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论文范例

钢琴演奏论文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1

钢琴教学课中,钢琴技能的学习是属于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其专业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音乐又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听觉艺术。在课堂上光是口头上讲理论,由于语义具有非确定性,再贴切的形容词有时也显的单薄无力,再多的形容词有时还不如教师直接示范演奏更一目了然。音乐的意境和声音的控制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当学生无法找到适当的触键方式来表达音乐的意境情感,这时候只用理论教学是很难从根本上帮学生解决问题的,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触键方式),从音乐句法,线条,明暗,情感变化、层次对比等层面去做出处理示范演奏,才能使学生更准确找到通向音乐的路径(触键方式)。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钢琴的学习是无法“自学成材”的,没有一位钢琴家能够不通过教师而走向钢琴音乐的世界里。现代科技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冲击和变化,同时也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途径。多媒体图像主要是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了各种钢琴考级示范、钢琴家音乐会、专家教学视频等等,无可否认,科技的发展把原来无法感受到的音乐音响送到我们的身边,强大的网络媒体是钢琴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但“过多依赖视觉体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钢琴技能的,而实际上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听觉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和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现代科技因素大行其道的趋势下,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究人文因素在现代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毕竟音乐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脱离了人的因素,那听到的将是机器的声音,这也是当代无人自动演奏钢琴无法取代的。“示范演奏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艺术修养,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气质和号召力。”[2]教师如能通过精彩的示范将音乐的完美性呈现出来,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生动的形象感知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振奋状态,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教学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适当的参加舞台表演,积累演奏和舞台经验,才能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示范演奏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教学示范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示范的目的,有些教师没有明确目的,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一)明确示范演奏的目的。

钢琴教学课程中的示范,不同于音乐会的演奏,不必完整的演奏整首作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音乐作品有些长达几十分钟,完整示范演奏全曲也是不现实的。课堂上的示范演奏不但可以片段性的,还可以分声部,单乐句甚至单音的示范。不仅要示范美的声音,正确的声音,还要会模范学生错误的声音,以便学生学会对比,辨别正确的声音。有些教师在做示范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将乐曲流畅的整首弹奏下来,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师范和讲解,达不到预想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弹奏乐曲总出现中断,这时要分析中断的原因,如若是技术问题导致接不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在中断的地方进行示范,(而不是整首乐曲示范),并加以剖析讲解,逐一解决“衔接”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弹奏中断不流畅的问题。

(二)动作的规范性和可模仿性。

教师的示范将是学生模仿的版本,从弹奏的动作到音乐的起伏变化,细节的处理,甚至教师下意识的一个动作,都将成为学生的模范对象。因此,在示范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教学对象)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在给初级阶段的学生示范弹奏音阶琶音,教师就要用慢的速度进行示范,不能自我炫技,否则,会导致学生模仿快速弹奏,即使教师不断的强调学生要慢练,但由于在示范时教师的“炫技”给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就是总要做不到慢弹,而快速弹奏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没办法达到的,最后导致弹不清楚。因此,示范演奏重在于运用恰当,在于“精”而不在于“滥”。这也是有些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2

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涉及了古、今、中、外多种音乐关系,它是一个含有多种学科内容的复合性研究领域。然而,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一直严重滞后于演奏与教学的实践发展,从钢琴艺术在中国的缘起直至“”结束,钢琴艺术理论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这半个多世纪里,虽然也曾出版了一些外国钢琴艺术理论的翻译文献,而由中国人撰写的钢琴艺术理论专著却为数甚少,直至新时期之初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钢琴演奏与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在此以后,随着社会各方面逐步走向正轨,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并且不断地推出了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专业音乐刊物的创办,为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从而使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逐渐走向了繁荣。本文拟对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思考,现阐述如下。

一、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献

我国对于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一直着眼不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直至新时期之初,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这时期曾出现了几篇关于钢琴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尽管这些钢琴教学论文在研究程度上还很有限,还没有从深层次上阐述钢琴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但是,这毕竟在我国已经开始拉开了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的序幕。随着新时期以来钢琴教育事业的不断繁荣,使钢琴教学理论研究逐渐走向了迅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关于钢琴教学理论方面的学术文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关于钢琴教学基本理论的学术文献。该时期钢琴教学理论方面的学术文献主要有:廖乃雄的《试论钢琴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音乐论丛》1979年第2期)、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出版)、吴铁映、孙明珠的《简明钢琴教学法》(华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代白生的《钢琴教学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司徒壁春、陈朗秋的《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樊禾心的《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这些文献中成熟可信的观点和清晰严谨的文风,给中国钢琴教育界带来了许多启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学术研究视野,使我们不仅着眼于钢琴教学中的细节思考,而且还可以站在心理学、生理学等跨学科的高度来探究钢琴教学理论的深层意义。新时期以来最早一篇关于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的学术文章应该是廖乃雄的《试论钢琴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该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钢琴教学规律的相关问题,[1]这对于长期缺乏理论研究的钢琴教育界来说,确实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学术论文。该文作者在文章中论及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指出了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主观施教和学生被动去学的各种弊病,他认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钢琴艺术水平。作者强调在现代钢琴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潮相吻合,由此证明了作者所具有的先进教学思想。作者在文章中重点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演奏欲望、演奏技能,以及如何实施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有效练琴等教学环节,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钢琴教学中的各类问题,作者在文章中的诸多理论观点给了当时钢琴教育界许多启发,这也正是该文对于中国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

在廖乃雄的这篇论文影响下,使中国钢琴教育界迅速兴起了教学理论研究的高潮,一些钢琴教育工作者纷纷对自己的教学感想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并且撰写和发表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据卞萌在《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一书中的资料统计:自1979年至1990年期间,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钢琴教学理论文章83篇,这些论文主要是对各层次钢琴教学中的技巧训练、弹奏方法、作品诠释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与探讨,每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论题具体而实用,这些论文对于长期缺乏理论研究的钢琴教育界来说,确实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还有几篇论文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钢琴演奏的心理学问题,这种研究方法也正顺应了国际钢琴教学研究从生理学到心理学的观念转变,因此,这种钢琴教学理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此外,中国文化部曾在1991年主办了首届全国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在此会议上共宣讲了29篇关于钢琴教学的研究论文,此次会议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为钢琴教学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期还有一些钢琴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撰写了许多有关钢琴教学研究的学术专著,这些论著对于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新时期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钢琴教学理论的学术著作可以说是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该书主要论述了钢琴教学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2]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钢琴乐器的历史沿革、钢琴初级阶段的教学要点、钢琴演奏的技术形态、多声部音乐的演奏训练、钢琴踏板的使用方法、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钢琴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钢琴备课的乐谱研究、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等专题。该书作者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观点来探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地阐述了钢琴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使钢琴教学体系更加科学与完善。

