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培训方案范例6篇

钢琴培训方案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钢琴即兴弹唱 课程整合

21世纪,针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高等学校各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分科过细的现象,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大众所关注。

一、课程整合是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课程整合是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1]

审视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多数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在教学中能唱不能弹、能弹不会唱,会五线谱正谱伴奏而不会简谱即兴配弹,或只会弹奏教师教授过的歌曲等现象比较普遍。广大教育者多将上述原因归结为重视不够、课时量不足,从而引发将钢琴即兴弹唱独立成一门课程的强烈呼声。

其实,多数高等院校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已经分设了声乐、钢琴、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这三门课程。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学时分配都投入颇多,对此,我们不禁要反思:钢琴即兴弹唱到底是何种技能?是只要会弹自然就会弹唱,是侧重唱还是侧重弹,还是需要弹唱并举?如果需要的是即兴弹和唱结合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完全可以在声乐、钢琴和音乐理论学习中协同培养并结合实践训练完成,也就没有必要增设一门新的课程。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备自弹自唱能力是声乐与钢琴课共同的课程目标之一。[2]因此,不仅不应该从现在普遍开设的“即兴伴奏与弹唱”中将“弹唱”分离出为独立的课程,而是需要将现行的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内容有机整合到钢琴课和声乐课中。

音乐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将音乐教学中已设置的相通和相互关联一些课程,根据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组,发挥学科课程间的合纵连横作用,以利于学习者有效理解吸收转化为综合性能力。课程整合的方式在《课程纲要》明显地予以贯彻,例如《课程纲要》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就是由原来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合并而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是将“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和“复调音乐基础”这三门课程合并为一体的。[3]除了合并的方式之外《课程纲要》中还体现了“整”的方式,例如在《(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将注重和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调整进入钢琴的课程目标,明确通过钢琴教学使学生“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4]因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并不是一味地增加课程,而是有“整”有“合”,通过课程整合达到课程之间协调与配合更科学地完成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因此,课程整合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二、课程整合是钢琴即兴弹唱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钢琴即兴弹唱是集合了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视唱练耳、乐理、和声等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技能。其包含的教学内容广、跨越学科多,借助“课程改革”通过对现行培养方案中设置过细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地消除课程之间的隔阂,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具体到钢琴即兴弹唱来说,建立以钢琴和声乐的教学为主体,构建融音乐理论学习与边弹边唱技能指导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将即兴弹唱能力培养融入声乐课训练

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在于培养高水平的歌唱家,而是着眼于未来从业者的教唱能力、课外声乐活动的辅导能力。鉴于此,声乐课教学在演唱技能训练的同时,可以展开“弹唱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在声乐课堂进行发声练习时,变革教师弹、学生练的习惯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边弹边唱的练声方式,在声乐课中融入弹和唱之间配合和协调的训练,学生在此种练声过程中领会了有关移调与实践的转化,实现“弹”和“唱”有机结合,贯彻了音乐学科课间的整合思想。

(二)将钢琴即兴弹唱能力培养纳入钢琴教学中

多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方案,是将钢琴和钢琴即兴伴奏设置成两门独立的课程。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已经提出了钢琴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具体教学实施中要“与声乐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5]相对于以前的标准来看,对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要求根据实际有所降低,不再以演奏技巧高、难度大的钢琴作品为该课程主要目标,而且将伴奏能力和弹唱能力纳入钢琴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能力的需要而做出的改革。

(三)有机地将钢琴即兴弹唱与视唱练耳、基础和声等基础理论课综合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根据实际可以将乐理、和声、曲式、调性等理论课程同弹唱技能训练相结合。视唱练耳课教与学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在视唱旋律的同时弹出钢琴伴奏,横纵音响同时进行,将和声、视唱、听音、弹奏等融为一体,使视唱练耳也包含着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对于习惯上归类为纯理论性课程的“基础和声”,其教学内容针对学生钢琴实践能力理论支撑的需要,也可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增加键盘和声配置的内容与应用,鼓励学生课内外边唱旋律边弹奏和声序进,突破实际弹唱中的难点,达到实践与理论结合提高编配能力的目标。

