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培训范例

德育教育培训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1

(一)以各级党校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抓好各类主体班次的培训工作

1.不断加大干部外派培训力度。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扩大干部教育培训面,提高培训实效。积极选派干部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培训117人次、参加省直属部门及地直部门调训1578人次,选派257名干部参加地委组织部调训。

2.积极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了《青河县2011~201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根据地区工作要求,制定印发了《青河县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将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工作中,明确要求各单位2013年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完成全部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二)以拓宽干部培训渠道为重点,积极探索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途径

针对仅仅依托各级党校为培训的主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干部教育工作要求的实际,青河县积极探索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尽可能地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要求。2010年,我们又逐渐将讲坛活动的主讲人由各单位的人员转化为邀请、聘请疆内外专家到青河县授课,使全县各级干部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较高水平的讲座。

(三)以严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律为重点,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为严肃培训纪律,青河县严格落实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把未参加培训或培训时间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干部作为重点调训对象,实行点名调训。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学时、内容和在培训期间的政治表现、考核成绩、党性锻炼等情况记入干部日常档案管理的内容,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二、青河县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析

(一)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凸显

首先是对各级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缺乏系统的分析,存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对干部的培训需求缺乏分层、分类的科学分析。其次是教育培训的标准不够明确,对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区分不明显。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渠道、形式、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输送到各级党校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1)重理论、轻实践。县党校举办的绝大多数培训班,主要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缺少或很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2)重抽象、轻实例。教学培训中往往是就书论书;很少就工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3)重宣教、轻实效。枯燥的政治理论灌输多,关注学习实际效果少。培训渠道和内容的单一,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形式的单一使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三)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的,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使干部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

(四)学员认识不够,工学矛盾问题突出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具体抓,少数单位主要领导人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工作繁忙、人手短缺、经费紧张为由少安排或不安排人员参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严肃性;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过分强调工学矛盾,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三、对青河县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理性思考

(一)适应与时俱进的需求,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1.要着力加大培训思路创新。

根据干部的职业、年龄、学历层次、心理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在组班方式上要体现针对性。要针对工作实际,采取按人员结构和知识需求两种分类方法组织班次开展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干部要分类别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办学单位必须树立以学员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办班前要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培训对象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针对干部发展需要,分别实施培训,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一般化教学。

2.加大培训模式改革创新。

(1)坚持把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贯穿培训始终,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更新现代知识培训课程;如党政机关干部,其工作岗位一般都比较重要,用宏观战略解决中观和微观层次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党政干部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对科级干部的培训,要突出“综合素质”的重点;对后备干部的培训,要突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点;对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训,要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妇女观的教育”的重点;对一般干部的培训,要突出“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学习”的重点。

(3)大力推行“三三制”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上,采取“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座谈讨论→演讲交流→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激发干部参加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积极开展自主选学,不断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高层次培训的需求。

(二)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根据成人的认知规律,创新培训方式。干部培训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方式为以学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让教师围着学员转,突出培训对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开设一些“相互交流”“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思维训练“”拓展训练”实际观摩等教学方法,做到“研讨、考察、实践、调查报告”相结合,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中总结经验,发现知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

(三)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干部培训学习备案及学习档案制度。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规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干部教育进行有效约束。培训与使用相结合要坚持做到“三不”原则:

(1)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不按要求参加党校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一般不能连选连任;

(2)年轻干部未经党校脱产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

(3)各级组织部门研究干部提拔任用时要上报干部参加培训情况,未经组织培训的,一般不能提拔。

(四)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科学的培训评估是保证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它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改正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培训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效益化。首先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是通过对干部培训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评估出教学质量的优劣。其次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对他们进行理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县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性,便于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干部培训考核机制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人学;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人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构建新时代教育培训话语体系正是顺应了时展之需要。“培训政策”“培训理念”“培训模式”“专业能力”“专业发展”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主要研究范畴,已经在培训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如此,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培训界关于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针对性研究仍是较为匮乏的。在分析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时代动因的基础上,以人学为视角,充分学习借鉴培训界关于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的丰硕成果,初步构建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和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等基本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学理性表达,探寻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构建的着力点,以期为培训界进一步研究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提供参考。

