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论文范例

钢琴教学论文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1

钢琴曲是以音乐形象来反映人们的情感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象是丰富多彩的,需要丰富的弹奏技巧去演绎作品的内涵。单一的击键观念都是错误和僵化的观念,表达不同音乐形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指击键技巧和弹奏方式。

二、钢琴教学中手指功能训练的原理和目的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在所有的乐器中它的音域最广,几乎涵盖了一个大型乐队中从低音提琴到短笛的全部音乐。钢琴的音乐功能最全,可以创造和表现出各种音乐形象。高超的钢琴演奏者无异于在操控一个大型乐队。钢琴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是手指弹奏掌控键盘的能力,这是一切钢琴弹奏技巧的基础。正如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所说:“五个手指的机械训练对我是一把打开一切技巧之门的钥匙”,因此了解和遵循手指功能训练的原理是钢琴学习者唯一的必经之路。

(一)钢琴手指基本功的概念

钢琴手指基本功指的概念是:手指在弹奏钢琴键时应该达到的机能状态和作用效果。例如手指在琴键上站立的的基本功,就是要求手指在击键那一刻“要稳定地站在琴键上”,具有稳定性和固着性,没有摇摆、滑动或是拖拉的感觉。钢琴教学中“手指能在琴键上站立”的要求,往往被一知半解的人误解为“弹钢琴手指必须树立着击键”。而“稳定地牢固地击键”要求也会被误解成“必须用力去点击琴键”。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充分诠释和示范,以免谬论流传。手指基本功按学习的顺序来说主要有:手指站立、手指走动、手指跑动和跳动。基本功打牢固后再开始逐步练习音阶、琶音及和弦。具备了一定的手指功能和技巧才能演奏出音符清晰、均匀、流畅的乐句,继而才能将音乐作品的风格、情感等特征准确的表现出来。

(二)钢琴手指基本功的训练原理

手指触键基本功每一项内容都是后一项技能的基础,在没有打牢固基础时不要急于进行后一项的训练。手指演奏钢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手指功能,而是需要慢慢学习逐步锻炼而获得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的获得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间断的练习才能建立的。犹如婴儿从爬行开始,学习坐起、站立、走路、跑动、跳动的肢体功能,都是随着婴儿身体机能慢慢发育而逐步获得的。作为高职学生手指虽然已发育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使学习钢琴演奏有可能“速成”,然而手指基本功能的训练依然必须按照人体机能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和训练。如果婴儿还不会站立就要他学习走路,这是荒唐可笑的事。但是在钢琴教学中有些教师就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学生没有获得基础功能的情况下就开始练习后一步的技能,布置练习曲时容易疏忽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统一练习规定的曲目。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形成学习的迟滞和学生手指机能的紊乱。

(三)手指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2

很多老年朋友学钢琴,全凭兴趣,只喜欢练乐曲,不愿意练基本功,觉得基本功枯燥无味。于是,很多乐曲中的难点部分怎么练都弹不好,音乐的情感、节奏感,心里能感受,手指却表达不出来,甚至有些曲目弹得很不连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重视基本功练习,手指训练灵活了,很多演奏时碰到的问题、难题就能迎刃而解。钢琴家霍夫曼曾指出:“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的运用技巧的能力。”因为无论演奏者对乐曲的内蕴体验多么深刻,想象多么丰富,审美多么细腻,若没有掌握使之外化的技巧,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掌握外化内心美感的技巧是实现表演再创造的必备条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基本功练习可以提高学琴者每个手指的独立能力和灵活性,让每个手指经过反复多次练习后变得更加灵活,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手部的动作上,有意识地去控制、强化,使之成为习惯,使五指平衡发展。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使用1、2、3指,因此,大部分学员4、5指独立性较差。训练时加强针对4、5指的训练,为演奏速度、音乐的表达打下基础,就不会再觉得手指手腕僵硬,对难度较大的乐段也能应付自如。因此,每天练琴的时候,应该至少花上一半时间练习基本功,然后再开始练乐曲。