结语

钢琴即兴弹唱是音乐专业中反映多学科交叉与相融的一项综合性技能,是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关注实践性、创新性,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时间将还给学生用于专业实践、科技创新和社团活动,使得本科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课时总量在逐步减少。教育部2012年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已颁布,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也会加大深化力度,而贯彻课程整合模式以形成学科课程教学合力的措施是解决当前课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课程整合[Z].http:///view/1995177.htm#3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民族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钢琴;教学

钢琴课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感性多于理性,教学的过程也因人而异,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强化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1.心理与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演奏不仅是为解决钢琴演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更要追求手指的独立和自由。状态的松弛是钢琴演奏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钢琴演奏前将手臂抬起,不需用任何的外力,保持手臂的自然无力状态,让其整个重量自然下沉,以达到放松的感觉。另外,表现力与演奏者的心理也有着密切关系。一旦无法达到放松状态,其表现力也会不够,关节难以打开,手指无法抬到合适高度,影响下键的速度,最终导致弹出的声音缺少表现力。

2.手型、指法及力度培养

钢琴教学中的指型和指法培养极其重要。手型要似握鸡蛋状,手指动作要独立抬起,保持手型并及时换指。钢琴的指法众多,在教学中需要先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琴谱,再编排指法进行严格训练。钢琴弹奏的力度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不同的力度来训练手指的钢琴音色的控制能力,这样不仅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更能推进钢琴演奏的技巧练习。

3.节奏的培养

节奏在钢琴弹奏中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的变化极为丰富,除了一些前附点、后附点、二连音以及三连音等基本节奏外,更包括一些双手二对三、三对四以及五对六等不规则对位节奏,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也是双手的协调性训练过程。节奏还有从单一逐渐向复合转化的三连音、四连音、六连音以及切分音式的快慢交替节奏。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放松以及力量下沉,让学生体会弹奏力量传递技巧时又使练习过程充满趣味性。

二、正确运用钢琴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训练

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训练,在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生的课后练习极为重要。在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案教学辅导,让学生扎实地、循序渐进地掌握钢琴专业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①做好弹琴前的手指灵活度练习,充分打开手指关节;②日常生活中可以在桌面上进行手指流畅性等练习;③每天进行五指的扩指、八度等的练习;④大量地实地练习键盘,这样既能锻炼五指的灵活性,更能锻炼手指的力度以及穿透力。这些日常练习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学习效率。

2.强化演奏技术训练

在教学中演奏技术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①强化重复训练的目的性。重复训练是非常符合钢琴学习规律的训练方法,但重复练习不是盲目的,需要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手到心到,养成有目的、有计划重复练习的习惯;②放慢练习速度。在练习中尽量放慢练习节奏,与普通的手慢脑慢不同,放慢节奏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对曲目中一些快速演奏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研究并针对性慢练;③大力度练习。一些曲目要求演奏者长时间大力度练习,这很容易导致手指、手腕处的关节和肌肉损伤。这就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对力度、耐力以及速度有针对性地训练;④背诵弹奏。钢琴教学中的背谱能力训练也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⑤合理分配练习时间。钢琴教学中不能长时间不间断地针对同一种练习,学生需要合理分配练琴时间,多种练习交替进行,避免肌肉疲劳和损伤。

