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囊括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来说,其蕴含的科学和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知识点的涵盖面能细致到我们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进而真正实现地理这一学科的功能和用处,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与理论结合能力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地理这门科目的实用性也渐渐在大众的视野里变得显著和清晰。社会的变化在改变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规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的形式从原先的以文字论述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图文并茂。教学方式上则是教师要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懂得实践操练。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集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教师创设的课堂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激励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例如,我一般会在学期期中时开设一个地理的趣味知识点问答竞赛,学生们的座位以围成一个面向讲台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讲台前方是一行评委和主持竞赛的同学。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的调节者和引导者。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地理知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离感。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将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区,有利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学会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记硬背,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要更加灵活。地理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反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作者:徐林海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思考

摘要:

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紧密,这就为地理课程的低成本实验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基础与优势条件。从“大气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深受启发,我们应着力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这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关键词:

高中地理;低成本实验;生活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应相互交汇,有效融合起来。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学校教育就会因缺乏活力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地理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以社会实践为支撑的基础课程,并且“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正是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时又是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以社会生活之水,绽放教学实践之花”,应成为激发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

一、低成本实验内涵和“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

什么是低成本实验呢?就是完成一次实验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学科中的低成本实验就是通过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以及对建设材料的有效制作而开展实验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它既可拉近地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潜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以“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教学观摩公开课的现场实验。①实验目的:借助生活实物,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升的矿泉水空瓶2个,2.5升的塑料空瓶1个,温度计2支,适量土壤,还有剪刀、手表、纸和笔等。③操作步骤:首先,把2支温度计分别编为A、B,用剪刀把3个空瓶拦腰截断,把2个1.5升的矿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并分别插入A、B温度计,其中一个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室外接受阳光照射,观察温度计的升温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并记录温度,比较温度差别和各自的变化情况。④实验结论:温室阻止空气交流或热交换,使室内产生增温现象。诸如此类的地理小实验用材较少、取材方便且简单易做。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逐步积淀学生的地理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低成本地理实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

二、对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上述实验启示我们,积极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既可凸显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发展”中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主体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难道它是与生俱来的吗?又能否自然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被激励、唤醒、鼓舞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并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例如,在教学“大陆气候”内容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我国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风民俗情境,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再如,在“季风气候”内容教学时,通过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来铺设展开。如此丰富的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传导性与感染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

2.链接生活认知,有效增强学用感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强调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与深刻体会。例如,在教学“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湘菜的辛辣风格和湘人“无辣不成席”的生活习性,把其与粤菜的清淡风格相比较,两者相去甚远;还可以结合“南船与北马”、南北方屋顶差异等社会生活现象,充分说明气候影响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又比较干燥,因而北方人或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多患有风寒病;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不低,但由于湿度较大,长期生活在这种气候环境下的人们多患有风湿疾病。

3.寻求生活支撑,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高中校园内始终流传着“理科之难,在于物数;文科之难,则在于地理”的说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来说,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元,且技能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若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力比较薄弱,就难以对知识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题目训练或各类考试中,有许多学生深深感到或是不会答题,或是难得高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何对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呢?我们要寻求生活的支撑。例如,在讲解“经纬网”的知识时,尤其在解答“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四个方向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类的题目时,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教师可借助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向学生简单地解析此实验,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4.加强生活实践,有效促进手脑能力培养

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绿色的课本”,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学习、深刻感悟和综合发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培养学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综合能力素养,发挥着引领和桥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中,蕴藏着“南北方楼间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节学校作息时间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容中,蕴藏着“家乡的山是如何构成的?”“山上岩石属于哪一类?”“鹅卵石为何是圆的?”等生活元素;“乡土地理”内容中,蕴藏着“本地土特产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等生活元素,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能力的优质资源,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鲜活题材。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认知、寻求支撑和加强实践等方法,积极开展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为赢得较低成本、深入浅出、增进学用、厚积薄发和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吕伟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3).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索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地理学科内容非常丰富,且贴近人们生活,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容易的。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发展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及课外辅助工作。因此,教师就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好设计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此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研究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获得研究资料、资源的途径也是多方位的,可以在网上查找搜索,可以设计调研问卷,可以开展课外调查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水平,锻炼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影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和教材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选题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课题教材中阐述了部分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有些深层次的知识并未引申阐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部分未引申的知识设计成研究课题进行探究。然后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出这些深层次知识,乃至生发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课题的选择既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要适合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2)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设计研究课题时,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是不错的方式。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访问调查、动脑动手等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会真正认识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2.地理课堂教学中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合教育发展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准备好研究问题所需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身的内涵,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以及意义,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引导,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得出结论。这是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都比较抽象,缺乏真正的实践体会。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记忆更深刻。此外,通过这种结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其掌握各项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往往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缺乏让学生质疑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放弃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大胆思考和提问,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和求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精神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友军 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

