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钢琴音乐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钢琴音乐教学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传播学;中国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

西方钢琴音乐教育理念长期在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西方钢琴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比较完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民族化教学观念的淡漠。而传播学作为新闻学的分支学科,理应担负起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的重任。因此如何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民族化传播环境,如何借用民族符号、传播主体来推动高校钢琴民族音乐的振兴应成为相关部门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传播学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中的作用

上世纪30年代在新闻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传播学这一分支学科,传播学是一种在社会中进行信息沟通的科学,传播学的信息交流是以“人”作为主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完成传播。传播学中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内容,而传播的信息则需要经过加工与转化才能实现。传播学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教学与学习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当前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民族化,仅仅是作为概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如何将民族化的内容融入到钢琴音乐创作中?许多教师对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理解并不到位,认为就是用钢琴来演奏民族音乐就是民族化,这就容易让民族化的钢琴音乐教学误入歧途。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真正含义是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民族元素的钢琴音乐作品。而传播学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中的作用是通过创设民族化的传播环境,利用民族符号、传播主体等来传播本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作品。只有传播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钢琴作品,培养更多的民族钢琴演奏人才,才能推动中国民族钢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的现状

中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民族化发展,必须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教学环境。环境不仅能影响人,而且能够造就人。因此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民族化钢琴音乐的传播,对最终钢琴音乐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当前中国高校钢琴音乐的教学基本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非常完善的西方钢琴理论为主,但西方钢琴教学中程式化的教学内容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同一类型的“演奏机器”,从而会失去其本身的个人特色。而民族钢琴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元素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高雅的音乐情操。因此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化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西方传教士的传乐,进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但到了20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钢琴教育活动才真正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高校钢琴音乐的影响也逐渐加深。中西方的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人文交流,同时也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的排挤,导致高校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停滞不前。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西方钢琴音乐和东欧国家的钢琴曲已经使用多年,教育者也形成了以欧美为主体的钢琴教学观念。但近些年来我国众多钢琴作曲家也在不断的开拓与创新,80年代开始,钢琴音乐创作开始真正繁荣。中国风格从此摆脱了以往的单一模式,变得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创作出《喀什噶尔舞曲》《快乐的?嗦》《春江花月夜》《蝶恋花》《多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其中陈怡创作的钢琴作品《多耶》,无论是作品的标题还是音乐的内容都融合了侗族合唱“呀多耶”的因素,作曲家将无调式音乐与民族乐曲进行融合,在民歌部分采用多声部对唱的织体表现形式,以侗族民间舞蹈为主要创作灵感,整体音乐表达还具有“世界音乐”的特征,可谓是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精品之作。随着朗朗、李云迪等中国钢琴家在世界比赛中屡次获奖,尤其是李云迪在各类比赛中使用《彩云追月》等古曲作品进行弹奏,这系列的传播使得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开始逐渐关注起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各个高校也开始以《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中国50首钢琴名曲》《中国百年钢琴独奏作品》等教材作为钢琴教学的主要教材。我国举办的CCTV钢琴小提琴等大赛,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比赛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中国钢琴演奏家弹奏民族乐曲、作曲家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大学钢琴教学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对教学思想创新,才能形成民族化的钢琴音乐教学氛围,才能不断推动与传播高校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教学。

三、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传播民族音乐符号

民族音乐符号属于无形的物质传播,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交流。民族音乐传播通过流动的声音,是一种听觉语言的传播。而我国民族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表现形式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人的情感是从心生发出来的,是通过声音传达进行情感表现的。声音的传播要与“和”这一标准相符,才能被叫做音乐。“和”应该作为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也是乐曲“美”所传达的主要内容。所以从钢琴作品的表达方面来看,乐曲创作应该是由内到外的一种活动,乐曲的流动与情感也息息相关。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可以将《喀什噶尔舞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喀什噶尔舞曲》是以新疆舞蹈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钢琴作品,钢琴曲中加入了新疆的伴奏舞曲音乐形式,音乐的整体旋律动感欢快,如同维吾尔族少女在花丛中的载歌载舞。或者还可以在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中讲授《空谷回音》这首作品,《空谷回音》以藏族地区的山谷回音作为主要的钢琴创作灵感。《空谷回音》中广泛应用钢琴踏板延音来突出空荡山谷中的回音效果力度,整体弹奏音色较为空灵寂静。这些民族性的音乐符号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歌舞,能够与西洋钢琴曲进行有机结合,激发钢琴作曲家无穷的音乐灵感。因此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推动这些民族符号的传播,能帮助学生建立传统的音乐表达理念,从而促进我国钢琴的民族化发展。

四、加强传播主体对高校钢琴音乐民族化教学的引导

在各种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传播主体承担着主要的传播责任。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主体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微博、QQ、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开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主要作用。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发送之前,会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美化,然后再将最终的传播内容传播给受众。因此高校钢琴音乐的教学,需要传播主体对信息受众进行引导。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一直受到西方钢琴体系的主导,一方面原因是我国钢琴音乐教育者的自主性选择。大多数教师在钢琴音乐教材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西方经典的钢琴教育课本,而相关部门又没有一定的限制与引导,这就使得民族钢琴音乐逐渐衰落。只有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宣传,才能推动民族音乐内容在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高校教师、民族钢琴作品创作人、民族钢琴演奏家等相关人物,都属于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和传播者。这些群体肩负着传播民族钢琴音乐的重任,特别是与学生联系较为紧密的高校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推动民族钢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传播主体的审美品位,会对学生钢琴音乐的学习和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在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钢琴作曲家也会在创作内容、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的选择方面进行创新,以迎合现代钢琴演奏的发展需要。高校教师应在高校钢 琴音乐教学中,融入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器乐等多种民族文化。还可以在钢琴音乐教学中解读民族钢琴作品,对其中的创作背景、内容借鉴、乐曲创作原理等进行分析,来推动民族钢琴作品的传播。同时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民族化表达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加入与时展相匹配的元素。因此传播主体对民族化钢琴音乐的传播与引导,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五、提高传播客体的钢琴音乐民族文化修养