一、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时代动因

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构建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构建有着密切联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并阐明了“为什么”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一重大问题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这一重大论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具有范围广、领域全、维度多等特性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话语体系。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大事业。在党的指导下,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亟待培训界对此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出一套个性鲜明、体系完整、话语有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体系,为更好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干部教育培训故事提供话语支撑,增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基于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实际状况,需要从政策、理论、实践等方面来系统分析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时代动因,以确证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意义所在。

(一)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应有之义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领导者,是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定者,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始终贯穿着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属性,这是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那就是“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这一十分重要的命题昭示着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两个方面的作为:一个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政治作为,就是要确保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政治路线始终具备党性原则,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等都要坚不可摧;一个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作为,就是要确保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实践行动始终具备人民性原则,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等都要坚定不移。干部教育培训政策是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正确有效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有效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应有之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优先”。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政策需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做好政策的学习工作,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必须对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精髓”彻底吃透弄懂,做到政策在心中扎根。学习干部教育培训政策,需要有一套专业话语,这只能是也必须是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二是“创新优先”。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创新发展需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做到培训实践和培训理论的有效联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在干部教育培训第一线,在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健全完善上最有发言权,发言权的专业性也是政策专业性的一种表达,这同样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要把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权与发言权有机融合,提供更新更有成效的政策改进建议。

(二)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的关键步骤

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化和常态化工作,也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学术性的必备内容。在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中,如果没有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主动自觉意识,那么就不能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学术性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就会造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业倦怠感”“理论乏力感”。也就是说,要在积极汲取多学科多专业的相关知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把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充实,提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理论自信,用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来引领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5]。把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这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必须要自觉把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与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融通起来,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的话语权。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的关键步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先导”。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会走偏,达不到预期目的,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要修炼好理论内功,借助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传达出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的新声音,主动积极发声,传播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的最新话语。二是“理论创新”。任何理论如果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那就将被抛弃,也就是说理论必须要持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才能持续适应和引领时展。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一定会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话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创新一定会助推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两者是互补的。更重要的是,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创新更能够把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和共享出去。

(三)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论是干部教育培训政策还是干部教育培训理论,都是源于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的,没有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就无法生成,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就无法产生。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也需要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才能把典型的有益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广泛传扬出去。只管低头实践,不管抬头看天,没有话语,或者话语被他人垄断,这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是不利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既是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的产物,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更需要话语的全覆盖,让更多的人了解已经存在的新鲜事物的重要意义。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在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科学指导下,在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的有效应用下,在广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干部发挥了积极有力作用。要积极“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地转化为培训内容”[6],这意味着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创新是必要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则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加动力,特别是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提供了一种持久性的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创新主要是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依托培训模式创新,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培训模式创新直接带动了培训实践创新,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前培训界最为推崇的培训创新做法。二是“基地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依托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培训基地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加大基地创新,打造基地特色品牌,呈现了百花齐放生动气象。基地创新的成果展示都是借助全景式可视化的多样化手段,基地创新的话语也在各种平台传播开来,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宣传方式。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理论、实践的实现载体和发展动能,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明确了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时代动因,才能够明确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努力方向,因为,时代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时代动因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的聚焦点进行精准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二、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就是要有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及其一大批原创性和优质化的成果呈现等。从培训界关于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状况来看,培训界高度关注和研究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从培训研究的主体来看,可分为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两大类,这是培训界研究的“大户”。从培训研究的主题来看,聚焦于培训指导思想或原则(培训政策)、培训创新性(培训理念、培训模式等)和培训专业化(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三大研究视界。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依托国家、省市县区等级的党校、行政学院等载体来开展研究。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依托国家、省市县区等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院校等载体来开展研究。两大类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研究成果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相交叉、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贡献了重大力量。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政策”话语简析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专业性工作,是在一定的培训政策指导下来组织实施的,培训政策就是培训方向。培训界高度重视对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研究,认为只有正确领悟了政策精神和内涵精髓,才能够从培训实际出发,切实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沿着科学道路发展。关于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的研究,一般分为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和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研究。从当前文献资料来看,有学者从“干部理论学习、老干部政策、在职干部培训制度、在职干部教育内容、知识分子干部政策和干部审查政策六个方面”[7]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政策,有学者从“苏区时期、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8]等不同时期对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划分为“开创探索、巩固提高和创新发展”[9]三个历史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需要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科学运用干部教育培训政策,以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政策”话语为指导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能行之有效、行稳致远。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理念”话语简析