二、先仔细读谱,再分手练习

在拿到一首新的乐曲时,不宜马上弹,更不能一上来就双手弹。柏拉图说:“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我们应该先把乐谱唱熟,节奏拍准确,分析演奏的方法、指法的安排等。对乐曲有了大概地了解后,再开始分手练习。采用分手练习,可减轻大脑的负担,使精力更为集中,从而保证练琴质量。如果一开始就双手弹,以为可以节省练琴时间,加快练琴速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欲速则不达,实践证明错音、错拍子、错指法等问题往往是由于没有仔细读谱,没有认真进行分手练习而造成的。另外,分手练习不仅适用于新乐曲的开始练习阶段,进入双手的合练阶段后,也要经常地进行分手练习。分手练习可以保证每个手指的弹奏质量,为双手的弹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练习更精细、更准确、更有成效。

三、慢速练习攻破难点

所谓难点练习就是把难点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多次对其进行练习,而不是每次都将乐曲从头到尾地反复弹奏。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在难点练习中尤其要注意放慢速度,这样就可以像影视剧中的慢镜头,把每个动作都看得很清楚,让学员细微观察到弹奏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音符、节拍、弹奏的精确度、表情处理与力度的控制情况等。经过一定的练习,再逐渐加快速度,直到最后达到正常的演奏速度。可见慢速练习在速度的掌握上,应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论分手练习、双手练习还是难点部分,都需要进行慢速练习,因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

四、四手联弹提高兴趣

四手联弹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员间默契配合的能力。我在班里安排四手联弹《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业,分两周完成。第一周大家首先练好自己的声部,第二周在课堂上自由找搭档合作,两个人共同完成一首乐曲的演奏。这种练习方式大家感到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四手联弹不但要弹好自己的声部,还要用心倾听另一声部,从而保持速度的平衡,使联弹进行得顺畅完美,一气呵成。课堂上,我除了指导两个人组合的四手联弹;同时还教会学员使用电钢琴的录音功能,使没有找好搭档的学员,能够使用录音与自己合作,这样既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又避免多台钢琴的干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结语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3

联觉又叫做通感,本文中的联觉是指运用视觉和动觉的相互联动来促进听觉的敏感性。音乐本身就具有同视觉和动觉的对应关系。例如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越明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越暗淡;欢快的音乐会给人手舞足蹈的感觉,而缓慢的音乐会让人进入冥想、陷入沉思。而对于初学初级钢琴的孩子们来说,这种联觉反应并不够敏感,所以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音响形象,通过视觉形象和动觉形态来外化听觉感知,利用视觉和动觉和听觉的对应关系,让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响带来的刺激。例如当学生开始学弹奏八分附点节奏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中用“跑跳步”来感受附点节奏的律动,通过身体运动来感受节奏中的动力性和倾向性。

二、创设情境开发听觉想象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而对于初学初级钢琴的学生来说,音乐中很多深刻的情感内涵并不容易体验到,而通过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策略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听觉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因为很多乐曲本身的体裁和表现内容也都具备情境性,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依据。我们以小步舞曲为例,这一体裁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中庸速度,音乐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步舞曲的体裁特征来创设情境,将音乐教室想象成宫廷,让学生模仿几个简单的舞步,仿佛将他们带回19世纪的欧洲宫廷,使学生们在情境中体会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情感。当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小步舞曲的情绪和律动之后再去用手指来表现音乐,他们便会发自内心的来还原音乐原本的面貌。

三、重视示范积累听觉样本

此处的“示范”并不仅仅是指老师的示范,同时更重要的是指钢琴家的录音、录像以及现场的音乐会。虽然有一些初级钢琴教师认为听示范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时间久之后只学会了被动弹琴,却不会主动思考自主练琴。但笔者认为,如果内心没有积累过足够的音响材料是无法进行内心听觉想象的。正如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在积累过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写作的,凭空想象的情节必然空洞无味。但是,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引导学生听音响、音乐会时要做适当的指导。

首先,要指引学生去聆听不同版本的同一首音乐,详细分辨出每一版本的区别在何处,并选出自己喜欢的版本。其次,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音响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作曲家的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家的表演风格等等。第三,在学生仔细聆听之后,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演奏家以这样的情绪来演奏、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细节?是演奏者自己的想法还是根据作曲家的意图还是谱面上的提示?这样的演奏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示范中的弹奏和你的弹奏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因此,一首作品必须要反复聆听数遍才能做到以上三点要求,而当这位学生能够学会独立自主的反复聆听音乐时,他的听觉能力一定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4