3.提升演奏心理素质

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是以学生的再教学为目的的,为降低学生上台的紧张焦虑感需要对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进行提升:①把握好节奏点。日常训练中要规定演奏速度,时刻做到准确踩到节奏点;②强化背谱训练,在演奏前尽量对乐曲分点背诵,以保证作品演奏的完整性;③增强自信心,这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现其优点,培养其自信心,即使上台演奏或教学也能处变不惊。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3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与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区音乐活动与行为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掀起一波波钢琴热,钢琴已经是社会上受到普遍认同的音乐表达乐器之一,也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但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虽然国内几经课程改革,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以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为切入点,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实情勾勒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这将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提供改革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 一、现实问题与成因 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也是地方文艺队伍的重要骨干力量。钢琴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经过调研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师资队伍整体缺乏规划与培训、学生生源音乐基础相对薄弱、教授方式传统单调、课程设置不符合教学规律、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师范性等问题。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凸显的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成因有:钢琴人力资源规划欠缺;部分老师没有及时调整心态转岗;音乐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人才培养体制与音乐类师生不配套;学生来源复杂,个体差异大,师生欠沟通;钢琴课程教学与师范教学实践脱节等。既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这些问题,作为高师钢琴教育的工作者与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在寻找路径的过程中,既要从转变钢琴人力资源建设观念、调整课程体系、师范性教学方面考虑,又要从生源质量、授课方式、学习观、教育观等方面考虑,路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以充分解决问题。 二、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通过在知网及百度上的查询发现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多,切入点也大不相同。如张楠在《调整与创新:高师钢琴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认为“传统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钢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从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对这种新的钢琴教学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金茗则对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侧重点以及主要目的进行了探讨;马丽对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以及钢琴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等进行了研究;张金石则提倡学术性和教育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胡千红认为教改活动应首先在钢琴基础课中展开,集体课教学不仅体现出了与个别课不同的授课形式,更体现了内容的更新;陈蕾认为高师在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方面存在着缺乏启蒙教师、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滞后等问题;丁姗姗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工作者应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精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马雁则认为应从高师钢琴课教学的学时、内容分配、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4个方面进行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钢琴教学侧重点、钢琴教学转变、学术性与教育性并重、授课方式、调整与创新、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内容分配、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与研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问题也进行了概述与简要分析,为本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而通过以上的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在过往的研究中对钢琴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制度、师范性、授课方式变化等方面综合考虑涉入不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根据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成因,分析过去学者们的研究,通过归纳总结,结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特征,本人尝试勾勒以下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转变钢琴师资队伍观念,做好钢琴人力资源规划 钢琴教师是学生钢琴技术与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观念直接影响钢琴教学的走向。无论是钢琴练习曲目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钢琴教师的选择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往往按照传统,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学生的活学活用。很多钢琴教师为了在学生期末测试中获得好的成绩,一个学期只学习一到两个曲目。另外还有许多教师是从声乐、二胡、古筝、电子琴等专业转岗过来的,由于他们在钢琴教学中钢琴专业知识以及个人演奏水平上的相对欠缺,往往不能给学生真正带来技能上的正确指导,他们需要进修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而言,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对于需要培训学习的教师,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为系部领导层与人事部门要做好钢琴人力资源规划,保证钢琴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以及合理流动。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钢琴课程设置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的去向主要是做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而乐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的途径之一就是接受钢琴教学,这也是钢琴课成为基础必修课程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因受到升学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升学的文化科目教学为主,音乐课程被视为边缘科目,致使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比较单一,不受重视。许多学校以声乐教学为主,辅以钢琴伴奏与识谱教学。与中小学相对应,大多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以钢琴、声乐、乐理知识为主,其他科目多以选修或辅修形式出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教学规律调整钢琴课程设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与市场需求。 (三)完善招生制度,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p#分页标题#e#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文化课相对优异,而专业技能较差,甚至许多学生的钢琴处于零基础状态,这就造成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困难。其原因之一是音乐教育专业学费相对音乐表演专业要低,吸引了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源。要吸收具有钢琴基础或者音乐基础较好的生源,学校在招生中可以降低文化课门槛,采取与音乐表演分数相当的措施,另外可以通过转专业吸收部分高质量的生源。我国的招生制度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随着不断扩招,加上一般采取全国统一录取的招生模式,将许多具有音乐基础且愿意从事教育职业的生源拒之门外。我们应该完善招生制度,根据区域需求,将统招与单招相结合,寻求更有效的招生模式,争取把音乐基础好、乐于从事音乐教育的青年招到音乐教育专业中来,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 (四)注重钢琴教学的师范性,适度淡化表演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钢琴的技能表演,在考试中也是以钢琴技能评价为主。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教学工作,不但要求他们自己会,还要求他们能把自己的技能有效地传授给他人,让中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接受他们的音乐讲授。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教师五到六级钢琴的技能水平已经足够,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范性,不但要让学生获得钢琴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传授自身钢琴技能给他人的能力,对于技能的表演方面可以适度淡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师范性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模仿教学习得,也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实践中习得。当然淡化钢琴表演并不是反对钢琴表演,而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注重钢琴教学的师范性,适度淡化表演。 (五)注重理论素养提高,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 理论素养是进一步理解事物的基础,良好的理论素养促使人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辅助,同时也需要具备对生活感悟进行提炼的能力。这不但要求钢琴教师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素养。具体在钢琴教学中可以采取一对一、一对多、观摩、班级授课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在讲授钢琴理论知识时,可以采取班级授课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不定期地采用观摩教学模式。提高理论素养是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实践良性运行的前提,授课方式在教学中的变化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结语 当前,钢琴因其适用性早已成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之一。虽然钢琴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不断的扩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如钢琴人力资源继续教育缺乏,从声乐、二胡、作曲等专业转岗过来的钢琴教师缺乏业务培训,钢琴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情感与曲目背景的把握,师生沟通不畅,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薄弱,钢琴教学与师范教育实践脱节等。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怎样应对,作为高师钢琴教育的工作者与科研人员有必要对其分析研究,寻找合理路径。在寻找路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从课程设置、师资规划、技巧与理论结合方面考虑,又要从授课模式、生源类型等方面考虑。我们要在转变钢琴师资队伍观念上下功夫,也要做好钢琴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钢琴课程具体设置;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吸收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专业生源;注重钢琴教学的师范性,适度淡化表演;同时注重师生理论素养提高,不断探索合适的授课方式。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肢体律动,钢琴学习

