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队伍衔接问题浅析

德育教师队伍衔接问题浅析

一、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现状

1.超前问题,即将本应在下一学段的教学内容提前到本学段完成

当前,许多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师往往忽略了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不自觉地提高了本学段的教学深度和难度,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融入,还会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和厌学情绪。又如,部分高中德育教师片面追求理论的深度,将本应在大学阶段讲授的内容提前至高中阶段讲授,导致学生接受的德育理论相对饱和。这些做法影响了德育应有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反而削弱了德育的功能。

2.重复问题,即简单重复前一学段的教学内容

实践中,由于部分德育教师不完全了解前一学段的教学情况,教学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由于高中德育教材中的哲学、经济学部分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两部分存在重复,政治学部分与大学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存在重复,部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式,简单地重复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也降低了德育课的吸引力,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脱节问题,即前一学段和后一学段德育内容不相衔接

由于不同学段德育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部分德育教师不了解其他学段的情况,容易留下德育“空隙”。例如,在学生从高三步入大学一年级的特殊时期,由于中学教师没有深入大学课堂,了解大学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而大学德育教师也没有深入中学,提前做好大一新生入学前的思想、心理、意识等方面的调查,导致德育内容在这一阶段无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实际,不少大学新生不适应新环境,难以度过“过渡期”,造成德育脱节的问题。

二、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缺乏衔接的原因

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与现行德育效果评价、德育教师考评机制相关,还与实践中确实存在阻碍衔接的实际困难分不开。

1.管理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德育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普通高校和中、小学分属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高校德育和中小学德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德育教师也归属不同部门指导。一般情况下,高校德育教师由省(区、市教委教育厅)德育处(思政处)管理,中小学德育教师由区县教育局德育科、基础教育科管理。即使许多省市的教委(教育厅)德育处(思政处)具有宏观管理的功能,但是因为相关领导的职责分工不同,难以从整体上思考德育教师的衔接问题。同时,部分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也缺乏统一性。以中学的德育管理为例,中学设置的德育管理机构一般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的不统一容易造成责任不够明晰、工作不够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带来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的困难。

2.德育效果评价机制问题

当前,对于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班主任评语和德育知识测验。对于教师的德育评语,由于现实中教师不希望因为评语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升学率,导致评语通常是千篇一律的正面评价,难以做到科学、具体、公正,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于是,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差异化评价最终主要是通过知识测验获得的“分数”来实现。过分关注知识测验的成绩导致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行为、品格的培养,造成教师教学的偏向性——重点关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造成德育教师缺乏衔接的动力。

3.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的首要地位,但在实践中德育的首要地位却受到大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的挑战。目前,大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各不相同。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使教师虽然在主观上认同德育的重要性,但客观上由于德育在升学中的作用明显低于智育,德育的首要地位被现实地弱化了,甚至沦为其他主干课程的“附属课程”。德育教师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衔接问题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大学阶段,对教师的评价又主要是以科研为主,导致德育教师对德育衔接的积极性不高。

4.衔接中的实际困难

随着我国对德育衔接工作的日益重视,一些德育教师已具有一定的衔接意识,但是客观上不同学段德育教师交流渠道少、机会少又成为影响德育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交流的平台缺乏。不仅缺少传统的座谈会形式的交谈平台,也缺少网站、论坛等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即使是存在生源联系的同一区域内的大中小学校教师之间也很少进行互访、交流,甚至无法共享德育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学段德育教师的交流时间匮乏。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不同,中小学德育教师为提高升学率疲于奔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学校繁重的公共教学和学术科研任务。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师围绕着各自的目标开展工作,缺乏充足的交流和沟通时间。

三、实现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的对策

德育衔接的关键在教师。德育内容、目标、方法的衔接,首先需要教师的衔接。如何实现德育教师的有效衔接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着手,逐渐建立健全衔接的机制,不断探索实现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1.应该围绕德育的总体目标,不断增强德育教师的衔接意识

德育工作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体系,我国德育的总体目标是要让青少年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中小学各学段承担的德育教学任务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德育教师应该围绕德育的总体目标,不断增强德育衔接意识,即从学生终身发展和自身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与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德育全过程。德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本阶段德育的目标,还要了解相邻阶段德育的目标,增强对各过渡学段德育目标衔接关注的意识;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注意寻找不同学段衔接的结合点,增强不同学段从知识传授、情感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等不同方面着手的意识。只有以德育目标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增强教师的德育衔接意识,把本学段的德育教学放到整体德育视野中来设计和安排,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2.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的机制

德育教师衔接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德育教师衔接机制,才能促使不同学段德育教师的衔接工作更加科学化和制度化。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教师衔接的体制、机制。

第一,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师队伍衔接的指导。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德育教师衔接工作,将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加强指导。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衔接是大中小德育衔接的重要抓手,德育内容衔接、教学目标衔接只有依靠教师衔接才能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提出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安排专门人员、落实经常性经费、检查工作进度等方式,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衔接意识和衔接水平,不断增强德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将德育教师衔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长、书记应是德育教师衔接的领导者和责任人。学校每年应召开德育教师衔接的专门会议,检查教师衔接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设立教师衔接专项资金,为教师衔接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在制定教师评优、职称晋升政策时,应向教学效果好,得到学生、同行、专家认可的德育教师倾斜。

第二,改革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效果评估方式,不断提高学校和教师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德育课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记忆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状况。知识的强化对于学生行为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逐步将德育课程内容纳入大学和中学升学考核范围。同时,要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政治表现、遵纪守法情况等纳入评估范围,避免学生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逐步建立科学、多元、便于长期跟踪的效果评估体系。

第三,改革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参与衔接的积极性、主动性。改革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评价方式,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参与学生课外活动情况、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情况在德育教师评优、职称晋升中的权重;改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将德育教师对其他学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了解程度、与其他学段德育教师的交流沟通情况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评价标准的引导保证德育内容衔接工作的真正落实。

第四,探索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纵贯大中小学的德育教师协会。德育教师协会是联系大中小学德育教师,开展日常性衔接、交流、沟通的组织,主要任务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将德育教师团结起来,进行经验交流、教学研讨、信息交换等。鼓励、支持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以各种方式建立联系,互相听课,共同备课、说课。高校、中学德育课教师应该主动和自己附属学校的德育教师建立经常的联系,交通便利的大中小学校的德育教师、存在生源关系的学校的德育教师可以通过交换上课、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实现衔接。

鼓励各地成立涵盖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推动德育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各地在设立名师工作室的过程中,除了分别建设各学段的名师工作室外,应该鼓励德育名师联合设立工作室。以名师联合工作室为窗口和试点,带动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工作。各地在教师培训时,应加强衔接意识、衔接内容、衔接技巧的培训,应当将分学段培训和跨学段培训结合起来。比如,在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跨学段培训时,应邀请相关专家就教师衔接问题作专题报告,邀请在衔接方面做出成绩的学校、德育教师介绍经验。

设置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专项课题,组织德育教师共同研究、联合攻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设置德育教师衔接专项,各省(区、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项目、德育咨询项目都应设置德育教师衔接专项,鼓励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组成课题组联合申报。建立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网上交流平台和不同学段德育教材衔接研究平台。网上交流是大中小德育教师衔接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划拨专项资金,通过建立网站、提供信息等方式,为德育教师在线交流提供便利。建立德育教材衔接研究平台,可以借鉴上海市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大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和各学段分目标,促进各学段德育课程主要内容设置的科学化。

作者:夏梦颖 陈代波 张智强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