培训理念是培训工作所秉持的一种文化观,是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逐渐生成的、能够有效指导培训实践的一种文化观,对培训相关方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实践。就当前学界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理念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是基于本土培训实践的培训理念研究,对国外培训理念采取了批判性借鉴吸收。如关于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忠诚教育、能力培养、行为训练”[10]的培训理念,这是基于本土培训实践的培训理念,是对本土培训实践的文化意义上的提炼。教育系统的干部培训理念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终身教育、远程网络”[11]的培训理念,这是在借鉴吸收国外培训理念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理念。还有学者提出了“能本、自主、创新”[12]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理念,注重对干部的能力和自主以及机构的创新等方面的培训理念积累。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理念”话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培训理念”一旦确立,培训的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等都将以此为主线,进行全过程指导。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模式”话语简析

培训模式是对培训实践的一种系统提升,一般是对培训典型经验、培训优质资源、培训特色内容等系统性的整合提炼、生成的一种能够在培训具体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样式、范式、定式等总和。从当前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模式来看,指向不同培训主体的培训模式侧重点不同,如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对培训主体的党史教育融入培训模式中十分重视,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对培训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融入培训模式中十分重视,这都是基于不同培训系统的培训实际展开培训模式探索的。如有学者研究了党校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提出“以问题为中心”[13]的培训模式,引导参训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提升管理水平。有学者研究了教育系统的干部培训模式,提出了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培训的“吉林模式”[14]。有学者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培训、网络研修、送教下乡、进校诊断”[15]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西部农村校长培训项目”的五段式培训的“辽宁模式”。这些培训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气息,更具有地域特色。

(四)干部教育培训的“专业能力”话语简析

通常认为,“专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胜任所在职业岗位的业务工作要求,体现的是人的业务工作的技能、才干、实力等。“专业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已经在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培训跟踪等环节实现了全覆盖的努力,就是要把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方的“专业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要求,这在培训界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题,主要是探讨“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多见于理论性成果;一类是基于“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目标,主要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相关者的“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多见于实践性成果。由于对“专业能力”的指向不同,因而“专业能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也就形成了两大范畴:“专业能力”理论培训和“专业能力”实践体验,这两大范畴标志着学界对“专业能力”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意义的充分认同。如有学者对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政策文件学习能力、培训需求调研诊断能力、培训方案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绩效评估能力、工作坊主持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八项专业能力”[16]作为培训者必备的“专业能力”。

(五)干部教育培训的“专业发展”话语简析

“专业发展”彰显着人的专业化、专门化、专职化等特性,是每一个职场人必须要树立的发展目标。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而言,“专业发展”有两重含义:一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办者的“专业发展”,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上的专业属性,也就是说,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来促进培训事业的专业发展,而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专业发展”;二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参训者的“专业发展”,即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人,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人的能力发展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发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独立、成熟的一项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真正实现,但是大多数干部教育培训相关者在这一块存在着一定的短板。有学者研究了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了“校长专业发展”的呼吁,指出校长要在“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17]等方面实现校长专业发展。有学者提出走“校长培训专业化”[18]“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的道路,更好促进“培训事业的专业化”[19]发展。“专业发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追求,也是“培训政策”“培训理念”“培训模式”“专业能力”等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直接目标,促进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方的“专业发展”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迈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三、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基本内容的阐释