传播客体作为民族化钢琴音乐信息接受的一方,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特指学生,学生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对钢琴音乐的民族化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常说:“高山需能碰上流水,才能完成信息的传播活动。”这表明信息的传播需要听众的支持,脱离听众的钢琴音乐作品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而听众只有具备较高的民族文化修养,才能领会民族钢琴音乐内容的深沉与含蓄,从而感受民族钢琴音乐风格的清丽与高雅。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受众为学生,学生是通过对所学钢琴音乐作品的吸收,来完成自身技能与人格的塑造。当前学校仍旧采用“讲授式”的钢琴音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缺点在于信息的单向传播。教师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主体,这使得民族化钢琴音乐传播的范围较窄,传播效果也非常差。因此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古典文化教育,只有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能力,才能完成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双向传播。学生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到民族音乐钢琴作品的探讨中。例如: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对《多耶》钢琴曲中侗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形式进行研究。只有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有着较深理解,才能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从而促进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传播客体是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只有提高传播客体的民族文化修养,才能推动我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六、推动钢琴音乐民族化教学的社会传播

钢琴音乐民族化教学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大众参与到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中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各界社会成员在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的推手作用。政府或社会企业可以为钢琴演奏者提供演出机会,通过举办钢琴音乐节等艺术活动,来推动民族钢琴音乐在社会中的传播。但当前我国民族钢琴音乐教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在民族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民族钢琴音乐的社会传播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首先要对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的大纲进行确立。只有在民族钢琴作品弹奏中建立技法与指法标准,才能摆脱西方钢琴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促进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社会传播。而且社会成员在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是民族钢琴音乐的传播者。当前大多数城市成立有专业的民族钢琴音乐社团,这些社团与其他的音乐部门有着广泛联系,特别是在高校的民族钢琴音乐比赛活动中,社团中的专业人员可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社团中的成员应该经常演奏《喜丰年》《松花江上》《蝶恋花》等民族钢琴音乐,不定时地举办民族钢琴作品宣传活动,这些举动都可以推动民族钢琴音乐在社会上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晶.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化元素教学研究———以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5(19):249.

[2]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3):98.

[3]石翠花.“中国钢琴学派”振兴之路———我国普通高校钢琴教育民族化现状及对策研[J].音乐创作,2014(6):128.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2

赣南采茶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思路包括: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等。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钢琴音乐教学;促进作用

在我国丰富的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采茶戏”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表现样式。在我国“同源异流”的采茶戏谱系中广泛地存在着诸如江西“赣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类型,这些采茶戏尽管呈献给受众的是不同风格、不同歌唱方式和表演方式下的审美享受,但是本质上都是中华茶文化价值的表达。在这其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南一枝花”的赣南采茶戏最富有艺术魅力。赣南采茶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

1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

赣南采茶戏最早发源于我国江西省安远县的九龙山地区。它最初的艺术基础是九龙山地区的“九龙茶灯”,所以在民间赣南一带的采茶戏也被称为“茶篮戏”或“灯子戏”。作为一种结合了采茶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这样几点:

1.1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

赣南采茶戏中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正丑”和“反丑”两种丑角,其中的正丑主要展现的是采茶劳动中有关的青壮年劳动力等,这种以“丑角”为主要审美导向的艺术形式,在深层次上因循着歌颂采茶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只不过是通过“三角成剧,小丑当家”这种相对诙谐、插科打诨和滑稽可爱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实际上,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主要表达群体中,“客家人”是一个核心的骨干群体,客家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勤恳劳作、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构成了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精神品格。我们从赣南采茶戏的“三绝”(即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身上都可以将客家人身上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洞察出来,在劳作中显示出来的那种积极的审美态度、苦中作乐的实践精神和平民主义导向的农业文化审美都贯彻其中。

1.2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

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节奏上浓缩和融合了诸如“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这样的“三腔一调”,本身就是一个风格包容、以生活体验为导向的开放式表演艺术。在这样的“三腔一调”的曲牌体系中,“茶腔”是一种最核心、最常用的曲牌,这种曲牌唱法经常以“Re———La”音调为主阶,在客家方言介入后呈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田园上种植和采收茶叶的美感想象。而灯腔类的曲牌则经常辅以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喜庆欢快、积极向上、动感十足的艺术氛围。“路腔”是“三腔一调”中最具有诙谐色彩和插科打诨色彩的腔调,常用商调、宫调作为表达方式。杂调则是一种典型的属于赣南采茶戏、采茶歌、采茶曲的专有民歌小调,成为一种附加的艺术点缀。

1.3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

对于赣南采茶戏来讲,其舞蹈动作构成了其舞台效果的一个核心内容。不同于一般的采茶曲、采茶歌注重声乐表达的淬炼这种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具有典型的动感和个性特点,学术界将其归纳为“动感三绝”——即扇子花、矮子步和单水袖。这动感三绝的系列动作组合将劳动人民采茶过程中的走步、采茶、放筐、半蹲、挪步、擦汗、扇风等劳动细节,相对原生态地将茶民采茶、制茶的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艺术形式简要地表现了出来,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觉、直观和动感的展现方式。

2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

作为我国古代茶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有机地将采茶曲、采茶歌和采茶动作等结合了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生活化的、原生态的乡土艺术气息和审美的对象。对于钢琴音乐教学这种相对高雅的艺术实践来讲,积极地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民俗音乐、茶艺、茶道乃至采茶戏中去进行艺术采风,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步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构建和创新“生活化课堂”这种教育模式,开发出了诸如“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尝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措施,为我们反思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创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认为,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作为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浓缩和代表了我国古代采茶艺术、茶乐艺术、民俗艺术和乡土戏剧艺术,并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对于创新当前过于注重课堂化的钢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2.1审美价值上: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

钢琴的演奏和乐曲的创作一样,都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行为,本质上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审美价值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乡俗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身上承载着乡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多种审美价值,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包括“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清柔、和谐、圆通、渐变、中庸、定格、定性、虚拟、线性、自然、辩证”在内的审美价值系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审美引导和启发,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悟和悟性,从而转化为有效的钢琴习练过程。

2.2教学模式上: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应当指出,在钢琴教学中得到贯彻的“生活化的教学”是一个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的过程。这些复合型的创新汇聚成一点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我们基于课堂式、理论图谱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趣。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诸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创新式教学”等理念,这些理念内在地都具有同一个逻辑,就是通过从具体的、鲜活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一些资源上入手对学生们开展教学。而赣南采茶戏本身的生活导向的旋律、舞蹈动作、腔调表达方式等为我们的钢琴“隐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2.3学习灵感上: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