应诗真对于钢琴教学方法的诸多研究与探讨,为我国钢琴教学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以后,无论是对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法研究,还是对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法研究,在主体理论框架上都基本沿用了这种学术体系。例如:吴铁映、孙明珠的《简明钢琴教学法》、代白生的《钢琴教学法》、司徒壁春、陈朗秋的《钢琴教学法》等,这些专著都是新时期以来关于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些理论文献不仅从钢琴教学法的理论界定、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钢琴教学的基本知识等原则方法问题进行了论述,而且还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装饰音的弹奏方式、复调音乐的演奏方法、钢琴演奏的技术训练、钢琴踏板的使用原则、钢琴演奏的视奏方法、钢琴演奏的记忆方法、钢琴演奏的练习方法、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钢琴教材的选择搭配等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理论文献都是作者在长期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了一整套钢琴教学的方法规律,这些文献对于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4][5]此外,还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例如:樊禾心的《钢琴教学论》是作者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医学、音乐声学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从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揭示了钢琴教学的相关规律,[6]使钢琴教学研究从以往主要是对教学经验总结的操作层面提高到方法认识论的思维层面,因此,该书应该是我国第一部从教学论的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理论的学术著作,这部专著对于音乐院校钢琴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二)关于钢琴教育家教学经验的学术文献。该时期有许多专家学者不仅对钢琴教学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还对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且撰写了一系列的相关著作。例如:葛德月的《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作者根据朱工一教授的课堂钢琴教学而整理编写的一部理论著作,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朱工一教授的钢琴教学思想;刘庆刚的《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作者依据杨峻教授的多年钢琴教学经验而撰写的一部理论著作,此书从多方面体现了杨峻教授的钢琴教学理念;黄大岗主编的《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一部体现周广仁教授钢琴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该书集中反映了周广仁教授在钢琴演奏、钢琴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辉煌成果;夏小燕的《郑曙星钢琴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作者师从郑曙星教授学习后的深刻感悟而写成的一部理论著作,该书详细记录了郑曙星教授的教学经验和师德风范。这些对于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教学成就进行总结的文献著作,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这些钢琴教育家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让我们从中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这对于我们钢琴教育工作者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钢琴教育家的教学经验也为我们从事钢琴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三)关于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学术文献。该时期不仅出版了许多钢琴教学的理论著作,而且还出版了一些兼有专业性与普及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钢琴教学论著,特别是随着全国“学琴热”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学习钢琴的有关问题,因此,许多钢琴教育工作者开始撰写了一批关于儿童钢琴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例如:李斐岚的《幼儿钢琴教学问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出版)从幼儿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以问答形式对一些幼儿钢琴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了具体说明;童道锦、孙明珠合著的《少儿钢琴学习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出版)从儿童学习钢琴的心理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学习钢琴与智力或非智力的一系列关系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练琴习惯、正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演奏技巧等问题也作了具体说明;魏廷格的《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以问答式文体论述了作者关于钢琴演奏艺术的观点,全面回答了钢琴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李民、周海宏等人合著的《儿童钢琴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儿童学习钢琴过程中的技术训练和心理操作等问题;魏小凡的《少儿钢琴学习之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以工具书文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学习钢琴的相关问题,具体讲解了常用钢琴教材的演奏诠释、音乐术语和音乐常识等有关知识;但昭义的《少儿钢琴学习辅导》(华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书分为“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三个部分来探究儿童学习钢琴的有关问题,以及教师和家长在辅导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这些文献主要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角度,探讨了儿童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原则。该时期除了上述关于儿童钢琴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献以外,还有一些文献是专门为儿童业余钢琴考级而撰写的理论书籍。例如:周铭孙的《钢琴考级与钢琴教学》(山东画报出版社1994年出版)、张静蔚的《钢琴考级作品练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出版)、吴元、常桦的《钢琴考级曲目演奏指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这些著作都是作者结合儿童业余钢琴考级的具体问题而撰写的教学辅导理论书籍,这些既有学术性又有实用性的业余钢琴考级理论书籍,使辅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从理论上了解和认知业余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与基本方法,这对于中国钢琴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对于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需要我国学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曾经有许多学者经过辛勤努力对钢琴教学理论中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学术研究,其中,有些学术研究或许对钢琴教学理论确实起到了里程碑的重要作用,有些学术研究或许对钢琴教学理论仅是提出了一个合理方法,有些学术研究或许对钢琴教学理论就是一个基本概念,虽然大多数学术研究不足以影响整个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但是那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新问题的提出都凝结了学者们的智慧,他们不断地促进了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向前发展。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从钢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发掘和选择具有研究意义的新问题,应该善于把在钢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提炼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而遗憾的是,有许多钢琴教师把这种学术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总结和描述层面的水平上,因此,提高钢琴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在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某些偏颇和弊病。例如:有的研究忽略对钢琴教学的实证研究,仅从个人固有的思维理念和经验积累出发,通过主观臆断推论而获得的结论,致使这些成果的学术水平不高;有的研究缺少对钢琴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不善于把实际积累起来的丰富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课题,致使这些成果仅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阶段;有的研究完全以前人的学术成果为理论框架进行重复研究,致使这些成果缺乏了创新性和应用性;有的研究不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对钢琴教学中的诸多复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致使这些成果缺乏了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述问题体现了我国在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学术意识比较淡薄、学术态度比较浮躁、思维方式比较主观、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最终使有些研究成果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这些都是值得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文献

我国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的研究一直不够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公开出版了一些外国钢琴演奏理论方面的翻译文献,然而,就是这些翻译文献却引发了我国学者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的关注与探索,由此奠定了钢琴演奏理论研究框架的学术基础。随着新时期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钢琴演奏理论中的各种课题,并且从诸多视角对钢琴的演奏方法、演奏行为、演奏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系统地分析了各种钢琴演奏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从而揭示了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内在规律。我国关于钢琴演奏理论方面的学术文献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p#分页标题#e#

(一)关于钢琴演奏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献。新时期以来我国钢琴演奏理论方面的理论专著主要有: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李嘉禄的《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出版)、谢颖的《20世纪钢琴大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这些文献都是作者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总结,他们分别论述了钢琴演奏中的音色控制、指法选择、节奏把握、乐句弹法、音响变化、踏板应用等问题,其中,有许多观点颇有新意。特别是作者对于钢琴演奏美学的论述更是非常精彩,他们普遍认为钢琴演奏者在完全掌握了弹奏技巧时,就会为艺术演绎展现出无限广阔的视野,为了取得良好的演绎效果,要求在知识和审美的基础上,巧妙地使智力、心灵和情感相互结合,把各种音乐要素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动脑筋和用感情去挖掘隐藏在乐谱行间中的音乐内容,同时还要具有演奏家个性的演绎风格,这些理论观点对后来许多学者在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中都有很大启发。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部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应该属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该书共分为琴道、琴法、琴艺、琴韵、琴禅、琴诀等章节,这部著作的主要特点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哲学视角,阐述了钢琴的“整体系统演奏法”理论。[7]该书作者把钢琴演奏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包括了琴法(技术)、琴艺(表演)、琴韵(风格)三个子系统,琴法是演奏者实现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琴艺是演奏者体现全部艺术内容的整个过程,琴韵是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风格的总体反映。作者在琴法中又分为手指、手腕、手臂、身体、耳朵、心智、气息、神韵、化境九层境界,并且以此感悟钢琴演奏中“琴人合一”的奥妙境界。手指是钢琴演奏中触键方式和音色控制的基础,手腕是钢琴演奏中连接手指与手臂的“中转站”和“调节器”,手臂是钢琴演奏中控制手指与手腕的“发力源”和“调节阀”,身体是钢琴演奏中高度协调配合的本源,耳朵是钢琴演奏中倾听全部过程的重要中介环节,心智是钢琴演奏中包含感性与理性的全部心理活动过程,气息是钢琴演奏中控制整体音乐结构的能力,神韵是钢琴演奏中领悟作曲家心灵信息的玄妙境界,化境是钢琴演奏中达到忘我的最高层次。作者把手指、手腕、手臂、身体四层境界称之为“外向功”,这是可以通过五官进行观察的动作系统,“外向功”可以造就一位钢琴匠,作者又把耳朵、心智、气息、神韵四层境界称之为“内向功”,这是无法用五官观察而只能通过静观自身所获得的感知系统,“内向功”可以造就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化境则是可以造就一位钢琴演奏大师,这是体现一种出神入化的最高艺术境界。由于钢琴艺术是西方传来的“舶来品”,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所论及的经典钢琴作品主要都是出自西方作曲家的手笔,对其风格特点的分析也离不开西方的文化大背景,而对于揭示钢琴演奏的本质则渗透了中国哲学的合理因素,使钢琴演奏法的论述具有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这也正是该书独到之处的学术见解。除了赵晓生的这部钢琴演奏理论研究文献以外,还有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应该是李嘉禄的《钢琴表演艺术》,该书主要论述了音乐与技术的关系、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等一系列钢琴演奏法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钢琴演奏技术来表现作品音乐内涵的问题,故使该书称为《钢琴演奏艺术》。[8]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缪天瑞先生曾为该书作序,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留美博士蔡怡敏在1994年以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其中的主要内容就论及了李嘉禄的《钢琴表演艺术》一书,由此可见,该书在中国钢琴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在此类文献中不仅有对钢琴演奏理论进行论述的著作,而且还有对钢琴演奏大师进行论述的著作。例如:谢颖的《20世纪钢琴大师》就是一部系统介绍20世纪西方著名钢琴演奏家的代表性理论著作,该书共介绍了五十位世界级的著名钢琴演奏大师。[9]该书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形象的语言、睿智的观点,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曾经活跃在20世纪世界音乐舞台上钢琴大师的演奏风采和精湛技艺,并且向我们推荐了这些钢琴大师的演奏唱片。作者通过介绍这些在国际乐坛上赫赫有名钢琴大师的精彩人生,使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些钢琴大师精彩的演奏技艺精髓,也使我们更加信服了那句“只要奋斗,便可超越”的人生真谛。