(一)现状

1.从社会方面看,培养人才趋于利益性,许多商家利用儿童学琴的热潮在社会上设立多种教育机构,许多钢琴老师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却戴上了钢琴老师的头衔。现阶段的钢琴老师主要是来自各音乐学院或者艺术院派的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今学琴孩子的能力增长速度远大于培养一个专业老师所需的时间。那么所出现的问题就是儿童钢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儿童学琴过程中家长太过拔苗助长,欠缺正确的引导方式。在国外,钢琴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钢琴文献、教学方法、伴奏和第二乐器等,但是我国却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传统一对一模式让一些学习钢琴的孩子感到孤独和乏味,缺乏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行交流,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一定束缚。

2.家长给孩子们学习钢琴带来的误区:音乐从稚嫩的手指流淌,是爸妈心中最动听的旋律。他们梦想孩子如闪耀的明星在耀眼的舞台上弹奏钢琴得到雷鸣般的掌声。一些家长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因为儿时未完成学琴的心愿便客观地把这种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作为审美艺术的钢琴教育,大多数儿童不是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只为互相的攀比去扼制住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以最快的时间达到十级,级数的限定也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他们让孩子不断地盲目练习考级曲目,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误区,孩子难以体会学琴的真正快乐是修身养性。这样带来的弊端是让孩子们学琴的根基不扎实而且对钢琴的兴趣减弱,最后导致厌烦钢琴不愿再踏实学琴。有些苛刻的家长总吝惜自己对孩子表扬的话语,因为他们觉得轻微的表扬会给孩子带来盲目的自信和自负的情绪。这样会削弱孩子对任何事情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大减自信心。

3.老师带来的影响:由于我国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较深,学校的老师们给学生布置了沉重的作业,导致学生有很大的负担,外加上思想压力,便使孩子没有精神上的体验。他们认为学习好文化课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美好的前途。其实,作为老师应该懂得艺术对大脑的开发是很有影响的。课堂中为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可采用一些娱乐的方式,比如可以让有才艺的同学们表演,从而提高他们的修养。近年来,由于学习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孩子整个学琴的方向上没有一个整体明确的把握。对于孩子手型和基本功的练习要求不够,他们只单纯的完成家长交代的任务去弹考级的曲目以此给家长一个交代。在教学方法上也过于死板,让孩子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体会钢琴学习的趣味。

(二)解决策略

1.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应举办更多钢琴比赛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让孩子在比赛中相互交流和认识更多学习钢琴的孩子,孩子的成绩也能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让他们在比赛中更加融入社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也可以举办钢琴交流会,让各个省区学习钢琴的孩子能交流自身的练习方法,使孩子的经验和演奏更加丰富,只有在同龄人身上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从事儿童钢琴教育的老师应该充分重视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不单纯是举行演奏比赛。比如讲解《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时,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唱一段旋律,然后讲诉妈妈在旧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告诉孩子们要懂得妈妈的辛苦,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课堂的丰富和趣味会让孩子们感受乐曲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2.学校里应该有广阔的艺术气息而不是沉重的学习氛围。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去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因为艺术创造力的想象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和开发,让他们注重各科功课学习的同时懂得全面获取知识的营养。每个孩子应懂得握住自己人生彩色画笔的命运,拥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并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课堂上可以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才艺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增长学生的自信心有极大促进作用,他们会在相互的学习中懂得自身的不足并取长补短去发掘自己,开发自己的强项。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要有很好的专业技术,拥有到位的技巧还要有打开儿童心灵窗户的能力,拥有自己自由的想法去通透所弹奏的乐曲,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要死板地按照谱面教学,反思和积累经验需要下苦功,钢琴是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层面的灌输传送需要老师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家长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导师,当他们下定决心要为孩子开启一条艺术道路的同时就应该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学琴,家长应经常鼓励孩子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可以激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渴望展示自己。作为家长要懂得孩子学琴过程中切勿拔苗助长,如果把考级当作学琴的终极目标只会适得其反,学琴之路是漫长和艰辛的,家长可时常陪同孩子一起练琴去体会,不能因孩子对音乐有某种“突出”表现就确认自己孩子音乐天赋很高,望子成龙心切,不顾仅三四岁幼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强施以苛严的“训练”,动辄怒骂、体罚。反过来,只要弹好了琴又百般宠爱迁就,给予过分的物质奖励刺激,这种做法同我们期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大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样只会让孩子厌恶钢琴甚至是学习本身。