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以教材知识为导向”、“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思维和对钢琴艺术的自觉性被压抑在繁琐、枯燥的教科书体系中,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违背了艺术教学讲究的灵感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互动式教育等理念,也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民俗性和乡土性、原生态性浓厚的艺术形式,将它合理地引入到钢琴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原生态文化气息的熏陶,增强其艺术感召力。

3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几个思路

实际上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涉及到的是一个在生活化的音乐导向中探索“艺术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本着这样几个思路展开:

3.1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

生活化音乐教育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灵感的共鸣,达到我国传统茶文化和茶艺提倡的那种“天人合一”、“人乐合一”的境界。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在钢琴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演奏不同的赣南采茶戏曲调,让学生在这种实际的分组表演和分组竞赛中体会出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的魅力。

3.2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钢琴音乐教学基于学科分工和班级授课等限制,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习钢琴的学生和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互不干扰、互不联系的一种方式。赣南采茶戏这种复合型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艺术的“集大成者”之表达。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熏陶学生们对于钢琴艺术魅力的特殊体验,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围绕着“艺术融合”的思路在钢琴习练者和打击乐器习练者、唢呐习练者等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式教学”,可以让他们共同分工演奏赣南采茶戏中的名曲经典剧目,实现一种更广泛的艺术锻炼。

3.3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生活实践的细节和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谓的艺术采风就是这个道理。对此,我们应当号召我们的钢琴习练者学生们多观看赣南采茶戏,甚至可以到现场去感悟这种艺术的魅力,到农场的采茶现场去创作或者是习练钢琴曲目,当然也可以邀请采茶戏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学生们授课,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中达到一种学生技能和感悟的升华。

作者:杜晶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卢致苑,曾荣.一朵艳丽的山茶花———赣南采茶戏之艺术特色[J].中国戏剧,2012(8):48-49.

[2]闫浩.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J].福建茶叶,2016(1):219-220.

[3]唐龙.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福建茶叶,2016(3):372-373.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钢琴音乐教学;表演艺术;困境;解决措施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增长,在新课程安排方面也更加的贴近于社会现状,课程也更加的多元化,专业也更加的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加的重视,艺术课程也越来越多,钢琴音乐教学也是其课程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但是目前钢琴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得教学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针对钢琴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目前钢琴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学生的艺术基础比较差

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己喜欢,有些学生则是因为课程安排,真正发自内心去热爱的很少,学生的学习都成了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只是教师对其进行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对钢琴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来。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表现的比较差,学生自身的兴趣提不起来,在学习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吃力,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就会觉得音乐学习很难,对于钢琴音乐学习就成了任务式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安排,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因为喜欢而去学习。因此,就导致大多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始厌学,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其审美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二)大多数学校对于其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但是其对音乐教学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老旧,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单一的,基本上都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的接受。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学生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演奏表演,是否能够准确弹奏,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导致大多数学生演奏出来的音乐只是单纯的曲子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让人去品味的感情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及适应当代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接受。

二、对钢琴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创新适合当前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不断发展改革,对于现在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从课程安排上就了很大的不同,更加的注重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注重点基本都在学生是否会弹奏,是否能弹奏上面,并没有根据现在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进行教学。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地总结经验,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爱好。在授课过程中多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让学生多观察,多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品鉴能力,让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又更深一层的了解。使得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简单的学会演奏而已,还要能够鉴赏音乐,了解作品的情感变化。

(二)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严格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学生的基本功的不同,因材施教,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实践中不断地纠正规范学生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学结经验,根据当代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得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进行钢琴音乐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根据本文所述,钢琴音乐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目前钢琴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创新适合当下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像优秀的前辈学结经验,使得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自我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使得其爱上音乐学习,钢琴音乐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小庚.钢琴音乐教学表演艺术的问题和策略[J].戏剧之家,2016,(04).

[2]陈静.钢琴音乐教学表演艺术当中的问题及策略[J].艺术教育,2014,(12).

[3]申华.谈钢琴音乐教学表演艺术的问题和策略[J].黄河之声,2014,(08).

[4]王敏.刍议儿童钢琴兴趣的培养[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5]耿蕾.论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问题(上)——乐感匮乏的原因分析[J].黄河之声,2015,(12).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大单元;中国钢琴作品;欣赏教学

一、大单元的概念

大单元是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单元与单元之间彼此关联,形成更大范围的“大单元”。主体单元教学于20世纪初进入我国,单元教学日渐丰富。目前大单元教学研究进入蓬勃时期,但在音乐学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长期以来教学碎片化、浅层教学、音乐学科边缘化等传统教学问题亟待回归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本。音乐大单元教学研究基于音乐课程标准导向,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开展连贯性程式教学,来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综合理解和融合创生的一种新教学样态。同时解决“人文单元”带来的意涵宽泛、经验断层等问题,让核心素养落地,逐步形成关联单元、有序组合、梯度上升的教学架构,促进音乐课堂的良性发展。

二、钢琴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音乐学科一线教师,结合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观察和老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钢琴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的内容,多以补充学习的方式授课,给予的课时比较少,教学方式较单一。也有很多老师反映到对于这类作品学生感觉比较陌生,一方面,是教材选择的钢琴作品时代性较强;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多是组曲作品,或者民歌改编曲等,需要对其在创作背景和音乐原型上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对教师的备课和作品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造成很多音乐教师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能帮助学生听懂音乐,了解到作品。教学能力上支撑不够,教学方法上动力不足。另外,钢琴拥有目前最大的琴童群体,以苏州市为例,在2012年江苏省音协考级中,小学生比重占到了80%。小学生学习钢琴的数量还在逐年递增。而教材中如《牧童短笛》《小步舞曲》《郊外去》《小星星变奏曲》等中外钢琴音乐作品都是很多琴童必弹必学的作品。在教学中,其实是能激发学生很多主动性和代入感的。重视对钢琴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钢琴这门艺术的热爱和喜欢,也激励学生对不同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绚烂的艺术成就的欣赏和赞叹。