人类肢体拥有最自然的律动,利用肢体对于音响的敏锐性,可以适当地表达音乐中的各项元素。在钢琴学习中,运用肢体配合音乐节奏的训练、以律动的方式,去感受及表现音乐,能更好更快的达到一定效果,激发学习钢琴的兴趣,为进一步提高钢琴学习兴趣以及钢琴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一、肢体律动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肢体律动是表现钢琴音乐魅力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钢琴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训练,因为随着音乐的节奏的变动,演奏者下意识产生的肢体语言体现出的是演奏者本人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肢体语言无论是跺脚还是集中于手指等等肢体的动作,都是对音乐本身最真实的表达。肢体语言做为一种载体将音乐所表现的境界传达给听众,使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行为意向。

肢体律动中少不了肢体语言的应用,然而肢体语言由古至今都作为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音乐艺术的学习和教学中越来越被强调,并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但是与肢体律动(肢体语言)的联系越来越少,两者渐行渐远;人们过多的关注或者急于得到学习的成果,这样速成的成果与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肢体律动的培养要与音乐知识技能同步培养,是表现音乐自身内涵,表达自我内心情感以及对音乐领悟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肢体律动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钢琴演奏技能的影响

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对演奏者演奏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即总的来说,这种技能可以理解为演奏者为达到以最好的状态表达音乐的目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或者手段。其中这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即心理、手指和动作的技能。在一场成功的钢琴表演中,以上三种技能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是相互联系和贯通的并不是以单独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在良好的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手法技巧,没有灵活的肢体语言也就无法将音乐所要表现的感情真挚的表达出来。

协调的演奏,在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这里所谓的协调就是指演奏中用到的各个部位以最小的力量,最短的距离和时间成功的配合和互动,完成表演者演奏中的各个工作,进而完成整个钢琴表演。成功的表达一首乐曲不仅需要钢琴内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还需要它们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效果,由此可知,一场成功的钢琴演奏,需要的是表演者身体各个部分共同来完成,手臂、腿部等的完美配合,进而把音乐表现到极致,将表演者内心对于音乐内涵的领悟表达出来,是音乐成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陈述。

二、钢琴学习中肢体运用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律动感。在钢琴学习的初期,就要注重学习者自身律动感的培养,律动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肢体语言,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节拍感对于学习者律动感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在律动感的训练过程中,与培养节拍感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律动感的培养更有效果。节拍节奏的训练,不论是音乐乐谱本身还是通过各种乐器所表现出来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单纯的节拍如同单个音符一样并不具有音乐整体的美感,也不能完全的表现音乐本身的内涵,因此对于节拍的训练,更需要在具体音乐中来培养和训练学习者的律动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会到乐曲中强弱的节拍,以及音乐的跌宕起伏,并且将这种认识和体会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平时的钢琴学习中,可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肢体协调性。