摘要: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已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但我国高中全体人员并没有对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明确认知,导致高中地理学科师资力量较薄弱,学生重视度较低,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高中地理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分,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地理;兴趣教学

笔者简要阐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具备的价值意义,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一系列兴趣教学措施,希望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责任十分繁重,不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的根源。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内容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可以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首先,有机结合传统文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现象与成语、古诗文等结合,从而促使地理知识更具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文化内涵。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种气候的温差特点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古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等,向学生提问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谚语的字面意思得出,该地区气候温差十分大。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温差这么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对学生讲解温差特点的成因便可以事半功倍。其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他学科中的故事作为地理知识教学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例如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第一次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计37天,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计22天抵达美洲。这是为什么?通过这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教材寻求原因,然后通过提问方式,由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通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可以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王玉华 单位:赤峰市翁旗乌丹二中

参考文献:

[1]张群超.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

[2]高娟.兴趣: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第五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构建研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高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学应当保证课堂的效率,因此需要对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够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在对一些学校进行了考察研究后,根据当前地理的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以期能够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运而生。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双动两案教学是在构建主义以及元认识等多种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建立,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详细的介绍,并且对高中地理课堂当中双动两案教学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能够对其模式的构建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定义

首先较少地理教学模式,即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后建立起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程序以及相关的策略体系。对于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元认知、建构主义、地理学习以及教学等多种理论的系统指导,将学生的学案与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通过课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从而良好的完成教学的任务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双动”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两个活动,两案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案。在双动中不仅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两案当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则需要教师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学案可以自主的学习并且探究学习内容,主要有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后的练习和小结等内容。

2.双动两案的基本组成

2.1理论依据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元认知、地理教学和学习多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环境获取知识,而非以教师的教授为学习的主要渠道,即知识通过某些意义构建而获得;元认知理论则是强调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一种认识和意识,即对认知的认知。一般情况下,元认知包含三个层面,最基础的一般认识,由经验获得,再是通过认知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认知体验,最后是通过认知能够对事物进行相关的评价和选择。地理学习与教学理论,是对地理学科当中一些学习的过程和规律的总结。

2.2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构建,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即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规律;获取相应的地理基本技能,拓宽地理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以解决地理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观念。

2.3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的教学程序,即一堂课的教学步骤。一般情况下,首先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并且根据已经设计好精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完成教学目标,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充分精心相关指导,学生则应当做好课前的预习,并且在活动当中精心学习以及知识的延伸拓展。

3.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3.1高中地理两案研究

“两案”的研究分为学案和教案两部分,其中对学案的研究主要有:第一,地理学案应当明确其内涵和本质,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设计并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完成学案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内容的重点和衔接过渡;第二,学生的学案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堂的练习和课后的小结四部分;第三,在进行学案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方法新原则、图表化原则以及有效性原这五大原则。

3.2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特点

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中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有效。第一:设计性,在双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根据教案和学案来进行内容的学习、知识的获取和目标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根据清晰的目标形成明确的思维,从而认识地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二:活动性,“双动”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协调统一,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渗透进去教学的方法,学生又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第三:多功能性,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学的整体功能以及目标的完成,而且还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成长,还有思维和能力的成长。第四:地理性,高中地理双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完成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其构建时,还以地理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其规律原理,充分的将地理学科的思想体现了出来。

4.结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将其它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取,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并且对学案和教案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本质,发展地理思维,从而使得高中地理的课堂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李守忱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1]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高涵静.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的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徐宝芳,裴亚男,陈萍,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7,02:4-5.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教师要结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障碍,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障碍;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教师要培养的重要方面。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所有知识,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让他们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到提高自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新课改中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落实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地理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许多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没有多大的用处,一直把地理放在副科的位置,在地理学习上也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在地理课上,学生没有积极性,课下不能进行地理知识的及时复习。学生们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只要在最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材进行简单记忆即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障碍

1.缺乏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学生没有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没有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单调性。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之上,学习被动,自然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地理学习上不懂得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学习上,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把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1.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生活阅历较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好教学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探究欲望,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际用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展开课堂教学,只有贴合学生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融入到情境当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识。

2.拓展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在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准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避免单一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即使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要做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周占波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

第七篇: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研究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内容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李建亚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现象—规律教学探索

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各类地理现象中剖析原因,总结出发生及发展规律,将获得的规律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观察中,常见的是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给出相对固化的答案。可当学生遇到思维跳跃性较高,或最新发生的地理现象问题时,特别容易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在典型案例中的已有结果。据此,笔者多次就“现象—规律”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摸索及反思,试图寻找出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给学生现成的标准答案的教学、“填鸭式”教学,以避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思维发散性受到严重制约。避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