三、欣赏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一件和声乐器,相比其他旋律乐器,有更加紧密的内在逻辑。钢琴十二平均律的音律属性,使得其在转调、复调、和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涅高兹(HeinrichGustavovichNeuhaus)曾说过:“从简单的芦笛上吹出的旋律到篇幅巨大的交响、歌剧作品,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一架钢琴,无须和任何其他乐器合作,就可以容纳最广阔的音乐和精神世界。同时,说钢琴是理想的和声乐器不仅仅是因为钢琴本身的和声塑造,还因为它重要的包容性,它可以同人声或者其他各种乐器,包括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结合使用,在既不失掉其自身个性的同时又能与各钟乐器和谐搭配,创造出自然的音响组合。虽然手风琴、吉他等也是和声乐器,但是在音色、音域等方面是远远不及钢琴的。钢琴音色丰富立体,多变的音乐色彩给了儿童丰富的听觉感受,足以激发他们敏锐的想象力,触发更为多元的联觉。它在内容表现上可以从横向、纵向、平行、反向多角度创造音乐色彩,会存在多个基音与无数个泛音的混合,所以在钢琴音乐欣赏中,不仅仅是对学生良好音乐听觉的素质培养和技巧的训练,同时丰富的色彩变化也激发了学生在内心上的感受体会。

四、大单元视域下钢琴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地提升音乐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设计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分布较为零散,横向联系不足,纵向联系不深。大单元对教材单元板块重新归纳,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模块发展,推动单元作品的关联、核心素养的提升、学习深度的挖掘。

(一)联系单元内容,塑造音感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以往的备课备教材不一样。在大单元概念下,不同单元不同内容的材料需要进行更精准的序列关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朋友doremi》、歌曲《音乐是好朋友》、《七个小兄弟》、《doremi》、钢琴作品《G大调小步舞曲》,这几首作品,都是帮助学生建立音感的材料。《G大调小步舞曲》这首钢琴音乐作品是德国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一首复调作品,音乐旋律优美流动,音乐主题多次出现,通过音阶及音程级进、跳进多种组合,G主音多次回旋出现。单元目标是想要学生通过这些作品认识音乐的7个音符,同时建立音高的概念。那么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教学可以放在歌曲《七个小兄弟》认识7个音符之后,单独作为G这个音清晰概念的补充。通过找一找音乐当中的G,学生感受G大调的和声,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亲自演绎钢琴曲,唱一唱音乐的主题,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清晰、有目的地设计学习顺序,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单元作品中逐步、有序地形成调式音阶音高感。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钢琴作品《青蛙合唱队》,这是一首汤普森创作的简短作品,作品以音阶进行,通过高低八度的对比,感受钢琴不同音区的变化。同时,这首作品是一首三拍子的作品,可以和本单元的《萤火虫》歌曲结合起来,将《青蛙合唱队》作为前奏,或者顽固伴奏、二声部等,组合歌曲形式。将同一单元有相同音乐要素的作品联系起来,让钢琴作品能够更加自然地加入孩子们的歌声中,让钢琴作品更加鲜活和立体起来。

(二)梯度目标递进,培养乐感

在目前的钢琴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对进度的把握不是很清晰,高、中、低年级段学生音乐素养规划不明确,对不同年级段的钢琴音乐作品应该可以有递进的达成意识。如在苏少版教材中,有三首丁善德先生的钢琴音乐作品,分别是一年级上册《跳绳》、三年级下册《郊外去》、四年级下册《晓风之舞》。其中《郊外去》和《跳绳》选自创作于1953年的《快乐的节日》组曲,《晓风之舞》选自创作于1945年的《春之旅》组曲。同一作曲家同一首作品在不同年级段出现,从低年级钢琴作品的欣赏到中年级段,在教学目标上就一定会有所区别。从作品分析上可以看出,《跳绳》是一首ABA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有很强的趣味性。作者用交替变化的拍子来体现跳绳各种姿态的变化,不仅表现了跳绳时的心情愉悦,而且还跳出了很多的花样和形态。《郊外去》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风格简朴明朗,节奏对比鲜明强烈。主题旋律由若干个小的乐汇构成乐句。通过不同乐段旋律对比,突出儿童在郊游中欢呼雀跃、快乐顽皮的艺术形象。而到四年级下册的《晓风之舞》,是一首复三部曲式,节奏上明快、热闹,有很强的舞蹈感。采用五声音阶调式写成,有很强的民族风味。那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的特点,结合作品完成三维教学目标梯度递进的达成。如表1: 通过表格呈现的梯度目标可以看到,目标设定上一年级的《跳绳》知识点比较简单,对跳音有所了解,能感受到音符跳跃表现出来的活泼的音乐情绪就可以了。那么到三年级学生需要有更敏锐的听音的能力,在《郊外去》作品中,学生就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对音乐的乐段有区分,能够为音乐划分段落。四年级的目标则需要在作品中听辨出不同的音乐主题,并且拓展组曲的其他内容,形成整体的音乐作品形象的概念。

(三)统筹单元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音乐活动行为能力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音乐学习活动能促进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欣赏钢琴音乐作品,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逐步根据年龄段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共鸣、强化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理想。如表2,从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三类音乐活动中,探索单元作品中活动的联系和侧重点,从单元整体架构出发设计活动,并通过可观测的具体表现,达成促进音乐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为例,本单元共有两首歌曲,一首钢琴欣赏作品。单元主题以牧童为主题,通过欣赏音乐、演唱歌曲了解草原、牧民的生活特点,感受不同民俗生活的情趣。在《牧童之歌》中,学生可以由音乐活动获得牧童是怎样的形态、心情等经验,可以通过模仿牧童放牧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那么再学《牧童短笛》就能在已有的音乐经验中探索作品。钢琴中牧童悠闲、快乐的音乐形象能够很快地联系起来,从而探索钢琴音乐中是怎样的音乐要素在表现这些形象。如作品A段中速度较缓,在高低声部的呼应中,乐句交替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直接将牧童的动作编创到这首钢琴作品中,聆听出同样是2拍子的作品,同样是牧童主题形象,但是音乐感受上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以单元作为一个连贯的音乐活动体验,促进了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探索,打破以单个作品为单位的局限性,打通学习深度,在单元活动中收获更关联的知识网络。

五、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5

在钢琴音乐史课程中,以往惯用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思维。在新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下,要求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变灌输为启发,令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本论文根据钢琴音乐史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地把启发式教学运用到钢琴音乐史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钢琴音乐史;运用

钢琴家特丽莎•卡莱罗说:“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都应该对音乐史深知通晓,这是极其有必要和有价值的。”①对高校表演专业学生来说,钢琴音乐史是对钢琴技能课的重要辅助和延伸。但传统的以书本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只能对知识产生过场式的肤浅认识,而难以实现“对音乐史深知通晓”的目的,更无法作为课程互补应用到技能课上。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求知者。