(二)肢体协调与演奏训练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1.坐姿与肢体训练的关系。不正确坐的位置必然造成某种不便。在不方便的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对技术的正确掌握。严重时还会造成弹奏中的毛病。首先钢琴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不同的弹琴姿势,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审美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认为最美的姿势,接下来是学生再正确的进行钢琴学习。其次,在自然放松的状态,学习者自己找到坐位支点、脚位支点以及手位支点;最后是找到最佳的稳定位置,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可以通过琴凳的升降等等调整相关工具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2.肢体协调与演奏训练相结合。(1)音阶技术,主要是训练学习者手指的力量以及整个身体随着音乐的变动和协调性,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能够在演奏者弹出灵活完美的音型。(2)琶音练习,着重训练的是学习者手指的力量,弹奏出来的每一个音阶都铿锵有力,具有质感。在弹奏中与肢体律动相结合,随着力量的运用和转移,肢体动作的增加使音乐形象生动弹奏富有高雅气质。(3)八度技术,作为音程的一种,其在钢琴的乐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肢体训练中,利用前臂和后臂以及手腕的协调性,对于每一个音下键来说若以律动的形式去弹奏,不但使弹奏出的音更具颗粒性,而且强弱对比明显,使学习者对钢琴乐谱有更身层次的了解。(4)和弦技术的培养,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本身的肢体和躯干都参与其中,通过肢体的力量更好的表现音乐。

三、钢琴学习中肢体运用的意义

钢琴表演者除了给你带了美的享受之外,还要成功、完全的传递音乐的内涵和信息,把乐谱上静止毫无生气的音符转化为灵活生动的音乐,进而达到能够真实表现音乐的目的。然而怎么样是表演者弹奏的曲目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表现力呢?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5

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是钢琴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保证。制定适应不同学期的教学内容,完成实用性教学目标。

(一)注重基础训练

新生入学,大多数学生的钢琴基础较薄弱,有的学生零基础,有的学生弹琴的问题很多。因此,在第一学期,要规范弹奏方法,培养良好的弹奏习惯,正确弹奏姿势,进行严格的识谱训练、扎实基本功。笔者选择《哈农》《拜厄》《车尔尼》等教材进行基础训练,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选择《哈农》指法练习,规范手型、弹奏姿势(身体的姿势、脚的位子、手腕与手臂的状态)、正确的指法,提高手指的力度及灵活性。选择《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根据不同程度)练习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训练,解决连奏与断奏、音阶与琶音、双音与和弦、装饰音及踏板等正确的弹奏方法,解决力度、速度等问题,提高弹奏的技能技巧。选择《巴赫初级》《布格拗勒》《高师钢琴教程》中的小品,配合练习曲弹奏,巩固技术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乐感及理解和处理乐曲的能力,通过弹奏一些名家的作品,使学生把握作家的音乐风格,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开阔音乐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钢琴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体现于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实践能力,即学生将学习中的技能技巧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运用和发挥,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儿歌边弹边唱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期进入儿歌边弹边唱的教学内容,更为实用。在儿歌边弹边唱的训练中,学生锻炼了手和唱配合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弹唱中感受儿歌的和声、伴奏音型的配置,使学生对即兴伴奏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对儿歌伴奏的兴趣,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做以铺垫。经过两个学期的沉淀,在第三、四学期进入儿歌伴奏编配学习的环节。儿歌伴奏编配理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大、小调式正三和弦的运用;属七和弦的运用;三种伴奏音型(和弦式伴奏音型、半分解式伴奏音型、分解式伴奏音型)的运用;终止式的运用;副三和弦的运用;低音与伴奏织体的结合;无旋律伴奏音型的编配。在实践教学中,首先为学生系统讲解儿歌伴奏编配的理论,再结合理论内容选择适合的儿歌进行编配练习,从和弦、伴奏音型入手,由浅入深地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将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三)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钢琴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出教师的综合能力。一堂学生喜欢的钢琴课,不是简单的事情,它反映出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专业功底、艺术修养、人格魅力及敬业精神等。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精心设计,合理构思和布局才能完成。教师除了在教学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的计划上也要体现趣味性,为学生量身制定计划,选择激发学生兴趣、感染学生的作品。选择学生喜爱的抒情、优美的中外名曲;欢快活泼的儿歌弹唱曲;练习曲的选择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的综合性