(二)关于钢琴演奏理论的专题性文献。该时期在钢琴学术界不仅出现了许多对于钢琴演奏理论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学术文献,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对于钢琴演奏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研究与探讨的专题文献,使研究课题向深层次发展,这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魏廷格的《六首肖邦夜曲不同演奏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陈云仙的《钢琴重量弹奏法浅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樊华的《马太钢琴演奏理论初探》(《钢琴艺术》2004年第4期至第8期)、郑兴三的《钢琴音乐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童道锦、孙明珠编选的《钢琴艺术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这些文献分别对钢琴演奏中音色的控制、音响的变化、指法的选择、节奏的把握、乐句的弹法、踏板的应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在钢琴演奏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这些重要的专题性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文献中,有的文献采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的钢琴演奏版本进行深入探讨。例如:魏廷格的《六首肖邦夜曲不同演奏的比较研究》是新时期以来第一篇关于钢琴演奏版本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首次尝试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来探讨钢琴演奏艺术领域的版本问题。[10]该文作者选择了四位钢琴家所演奏的6首肖邦夜曲的音响录音来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研究二度创作的相关规律。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不仅体现在他把常用于民族音乐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首次移植到钢琴演奏理论的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他首次提出在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中的版本研究方法,由此启发了人们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中的静态乐谱版本和动态音响版本的实证研究,使钢琴演奏理论研究更加全面与具体,这将有利于把钢琴演奏艺术的主观性分析可以提升到客观性分析的研究层次。

除了上述采用比较方法针对演奏版本进行研究的专题性文献以外,还有针对不同钢琴弹奏方法进行论述的专题性文献。例如:陈云仙的《钢琴重量弹奏法浅议》是一篇关于钢琴弹奏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首次阐述了钢琴重量弹奏法的技术形态问题。[11]该文作者不仅对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的传统钢琴弹奏方法进行了梳理,而且还对现代钢琴弹奏方法的传承关系进行了探讨,从中阐明了钢琴重量弹奏法产生的历史成因与时代演变。作者对于钢琴重量弹奏法的辩证分析,为我们客观地认识传统钢琴弹奏方法与现代钢琴弹奏方法之间的连带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在广泛使用钢琴重量弹奏法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樊华在此基础上又将陈云仙的论文中关于英国钢琴教育家马太的弹奏法理论进行了更深入地论述,樊华在《马太钢琴演奏理论初探》一文中首次系统地解读了马太的钢琴演奏理论体系。该文作者主要从演奏技巧、触键方式、重量弹奏法、前臂旋转等方面具体诠释了马太钢琴演奏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并且进一步阐明了该理论体系对于传统弹奏法所具有的突破性和重量弹奏法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建立在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上所具有的科学性。#p#分页标题#e#

作者还特别指出前臂旋转理论是马太钢琴演奏理论体系中最具有独创性的组成部分,马太主张内在不可见的前臂旋转理论突破了那种单纯强调外在可见的前臂旋转动作理论的局限性,因此,马太的理论要比当时德国钢琴家布莱特豪普特的理论更加具有先进性。该文从整体上对马太钢琴演奏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这对我们正确认识马太钢琴演奏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提供了很大帮助。作者运用了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探讨钢琴演奏的技术问题,这无疑给中国钢琴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维观念,从而也引发了人们从生理解剖学角度来思考钢琴演奏中的手指、手臂等肢体运动问题。该时期曾陆续出版了一些由个人或集体撰写的文集汇编或论文集,在这些学术文献中分别对钢琴演奏理论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例如:郑兴三的《钢琴音乐文集》是一部作者个人在20世纪90年表若干钢琴艺术理论研究论文的文集汇编,其中就有几篇关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作者在文集中选载了《论钢琴演奏发音的科学化》、《论钢琴演奏的思维模式》、《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论钢琴演奏的美学原则》、《论钢琴演奏风格的学说体系》等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课题涉及了钢琴演奏理论中一些很有意义的学术问题。[13]作者以严谨的学风、睿智的文笔对每一篇论文专题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使每一篇的论文专题都能言之有物、掷地有声,作者的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为中国钢琴艺术理论建设添砖加瓦。再如:童道锦、孙明珠编选的《钢琴艺术研究》是一套由众多学者共同撰写关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论文集,该文集分为《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上)、《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中)、《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下)三册,收选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之间所发表的百余篇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14]这些论文或是关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方面的文章,或是关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方面的文章,或是关于外国钢琴作品演奏方面的文章,这些都是我国关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题性学术论文,该文集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钢琴演奏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个钢琴专业杂志《钢琴艺术》的创办,为研究钢琴演奏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自从它的创办之日起就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有关钢琴演奏理论的学术论文,其中,有许多论文在研究逻辑上是很系统的,在观点阐述上也是很有深度的。如果将这些钢琴演奏理论文章中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用于演奏或教学上,并且在实践中又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理论观点的作用,这无疑是更加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学术研究。我国学者在钢琴演奏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从美学角度来分析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术内涵和风格诠释特征,并且从人文历史背景和艺术美学思想中获取客观而独特的观点,这种研究理念给我国学者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钢琴演奏理论研究实际上内含多种学科领域,虽然目前涉及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课题,但是在整体的学术研究程度上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运用跨学科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这种知识移植的特性要求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钢琴演奏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讨。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上的薄弱,不可避免地制约着中国钢琴演奏艺术实践的发展,因此,我国学者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更加新颖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促进中国钢琴演奏理论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理论研究上的成熟也正是形成中国钢琴演奏学派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三、钢琴艺术史论研究的文献

我国对于钢琴艺术史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人们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分别对中西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钢琴艺术史论文献都是以音乐文化历史为背景,或是对不同时代钢琴音乐家的传承关系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或是对相同时代钢琴音乐家的相互影响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而建立了经纬交错的钢琴艺术史论学术研究框架。我国关于钢琴演奏理论方面的学术文献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关于中国钢琴艺术史的学术文献。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史方面的理论文献主要有:魏廷格的《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硕士学位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出版)、刘小龙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钢琴艺术》2009年第3期至2010年3期)等。这些文献都以中国钢琴艺术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列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钢琴音乐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并且以文化学的视角对各阶段的钢琴作品、钢琴演奏、钢琴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使我们能够全面地理解和认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钢琴艺术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梳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的学术文献应当属魏廷格的《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这是一篇以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为专题的学术论文,该文首次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正式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探讨了置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大背景中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历史。[15]该文作者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分期、创作成果、艺术特征、创作经验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作者对各阶段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民族特色、创作技巧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作者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划分是非常合理的,在此以后许多此类课题的研究都沿用了他的时期划分。此外,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刘小龙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都是以研究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历史所涉及的诸多文化现象为专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文献,卞萌在学术专著中主要论述了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演奏艺术、钢琴教育历史、钢琴艺术理论等几方面的问题,[16]刘小龙在系列论文中分别论述了新中国的早期钢琴教育家、苏联专家在中国的钢琴教学活动、国际钢琴比赛的中国获奖者、中国风味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国的钢琴普及教育、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文化意义、中国的钢琴考级活动、中国新生代的青年钢琴家等几方面的专题。[17]这些文献都以中国钢琴艺术的综合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课题,运用史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且深入研究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西方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本体研究从一个局部、零散的状态,提升到一个全面、整体的状态,因此,这些文献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分页标题#e#

(二)关于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学术文献。新时期以来外国钢琴艺术史方面的理论文献主要有:周薇的《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史鸟瞰》(《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付占文的《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周薇的《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周薇的《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钢琴艺术》2005年第1期至2006年第5期)、张式谷的《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出版)、于青的《音乐大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风格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这些文献论述目标明确、历史梳理清晰,在论述过程中既有鲜明的艺术观点,又有详尽的事件说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信息资料,这对于我们研究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国学者在撰写西方钢琴艺术通史文献中,一般都是按照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时期的整体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例如:付占文的《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周薇的《西方钢琴艺术史》、张式谷的《西方钢琴音乐概论》等,这些著作都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从宏观上概述了西方各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这些史论文献不仅分别论述了键盘乐器的历史沿革、巴罗克的键盘音乐、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浪漫时期的钢琴音乐、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印象主义的钢琴音乐、20世纪的钢琴音乐等内容,而且还对一些经典钢琴作品的演奏方法也作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18][19][20]这些文献以详实的文字史料和珍贵的作品谱例,向我们讲解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不同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征,并且将那些看似孤立的、零碎的音乐历史现象串连起来,深入探讨了各种音乐现象之间的来龙去脉和传承关系,使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的钢琴音乐风格,从而给我们增加了许多有关西方钢琴音乐历史的理论知识,由此也成就了这些钢琴艺术史论文献的学术价值。