一、透过现象探寻原因,培养研究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在钢琴音乐史课上的运用可以首先从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原因入手,逐步开发其研究性思维。在教学思路上,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物或现象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深入探究表象下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比如,给学生播放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狂想曲》(Op.79-2)的录音,先引导他们从听觉上直观地感受这部作品具有明亮和暗淡、热情和悲伤两种不同情绪在音乐中快速转换。随后向学生展示乐谱,乐曲一开头勃拉姆斯标记了“热情但不要过分地快”(Moltopassionate,manontroppoallegro)的演奏提示,暗示了作品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绪。通过看、听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3个关键词:情绪化、矛盾和克制。根据启发式教学理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这些音乐特点所产生的原因:首先从家庭因素看,勃拉姆斯在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父母结合时年龄悬殊为将来的争吵不休埋下伏笔,他的父亲沾有赌博的陋习,矛盾重重的家庭成为勃拉姆斯长大后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勃拉姆斯本人一向处事优柔寡断,经常处于矛盾和多变之中,他的音乐创作就经常徘徊在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间,他还曾为他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命名为“悲剧序曲”、“悲壮序曲”还是“葬礼序曲”而犹豫不定。②而勃拉姆斯的隐忍性格在他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的感情中可见一斑,勃拉姆斯在20岁时就对师母克拉拉一见钟情,他用一生的隐忍和克制来维护内心的这份珍贵情感,终生未婚,这个事件不仅对他的人生,而且对他音乐创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是他的音乐作品中总是充满着汹涌澎湃的激情却最终被理智所控的主要原因。再举另一个例子,古典音乐大师海顿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漫长的阶段,期间创作风格发生了几次明显的转变,在1776年至1788年的时间里,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就出现了两个明显变化:第一,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因素增多了。第二,奏鸣曲中主题的情绪对比更明显了。除了通过对作品实例的聆听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现象,还应更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探究风格转变的原因。在1781年前后,海顿结识了莫扎特,两人一见如故,海顿受到了莫扎特歌唱性旋律的感染和影响,在这个阶段的写作中特别喜欢在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上做文章,经常用歌唱性的行板乐章开头,比如第42、48、51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莫扎特对海顿创作上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主题的对比上,海顿的早期奏鸣曲通常主题之间对比变化不大,而在后期,通过研究和学习莫扎特奏鸣曲中主题鲜明对比的手法,海顿在自己的奏鸣曲创作中也让两个主题的情绪对比明显加大了。

二、注重知识条理性,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精神,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本身,还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获得自觉掌握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而体现自学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把海量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归纳,最终整理为相对精简的、条理性强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分析洛可可风格作曲家库普兰对钢琴音乐史的贡献时,可以概括性提炼总结为以下3点:1)库普兰的作品中旋律从不分主次的几条旋律线纠结在一起,逐渐转变为以一条旋律线为主其他作为陪衬,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主调风格,是主调音乐的先声;2)库普兰的每一首组曲都有标题,且标题与音乐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机械钟》等),这种做法对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具有一定影响;3)库普兰是法国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风格讲究把握分寸,追求细腻精致的音响色彩,这些特征都被后来的法国作曲家所继承,而逐渐形成法国音乐学派。通过类似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作品特征和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角度来思考作曲家在音乐史中的贡献和意义,举一反三地把这种思路运用到分析另一位伟大作曲家巴赫对音乐史的贡献:1)巴赫的作品以高超的复调对位手法著称,在巴赫的手中复调音乐达到高度成熟,他还最终完善了赋格这种最为复杂严谨的曲体;2)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次用实在的作品诠释了24种平均律中的调性;3)巴赫的音乐对后来每一位西方作曲家都影响甚大,不少作曲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编巴赫的作品:比如莫扎特就曾改编了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并把它们写成弦乐组曲;李斯特、勃拉姆斯、布索尼等把巴赫的管风琴曲和其它器乐作品改编为钢琴曲。引导学生用条理鲜明、逻辑清晰的概括总结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是启发式教学在音乐史课程上运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钢琴音乐史是一门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课程,启发学生建立相对孤立和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引导他们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加深知识的记忆和融会贯通。众所周知,音乐史的讲解思路通常是以作曲家为单位的,作曲家看似是独立的个体,而实际上纵观整部钢琴音乐史就像一张用绳索编织的大网,每位作曲家都是其中的一个绳结,缺少了任何一个结这张网都是不完整的。作曲家之间天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继承发展关系和对比关系。在前面的论述中已讲到古典时期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这里不再详述。可以借古典奏鸣曲这种体裁的发展轨迹来分析几代作曲家的继承发展关系。提起古典奏鸣曲,不少钢琴专业的学生会立即将它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3位古典音乐大师联系起来,其实这种体裁只是在3人手中走向成熟,回望它的发展历程,还涉及到前辈的几位作曲家:与巴赫同时期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创作了500余首古钢琴奏鸣曲,虽然只是单乐章二部曲式,但已经具备了古典奏鸣曲式的某些特征,形成了对比性的主部与副部及调性布局,在第二部分中也形成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初步轮廓,这些作品预示着古典奏鸣曲形式;处于巴洛克和古典衔接时期的C.P.E.巴赫创作的羽管键琴奏鸣曲则最终确定了古典奏鸣曲3个乐章的基本形式,并从单主题发展成复主题。每种音乐形式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一两个人的成果,而是在几代人的手中萌芽、发展直至成熟的。同时也揭示了作曲家之间广泛存在的继承发展关系。除了影响关系和继承关系,对比关系是作曲家之间存在的更为广泛的联系。作曲家的伟大在于他的独特性,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更清晰地认识每位作曲家的鲜明性格和艺术偏好。以浪漫时期的门德尔松、肖邦和李斯特3位作曲家为例来作对比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偏好抒情性,略带点柔弱气质,比如门德尔松和肖邦;另一类是激情派,音乐热情洋溢,比如李斯特。从这个角度来说肖邦和门德尔松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通过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不难看出两人的抒情性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从音乐气质来看,由于门德尔松生活富裕无忧,使他形成一种开朗、光明的价值观,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满贵族式的典雅;而肖邦的音乐则偏忧郁,更多愁善感。从音乐内容来看,门德尔松喜爱在音乐中展示美丽的风景,以描绘性居多;而肖邦的音乐则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切表白,情感内容占主导地位。肖邦和李斯特这对挚友在音乐创作上更是风格迥异:从性格上来看,李斯特外向张扬,爱表现自我;但肖邦比较内向,更喜欢安静地独处,两种鲜明的性格在他们各自的音乐中表露无遗。“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是专门献给钢琴的,他创作的音乐织体和布局完全以这件乐器的特性出发;但“炫技大师”李斯特更倾向于用交响乐的思维来创作钢琴音乐,注重华丽的、震撼人心的现场效果。从两人的练习曲看,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充满了八度的快速跑动以及各种超难度的大跳技巧,注重声响效果多于情感表达;而肖邦的练习曲不仅拥有华丽的技巧,还表现了丰富的情绪和细腻的音色层次,蕴涵着深刻的情感内容。