教学内容的实施重在教材,完善的教材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材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主。这里所指的综合性即为弹奏基础训练与具有实用性的儿歌伴奏编配相结合的综合教材。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以《钢琴综合教程》一书作为教学教材,该教材为笔者主编,2012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成为高校学前教育划教材之一。此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了钢琴基本演奏方法、儿歌伴奏编配、儿歌弹唱与中外名曲三个部分[1]。重点介绍儿歌伴奏编配的理论与练习,教材全面地涵盖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需求。该教材在笔者的教学中贯穿整个四个学期,同时配合《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等练习曲,即兼顾学生的技能技巧又训练及儿歌伴奏编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授课形式的多样性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宗旨。因此,授课形式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实践能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许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薄弱,对于基本的音乐理论并不了解。因此,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授课形式采用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集体授课:即以一个班级为教学单位进行授课。在每学期开始的前两个课时进行集体授课,授课的内容,以共性理论知识为主。理论课程包括:基础音乐理论、钢琴弹奏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学生的理论基础越扎实,钢琴实践技能提高得越迅速。笔者在每学期开学初,利用两课时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正确的理念,指导今后的学习。在学习儿歌编配时,教师利用前两个课时,通过集体授课的形式讲解儿歌编配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儿歌伴奏编配的训练。集体授课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便于同学以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组授课:一般以10-15人为一组,教师根据学生的钢琴程度分组。按照不同程度实施不同进度的教学。小组授课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检查学生完成上节课曲目的情况,教师做出点评、纠正、指导、讲解、示范等教学环节,同时对本周的作业提出要求、指导练习、示范讲解等。小组授课使学生能近距离跟教师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集体课和小组授课结合是学前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授课方式。

四、教学的个性化

钢琴学科有着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钢琴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决定了钢琴教学要遵循可接受性的教学规律[2]。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学生对钢琴的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必须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高考录取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他们的音乐基础、钢琴程度参差不齐。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手的条件、灵活性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入学前从未学过钢琴,不识谱等,对音乐的理解力与感悟力很弱,反应程度也比较缓慢。而有的学生则具有一定的弹奏技能,达到中等或较高的钢琴程度,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识谱能力较强,面对这些基础不同的学生,这对教师来说困难很大[3]。教师不能“一刀切”,应实施个性化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采用分层教学的授课方式,按学生的钢琴程度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授课。这三个层次,覆盖了全部学生的钢琴课,从钢琴的基础训练到儿歌伴奏的编配,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难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案都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制定的。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随着学习情况可以调整,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五、考试制度的灵活性

考试制度的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高校对于钢琴科目的考试形式没有固定的要求与统一的标准,但是存在着考核形式单一的普遍问题。我们应该摆脱掉传统的考试形式,选择以突出学生的钢琴实践技能为目的考试形式。追求趣味性更强、方式更为灵活的考核形式,利用考试这一平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即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为胜任将来的幼儿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末都要进行钢琴考试。全体学生共同观摩,全体教研室老师参加并集体评分。考试内容一般为两首曲目,第一学期的考试内容为:练习曲一首、乐曲一首。第二学期的考试内容为:儿歌弹唱一首、乐曲式练习曲一首。第三、四学期的考试内容为:儿歌即兴伴奏一首(以抽签形式考核)、乐曲式练习曲一首。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日常出勤、练琴质量等)占总成绩的30%,两首考试曲目占总成绩的70%。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在自身的演奏中得到段炼,感受演奏的快乐。

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一)利用“小学期”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钢琴教学寓于实践活动当中。“小学期”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利用“小学期”的时间,开展钢琴教学的实践活动,活动包括儿歌弹唱比赛和儿歌弹唱表演比赛,参加儿歌弹唱比赛的学生,要编配出自己喜欢的儿童歌曲伴奏,这个过程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参加儿歌弹唱表演比赛的学生,将弹、唱、舞蹈融为一体,丰富多彩、声情并茂,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发挥。小学期活动不但可以扩展同学们的视野与知识面,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观摩比赛中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实践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作能力。

