图展示在屏幕上,在出发点画上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说明这一闪烁的亮点代表出发地,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带箭头的线,用不同的鲜艳颜色标出,按照先后顺序,在每一个途经点都用闪烁亮点表示,在用动画展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全过程,这样能够让学生全方位掌握途经点的名称和先后顺序,并结合相关资料,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能够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把教学的内容更全面化、直观化、具体化的展现给学生,从而使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得到突破。

三、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因此,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高中历史课中的一些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基本概念等内容,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文、声、像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下面以高中历史《灿烂的文学》一课为例,这一课知识点较多。要让学生了解《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投影、音乐、画面和声音等形式,去丰富的内容和情景,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不同文学体裁特点,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从中找出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尺度,在教学中科学、灵活地使用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克服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真正进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时代。

作者:胡玉萍 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参考文献:

[1]郭建伟.浅谈高中历史与多媒体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105-106.

[2]杨晋平.浅谈多媒体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97-197.

[3]唐黄静.浅谈多媒体教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6,(2):42-43.

第十篇:高中历史课堂图像史料研究

【摘要】

图像是文字信息的代码,化苍白枯燥的文字叙述为形象生动的信息载体,能帮助记忆理解。对于图像史料来说,它是历史资料的一种,也是历史课程资源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教材内容,是新课标下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它带给学生更为强烈、直观的冲击力,使其引发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图像史料的丰富引用。

【关键词】

图像史料;高中历史;兴趣;引用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鼓励学生具备:“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课堂之上罗列出许多有关的历史材料,其中图像史料便是一种。这改变了历史课堂沉闷、缺乏生气的氛围,图像的播放为学生提供更多视觉的冲击,在直观、形象的图像中,学生更能充分的理解、记忆有关的历史知识信息。此外,对图像史料的阅读,增强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这一丰富的阅读途径中,学生自己摆渡进入历史的环境中。

一、引导学生根据一段历史描述,查阅有关图像史料,以图证史

胡适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意在说明,历史有虚假的成分。这是在指文字上所描述的历史。而图像则是历史最有价值的证词。因此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今日者也。”如果按句式来比喻,历史是过去式,学生不可亲历,只能凭借亲历者遗留下的资料去认识、理解、想象,而图像较之文字更加可信、、更加便于理解,容易记忆,因此教师不妨应宋代郑樵所说:“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引导学生根据一段历史描述,查阅相关图像史料,以图证史,坐实历史文字的真伪。何为图像史料,狭义的指地图、图片等视觉图像;广义开来,则包括文物、遗址、碑刻、图画、建筑、照片、纪实片等等非文字性的客观真实的史料。这些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历史知识进行一次阅读。不会因为对文字的死记硬背,倍感历史的枯燥乏味,反而通过自主的对图像史料的查阅、分享获得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学跃进的时候,教师用文字叙述的方式阐述这一举措的弊端,但由于这种举措根本不合逻辑性,凡是有思维的人都不会如此进行,所以难以说服人。为了让学生觉得这一事件真实确凿,教师可以引导其以图证史,按照弊端的叙述,去查阅图像史料,为这段历史做佐证。由此,有学生查阅图像史料,找到《农田中的“小土群”》一图,并借助多媒体将这一图片播放给全体学生看,试着对这幅图加以描述:“这幅画面比较凌乱,有投入到劳动中的人,还有布满荒草的田地,烟囱一样的土堆。这是农民们在进行小高炉土法炼钢铁。当时每家每户都砸锅丢进炉里去炼,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此外,小高炉建在农田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影响农业发展。”图文相对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这段历史。

二、鼓励学生找出疑惑之处,用图像史料解惑,以图明史

历史文字的表述有时候比较模糊,甚至让人十分难解,而直观、形象的图像能弥补文字对历史展现的缺憾,使历史情节更为明确且清晰。尤其是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复杂增加了理解难度,许多细节的东西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为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图明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史料的途径获得文字没有清楚展现或没有表达的历史信息。而以图明史的前提则是让学生找出文字材料的模糊、疑惑之处,由教师查找图像史料,为学生解惑。例如,在讲到唐代历史的时候,不得不能提到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唐三彩,然而乏力的文字叙述并不能使人容易的想象出它的模样,因此,教师可以在文字描述唐三彩的同时,配上图像史料,借助多媒体出示“三彩文官俑”,让学生结合图像理解文字。“唐三彩,多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它汲取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学生“索象于图”,充分的理解文字叙述的意思。可以说,以图明史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找出历史文字史料的不足,以图补史

用文字描述历史,避免不了会有遗落的地方,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虽然涉及到每一个朝代,但由于篇幅关系,有许多信息都被省略了,这些信息可能是辅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理解的珍贵资料,为了形象生动的补全历史知识的缺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图像史料。虽然,历史图像资料也是对历史的某个局部及片段的展现,但其中却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补足文字叙述上的以偏概全,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历史的侧面。历史文字叙述总是很客观性的介绍历史事件,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也只是让学生按照时间、事件、意义等思路进行背诵记忆。几乎没有丝毫的感性化的东西,这很容易让学生抗拒、排斥。为了填补历史知识的人文魅力,教师可以以图补史,让图代替文字将感性的东西表达出来,予以学生亲和感。例如,在讲解《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透过乔冠华的笑看到什么,这是历史重大的时刻,这笑声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艰辛。感性的东西呼唤学生自内心感受这一时刻,进而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过程。有史的地方便会有图,图是历史真实性的一个证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图对史的支撑作用,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

作者:徐嵘嵘 单位:海门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健.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