人的存在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是人学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厘清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基本内容是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走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首要工作。人学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学视域中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一般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和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等基本内容。

(一)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

教育培训话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教育培训如何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人是教育培训的主体,是教育培训得以存在的载体,由此,教育培训必须要直面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为干部教育培训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和“人的自然存在物”,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20]326。人是一种有经验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的个人”。人的存在是人的教育培训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一,人在教育培训中积累了经验,掌握了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能力,确保了人的生命得以存活。人只有在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可以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真实能力,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存在,人的教育培训与人的生命同向而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激发了人的教育培训的生长力;其二,人在教育培训中提高了认识,使得认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能够更好认识客观世界,教育培训为“我要做什么”和“我要去哪里”指明了方向,强化了人的自我认识的自律性。其三,人的存在体现了教育培训的价值,人的存在是创造价值的存在,价值的创造是要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人来实现的。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反过来验证了教育培训的作用和人的存在价值。

(二)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

既然教育培训的主体和载体是“现实的个人”,教育培训是因人而生的,那么教育培训的本质也就必须要用人的本质来回答,只有这样,才可以科学揭示教育培训的真正本质。理解教育培训是多维度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而从人的本质来考察教育培训的本质是一条科学之道,对象性的现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20]304。教育培训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拓展。第一,从劳动角度看教育培训的本质,教育培训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在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和生命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教育培训的本质力量。人能够创造出大自然所没有的而保存着人类劳动印记的东西,从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人的劳动的付出,教育培训是人的劳动结出的果实。第二,从需要角度看教育培训的本质,教育培训是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需要手段。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增长和更新的,而需要的满足则必须由人通过劳动来达到的。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等是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人的需要的提出与满足需要发挥教育培训作用,教育培训本来就是人的一种需要。第三,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教育培训的本质,教育培训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教育培训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周围的人与物相互交织的,教育培训是人在继承前人的原有教育培训成果基础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各种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中不断获得和发展的,这体现着教育培训的社会关系特性。

(三)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

教育培训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培训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第一,教育培训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人的发展的衡量标准是多元化的,如生命周期的延长、物质财富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升,等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衡量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指数由健康长寿、教育获得和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其中教育获得是关键指标之一。人在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不断得到积累,人的各项能力在不断发展提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带动人的发展。第二,教育培训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新人,必须是一个具有全面接受系统化、专业化教育培训的人,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未来社会的人实现了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各个部门从事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第三,教育培训是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源泉。人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是能够使自己生存并能够进行理性思维的活动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挖掘和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进而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而人的发展的关键能力是需要在教育培训中获得的。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和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所要重点阐述的是干部教育培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彰显的教育培训的巨大力量。人学视域中的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以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为目标,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是根基,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是中介。干部教育培训是贯穿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一条主线,这是人学视域中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鲜明特质。

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体系的着力点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下要从三个方面着力:自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的研究意识、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模式”话语构建和开辟跨机构跨基地协同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新格局。

(一)自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的研究意识

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是人的教育培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是人的教育培训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的研究意识,不仅要主动探究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基本原理话语,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存在话语、干部教育培训本质话语和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话语,这是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研究的学理性或专业性话语,而且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实践运用话语,如干部教育培训“培训理念”“培训模式”“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话语。要立足培训问题,对培训相关方最关切的培训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主动供给培训话语。党校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干部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是需要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来指导的,那就是注重干部能力建设,为干部能力提升提供话语支撑。如教育培训与能力建设、教育培训与脱贫致富、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问题、教育培训与社会和谐,等等。自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意识,还要注重在日常理论研究工作中的自觉主动发现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变化趋向,不断开拓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的新视域,推动干部教育培训话语问题研究与时展同频共振,引领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新发展。