二、发展前景

(一)观念提升

现代教育理论更多主张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教育和知识的载体,所以让学生要主动的提出对钢琴学习的建议,对教学程度有自己的掌握,老师也不能按以前的自我教学方式为中心,应该按孩子提出的建议和接受的程度进行辅导,这样孩子对自己的知识接受程度才有更好的把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景使学生对于技巧的掌握更娴熟,充分打开孩子自身的思维模式,老师要以协作教学为原则,与孩子交流,构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演奏技巧的深刻感悟和思索。

(二)方法革新

肖邦曾说过他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他的长鼻子和软弱的四指。他的谦卑告诉我们技术的薄弱需要后天勤奋的练习且用有效的方法去磨练支撑,哪怕一个业余钢琴家也要掌握手掌的控制、大臂小臂的协调、手腕的放松、全身需要极其放松才能漫不经心的演奏,这种随心所欲是需要基本功的支撑的。技术训练的重要课题是要把每只手的五个长短不同、粗细不一的手指训练得力量均匀,各自都能很能好地发挥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1924年创造的,这是世界上极其著名的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时候才将这种先进思想引进我国。这种学习法是将舞蹈、语言和动作完美结合。这种方式让孩子的全身动起来无疑是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把语言引入到音乐教学是伟大的贡献,将姓名或词组朗诵进行节奏的训练。学生将汉字和节奏结合,音乐的节拍就更具体和形象了。多让儿童接触中国的传统钢琴作品可让他们更领会其中的丰富情感,中国钢琴充满的神韵气息推崇自然与人声的结合,其内涵之美耐人寻味。节奏上多变、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也包含六声、七声和偏音,还有添加的装饰音修饰创作,强烈的和声色彩和声部的不同层次的完美结合把明亮与黯淡的感情加以创新,让孩子更好的聆听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和声音响,以此提高自身的听觉能力,有一双好耳朵。

(三)内容变更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5

钢琴教学课中,钢琴技能的学习是属于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其专业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音乐又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听觉艺术。在课堂上光是口头上讲理论,由于语义具有非确定性,再贴切的形容词有时也显的单薄无力,再多的形容词有时还不如教师直接示范演奏更一目了然。音乐的意境和声音的控制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当学生无法找到适当的触键方式来表达音乐的意境情感,这时候只用理论教学是很难从根本上帮学生解决问题的,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触键方式),从音乐句法,线条,明暗,情感变化、层次对比等层面去做出处理示范演奏,才能使学生更准确找到通向音乐的路径(触键方式)。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钢琴的学习是无法“自学成材”的,没有一位钢琴家能够不通过教师而走向钢琴音乐的世界里。现代科技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冲击和变化,同时也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途径。多媒体图像主要是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了各种钢琴考级示范、钢琴家音乐会、专家教学视频等等,无可否认,科技的发展把原来无法感受到的音乐音响送到我们的身边,强大的网络媒体是钢琴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但“过多依赖视觉体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钢琴技能的,而实际上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听觉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和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现代科技因素大行其道的趋势下,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究人文因素在现代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毕竟音乐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脱离了人的因素,那听到的将是机器的声音,这也是当代无人自动演奏钢琴无法取代的。“示范演奏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艺术修养,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气质和号召力。”[2]教师如能通过精彩的示范将音乐的完美性呈现出来,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生动的形象感知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振奋状态,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教学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适当的参加舞台表演,积累演奏和舞台经验,才能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示范演奏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教学示范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示范的目的,有些教师没有明确目的,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一)明确示范演奏的目的。

钢琴教学课程中的示范,不同于音乐会的演奏,不必完整的演奏整首作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音乐作品有些长达几十分钟,完整示范演奏全曲也是不现实的。课堂上的示范演奏不但可以片段性的,还可以分声部,单乐句甚至单音的示范。不仅要示范美的声音,正确的声音,还要会模范学生错误的声音,以便学生学会对比,辨别正确的声音。有些教师在做示范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将乐曲流畅的整首弹奏下来,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师范和讲解,达不到预想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弹奏乐曲总出现中断,这时要分析中断的原因,如若是技术问题导致接不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在中断的地方进行示范,(而不是整首乐曲示范),并加以剖析讲解,逐一解决“衔接”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弹奏中断不流畅的问题。