我国学者在西方钢琴音乐专史文献中一般都是以一个内容专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中某种特定现象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例如:周薇的《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史鸟瞰》和《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是两篇从宏观上研究西方钢琴演奏或教学的史论文献,前者是一篇以研究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历史为专题的学术论文,后者则是一篇以研究西方钢琴教学发展历史为专题的系列学术论文。周薇在《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史鸟瞰》一文中首次系统地解析了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钢琴演奏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21]该文作者不仅从操作层面上论述了各时期钢琴演奏行为的形态特征,而且还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各种钢琴演奏观念的历史成因,特别是关于20世纪各种钢琴学派演奏风格的理论剖析,使我们对西方钢琴演奏艺术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概念,该文也启发了我们对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的关注。周薇在《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主要论述了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22]该文作者以西方钢琴教学研究为核心,不仅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还对各种钢琴教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纷繁多样的西方钢琴教学理论学说,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各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拓展了我们钢琴教学的研究视野,这将有助于指导我们钢琴教学的实践活动。我国学者在西方钢琴音乐专史文献中除了以某种特定现象为研究对象,还有以某个作曲家的特定体裁作品为研究专题。例如:于青的《音乐大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风格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意大利古钢琴家D.斯卡拉蒂键盘音乐创作的学术著作,该书通过大量运用作品实例对这位作曲家全部奏鸣曲的创作特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23]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3

关键词:钢琴音乐;文化内涵;作品演绎;艺术探究

一、钢琴演奏艺术概述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钢琴演奏艺术作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灵感,人们通过钢琴艺术来传递内心丰富的情感,久而久之钢琴演奏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不断互通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钢琴表演艺术已经由之前的纯粹演奏艺术转化和发展为大众欣赏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音乐艺术门类,其不论是演奏表演风格,还是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然而,不论何种形式的和风格的钢琴演奏都离不开传统的钢琴文化,钢琴文化主要研究的是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关系,演奏者可以通过钢琴演奏来宣泄自身的情感,传递和体现钢琴文化价值,展现不同的艺术文化形态,进而达成推动钢琴演奏艺术文化进一步发展。

二、钢琴演奏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原则

(一)钢琴演奏艺术的价值

1.与钢琴演奏家的艺术素养的关联性

演奏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演奏者艺术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演奏者本身对钢琴演奏中所需的技巧、节奏把握的不到位,这将都会导致钢琴演奏艺术的整体效果大幅降低,音乐审美效能也大大减弱。由此可见,钢琴演奏者的专业艺术素养与钢琴演奏艺术价值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需要演奏者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素养,将更好的钢琴音乐作品呈现观众,从而展现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价值。

2.钢琴美感艺术价值

美感价值作为钢琴演奏艺术的核心内容,其在实际的钢琴演奏中不仅需要演奏者熟练的掌握演奏技巧,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美感能力,只有演奏者将演奏技巧和美感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真正的美感价值,从而在中西方艺术文化视野下推动钢琴艺术在我国的良好的发展。

3.钢琴演奏的作品价值

进行钢琴演奏的首要因素和条件音乐作品本身,如果缺失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者好像走进了没有绿洲的沙漠,其所呈现的表演缺乏灵魂,观众很难与演奏者产生一定的共鸣,所以说,在实际的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都需要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足够的熟悉,不仅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同时需要对作品所传递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掌握钢琴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本质[1]。

(二)钢琴演奏艺术所体现的美学原则

1.钢琴艺术美学的创新性和本质性原则

与其他演奏艺术相比,钢琴演奏作为高雅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奏者精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同时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对音乐作品不断的进行创新,体现演奏音乐的美学本质。与此同时,在对钢琴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作品本质新和创新性相结合的音乐美学原则,如果毫无章法的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就会使得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偏离其本质轨道,这将对于钢琴演奏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2]。

2.钢琴演奏艺术的历史性和先进性原则

在当前中西方文化艺术快速发展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性和先进性特点,而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重要的音乐文化艺术,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时首先主要熟知和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其次在遵循作品历史性的前提下,结合时展需求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后赋予钢琴音乐作品新的时展内涵,通过演奏者来展现和演绎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性与先进性美学原则。

3.钢琴演奏艺术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原则

随着钢琴文化艺术的发展,钢琴演奏艺术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奏者熟练的掌握演奏技能,同时需要通过较高的演奏技巧来传递和表达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展现钢琴演奏艺术本质的美学效果。钢琴演奏艺术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需要演奏者在实际的演奏中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知识来展现钢琴演奏艺术的魅力,赋予钢琴音乐作品推动和传递文化艺术发展使命,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而更好的服务广大民众。

三、在中西方式文化艺术发展视野下,提高钢琴演奏艺术的有效措施

(一)夯实钢琴演奏基础理论,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论认知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被蒙上了过渡消费性和娱乐性的阴影,这使得一些演奏者的不论是演奏技巧,还是演奏基础理论掌握很不熟练和牢靠的基础上,就开始走向了过渡商业化演奏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技能和理论基础,就需要提高演奏者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论和本质认知,稳扎稳打,通过练习不断夯实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艺术上的弹奏技巧和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的分析方式,来不断提高演奏者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从而为推动钢琴演奏艺术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积累作品,提高钢琴演奏艺术的感性认知能力

感性认知作为钢琴演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演奏者的整体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钢琴作品实际的演奏的过程中,钢琴演奏者可以通过加强演奏作品经验积累方式来不断的提升对音乐作品感性认知的理解,结合不同音乐作品的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品类型和时代风格,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本质,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通过音符传递给广大观众,促使观众与演奏者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共鸣。

(三)加强文化艺术培养,提高演奏者的音乐作品演奏能力

在当前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诠释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演奏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结合时展需求,提升演奏者的整体演奏能力和水平。以此同时,演奏者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在加强巩固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更多元化的演奏方式融入到钢琴作品演奏中,为观众呈现内容丰富多彩和符合时展需求的音乐文化作品,展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文化魅力,从而为推动钢琴演奏艺术文化在我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四)汲取乐曲精华,提高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能力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钢琴演奏者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不仅要多听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同时需要汲取中外优秀作品的精华,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能力。由此可见,演奏者审美观念和能力的提升钢琴演奏艺术效果和舞台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演奏者需要通过听取不同领取、不同种类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将钢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与我国传统音乐相融合,汲取不同乐曲的精华,从而为演奏者在尊重原因音乐作品精神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国内某钢琴音乐家为了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就通过听取钢琴艺术大师李斯特钢琴演奏音乐作品,如《肖邦》《罗伯特•舒曼》,从中不断学习和汲取大师演奏作品的精华,并结合独具“中国风”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出符合时展需求的钢琴演奏艺术作品,从而更好的服务广大民众[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融合,钢琴演奏艺术作为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推广发展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熟练的掌握演奏技巧,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提高演奏者的音乐感性认知能力,同时在遵循钢琴演奏艺术美学价值和原则的基础上,推动钢琴演奏艺术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从而为钢琴演奏艺术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鸾,陈琼.“打破心理预期”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57.

[2]邓双林.论音乐美的纯粹性—对音乐本质的思考之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9-71.

[3]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8.