(二)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模式”话语构建

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要强化对“培训模式”话语的构建,通过“培训模式”话语构建带动干部教育培训话语其他内容的联片发展,即在培训实践基础上,主推“培训模式”创新和“培训模式”话语构建与传播。培训界对“培训模式”创新孜孜不倦、对“培训模式”话语构建不懈探索,不仅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参训者的好评,并为参训者所在地域的培训机构所积极采用,其中,教育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培训模式”话语推进成效明显,如针对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培训模式”创新速度加快,有学者开展了“面向边远贫困地区校长培训的‘P4C’模型实践研究”[21],基于“P4C”模型建构了“激思促变、以问促行”的培训理念,确定了“以实为是、互惠共赢”的培训目标,围绕“聚焦—促思—务实”的培训内容,构建了“合作—互动—反思”的培训路径,创新“聚焦主体—多元交互”的分层评价体系,这是在“培训模式”话语方面的一项重大创新。构建“培训模式”话语能够直接带动“培训理念”“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话语的加速变革,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话语体系构建的提速增效,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话语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培训主办者和参训者从中受益。

(三)开辟跨机构跨基地协同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话语新格局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3

随着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私立、民办培训机构对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发展较早、具备一定规模或是发展较成熟的机构都开始重视培养专职教师,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研讨和交流,个别机构甚至研发出一套把新手教师培养成熟手教师的培训方案和系统。有些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培训机构担任其专任教师,开始了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教育系统的转型过程中,这些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整体建设问题就是一个“灰色地带”,他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公办学校教师缓慢而无头绪,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有效及系统的针对成人英语培训专职教师的教师教育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随着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机构中的专职英语教师日益增多,而我国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教师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规定都是针对传统学校的全职教师而言,并不包括培训机构教师。2.英语培训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投入有限。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培训学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很少提供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而专任教师须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时间没精力进修,即便是有培训,也多限于公司内部交流,研讨。3.成人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教师发展成长的直接和现实力量。机构的课程大多根据学员需要进行安排,学习周期短、内容多,学员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新手教师一般很难胜任。而现实中机构多数的专任教师多找到的是新手教师,系统、持续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缺乏延迟了他们成长为熟手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4.成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到成人英语培训机构任职的教师多数为兼职,因此来自教师外部的动机如“奖惩”、“压力”、“金钱”的动机超过了内部的动机。他们不单只与一家机构合作,一旦有能提供更高薪酬待遇的机构出现,跳槽就成了家常便饭。而初任教师想要成为优秀教师,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求知、探索和进取,通过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胜任能力,实现教学的卓越,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

二、加强成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

1.公司层面:

培训机构要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这也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没有质量就没有生源,没有质量就没有信誉。一方面,机构要给学员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另一方面,更要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和管理人才。特别是要发展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英语教师队伍。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目标指导下,培训学校可以激励专职教师全心投入到学员的培训活动的研究设计中去,并鼓励他们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教研活动,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兼职教师则可以为学校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助于培训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也可以由培训学校牵头,提供专职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和探讨,从而相互促进专业化发展,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自身层面:

(1)积累专业性和实践性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自己,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成人英语教学与普教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如学习经历、环境、工作需要等,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跨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懂得人文、经济、科普、商贸、体育娱乐等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阅读英文书籍或报刊杂志,了解与学生专业相关内容的最新信息及动态,并应用到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学无定法。教师可采取以下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掌握语言规律和应用的能力。①头脑风暴法:针对一些热门话题,教师可与学生展开积极讨论甚至辩论,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促进思想交流;②思维导图法:成人理解力较强,可以运用他们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系统归纳整理;如在学习英语语法规则时,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画出各自的语法规则思维图,有利于他们系统记忆。③交际教学法:成人英语教学不单单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结合他们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教学,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场景,发表演讲、演说等进行口语、听力或翻译等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经常举办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或即兴表演,也可以借助网络,查询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堂上就主题充分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④综合教学法:语言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技巧训练过程,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均需要锻炼。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不同的教学法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在语言点讲解时可采用翻译法,而后采用交际法巩固所讲授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交流经验。英语教学是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学习各种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如可以日志方式写下自己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从而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教师相互观摩课堂可以让彼此交换获得信息,集体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并讨论,也可以针对具体教学难题展开行动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作用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开始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成人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大潮中,以提升自我、改变自我及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我国教育事业也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在这其中,面向成人的非学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非学历教育是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类别,包括社会教育与职业培训。社会教育主要是提升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与价值及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在成人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其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教育体系也逐步健全,教育涵盖的范围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日益成为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抓手,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最近几年,成人教育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边缘渐渐走向核心。2013年,教育部举办了全民读书周活动,继续教育系统将逐渐弱化国民学历教育补偿任务,未来教育改革将会向着非学历教育发展。在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中,教育培训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力量。为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教育相关部门应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有效规范与引导,同时,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强化内部控制,从而使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特征与培训模式