一、“现象—规律”教学实践

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中地理应侧重给学生最佳的方法。如在学习高中必修地理《地球的运动》时,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教师通常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个环节:(1)介绍太阳高度的概念;(2)分析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3)据课本图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900减去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得出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的规律;(4)分别说明二分二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推理出普遍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笔者在以上(1)(2)(3)(4)的步骤中,穿插一些活动: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拳头代表太阳模拟一天内的太阳高度变化;使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视频及对应的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将教室里三个过道分别代表南回归线、赤道和北回归线,教师高举拳头在这三者之间移动,请大家思考看到教师拳头的角度变化;使用教室内三列照明灯,依次由南向北打开南列、中列和北列各三盏灯,继续思考在依次打开灯的过程中,哪里的同学观看的角度最大。在进行以上多种展示后,很多学生自己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的总结会更加完整、科学,这远比教师只是简单地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好很多,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这样的教学具备灵动性和生成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学课堂”。在利用已知规律分析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借助配套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寻找知识和能力的盲区。在从规律到现象的过程中,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诚然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题量要适度,难度要适当,更要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应提前对要布置给学生的训练做好筛选,决不能简单地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复制。宁可教师做废题,绝不让学生费时多做一道无意义的训练题。选取的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选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地理现象,让训练甚至成为一种愉悦的享受。如在学习了工业区为因素的环境内容后,可以要求学生举例分析产生大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等企业类型及布局位置,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了很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家乡附近的各种企业,思考可能产生的污染类型及其布局是否合理。再如在总结了我国雨带移动的规律、降水的类型及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等知识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个我国各地区形成降水的图片、视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规律思考降水发生的可能区域、成因、利弊、危害防治对策等,可以在所给的材料中适当增加一些提示,设问也应逐级提高要求,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要求较高的题目可以分步骤展开,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之间互动来解决。“从地理现象来,到地理现象中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规律并学会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应该是我们地理学科教学的最核心要求。在对规律的发现及总结中,教师应充分放手,相信学生,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适时点拨,及时总结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发现科学、系统的地理规律。若学生发现自己在地理课堂中学习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科学思考,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快乐会成为他们更加乐意参与地理学科学习的持久动力和内驱力。

二、自我反思

首先,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均全程适合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因高中地理部分知识和初中地理所学的关联度不高,且很多方法学生尚未具备,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也需要教师加以指出。在高一新生新学地球的运动知识时,因缺乏必要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若教师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的发现一定极为有限,只是低端的“是什么”的内容,对“为什么”的探究会很少。其次,教师在“现象—规律”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是引领,更应为主导。既要有对课堂教学的充分设计,对每一个学生的突然发现有比较完备的预案,适时、适度准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点拨,使陷入困境的讨论流畅,促使学生的发现能力及发现内容得到提升。再次,很多时候,我们所总结的规律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现象,我们应教给学生总结规律的方法,强化对已有规律在多种新情况下的变式训练,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而不只关注知识本体。

作者:曹成双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第九篇: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高中地理的实践性,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学科,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学应从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创新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中地理;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创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郝亚丽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范公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学花.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2]朱瑞国.新课改对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3]罗东新.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J].教育科学,2013(9).

第十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将其尝试应用于地理课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定要合理的应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主要是具体分析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充分的利用探究式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比较强,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不够成熟,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何为探究式教学,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采用探究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学会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的课堂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而开展的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或者独立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实际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

3.1提出符合教材内容的问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兴趣,给学生创造探究式的氛围,进而地理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比如在学到《宇宙中的地球》时,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播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然后提出“当前银河系中发现的星体总共有多少颗”等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3.2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独立的解决问题

地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当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地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地球在宇宙中充当怎样的角色”,然后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的分析问题,并且在结束这一环节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全班的同学,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学生完成发言之后,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要求各个小组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答案,同时在完成讨论后,要求各个小组派一个学生进行总结,将本组的答案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正确的进行交流。

3.3教师对小组的总结进行点评

每个小组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答案给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作总结性的发言之后,地理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给出适当的点评,在点评的时候,应当明确指出小组总结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路新颖,或者观点鲜明,这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了解自身的优势,然后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充分的认识自己,达到学习的目的。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科学的总结,从各个角度全面的分析问题,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解题思路,这样学会就会将其与自己的解决思路作比较,从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简洁地解决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合理地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赵延峰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丁瑞生,李柠,王建华.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2):120-123.

[2]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3,25(20):164-166.

[3]陆勇.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15):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