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学生自选曲目初探

钢琴教学中学生自选曲目初探

【摘要】钢琴学习的普遍模式,就是教师告知学生应该弹什么,不应该弹什么,大部分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有想要弹奏一首作品的冲动;一是因为自己不会选曲,二是教师没有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选曲目。结合笔者多年的钢琴教学经验,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选曲目,并给学生自选曲目的建议,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选曲目的好处。

【关键词】钢琴教学;学生自选曲目;钢琴教育

学习钢琴的目的是演奏音乐,而当代钢琴教育中不乏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即钢琴学习者演奏钢琴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却缺少了音乐本身的美感,大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自己演奏的曲目都是老师、学校或考级协会制订好,学生对演奏的曲目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探索精神和兴趣,也不能体会作品的美感。所以技术上虽然达到曲目要求,却演奏不出曲目的乐感、美感。如何改善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自选曲目,效果显著,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被动选曲和主动选曲时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

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选曲目

本文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学阶段、进阶阶段、高级阶段。因为每个阶段的学生演奏技术、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对于自选曲目的要求不同。初学阶段必须学习的曲目有很多,所以选择空间不大,但在此阶段就可以培养学生对曲目的鉴赏能力。例如对学生提问:你喜欢这首作品吗?这首作品好听吗?你喜欢什么样的作品?这首作品与你弹过的哪些作品的感觉相似?虽然初学阶段学习的都是小型作品,但也有最基础的音乐色彩,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1],而非简单弹响乐器。进阶阶段,学生已经练习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对作品的风格、色彩有了基本的辨识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作品选择的建议。例如:在学生必须学习的曲目范围内,确定几首同等难度的作品,教师可以演示弹奏,或播放音乐家演奏的版本,并讲解不同作品的风格,欢快或是优美,情绪对比强烈或是平静悠闲,在讲解过程中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演奏钢琴的兴趣,之后让学生自选喜爱的曲目进行学习、练习。当然,此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曲目种类非常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不能一直选择单一风格的作品。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弹奏技术、识谱速度都不在话下,此时学生如果全靠老师布置曲目,会大大限制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接触更多的作品,探索更多作品。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给学生提示,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曲目,甚至是同一作曲家不同时期的曲目,之后就让学生自主去挑选,在作品“海洋”里,学生可以尽情地遨游探索。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选定的曲目给出建议,看难度、篇幅是不是适合学生弹奏和学习,以及学习前的注意事项。

二、学生自选曲目的方式方法

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除了自己弹奏曲目,还会接触其他人演奏的曲目。比较常见的是同学弹奏的曲目,还有各类音乐会上的曲目。当然,现在网络发达,随处都可以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曲目,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养成积累曲目知识的习惯。听到一首作品,要自觉地产生疑问:这首作品叫什么?作曲家是谁?什么年代的?等等问题。久而久之,自己就可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知识体系,这样对学习钢琴是非常有益的。在积累音乐作品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分层次,首先,就是作品时期: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作品,古典音乐又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近现代作品等几个大的板块;其次,可以按照作曲家区分:学习钢琴最常见的作曲家就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车尔尼、肖邦等著名人物。学生在积累作品知识时可以归纳总结每个作曲家的风格特点,例如听到了一首小奏鸣曲,可以回想更早弹过的小奏鸣曲和这首有何不同,是不是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再次,还可以按照地域区分作品:德国乐派的作品、法国乐派的作品、苏联乐派的作品、中国风格的作品,还有南美音乐、西班牙音乐等,对地域化的作品可以进行一个简单划分[2]。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可以使自己脑海中的众多音乐作品变得清晰,在自己回想时也可以横向、纵向分析很多作品。学生在认识不同新曲目的同时一定会查阅一些资料,本文重点说明版本的问题,音频版本以及曲谱版本。音频版本又可以细分为不同演奏家的版本、不同年代的版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查阅资料时,搜索到的曲目音频,并没有注意是谁演奏的,什么时候演奏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关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也是一样,一千个演奏者就有一千个版本的演奏风格。因为每个演奏家的个人风格不同,每场音乐会或每次演奏的状态不同。虽然是同一首作品,但演奏的录音或录像大有不同。学生在搜索查阅曲目音频、视频时一定要注意演奏者以及演奏时间,并且可以多听几个版本,对比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三、学生自选曲目的好处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自选曲目是好处颇多的,提升的不仅是弹奏钢琴的技艺,最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学习的阶段,就深有体会,从小学习的作品都是老师布置的,自己只知道弹、练,剩下的一切交给老师,什么力度处理、情绪变化、曲风掌握、乐句起伏,都是老师怎么说,自己怎么弹,自己的思考少之又少。到了专业学习阶段,开始接触不同的学习环境,也对各种曲目产生兴趣,加上自己的老师也“放手”让学生们自选合适的曲目,才开始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体系。现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让自己的学生探索,经过多次的被动和主动选曲,可以观察到学生不论是练习还是学习的状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学生自选曲目能看出来对曲目的热爱,最显著的就是练习的时候效率大大提高,练琴的时间增加。练习的过程中还会主动去听演奏家版本,会仔细研究谱面上的各种记号,最重要的是演奏出来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学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加入了自己的处理,内心有想法,有歌唱,使作品的音乐感全部呈现出来。而完全听从老师选曲,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曲目,硬着头皮去练习,不仅效率慢,有时候练习了一周还没有一点进度,很浪费时间。其次,学生在筛选曲目、听辨曲目等选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查阅资料的能力,也能培养主动思考、辨别各类曲目风格、曲目演奏版本、曲谱版本的能力,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而且在接触了大量的作品之后,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有了喜爱的作品,就会想办法演奏好这首作品,就会不自觉提升演奏作品需要的基本功、技能等。最后,学生学会演奏自选曲目,内心是有很大成就感的,就好比一个人在给朋友讲述自己最开心的一个故事,这种喜悦和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学生学习了自选曲目,在舞台上成功演奏之后,会信心倍增,在未来的学习中也能产生更浓烈的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中国的钢琴教育任重而道远,在目前众多音乐教育体系、众多教育门派的大环境下,常常会让教育者感到迷茫,音乐教育到底是教什么内容?只是教学生学会演奏一门乐器吗?当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初衷一定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会音乐,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提升生活质量,这样的音乐教育才是成功的。所以,如何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才是教育者一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张慧茹 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