[4]崔鸿源,梁丽红.试论钢琴艺术教育与学习心理素质培养[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4

要提高钢琴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艺术院系要不断通过组织讲座、学习、进修等方式来帮助教师们提高创新教育、教改科研的能力和水平。针对钢琴教师的科研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对开展科研、写作论文发怵畏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低资进入,横向合作”的方式加以引导,由教学管理部门引导教师们先选择难度低、易见效的项目或课题进行研究,或组织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老师进行横向的交流合作。这些教学管理措施是在强化管理基础上的优化,是“管理即服务”的体现,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钢琴教师善于创新。

二、教师自我提升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源头的教育者,应该给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需要的清水、活水。钢琴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提升以下知识和素质: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较高的钢琴演奏能力、娴熟的即兴伴奏能力、系统的乐理和声知识、较强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丰富的伴奏音型编配能力、声乐学基础知识、乐器演奏知识、中西音乐史等。二是丰富的人文知识,主要包括艺术及美学知识,哲学知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群众文化及演艺策划知识,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如舞蹈、美术、戏剧、工艺等。教师既要是钢琴演奏方面的专家、专才,又要是熟悉社会,熟悉文化艺术发展的杂家、通才。三是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不少钢琴教师虽然受过专业钢琴训练,但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师范院校学习,再加上没有自觉主动地进修,在教学上基本上沿用以前的老师教学经验,导致钢琴教学效率效益不尽如人意。因此,钢琴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成为教学的行家能手。四是其他综合能力与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人格魅力、快速的感知反应能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应用能力,钢琴教师应该做到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还要能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坚持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实现钢琴创新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些教师自身是钢琴演奏的“大腕儿”,钢琴表演倒是得心应手,满座俱惊,赢得满堂喝彩,但一教起学生,却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倒不出”,不能将内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不到东西,或者只知道表面,却不知道其中的真理,不会变通。还有些教师,墨守成规,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好像园丁不顾每棵花草的具体情况,一视同仁地栽种,最后的结果当然就造成花草得不到各自需要的养分,生命力不旺盛。学生得不到与自己特点相匹配的教学,当然在钢琴上的造诣就会大打折扣。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好园丁、好老师,而且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只有坚持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的好老师,才能不断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坚持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在科研和教改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低姿进入,横向合作”的方法来解决钢琴教师科研、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其一,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以提高效益效率为目的,不断提出并解决钢琴演奏、钢琴教学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将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积累、总结,形成小论文或者小课题。其二,横向联系,科研合作。钢琴教师要主动地,或者在教学、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寻求科研、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是其他学科的)的帮助,对小论文、小课题进行修改、整理和指导,使之既切合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的实践,同时也符合科研和写作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根据科研和教改的实际需要,把钢琴教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更进一步地联系起来,比如本文就是结合创新教育基本原理与钢琴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进行的探索。其三,趁热打铁,螺旋提升。在开发锻炼能力、取得初步成功、尝到科研写作甜头的基础上,钢琴教师要趁热打铁,不断拓展理论和实践的视野,不断推进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再积累、再总结的螺旋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遵循教学原则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面向学生

只有面向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得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直接体现;只有面向学生,才能通过人文教化、人文感化来培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钢琴人才,这是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根本要求;只有面向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培养创新经济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创意经济、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钢琴演奏处理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在乐曲的美妙和探索的愉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技巧教学中,针对难度比较大的复调音乐教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作品处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如音量强弱的处理、抬手的处理。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比如巴赫钢琴PartitaforSoloVio-linNo.3(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组曲第三部),这是巴赫为他的学生写的教学作品,表达的是生活的快乐、丰富、充实。作品为学生而写,弹奏让学生主动发挥,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快乐生活的不同体验,从而表现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和乐趣。

(二)面向实践

只有实践之后才能知所困,知不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钢琴演奏这门综合音乐技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创新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建设中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因此,钢琴创新教育必须适应并反映这种时代性、实践性。比如在学校范围内,让学生参与各种考试、排练、演出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指导学生做好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等。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钢琴演奏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能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艺,树立信心。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导学生把钢琴演奏技艺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问题、收获等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分享,和教师探讨。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益良多,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面向未来

我们在钢琴教育中引入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做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树立起以钢琴去生活、去谋生、去创业的思想,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为钢琴创新教育注入了科学的、可持续的理念。例如,通过与中国养生文化方面的专家合作,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间操,使学习者、演奏者长期练习钢琴,以使手腕、肩颈、腰部疾患得到缓解、防治,并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总结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5

钢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品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主动接受知识,有助于提高演奏能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越强,对钢琴理解的就越深,演奏效果越好。本文针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做了分析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成绩以及演奏效果。

【关键词】

钢琴教学;培养;积极品质

钢琴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人们课余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成为钢琴演奏者最关注的问题。每位钢琴学习者,现在或是将来都是一位钢琴演奏者,演奏者的能力的大小,是能否演奏出好的乐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演奏者的品质又是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如何培养演奏者的积极品质,成为了新一代钢琴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积极品质概述

品质,主要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我们把积极的、正面情绪的称为积极品质;把消极的、负面情绪的称为消极品质。例如,与外倾性相关的积极品质是:合群、开朗、充满活力的;消极品质是:羞怯、被动、不合群的。1999年,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积极品质的概念,后来seligman在其著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personaltrait”“Positivequality”和“Positivecharacter”。积极的品质倡导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事物,使研究者从多方面探讨能促进个体能产生积极状态的各种因素。积极品质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成为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积极品质体系包括6大维度,并在以高校学生为被试的本土化研究中聚合为6大维度15因素:知识和智慧维度(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情感敢维度(真诚、执着)、人际维度(爱、友善)、公民素质维度(领导力、合作力)、节制维度(宽容、谦虚、持重)、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积极品质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积极品质的方法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的积极品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潜力存在,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以比现在更好。如果能够发扬学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一定能够在积极的情绪下,激发自我完善的强烈动机,主动培养更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钢琴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多动手参与,边讲理论知识,边实践演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基本能演奏此曲目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试着改编曲风,改编旋律,甚至自行编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此外,教师可故意演奏错几个音符,来考察学生的思维洞察力。钢琴乐曲不单单是一个生硬硬的曲子,它包含了创造者的情愫,是编曲者情感的倾诉与宣泄。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理解曲子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真挚感情放到钢琴演奏中,做到人曲合一,随着钢筋忧伤的旋律而流泪,随着钢琴欢快的基调而亢奋,带给听众动感的演奏模式。钢筋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大家集体的学习过程,演奏出立体感的音乐,需要一个强大而团结的团队,因此,教师在钢筋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人际交往培养。在讲解钢琴乐理知识的同时,还应给学生讲解人与人融洽相处的道理,使学生乐于和人交流。乐于与人交往的学生,会在学习中更加主动,通过与人的交流,取长补短,使自身钢筋水平能够得到飞快地提高,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在钢琴的演奏中能够更多地将自己的积极情感投入进去,有一种愿意为他人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演奏出美妙乐曲的决心。人际关系良好,那么团队合作就越完美,学生在今后的演奏生涯中,也能够更好更多地包容他人,更好地取百家之长,避自己之短,将自己的演奏水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让学生配合演奏,从两两配合,到多人配合,最后到团队配合,让学生在配合演奏中学会适应别人的频率,为他人着想,交相呼应,最终达到一曲同步的状态。此外,要告诫学生,不要自满,要本着谦逊的态度进行学习,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

三、结论

本文以“积极品质”作为探讨和研究的视角,阐述了积极品质的定义及内容,从积极品质内容的各个方面,讲述了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品质的方法,运用积极教育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钢琴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张苗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王卓.钢琴成绩的影响及教学中的培养策略[D].硕士毕业论文,2009.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李斯特;《叹息》;演奏技巧;教学

李斯特作为标题音乐的确立者,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有具体的曲目名称,从而表现出不同乐曲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思想感情。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音乐家,他的钢琴作品在音色上有着无穷的变化,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巨大潜力,作品音响效果宏伟且具有交响乐的特点。深度分析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不仅能够极大提升钢琴演奏者的能力,且对钢琴教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实用价值。

一、《叹息》的音乐风格

《叹息》是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突出表现了其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及多样的表现手法等。首先,乐曲采用音乐会练习曲这种音乐体裁,传递出一种如诗般连绵的情感,在结尾处使用了大跨度开放排列的大三和弦,让前期的留恋以及向往,全在降D大调主和弦的叹息中完结。其次,该作品主旋律将一些独立的跳音音符,运用左右手的交叉形式,让旋律与连绵不绝的琶音伴奏相结合,构成一条条优美的旋律线条,成为《叹息》最独特之处。此外,乐曲的中段曲风转变为恢宏的音效,运用八度音程来增加气势,并使用三组对比,左右手八度相互配合。右手双音的快速跑动,让乐曲气势更加宏伟,将全曲推向高潮。作品在和声、调式调性的布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声与调式调性写作规则,而是以作曲家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变的和声色彩、复杂的和声织体营造多彩、饱满的音响效果。《叹息》是将其作品标题进行直译而得到的名称,音响效果呈现犹如坐在一个小船上,漂浮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引得人们无限遐想。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琶音,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色彩,并配合美妙变化的和弦,让人听起来感觉旋律起伏跌宕。