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教条式的,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的模式和途径。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都应始终牢记以激发学生自我认知欲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提问、思考、归纳等多种方式,令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被激活状态。结合钢琴音乐史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笔者阐述了在课程实践中获得一定效果的几种思路,应该不断有更多有价值的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路和手段被运用到这门课程中。

作者:王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注释: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6

钢琴音乐最早源于西方,而今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的钢琴教育也一直呈蓬勃之势迅猛发展,钢琴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钢琴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教学,其触及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根本核心之处。本文首先论述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在建构中所陷入的误区,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建构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触角傲立于传统文化之林。然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昔日辉煌的茶文化在时间之风的呼啸中,被渐吹渐远。而钢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将日渐没落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对茶文化的弘扬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钢琴音乐教育的文化结构。

1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

1.1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灵魂,而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具有极大的爆发力。每一首钢琴乐曲在创作之初就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状况。我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主要以茶文化为主题,通过钢琴这一媒介,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集大成于一体,形成了现今兼容并包、含蓄内敛的文化,其人文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相结合,而其人文属性也在循序渐进中被演绎出来。

1.2传承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千年文化历史积淀,是茶事活动灿烂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而未衰。而钢琴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传播介质”的作用,音乐艺术通过动听美妙的钢琴演奏而得以表现,为人所熟悉。茶文化钢琴音乐则是以钢琴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来传递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中的基本要义、精神实质以及文化精髓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受众者一旦接受了这种文化艺术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重任,以演奏的方式向家人、朋友以及公众阐释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因而,钢琴成为了茶文化音乐的传承工具,而茶文化也在无形中被认可和传播。

1.3艺术性

“音乐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节奏韵律、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都是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包孕的文化艺术特色也异常鲜明,尤其是清丽自然的茶乐所传达出的艺术情感更是厚重而深远。而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则是将茶文化的艺术性融合到钢琴音乐中,传统古朴的茶文化艺术被寄寓到现代艺术中,茶文化的人文之美在钢琴的动情演绎中被倾诉的淋漓尽致。茶文化的本体在一串串音乐符号中被具体形象化,其情感思想也逐渐为人所知,而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也收获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情趣,从而加深了其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并塑造了其钢琴音乐艺术品位,提升了其钢琴艺术的创造能力。

2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的误区

2.1茶文化内涵的缺失

茶文化是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萌发而来的,其浓缩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积淀了文化思想内涵,囊括了哲学道德体系,阐释了为人处世准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是,茶文化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一方面,钢琴音乐教师在演奏茶乐时,所选用的曲目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文化意蕴,甚至湮没了茶文化的人文气息。由于钢琴教师自身茶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茶文化乐曲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演奏失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形象被掩盖,也进一步削弱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属性。

2.2课程教学脱离实际

茶文化钢琴音乐是我国茶文化语言形式的一种,其作为一张新面孔第一次引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实际不相符合。就教学方法来看,钢琴作为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中所沿用的教学方式也大都来自于西方,而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西方钢琴音乐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我国茶文化的艺术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因此,传统茶文化音乐教学在钢琴课堂中显得“不伦不类”。就教学内容而言,茶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部分茶文化音乐中的曲调与韵律取自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在无形中打上了地方色彩的烙印。但是,教师对此并未事先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也只是将其一带而过,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导致茶文化钢琴音乐特色的光芒被蒙蔽。

2.3考核评价体系功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从贵族的神坛中走出来,步入了平民文化教育的生活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钢琴音乐教育的浪潮。然而,随着钢琴音乐教育的普及,其却因考核评价体系而沾染了世俗气,变得愈发功利化,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也无法从此泥潭中走出来。大多数人接受钢琴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熏陶,其学习茶文化钢琴音乐也是通过“考级”增加日后升学考试的竞争优势。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被埋葬,“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钢琴音乐教育成了高考加分利器,而不再是高雅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物质化的社会里,茶文化钢琴音乐艺术因畸形的考核评级体系沦落为大学的“敲门砖”。

3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构建之路

3.1深入移植茶文化内涵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一言一行均难以蔽之。因此,茶文化钢琴音乐应该以茶文化内涵的表达为主,通过钢琴课程探究隐含其中的茶文化内涵。钢琴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茶文化音乐为着手点,深入探究茶文化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其次,教师也应该主动积极地与茶文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探讨,尤其是在茶歌茶戏茶乐这些方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茶文化音乐的感知度。再者,在茶文化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使其在润物无声的动人旋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异样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由于钢琴音乐教育日趋功利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在盲目考级中被忽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文化素质,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认知也陷入了狭隘视角之中。因此,重新塑造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了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所以,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修炼,以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切入点,以茶文化音乐的演奏为中心,逐步培养其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精神。同时,也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鉴赏水平。从聆听、欣赏与评价以及感触等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训练,最终促进其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3.3构建多元化钢琴课程体系

茶文化音乐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犹如一阵清风吹皱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茶文化音乐作为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手法,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难以言说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手段单调死板,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内容沉寂枯燥。因此,多元化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体系亟待建立,以促进其音乐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借鉴西方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发挥,以促进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方式的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特点,在掌握了茶文化音乐的精髓实质后,对其内容进行推陈出新式地简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文化音乐的民族特色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中特色元素的理解。

3.4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

高考制度改革后,钢琴音乐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则成了牺牲品。为了增加高考砝码,很多人从幼儿时期便进行钢琴音乐教育,童年的玩乐时间里充斥着无止境的钢琴课程以及不曾间断的考级,因而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真正欲望被消耗殆尽,更遑论茶文化钢琴音乐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了。因此,以钢琴音乐教育进行茶文化传承时,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从其自身本体意识出发,而不是使其在被动中痛苦地感知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在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将演奏与讲解相结合,使其在演奏中领悟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美妙,使其在讲解中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整体框架结构。

总之,茶文化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相对一种精深的传统艺术,其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地探索才能真正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艺术价值演绎到极致。

作者:杨雅茗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红.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J].美与时代(下).2010(11):69-70.