(二)动作的规范性和可模仿性。

教师的示范将是学生模仿的版本,从弹奏的动作到音乐的起伏变化,细节的处理,甚至教师下意识的一个动作,都将成为学生的模范对象。因此,在示范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教学对象)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在给初级阶段的学生示范弹奏音阶琶音,教师就要用慢的速度进行示范,不能自我炫技,否则,会导致学生模仿快速弹奏,即使教师不断的强调学生要慢练,但由于在示范时教师的“炫技”给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就是总要做不到慢弹,而快速弹奏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没办法达到的,最后导致弹不清楚。因此,示范演奏重在于运用恰当,在于“精”而不在于“滥”。这也是有些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6

1.关于手臂的放松练习与教学。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手臂甚至是全身力量都很紧绷的现象,这种紧张的状态则是断奏最为忌讳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此现象适当地采用一些辅助练习,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自然重量下的断奏。如学生在弯腰的状态下比较容易找到手臂自然放松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大象甩鼻子”的练习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手臂的松弛,同时也可以借机找到手臂的重量,然后再以这样的状态投入到钢琴的演奏过程中。再如,经过手臂放松的准备练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耳朵来倾听,感受依靠手臂自然重量弹出的声音,然后通过倾听自己弹奏出的声音音色来检查自己的手臂动作是否正确。一般而言,放松状态下弹奏出的声音如同敲钟般的清脆悦耳,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而通过僵硬的手臂弹出的声音则生硬、刺耳。经过这样一步步、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正确的手臂动作。

2.,关于手指支撑的练习与教学。

在练习断奏的过程中,手指需要承受住手臂自然落下的重量,这就要求手指要具有强有力的支撑力,每一个手指都要能够单独站立,且手指的关节要保持微凸,不能发软。但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手指都有所差异,且所要求的触键位置不同,所以手指的支撑可分为“2、3、4、5指的支撑”和“拇指的支撑”。其中2、3、4、5指除了长短不一,都是有三个关节,所以它们的支撑要求以及练习则是大同小异的,在此不做重点说明。而拇指则只有两个关节,它的支撑教学则是比较特殊的,教师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大拇指的支撑练习中,大拇指的触键位置主要集中在指甲侧边,但有的学生拇指关节在受到重力的情况下就会塌陷进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用外力帮助学生矫正姿势、完成支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手指肌肉就会变得紧实有力,手指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支撑能力。

二、连奏

1.小连奏。

小连奏即为两个音的连奏,它的第一个音是和断奏法相同的,弹奏的时候手臂要自然地抬起放下,并让手腕充分地落下,同时手指也要牢牢地站立在琴键上。在弹奏第二个音的时候,手臂要带动手肘以及手腕的运动,然后再以手腕为中心轻轻带动即将要触键的第二个音,同时手腕在提起的过程中要轻轻松开第一个音。在这一过程中,弹奏者要确保手腕动作的柔和,这样弹奏出来的旋律才会如同呼吸一般的静谧怡人。由此得知,小连奏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掌握手腕的动作,在弹奏第一个音的时候手腕落下,在弹奏第二个音的时候手腕又轻提,因此教师也常常将其称之为“落—提”或是“落—滚”。此外,这种“落—提”式的弹奏方法不仅仅常常被应用到钢琴的初级教学中,我们在一些古典钢琴作品中也可以寻觅到其踪影,如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就大量运用了“落—提”的弹奏技法,从而表现出一种轻巧、优美的音乐境界。

2.三个或三个以上音的连奏。

它是建立在小连奏的基础之上的,其中的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是和小连奏的音一样的,是在“落—提”之间完成的,唯一的不同则在于中间的音的处理上。这种多音连奏法的中间音是需要借助手指的独立动作而完成的。在刚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严格明确这一音节中手指的弹奏动作,要告诫学生不应该依靠手腕或是手臂来进行发力,而是要积极借助掌关节(即第三关节)来进行弹奏,同时手指的第一关节也要积极配合第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手指“站稳”“支撑”的要求。例如,当学生在练习3、4、5指的三连音连奏时,中间第二个音是由4指完成的,但是由于4指本身的力量较弱,所以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经常借用腕部的力量来实现大音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抖手腕”的坏习惯,其无论是对平稳连线的构建,还是连奏性歌曲的表现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以确保中间音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针对这种三个或三个以上连奏音的练习,教师可以采用指法组合练习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引学生依次进行不同指的上下行连奏练习,如“1、2、3指连奏”“2、3、4指连奏”“3、4、5指连奏”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钢琴练习曲,如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25曲》《鹡鸰鸟》、约翰•汤普森的《影子舞》等。这些曲子旋律优美、形象鲜明,与上述纯粹的连奏练习法比起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他们尽快地掌握钢琴的多音连奏技法。

