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一、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讲究孝道、祖宗崇拜是民族的传统,在历史书籍中榜样例子比比皆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从历史人物那里得到人生的启迪,思考人生的价值。历史教师则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挖掘出历史教材中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李时珍历尽艰难,用一生的心血完成《本草纲目》;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舍生取义;孙中山的百折不挠,等等。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学习其中的传统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又如,在《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使人们都在努力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真谛。尽管历史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与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相去甚远,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素材。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教师引用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侵略的光辉历史。例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试看将来之全球,必是赤旗之世界”等等,在诱发学生学习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又如,联系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以及对侵华暴行等历史问题的否定和掩盖,历史教师可以用一件件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案等历史事实将敌人的暴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再如,通过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的歌颂,并且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已经流淌在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可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可使中学生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立志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应该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德育教育,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重视对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传授、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应脱离教材,而应该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孤零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

四、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知道过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人们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借鉴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明白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精神继承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创新。其实,从新文化运动到,就有继承和发扬的因素;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思想,就存在着借鉴与创新的因素;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列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丰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邓小平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中受到了启发,也充实了“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而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气氛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有很浓厚的时代气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继承、创新、进步,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五、结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水彬 单位:河北省清苑县望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