二、《叹息》演奏技巧

(一)巧妙使用触键手法。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手法可以分成六个种类,分别是敲、击、弹、按、滑、揉。这里面的前四个是手指和琴键成大约直角的角度,由上往下垂直触碰的触键手法;后两个则是手指和琴键呈水平方向触键的方式,使用手指肚去触碰琴键。首先,在《叹息》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大跨度琶音伴奏音型以及多次转调,故需要频繁地用双手进行交替演奏,使用“滑”的演奏方式。演奏时贴键,用指腹触键,肩膀、手臂、手腕、手指都要寻找放松的状态。通过手臂与手指的配合、左右手的配合来达到快速、均匀、流畅、柔和的音响效果,才能让优美的旋律主题穿插在行云流水的伴奏中间,不断提升音乐美感,也使得聆听者的情感跟随曲调变化而变化。其次,《叹息》第3小节开始出现的跳音旋律主题的演奏,需要运用“击”的触键方法,在琶音伴奏织体的“滑”奏的间隙穿插着双手交叉的主旋律跳音,手指的触键方式在同时进行的琶音伴奏与跳音主旋律之间灵活转换,成了《叹息》最具特色的技术难点。从《叹息》的整体上看,演奏速度较快,不同音乐段落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不同,使用的演奏技巧也不同,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力求做到让每一个音符都用适当的触键方式演奏出来,不能出现音符含糊不清的情况。

(二)演奏力度运用恰当并保持连贯。在情绪波动的情况下,演奏者的触键力度会有所不同,演奏速度也会随着演奏者情绪的变化而波动。钢琴本身音响效果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性需要在演奏时用不同的演奏力度来展现,最终达到如管弦乐队般的恢宏场面。在钢琴上弹奏同样一个音,触键的方式不同、力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量与音色会有明显差异。在《叹息》的钢琴演奏实践中,演奏者要认真查阅每一个表情术语,根据表情术语的提示和音乐情绪的变化调整演奏力度,以丰富的力度层次来展现音乐情感。同时,要重视对身体、手指和胳膊的协调使用,保证演奏动作灵活不僵硬,演奏力度运用恰当,始终保持音乐的连贯性,才能增强演奏者的整体音乐表现力。

(三)正确掌握作品的节奏节拍。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是乐曲具有符合逻辑的音符安排。在钢琴演奏中,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只有掌握节奏,才能为后期演奏奠定基础。李斯特在《叹息》的音乐创作中运用了很多复杂的节奏节拍与对位形式,如乐曲第11小节,旋律部分包含了附点与双附点的节奏型,伴奏部分为6连音与7连音的琶音。在演奏者识谱阶段,首先要将6连音与7连音按节奏节拍弹准确,然后根据音符时值长短将左右手严格对位,按音符时值长短来计算。11小节第二拍的旋律与伴奏形成了4对6的节奏对位形式,旋律部分第2拍后面的十六分音符(降la),应该在琶音伴奏第二拍的6连音中第5个音符(降la)之后。11小节有pocorit(一点点渐慢)的表情术语标记,演奏者可在练习后期对该小节做相对拉宽的速度处理,但渐慢处理同样应该建立在严格的节奏对位的基础上。

(四)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使用会对演奏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踏板使用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钢琴演奏中经常使用的踏板技术有:根据踏板在乐曲中使用的位置分为音前踏板(先踩再弹)、音后踏板(先弹再踩)、同音踏板(弹的同时踩);根据踩踏板的深浅程度分为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等[1]。从浪漫主义时期延音踏板出现以后,音乐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在乐谱上详细标注踏板使用的地方,给演奏者的识谱和对作品音色风格的把握提供了便利。但演奏者对于不同踏板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其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及对音色的个性追求。在《叹息》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根据旋律的发展及音乐织体的不断变换选择运用不同的踏板技术辅助演奏,以达到更理想的音响效果。不同音色的变化将乐曲中那种瞬息变化和神秘莫测的感觉表现出来,合理运用踏板能让乐曲的音乐形象清晰地展现给听众。

三、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教学策略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针对《叹息》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带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旋律与伴奏等音乐织体的运用、和声的变化等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作品的同时也要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音乐史、和声、曲式等基本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详细地分析所练习的音乐作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乐曲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二)启发学生的演奏思维。钢琴演奏教学属于审美素质的教学,不同人眼中对于“美”的理解不同。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审美原则,真实地体验钢琴演奏。比如,踏板使用方面,学生先独自尝试几种踏板方式,演奏同个乐句,听一听有什么不同。教师则启发学生的演奏思维,最终找出最佳且最理想的踏板方法。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作品的音乐表现处理得更贴切、更到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依照乐谱中的强弱、快慢等表情术语标识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从作品中自我感受,适度自我发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演奏中更具个性化魅力,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二度创新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针对钢琴演奏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认知能力、整体发展、学科逻辑系统等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充分地学习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形成正确学习习惯以及系统化学习音乐作品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不断提升音乐素养。对于《叹息》的演奏教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的角度出发,不能单纯利用高强度演奏练习的方法,而是综合使用多种练习方式,巧妙地进行练习。如果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及掌握的手指演奏技巧还不到可以独立进行《叹息》的练习时,就不要用高标准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要求过高,盲目拔高学生的演奏程度,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效果,学生会出现负荷过大、手指运动不正确等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引发机体损伤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叹息》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旋律,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色彩,并且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钢琴演奏技巧。所以,演奏者必须综合运用触键手法,演奏力度运用恰当,保持乐曲连贯性,仔细分析节奏节拍与对位技法,才能将乐曲多样性表现出来,让听众享受作品散发的独特魅力。而对于该作品的教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养成正确的音乐作品学习路径,最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7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弹奏;心理探究

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能使钢琴演奏获得自我能力可控范围内的最佳演奏效果。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演奏心理,它是在演奏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活动。例如,想象、紧张、热情、气息调整等。教师通常会这样评价学生的弹奏效果:某学生在技术方面不错,且手指较灵活,但表达能力欠缺。相反,某学生技术与手指灵活度较弱,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指的是音乐的表达能力,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实践中长时间积累而来,但能否将积累的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完美地表达出来,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从事钢琴方面的教学工作。那么,在本科学习阶段,教师需要从哪些方面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特点

对钢琴教育而言,它是集技巧、知识、技术几个方面于一体的一门课程。钢琴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素养。从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育的角度来说,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所以,音乐教育专业有着较高的教学目标,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与教学实践要求,教学内容也较为复杂。另外,从该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钢琴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技术与知识,并具备持久学习钢琴的耐心与热情,在学习时还要培养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上述是关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一些特点,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应对其了解并加以重视。

二、良好的钢琴弹奏心理需要正确的视谱习惯

学生从视谱阶段到练习阶段,再到登台演奏,在各个钢琴实践的环节中,一个一直活跃的因素就是“心理操作技能”。实际上,学生在弹奏钢琴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例如,弹奏一首曲子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弹得断断续续,甚至无法接下去,而有些学生则可以将整首曲子流畅地弹奏完成。对于前者,不但无法满足演奏的基本要求,音乐也无法通过演奏得以表现出来,更别说是具有创造性的演奏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心理控制能力不断进行训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时常会说:视谱时,脑子需要走在音乐的前面,说的就是这一问题。如果音乐信息读取不及时、产生干扰,就会使弹奏出来的音乐出现中断或是不连贯的情况。长此以往,这种演奏习惯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会导致演奏过程中的阻碍。这里所说的音乐信息并不单指音符,还包含音符中的全部标记,例如,休止符、强弱记号、力度记号、表情术语等。实际上这与人们日常说话相同,在说话时,首先脑中要想到说话的内容,才能够组成通畅的句子表达出来。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休止符,它的作用不仅是起到停顿几拍的效果,还是作为一种无声音符存在于音乐之中。可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唯美诗句,表达休止符对于音乐整体表现的重要性。演奏者需要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写作目的,并联系前后乐句展开想象力,将每个休止符完美地诠释。实际上,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也不可能连续不断地一直说下去,是需要时间思考和呼吸的,这个道理对于音乐同样适用。休止符中所涵盖的内容很多。第一,通过短暂的停顿之后蓄积出更大的音乐爆发力。例如,在格林卡的《夜莺》尾声部分,有几个带延长记号的休止符,这种尾声的处理方式,能够将演奏者强烈的表现欲望显示出来,从而带给听众完美的效果。第二,短暂的停顿具有推动音乐的作用。例如,我国钢琴曲《北风吹》的主题部分,是描写喜儿的一段音乐,中间的八分休止符用作哭腔,将喜儿哭诉以盼爹爹早日归家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演奏者必备的心理条件