[2]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季刊).2012(3):217-218.

[3]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技版).2013(3):137-138.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7

钢琴音乐最早源于西方,而今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的钢琴教育也一直呈蓬勃之势迅猛发展,钢琴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钢琴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教学,其触及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根本核心之处。本文首先论述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在建构中所陷入的误区,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建构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触角傲立于传统文化之林。然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昔日辉煌的茶文化在时间之风的呼啸中,被渐吹渐远。而钢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将日渐没落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对茶文化的弘扬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钢琴音乐教育的文化结构。

1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

1.1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灵魂,而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具有极大的爆发力。每一首钢琴乐曲在创作之初就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状况。我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主要以茶文化为主题,通过钢琴这一媒介,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集大成于一体,形成了现今兼容并包、含蓄内敛的文化,其人文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相结合,而其人文属性也在循序渐进中被演绎出来。

1.2传承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千年文化历史积淀,是茶事活动灿烂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而未衰。而钢琴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传播介质”的作用,音乐艺术通过动听美妙的钢琴演奏而得以表现,为人所熟悉。茶文化钢琴音乐则是以钢琴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来传递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中的基本要义、精神实质以及文化精髓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受众者一旦接受了这种文化艺术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重任,以演奏的方式向家人、朋友以及公众阐释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因而,钢琴成为了茶文化音乐的传承工具,而茶文化也在无形中被认可和传播。

1.3艺术性

“音乐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节奏韵律、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都是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包孕的文化艺术特色也异常鲜明,尤其是清丽自然的茶乐所传达出的艺术情感更是厚重而深远。而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则是将茶文化的艺术性融合到钢琴音乐中,传统古朴的茶文化艺术被寄寓到现代艺术中,茶文化的人文之美在钢琴的动情演绎中被倾诉的淋漓尽致。茶文化的本体在一串串音乐符号中被具体形象化,其情感思想也逐渐为人所知,而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也收获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情趣,从而加深了其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并塑造了其钢琴音乐艺术品位,提升了其钢琴艺术的创造能力。

2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的误区

2.1茶文化内涵的缺失

茶文化是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萌发而来的,其浓缩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积淀了文化思想内涵,囊括了哲学道德体系,阐释了为人处世准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是,茶文化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一方面,钢琴音乐教师在演奏茶乐时,所选用的曲目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文化意蕴,甚至湮没了茶文化的人文气息。由于钢琴教师自身茶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茶文化乐曲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演奏失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形象被掩盖,也进一步削弱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属性。

2.2课程教学脱离实际

茶文化钢琴音乐是我国茶文化语言形式的一种,其作为一张新面孔第一次引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实际不相符合。就教学方法来看,钢琴作为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中所沿用的教学方式也大都来自于西方,而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西方钢琴音乐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我国茶文化的艺术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因此,传统茶文化音乐教学在钢琴课堂中显得“不伦不类”。就教学内容而言,茶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部分茶文化音乐中的曲调与韵律取自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在无形中打上了地方色彩的烙印。但是,教师对此并未事先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也只是将其一带而过,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导致茶文化钢琴音乐特色的光芒被蒙蔽。

2.3考核评价体系功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从贵族的神坛中走出来,步入了平民文化教育的生活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钢琴音乐教育的浪潮。然而,随着钢琴音乐教育的普及,其却因考核评价体系而沾染了世俗气,变得愈发功利化,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也无法从此泥潭中走出来。大多数人接受钢琴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熏陶,其学习茶文化钢琴音乐也是通过“考级”增加日后升学考试的竞争优势。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被埋葬,“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钢琴音乐教育成了高考加分利器,而不再是高雅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物质化的社会里,茶文化钢琴音乐艺术因畸形的考核评级体系沦落为大学的“敲门砖”。

3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构建之路

3.1深入移植茶文化内涵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一言一行均难以蔽之。因此,茶文化钢琴音乐应该以茶文化内涵的表达为主,通过钢琴课程探究隐含其中的茶文化内涵。钢琴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茶文化音乐为着手点,深入探究茶文化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其次,教师也应该主动积极地与茶文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探讨,尤其是在茶歌茶戏茶乐这些方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茶文化音乐的感知度。再者,在茶文化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使其在润物无声的动人旋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异样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由于钢琴音乐教育日趋功利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在盲目考级中被忽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文化素质,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认知也陷入了狭隘视角之中。因此,重新塑造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了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所以,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修炼,以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切入点,以茶文化音乐的演奏为中心,逐步培养其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精神。同时,也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鉴赏水平。从聆听、欣赏与评价以及感触等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训练,最终促进其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3.3构建多元化钢琴课程体系

茶文化音乐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犹如一阵清风吹皱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茶文化音乐作为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手法,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难以言说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手段单调死板,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内容沉寂枯燥。因此,多元化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体系亟待建立,以促进其音乐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借鉴西方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发挥,以促进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方式的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特点,在掌握了茶文化音乐的精髓实质后,对其内容进行推陈出新式地简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文化音乐的民族特色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中特色元素的理解。

3.4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

高考制度改革后,钢琴音乐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则成了牺牲品。为了增加高考砝码,很多人从幼儿时期便进行钢琴音乐教育,童年的玩乐时间里充斥着无止境的钢琴课程以及不曾间断的考级,因而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真正欲望被消耗殆尽,更遑论茶文化钢琴音乐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了。因此,以钢琴音乐教育进行茶文化传承时,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从其自身本体意识出发,而不是使其在被动中痛苦地感知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在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将演奏与讲解相结合,使其在演奏中领悟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美妙,使其在讲解中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整体框架结构。

总之,茶文化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相对一种精深的传统艺术,其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地探索才能真正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艺术价值演绎到极致。

作者:杨雅茗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红.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J].美与时代(下).2010(11):69-70.

[2]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季刊).2012(3):217-218.