三、结语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7

作品分析是演奏者进行演奏的准备阶段和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使演奏者对所要演奏的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专业角度的分析。能够做到抓住音乐的特点实施自己的演奏与技能技巧的展现和对音乐作品中难点的处理,完成音乐特点的展现与表现手段的结合,以及风格和音乐特性的把握等等。作品分析,不单单指对作品的曲式分析,还包括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谱、体裁、主题、调性等方面的分析。拿到一首钢琴曲,在跟学生分析之前,我会先深入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时代背景及创作风格。请同学们体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主人公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情感。钢琴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精炼的音乐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作品中生动的描述和表现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2]。深刻体会作品背景后,怀着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感继续进行下面的作品分析。对作品有了大体的把握后,我请同学们试着弹一遍,引发其自主分析作品,鼓励学生自行分析曲式结构和调性、和声。在这里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把握整个乐曲,表现正确的音乐风格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精彩分析范例,点播自主分析

对于曲式、调性的分析,要想学生能熟练掌握,我的观点是多引导、多实例、多总结。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讲,引导教学是最易把学生带入学习境地的。多实例,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从实例中激发学生分析的悟性,慢慢提高其分析能力。学生的情感境界与情商各有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对症下药,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悟性。第一、示例要有代表性,各个角度风格的都要涉及到。民歌方面的要有,比如我常分析《蓝花花的故事》,这是流行于我国陕西北部的一首信天游,全曲利用了原始民歌音调,采用变奏曲曲式,将全曲改编为七个变奏部分。作品每部分都用了不同的钢琴语汇,表现了主人公的多个音乐形象,较为深刻的表达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价值[5]。国外作品要有。肖邦的、莫扎特的这些都是必须的,其他的诸如:德彪西的、格里格的,也要大致跟学生分析一下其代表作。各时代的各各风格的代表作都要尽量跟学生多分析一些。只有接触的多,学生再尝试自己去分析,自然就有了悟性。当然,辛苦的是老师,可受益的是我亲爱的学生们。第二、融会贯通中西方不同时代、风格以及演奏技术,有利于教学中的互相借鉴[6]。在详尽的示例之外,我会把一些风格相近的作品摆出来,让学生类比性分析。从艺术感染力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种不分国界的艺术,优秀的音乐。可以说是世界语言。钢琴音乐也不例外。在中外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很容易找到相同的东西。如《牧童短笛》的弹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海顿、奠扎特的触键法与优美流畅的旋律,《兰花花》、《谷粒飞舞》又与格里格的抒情小曲集有一脉相承之感,同属浪漫派小曲,一样的轻巧、细腻、生动、旋律优姜、形象鲜明、织体精致:《黄河》协奏曲的深刻革命性、社会性、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理想的追衷,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又使我们不由得感受到贝多芬的存在。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引领学生去领悟去自主分析。

3、严谨规范分析,提高分析能力

作品分析是一门有着完整而严谨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更是一次严谨而规范的研究过程,这不仅是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作品,更是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科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这点,我在教学中从不敢有半点马虎。我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分析错了没关系,可一定要遵守事实严谨的分析,不可乱分析。”文献7中认为分析作品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如下:

3.1必须明确指出该作品的结构类型。与同类曲式相比有何特点。并规范地画出该作品的结构图式。这是曲式与作品分析中的首要环节,是分析者对整首作品的全局把握,为进一步的细部分析奠定了基础。

3.2逐部逐段阐述各部分的主题特征,包括曲调特征与节奏特征等,以及所用的材料、织体和发展手法,并详细说明各部(或段)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析过程中最具体的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分析者对作品从整体到局部的掌握和认知能力,需要分析者作详尽和细致的分析。

3.3详细指出各部(或段)的调式调性,在进行通篇的和声分析的基础上,标明对作品有重要意义的和弦,若曲式结构自身对调式调性有特定要求的,必须详细说明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的对应关系。这是曲式与作品分析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调式调性与和声往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作品的结构布局。