(二)深入实习、见习活动

有效利用学生实习、见习,培养学生钢琴实践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在学生实习与见习之前为学生制定出计划与方案,根据实习、见习的教学和活动内容为学生作好铺垫,指导学生运用钢琴为教学和组织活动服务,如弹唱儿歌、舞蹈伴奏、声乐伴奏等。启发学生将儿歌伴奏编配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为不同类型的儿歌编配伴奏。在实习、见习活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讨论活动,交流、探讨自己在实习中的感受、体会,教师做出指导、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钢琴培训方案范文6

一、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素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一)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是普及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诉求

2008年起普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部开展艺术类课程教育活动。把钢琴集体课即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中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是集传统钢琴技能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以及由多数人集体课形式为一体新的教学方法形式。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比如舞蹈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等的开设,其教育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更加显得重要。

(二)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载体

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缓解紧张和繁重的专业学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倡议发起的“ 8+1 >9”的音乐优化智能训练、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了钢琴集体课教育活动等。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通过钢琴集体课学习弹奏技能的培训,可以增强专业技能,同时拓宽就业渠道,利用钢琴集体课课堂教育活动系统的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演奏教学形式可以扩大大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在识谱、乐理、视唱、欣赏、弹奏技巧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为将来就业提高职业技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为大学生艺术团输送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针对不同特长,分层次艺术教育模式

根据相关统计表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特长参差不齐。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状况,在教育对象上有所区别是必要的,如,初级教育层次:对于那些艺术文化基础比较低的学生开设基础性常识课程班,通过钢琴赏析以及钢琴艺术文化讲座等形式完成教学。中等教育层面:对于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艺术特长的学生来说,通过开设特长技巧训练提高技能,经常参加学习教学班,以学校舞蹈队、器乐、声乐、合唱团、队为载体等完成集体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在普遍接受艺术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高级教育层面:针对有基础的学生开设技术强比较强的钢琴技能班,拓宽大学生素质能力。

(二)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魅力式艺术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各方面条件以及技巧掌握进程等方面,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能够不同对待。钢琴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质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个人魅力的表现作用。如举办“钢琴音乐教师演奏会、钢琴大奖赛”等,让学生参与表演,这样就能督促和引领学生刻苦学习练习钢琴曲目,起到楷模和追星的作用。音乐教学不同于用“模具”制造产品,在对学生意志培养、思想教育教学几个方面,显然和专业课比较不具有优势,而钢琴教师魅力教学艺术恰好具有长处,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相互融合构建音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教学模式

艺术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艺术教学模式是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前者从科学性的角度审视教学过程,从形式上表现出来具有固定的、刻板的特征教学模式,撇开了教学中不同教师的个人风格的演奏。后者则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能够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个人艺术才华。

三、普通高校钢琴集体课素质技能培养的技巧

(一)传承艺术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钢琴艺术修养的训练

传承钢琴理论知识是音乐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的基础教育。钢琴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形体的艺术,它是音乐的长短、高低、节奏等的变化和发展,是一种总体的音响变化。纵观钢琴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历史,以及钢琴艺术实践中风格的创作特征,包括不同时期钢琴作曲家的思维作曲方式,都能直接地领会到音乐的本质和时代色彩。比如演奏巴洛克音乐,首先让学生会“听”,在头脑中要树立起每个音符、每个线条都歌唱的基本概念。其次要使学生会“唱”,对每个声音唱出典雅高贵的声音;最后要使学生会“弹”,使每个音符清晰连贯不间断,并且把“听”、“唱”、“弹”相互协调起来表现音乐的旋律。

(二)教师用肢体演奏,培养大学生钢琴演奏风格的训练

钢琴演奏风格不纯粹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很重要的实践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它是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的技能实践问题。在对学生教学的第一节课,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风格概念。对于钢琴曲目,要严格地界定每一首乐曲所应当具有的演奏方法以及演奏技术问题。只有融合技术把钢琴演奏风格概念引入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在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钢琴演奏风格概念,最终达到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