[3]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技版).2013(3):137-138.

钢琴音乐教学范文8

钢琴音乐最早源于西方,而今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的钢琴教育也一直呈蓬勃之势迅猛发展,钢琴音乐教育在整个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钢琴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教学,其触及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根本核心之处。本文首先论述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了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在建构中所陷入的误区,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建构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触角傲立于传统文化之林。然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昔日辉煌的茶文化在时间之风的呼啸中,被渐吹渐远。而钢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将日渐没落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对茶文化的弘扬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钢琴音乐教育的文化结构。

1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特征分析

1.1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艺术的灵魂,而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具有极大的爆发力。每一首钢琴乐曲在创作之初就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状况。我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主要以茶文化为主题,通过钢琴这一媒介,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集大成于一体,形成了现今兼容并包、含蓄内敛的文化,其人文属性是不言而喻的。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相结合,而其人文属性也在循序渐进中被演绎出来。

1.2传承性

我国是茶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千年文化历史积淀,是茶事活动灿烂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而未衰。而钢琴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传播介质”的作用,音乐艺术通过动听美妙的钢琴演奏而得以表现,为人所熟悉。茶文化钢琴音乐则是以钢琴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来传递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中的基本要义、精神实质以及文化精髓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受众者一旦接受了这种文化艺术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重任,以演奏的方式向家人、朋友以及公众阐释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因而,钢琴成为了茶文化音乐的传承工具,而茶文化也在无形中被认可和传播。

1.3艺术性

“音乐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节奏韵律、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都是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包孕的文化艺术特色也异常鲜明,尤其是清丽自然的茶乐所传达出的艺术情感更是厚重而深远。而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则是将茶文化的艺术性融合到钢琴音乐中,传统古朴的茶文化艺术被寄寓到现代艺术中,茶文化的人文之美在钢琴的动情演绎中被倾诉的淋漓尽致。茶文化的本体在一串串音乐符号中被具体形象化,其情感思想也逐渐为人所知,而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也收获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情趣,从而加深了其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并塑造了其钢琴音乐艺术品位,提升了其钢琴艺术的创造能力。

2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建构的误区

2.1茶文化内涵的缺失

茶文化是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土壤中萌发而来的,其浓缩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积淀了文化思想内涵,囊括了哲学道德体系,阐释了为人处世准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是,茶文化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一方面,钢琴音乐教师在演奏茶乐时,所选用的曲目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文化意蕴,甚至湮没了茶文化的人文气息。由于钢琴教师自身茶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茶文化乐曲大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演奏失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形象被掩盖,也进一步削弱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属性。

2.2课程教学脱离实际

茶文化钢琴音乐是我国茶文化语言形式的一种,其作为一张新面孔第一次引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实际不相符合。就教学方法来看,钢琴作为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中所沿用的教学方式也大都来自于西方,而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亦是如此。西方钢琴音乐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我国茶文化的艺术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因此,传统茶文化音乐教学在钢琴课堂中显得“不伦不类”。就教学内容而言,茶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地方色彩,部分茶文化音乐中的曲调与韵律取自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在无形中打上了地方色彩的烙印。但是,教师对此并未事先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也只是将其一带而过,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导致茶文化钢琴音乐特色的光芒被蒙蔽。

2.3考核评价体系功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教育从贵族的神坛中走出来,步入了平民文化教育的生活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钢琴音乐教育的浪潮。然而,随着钢琴音乐教育的普及,其却因考核评价体系而沾染了世俗气,变得愈发功利化,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也无法从此泥潭中走出来。大多数人接受钢琴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熏陶,其学习茶文化钢琴音乐也是通过“考级”增加日后升学考试的竞争优势。因而,茶文化钢琴音乐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被埋葬,“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钢琴音乐教育成了高考加分利器,而不再是高雅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物质化的社会里,茶文化钢琴音乐艺术因畸形的考核评级体系沦落为大学的“敲门砖”。

3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构建之路

3.1深入移植茶文化内涵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一言一行均难以蔽之。因此,茶文化钢琴音乐应该以茶文化内涵的表达为主,通过钢琴课程探究隐含其中的茶文化内涵。钢琴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茶文化音乐为着手点,深入探究茶文化的具体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其次,教师也应该主动积极地与茶文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探讨,尤其是在茶歌茶戏茶乐这些方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茶文化音乐的感知度。再者,在茶文化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使其在润物无声的动人旋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异样情怀。

3.2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由于钢琴音乐教育日趋功利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却在盲目考级中被忽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文化素质,其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认知也陷入了狭隘视角之中。因此,重新塑造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了音乐理论基础,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所以,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修炼,以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切入点,以茶文化音乐的演奏为中心,逐步培养其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精神。同时,也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钢琴音乐的鉴赏水平。从聆听、欣赏与评价以及感触等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训练,最终促进其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3.3构建多元化钢琴课程体系

茶文化音乐被注入到钢琴音乐教学中,犹如一阵清风吹皱平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茶文化音乐作为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手法,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具有难以言说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手段单调死板,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内容沉寂枯燥。因此,多元化的茶文化钢琴音乐课程体系亟待建立,以促进其音乐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借鉴西方钢琴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茶文化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发挥,以促进茶文化钢琴音乐教学方式的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特点,在掌握了茶文化音乐的精髓实质后,对其内容进行推陈出新式地简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文化音乐的民族特色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钢琴音乐中特色元素的理解。

3.4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

高考制度改革后,钢琴音乐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则成了牺牲品。为了增加高考砝码,很多人从幼儿时期便进行钢琴音乐教育,童年的玩乐时间里充斥着无止境的钢琴课程以及不曾间断的考级,因而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真正欲望被消耗殆尽,更遑论茶文化钢琴音乐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了。因此,以钢琴音乐教育进行茶文化传承时,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从其自身本体意识出发,而不是使其在被动中痛苦地感知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在茶文化钢琴音乐教育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将演奏与讲解相结合,使其在演奏中领悟茶文化钢琴音乐的美妙,使其在讲解中构建茶文化钢琴音乐整体框架结构。

总之,茶文化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相对一种精深的传统艺术,其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地探索才能真正将茶文化钢琴音乐的艺术价值演绎到极致。

作者:杨雅茗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红.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J].美与时代(下).2010(11):69-70.

[2]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季刊).2012(3):217-218.

[3]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技版).2013(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