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三位一体的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一、当前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

对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以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家长问卷调查显示:76.5%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65.3%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主动关心家人;52.8%的家长表示幼儿在受到别人帮助或关心时,不懂得主动向别人表示感谢。对幼儿的访谈中,很多幼儿表示平日只有好朋友帮助过自己,有的甚至直接说没有人帮助过自己。对教师的访谈中,老师表示多数幼儿在人际冲突时不愿包容他人,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入园观察,我们看见的是:下雨天,年老的祖辈忙着为孩子打伞、背包、换鞋,孩子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连一声“谢谢”也没有;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提着蛋糕匆忙赶往幼儿园,老师带领小朋友唱起生日的歌曲,表达着他们的祝福,孩子高兴极了,却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感谢老师和同伴。总体而言,幼儿的感恩意识非常薄弱,能够主动表达感谢的话语或行为甚少,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他人的关爱,却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感谢、关爱和回报别人。

(二)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无法体验到源于家庭生活的“同胞”之情,而同胞关系又是儿童最初能够体验到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这或许是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先天情感体验的不足。加之,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他们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自己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甘情愿倾注所有的爱和心血,却从未想过要向孩子“索要”爱,更缺乏主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如此的单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导致孩子感恩之心的淡薄。

2.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对子女高期望的心理,竭力开发各种智育课程,德育课程得不到重视。有限的德育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理想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幼儿实际生活的脱离;空洞无味的说教形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这种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的做法,往往使幼儿对身边的小事情缺乏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不到感恩。

3.社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幼儿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很少甚至从未体会到艰苦的生活,也难以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科学的迅猛发展所造就的辉煌的物质成就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快感,使得人们愈加相信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更加肆无忌惮。”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肆意渗透造就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也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这些状况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幼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幼儿园通过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因此,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幼儿园可以通过环境设置、一日生活、主题活动和节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和健康人格进行培养。

(一)环境设置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幼儿园环境布置要善于利用门厅、走廊、教室等的教育元素,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置,通过张贴通俗易懂的感恩事例的图片,孩子们在家对父母、祖辈感恩活动的照片等,让幼儿园里充盈着浓厚的感恩气息。另外,还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建立分享区,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等拿到分享区,让孩子们感受分享和被分享的喜悦。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园内的精神文化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习惯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习得的。教师作为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应起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帮助他的人说“谢谢”,特别当幼儿帮助老师做小事时,要及时对他们说“谢谢”,并且不时地对孩子进行关爱。久而久之,天性使然的模仿中,孩子们形成了感恩的意识。

(二)一日活动

感恩教育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每天的接送幼儿是感恩教育最有效又最无痕的环节。幼儿来园、离园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和门卫叔叔打招呼,了解门卫叔叔为了幼儿园的安全每天站岗、巡视,很辛苦;进入教室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并与家长说“再见”,离园时主动和老师说“再见”。这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学会说“礼貌用语”,培养他们的礼貌意识,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积累中,引导幼儿明白大人辛苦地工作、家长每天的接送都是对孩子的关爱,学会“感谢”,知道“感恩”。进餐时间,教师告诉幼儿保育老师每天要给小朋友分配食物,还要拖地、打扫,很辛苦,请小朋友在吃东西的时候多注意,把掉下的东西放到桌子中间的托盘里,引导幼儿明白劳动的辛苦,养成对他人劳动尊重的习惯。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把握住一日生活中生成的课程,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三)主题活动

幼儿园感恩教育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围绕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伴三大主题进行。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赋予适宜的内容和形式,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感恩行为,最终理解感恩,并将感恩外化为日常行为。3-4岁的幼儿拥有了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还很有限。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感恩主题可围绕幼儿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让他们对父母、亲人有所了解,初步体验爸爸妈妈的爱,并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感受,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行为表达问候、感谢;4-5岁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同伴关系的地位逐渐提升,他们由之前的主要与成人交往开始转向同伴联系不断增强。这一阶段的感恩教育主题应围绕学会关爱周围的人与物,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如与人交谈的礼节、公共场所的礼仪等;5-6岁幼儿心理活动已形成系统,各方面的发展也进一步成熟。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应侧重于孩子责任感、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此外,感恩教育的主题需要进一步拓展,由感恩父母、老师、同伴到感恩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付出劳动的人们,进而开展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

(四)节日活动

特定节日是进行集体“感恩”活动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介绍节日由来,并通过故事、影视资料丰富他们对节日的认识,深化对节日的了解,让幼儿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学会感恩。“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到了,教师指导幼儿为祖辈、父母制作卡片,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帮助他们写在卡片上。同时,结合节日开展“小手多做事”、“小手做好事”的活动,教育孩子用实际行动,感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我们哺育长大,回家为父母、长辈锤锤背、倒杯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懂得感恩应该与自己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一致。

三、幼儿园利用家庭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家长必须学会有选择的爱,明白亲子之间是双向交流,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爱父母。因此,激活家长的感恩需要,家园合作,共同树立以“爱”为核心的感恩教育理念尤为重要。

(一)榜样示范

“儿童教育心理学证明,婴幼儿的意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的特点,加上他们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家长的举止言行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刻上深深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系。“为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自己平素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此外,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更为直接地体会到爱的温暖,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

(二)劳动活动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劳动不仅能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而且还能教会儿童照顾和关心他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园劳动的情景,发现孩子不仅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能为同伴和老师做事,使父母意识有所转变,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为自己服务、为父母服务、为家庭服务。为激发孩子对家庭劳动的兴趣,家长要一起参与其中,对幼儿的帮助行为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劳动任务。

(三)特殊日子

父母、长辈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祖辈家长祭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大好时机。家长要告知幼儿过生日不只是孩子的特权,父母、长辈也该享受这种权利,帮助孩子学会在接受父母祝福的同时,向父母表示祝福;在父母、长辈的结婚纪念日,告诉孩子正是父母、长辈的相亲相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应该向他们表示祝福和感谢;在祭祀祖辈家长的日子里,告诉孩子已故亲人对自己关爱的过往,自己的悲伤情绪及怀念之情。这样,不仅给孩子以学习模仿的榜样,也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感激的人和事,无形中培养了感恩意识。

四、幼儿园利用社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一)参观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美国教育家H•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理想的教育要为儿童提供“深入社区的学习”时机,把儿童带进社区。幼儿园附近的场所,如:学校、超市、邮电局、银行、书店、车站等,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参观,引导孩子观察各种工作环境中的人们是如何与物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幼儿园还可拓展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基地,带领孩子到聋哑学校、敬老院、武警中队、消防支队等参观,请专业人士为孩子们讲述他们的一日工作。通过参观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人及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会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懂得对帮助我们的人表达谢意。

(二)邀请活动

家长、社区人士都是教师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适时把他们请进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还可以更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招募家长和社区居民做志愿者的方式,陪同幼儿走出园门,走进社区,如到附近贫困乡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的活动,小朋友拿出学习用品,还有自己画的画送给山区小朋友。通过活动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在生动的实践中体验施恩的意义与快乐。幼儿园要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教师必须放弃她们的“专家”角色,真诚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加入进来,一起建立支持网络,三位一体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作者:张莉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