3.4部分作品结构特征不明确,或具备两种或以上结构特征,存在多种可能性,则应分别阐述各种可能性的理由,并说明分析者更倾向哪一种,且阐明理由。范例详见文献7。

钢琴教学论文范文8

(一)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缺乏情感性和趣味性

钢琴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个别教学,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综观当前中小学钢琴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生搬硬套,在同一台钢琴上重复着同样的讲解,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式,未能结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采样不同的方法,个别教学演化成集体教学,从而致使很多学生难以全面学习掌握弹奏钢琴的方法。此外,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钢琴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要借助演奏来表现某种情感,使听者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和启迪。然而,当前中小学钢琴教学枯燥乏味,动作技巧性反复训练过多,忽视了钢琴曲目的意境、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掌握,趣味无穷的钢琴学习逐渐成了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表情达意的演奏成了毫无意义的弹奏,钢琴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学偏重演奏技术,忽视了学生审美教育

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钢琴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使之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人。然而,在当前中小学钢琴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技巧和技能的培养,将关注点过多地集中演奏技术上,如弹奏指法是否准确、姿势手型是否正确、音乐音准是否控制、节奏旋律是否把握等方面,缺乏对钢琴演奏作品音乐风格和音乐内涵的深刻领会,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致使学生难以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到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导致审美教育缺失,审美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发挥,难以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钢琴教学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倘若离开了审美教育,离开了对音乐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钢琴便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课也就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急于求成,违背了教学客观规律

受社会“学琴热”的影响,当前,中小学钢琴教学目的功利性倾向过于明显,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家长对钢琴考级和钢琴比赛的错误认识。钢琴考级和钢琴比赛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测学习者的钢琴学习情况和演奏水平,然而,许多教师和家长却将成其理解成了拿证书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样一来,技能训练成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奋斗目标,有的教师为了攀比炫耀,突显自己学生的水平比别人高,会盲目地鼓动学生拔高考级,跳级学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琴求成心切,盲目追求“快”,不断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钢琴应试速成班,淡忘了孩子学琴的初衷。这种为考证而学,为成绩而学的功利化教学,违背了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往往容易揠苗助长,造成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失去兴趣,以至出现半途而废,放弃钢琴学习的现象,甚至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人格发育的偏离和扭曲,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跟风,做到循序渐进。

二、提升中小学钢琴教学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灵活教学

在中小学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制定教学方案。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还是通过钢琴学习,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其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第一,掌握钢琴基本技术,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简单的乐理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夯实学生钢琴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钢琴的基本技术与基础演奏方法,初步了解钢琴和保养以及维护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培养学生的合奏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钢琴是一种独奏性较强的乐器,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培养学生的合奏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第三,注意态度情感的表达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将表现音乐、理解音乐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通过学习和演奏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并通过内化和迁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二)讲究练习方法,培养技巧

好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分手练习,确保弹奏质量。分手练习,即双手分开练习,这样往往可以加强两手的相对独立性,保持左右手能力均衡,进而确保弹奏质量。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出现错音、错拍子、错指法的情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未能认真进行分手练习,因此,加强分手练习对于钢琴学习是极为必要的。第二,抓好慢速练习,优化弹奏速度。慢速练习,即在弹奏过程中,放慢弹奏速度。俗语云“慢工出细活”,注重慢速练习,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弹奏质量,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在刚开始弹奏时,速度尽量慢一点,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再适当地提速,最后再以正常速度进行演奏。第三,把握难点练习,做到各个击破。难点练习,即将难点部分抽出来进行单独练习,再一一突破。当然,找出难点部分后,首先要分析该难点存在的原因,如弹奏动作是否协调、手指触键是否准确,手指力度是否掌握、音位跨度是否过大等,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方法,直到难点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三)重视审美教育,以美育人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操,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第一,要挖掘钢琴曲目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钢琴曲目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心灵得到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审美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刘敦南先生的《山林的春天》,钢琴上下起伏的音流,易使学生联想到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进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第二,要引导组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生爱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中小学生初级钢琴教材选用的练习曲目,大部分与学生生活有关,有些曲目甚至耳熟能详,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歌词,或为乐曲配编动作,或根据乐曲内容将其改编故事,这样既能感染和带动学生的音乐表现情绪,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比如,教授《草原上的故事》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乐曲表达的内容,引子、各个乐段以及尾声的不同情绪,发挥想象力自编一个小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四)遵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