(一)需要适应环境与多实践练习

学生在琴房练习的环境与表演时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乐器和环境都会有较大改变。因此,学生在开始演出之前,要去演出场地对环境进行适应。例如,钢琴的大小、音色、摆放的位置,以及演出场地的灯光等。通常将这个过程称为“彩排”或者“过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钢琴的特点,并适应手感,防止在演出中因对乐器的不适应导致演奏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过台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心理因素的过程,如果学生内心平静、坚强,舞台经验丰富,那么演出的成功率就会大幅提升。如果学生过于激动、怯场,舞台经验不足,则说明学生在舞台上的精神压力过大,害怕因为弹奏失误导致演出效果不佳,这种想法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恐惧。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有经验的同学多交流,也可组织参加多种钢琴教学或演奏的观摩活动。在日常课程中,需要进行适应性练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要尽可能地克服由于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心理压力,注意调节情绪,尽快适应环境。笔者简述几种实用方法,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应用。第一,自我控制法。要达到四周空无一物的状态,除去一切杂念,尽量积攒积极的情绪能量,使全身心进入到弹奏状态中。第二,深呼吸法。在开始弹奏之前,首先进行深呼吸,以保持稳定的状态,放松心情,用沉着、冷静的心态开始演奏。第三,画面转移法。在开始演奏前,脑海中想象之前演奏成功的场景,进而把这种场景以及当时的感受转移到即将进入的场景中。可以联想曾经在屏幕上或是现场看到的优秀演奏家的表演,将其中演奏成功的感觉用于自身,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演奏增加信心。灯光也是过台时学生需要尽快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演出场地有不一样的灯光布置。一般专业音乐厅的灯光都比较柔和,演奏起来比较舒适,容易适应。而歌舞晚会类型临时搭建的舞台,往往灯光较强,色彩也非常丰富。如果过台时对灯光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找灯光师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如果正式演出时还是对灯光不适应或者临时出现灯光异常,可以采取闭眼演奏和深呼吸的方法进行调整。

(二)需要有极强的演奏热情与自信心

演奏者是否可以顺利完成钢琴的演奏,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热情和自信。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琴起步比较晚,手指基本已定型,因此在学琴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导致因技法不足而缺乏自信,最终影响演奏。在进行钢琴表演时,舞台上也经常发生“抛锚”的事故,这对于演出者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演奏者心理状态不佳。因此,在演出开始之前首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背熟的乐谱不断向前延展,思维不能停顿,并使身体产生适度的兴奋状态,从而为演奏做铺垫。其次,不管是在练习时还是表演时,都要时刻保持热情的状态,不然就会丧失表演的信心和欲望。最后,如果演奏效果不佳,在结束之后要对本场演出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总结,将不足之处找出,并加以分析,进而改进,为下次演出积累经验。一定要保持和延续演奏的热情与自信心,持之以恒定会取得最佳演出效果。

(三)避免急于求成

一些学生学琴时间不长,但又想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提升,这就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钢琴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循序渐进地提升技法与能力,盲目的囫囵吞枣只会欲速则不达。只有由浅入深地学习钢琴演奏技艺,并不断积累与磨练,同时遵循钢琴学习的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钢琴演奏能力。反之,则可能一事无成,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需要消除干扰和具有应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各种“杂念”,在钢琴演奏中亦是如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正确认识与对待这一问题。例如,学生在比赛时在意名次、在考试时在意分数等,这些杂念会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当然,产生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的思维有限,多些精力思考音乐就会少些杂念。若杂念过多,又对自己抱以过高的期望,就会产生较多的顾虑,导致处理音乐的效率降低,影响演奏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了解这些“杂念”出现的原因,切忌过于注重结果,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培养其良好的演奏心理。但是,即便准备工作做得再到位,在弹奏时也可能会有意外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弹奏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提升应变能力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例如,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能会暂时忘记某一部分内容,假若演奏经验不足,则很有可能演奏中断,最终影响演奏效果。如果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就会很灵活地弥补遗忘内容带来的尴尬,使弹奏出来的曲子具有完整连贯性。

(五)需要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演奏钢琴对乐感有一定的要求,但也不能仅仅依赖乐感来完成演奏,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并用逻辑思维来控制与组织自身的演奏。例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时不注重方法的运用,弹奏速度远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导致弹奏不连贯。或者只要出现不满意之处就停顿,使得练习不完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慢慢练习,一小节或一小段地练习,从而使音乐连贯起来。另外,有些学生在练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多做思考,长此以往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弹奏的曲子比较缺乏思想内涵。因此,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演奏时的良好状态要长期保持下去。

(六)注重弹奏速度

演奏者需要把控好作品的速度,学生容易受心理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干扰,弹奏作品时速度不稳定。有的学生越弹越快,有的学生弹奏需要快速跑动的段落时手指发僵提不起速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心理状态。若出现紧张情绪,则会造成肌肉紧张,导致演奏者手指不灵活,影响弹奏速度。第二,弹奏能力。如果弹奏者在之前就养成了错误的弹奏习惯,如手型不规范、乱用指法、坐姿不对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弹奏能力。也许平时练习时会比较顺畅,但遇到正式演奏的场合,随着情绪的波动手指会不听使唤,因此影响弹奏速度。第三,外界的干扰。个别学生平时练习演奏得很好,但正式演出时容易受到现场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如观众的咳嗽声、鼓掌声,甚至空调声,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演奏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在演奏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把平时的每次练习想象成有众多观众的现场演奏,有意识地锻炼排除干扰的心理能力,并加强舞台实践。此外,对于作品中渐快、渐慢或速度有变化的段落应加强练习。

(七)克服心理障碍

每次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可能会随着演出形式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比赛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赛与考试的抽签顺序对很多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影响。当面对这种考验时,演奏者应树立自信心,将心理障碍转变为挑战,欣然接受,将被动化为主动。同时要肯定自己,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在成功后应抱有成就感,而非解脱心理。很多时候学生面对考验会产生害怕心理,而对于挑战则是兴奋心理,这两者虽说在生理反应上存在类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大不相同。前者是负面情绪,会影响正常发挥,而后者则是正面情绪,会让人产生正能量,从而努力战胜困难。不管在何种环境下,演奏者只有克服心理障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使演奏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四、演奏中的失误处理方法

在演奏时,学生最害怕的情况就是弹奏错误。因为演奏经验不足,加上演奏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欠缺,常常会因一些小的失误酿成严重的后果。笔者认为,任何演奏者在演奏时都可能出现失误,就算职业演奏家在演奏时也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因此,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说,要尽量避免错误发生,同时还要学会将大错误转化为小错误,将小错误转化为零错误。面对演奏中出现的失误,笔者主要有以下三点对策。第一,在演奏时发生失误,首先要了解它是否会给作品完整性带来影响,演奏者本身意识到的失误是否高于观众所感受的,如果没有,就不必太过在意这个失误,避免因小失大。第二,在演奏过程中,即便发生失误也不要紧张,无论大小失误,都应从全局着想,不能仅关注眼前的失误而影响后续的演奏。此时要集中注意力,即便产生焦灼的情绪,也要保持冷静,给观众带来完整的体验,这也是演奏者必须具备的修养。第三,演奏结束后,要及时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评价。对于出现失误的原因要认真分析和总结,防止下次再发生类似的失误。还要了解此次失误是在练习时就存在的,还是演奏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记录失误,反复练习。另外,还要对演奏的长处进行总结,如对音乐的处理、心态的调整等,做得较好的地方要继续保持,通过每次演出累积经验,使钢琴演奏越来越纯熟。

五、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同样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这些都能够在演奏过程中体现出来。若想将音乐作品弹奏得惟妙惟肖,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技艺,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钢琴演奏心理。演奏者应在钢琴演奏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受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这是演奏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能使学生在钢琴演出中发挥真实水平,对其长远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养会直接影响毕业之后的教学,或是影响到很多青少年钢琴学习者。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钢琴演奏的习惯、能力、技巧,以及音乐理论修养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还要用心观察学生演奏和练习时的心理状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可以组织学生多观摩学习、参加艺术实践,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自信心的书籍和论文等,从而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促使学生在钢琴的学习和演奏中全方位发展,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佳丽,张慧.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因素的分析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蔡晓琳.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初步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钢琴演奏论文范文8

【关键词】幼儿歌曲;即兴伴奏

让小朋友参与内容积极向上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同时,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为幼儿情感发展打下基础,使他们人格更加完善。幼儿园几乎每天都会有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可以为其音乐教学活动带来极大便利。

一、研究现状述评

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一直是幼儿园教学研讨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知网、万方等学术数据库,我们可以搜索到与此相关的论文数十篇,比如谢健飞发表于2019(07)《戏剧之家》的论文《幼儿师范学校钢琴即兴伴奏的问题》,张维娜发表于2014(09)《音乐时空》的论文《浅谈高职幼教学生的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张世莲发表于2014(06)《科学咨询(科技•管理)》的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之我见》,贺满彬发表于2017(Z6)《艺术教育》的论文《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和训练研究》等。谢健飞在论文《幼儿师范学校钢琴即兴伴奏的问题》中,主要从幼儿师范院校钢琴即兴伴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国内幼儿师范钢琴伴奏教学薄弱环节的实践办法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作者从教师钢琴演奏水平较低、基本功欠缺,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和声配器法等理论掌握不够,学生对伴奏织体、伴奏音型无法灵活掌握等角度,对钢琴即兴伴奏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强调,钢琴即兴伴奏从业者需要掌握扎实的钢琴伴奏基础,并应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提高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者的理论水平。这篇文章还从柱立式、半分解、全分解、和声密集音型、和声节奏音型、和声分解音型等角度对即兴伴奏经常采用的伴奏织体进行了简要阐述。在论文《浅谈高职幼教学生的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张维娜从钢琴即兴伴奏当前存在的问题,幼儿歌曲具有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三大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钢琴即兴伴奏从业者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钢琴读谱困难、视奏能力不强,钢琴即兴伴奏人员对实际演奏中涉及的和声、曲式不熟悉,对伴奏音型的掌握不够。这篇文章同时分析了幼儿歌曲具有的一些特点,总结出幼儿歌曲内容简单、思想单纯、篇幅短小、节奏感强,并进一步阐述,要想提高从业者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就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形成校本教材。张世莲的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之我见》,分别从明确钢琴即兴伴奏培养目标、优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技能训练方法、加强钢琴即兴弹唱课程的教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作者认为,在制订明确的钢琴即兴伴奏培养目标时,需要重点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考虑幼儿的特点,突出幼儿教育的规律,突出基础性与师范性。这些论文大多从学前歌曲的特点,常用的伴奏音型,即兴伴奏的具体步骤,钢琴即兴伴奏的训练方式等角度进行阐述。部分论文的写作点是明确的,比如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目标的制定。学前歌曲不同于成人歌曲和大学生演唱的艺术歌曲,学前歌曲一般音域狭窄、音区不高、节奏简单,重复节奏较多,在制定钢琴即兴伴奏的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学前歌曲的和声进行以及伴奏织体的训练都不能过于复杂,而要在最简单的和声功能进行框架之内,包括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这样的和声进行培养目标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简单,有利于激发学前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积极性。但是,从上述期刊级别和论文写作深度来看,学界对于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

二、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现有困难原因分析

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研究深度和高度都还不够。钢琴即兴伴奏涉及演奏者的技术功底,和声选择、伴奏织体设计、简谱和五线谱的快速读谱与视奏能力,以及自弹自唱能力等多种要素的协调配合,这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依据本课题研究者多年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经验,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时会遇到困难,就算是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在对一首乐谱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大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不仅是钢琴即兴伴奏需要演奏者手脑协调、反应迅速,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在面对旋律时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和声。我国现行高校的和声体系深受苏联的影响,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著名高校在内的高校,在长达几十年的和声教学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作为教材,虽然后来陆续出现了由我国学者自行编撰的和声学教材,但这些教材也都是脱胎于斯波索宾的这本《和声学教程》。但斯波索宾的这本《和声学教程》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总共包括六十章内容。基于音乐下属各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几乎没有学生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把这六十章内容全部学完,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大多又是由这些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承担,因此,这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掌握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更不用说这些专业的学生了。

三、如何科学训练学前歌曲即兴伴奏技巧

学前歌曲的伴奏不同于成人歌曲、艺术歌曲、歌剧选段歌曲,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不需要掌握过于复杂的和声知识。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的训练应紧密围绕和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相关的知识进行,主要练习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的实用技巧,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园老师能够轻松掌握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实用技巧,概括来说,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

(一)快速读谱能力

我国学前歌曲既采用五线谱记谱,也采用简谱记谱。对于即兴伴奏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记谱方式,快速的读谱能力都非常重要。选用一本合适的视唱书是提高快速读谱能力的诀窍之一,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写的《单声部视唱教程》无疑是最为经典的视唱教程。这本教程自1987年推出第一版以来,被我国各大高校选为视唱练耳教程,迄今已经发行了100多万册,其中,上册收录了700多首视唱曲目。从无升无降到三升三降,从最简单的四二拍、四三拍到复杂的变化拍子、混合拍子,各种各样的乐曲这本书都有收录,值得学生反复练习,包括视唱和视奏。此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儿童学习视唱练耳》也是一本不错的读谱训练书籍。以上两本都是用五线谱进行编排的,简谱类的视唱书籍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赵方幸编著的《简谱视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简谱视唱基础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志刚编的《幼儿师范经典儿童歌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朋友歌曲666首》等。这些书籍的共同特点就是由浅入深、难度不大,选曲数量庞大。通过大量视唱、视奏这些曲目,学生可以快速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读谱能力。

(二)和声进行逻辑判断能力

通过旋律判断和声的进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即兴伴奏中最大的难点。我国高校影响力最大的和声学教程是前苏联理论家斯波索宾等人编著的《和声学教程》,这本教程一共有60章,内容有模进、离调、和弦外音、单一调性、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等,几乎囊括了传统调性领域的所有典型和声技法。但这本教材是用四部和声写作的,即根据低音旋律配写上方三个声部旋律,或者根据高音旋律配写下方三个声部旋律,虽然教材中有关于键盘和声训练的内容,但这毕竟不是一本专门练习即兴伴奏的书籍,并且,从我国目前和声课的教学现状来看,这本教程也没有得到授课老师的重视。这本教程的内容过多,连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很多都没能全部学完。因此,学前歌曲即兴伴奏者需要跳出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的局限,掌握和声进行的功能逻辑:T-S-D-T,主—下属—属—主,多在键盘上做级数练习,比如I-II-D-VI-S-II-VII-III-VI-S-II6-D7-T等,这样的级数训练有很多,但基本原则是,不要做反功能进行和弱功能进行训练,把握住了这一点,级数的连接训练将会变得很简单。

(三)和弦伴奏织体选择能力

常用的钢琴即兴伴奏和弦织体主要有柱立式、半分解式和全分解式,这几乎成了一种公式,几乎所有的学前歌曲都可以采用上述三种伴奏方式进行伴奏,但这也极大地束缚了钢琴即兴伴奏者的创造能力。实际上,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本乐谱上学习到一种新的钢琴即兴伴奏织体,比如,在莫扎特K331的第六个变奏部分的前四个小节中,左手采用了音程的连续跳跃来为右手的旋律声部进行伴奏,这种伴奏织体实际上很适合大多数节奏轻快的幼儿歌曲。瓦格纳《婚礼进行曲》主题部分左手的八度加三度音程跳跃,也很适合用来为幼儿歌曲作伴奏。肖邦《夜曲》(Op.48,No.1)第39小节开始的双手八度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进行,也可以用来为幼儿歌曲烘托气氛。从现有的钢琴乐谱上“抽取”伴奏织体,需要钢琴即兴伴奏从业者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绝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者不太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几乎只是停留在T-S-D-T的初级传统功能性和声圈的配奏,以及全分解、半分解、柱立式和弦伴奏织体的伴奏上,有些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甚至完全不会使用除这三种最常见的钢琴即兴伴奏织体以外的其他伴奏织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和即兴伴奏教师有关,这些老师一般都是钢琴演奏专业,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很有限,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较为单一,他们过多倚重自己的钢琴即兴伴奏老师,而忽略了市面上大量出现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以及网络上大量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视频,尤其是演奏示范。总之,和弦的伴奏织体有很多,远远不是柱立式、半分解、全分解那么简单,钢琴即兴伴奏者需要大量地视奏,掌握从其他谱例中“抠”出伴奏织体的能力。

(四)基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手指弹奏能力

学前歌曲的演奏难度一般都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演奏者不满足于非常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那么,通过加强手指训练强度提高手指的演奏能力非常重要。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钢琴练指法》陪伴中国琴童数十载,这本教材包含了60首指法练习曲,每一首都有针对性地训练了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力度和手腕的灵活性等,是一本经典的手指训练教材。此外,大量练习钢琴奏鸣曲、快速跑动的练习曲、具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乐曲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手指弹奏能力的方法,这些练习能够大大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者的手指弹奏能力,为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带来出彩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