整体来看,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特征主要如下:第一,市场逐渐细分化。与以前的教育培训机构相比,现代教育培训机构更强调教育培训的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上进行了细分,体现出强烈的专业性特征,课程内容也更加个性化,可以针对特定行业、领域及群体等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从而满足各类成人学员的学习要求。第二,注重打造品牌课程。走品牌策略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教育培训机构就要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打造个性化课程和服务,形成具有自己机构特色的服务,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第三,培训模式更加多元化。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开展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也推出了小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各种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形式。第四,培训专业化。教育培训机构更加重视教育培训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和战斗力,注重发挥品牌学科引领作用,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第五,从传统家族式管理转向企业化管理。因为成人教育培训属于立体网状体系,具有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特点。企业化管理将能促进教育机构更加健康、良性地发展。

二、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在成人教育中作用的对策

(一)健全教育培训机构外部治理结构

如今市场上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教育培训机构充斥着教育市场。但相关的管理机制却未同步得到发展,导致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无投诉不监管、没有问题不监管等等。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在政府引导下,利用政策、制度等措施,来积极完善外部治理结构。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同时,要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的属性,确定其要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对其教育行为进行规范。教育行为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行为,教育培训机构要避免成为应试教育的保留地,应成为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有益补充,防止损害教育公平。教育部门要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以保障基本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培训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从准入门槛来说,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极低,有的设定了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但执行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限制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由此导致市场乱象。因此,国家要根据教育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或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认证制度,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教育培训机构只有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才能获得相应的办学许可。如果未经任何部门审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其进行取缔,保证教育培训市场有序运行。国家要尽快制定《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及审批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提出教育培训机构的各方面的标准要求,如资金、场地、师资、课程、管理等,明确其设立、审批及退出等程序。对于目前教育市场上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机构,以及办学条件不足、质量不高的教育培训机构,都逐渐引导其合理有序退出,或者通过规范来促进其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三)建立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服务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自我监管。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相关规定,从内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对企业进行高效、高质的监管。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在内部设立教学服务监管中心,实施教学服务满意度月度调查,将监管情况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教育机构要根据监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完善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定期检查消防、各项设备设施等,以消除安全隐患与风险点,确保教育教学安全。第二,行业认证协会加强监管。教育培训行业监管协会要健全行业行规,对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与教学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约束与管理,优化行业协会成员,从而保证教育培训机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成人教育整体质量。第三,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业标准规范,加强教育培训,实施负责人或校长教育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整体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产生是必然的,是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结果,也能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教育培训机构有效满足了成人教育的需求,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相关部门必须要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期有效地提高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其能真正成为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梅琳,罗晓萍.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7,37(11):11-15.

[2]代蕊华,仰丙灿.国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状、经验、问题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5):101-108.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5

由于传统教育的限制,在社区教育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教育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区教育覆盖范围比较广,而且成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不能采用单一的模式,这样不利于所以成员的教育。要实现覆盖全部人的目标,就要有所创新,有所改进。所以,远程教育的运用很关键。在这个知识型社会,要想发展就要靠自身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拓展,而社区教育更是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只有做好基层的教育工作,才能构建整个学习型社会。

远程教育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例如其自身的开放性、很好的交互性、先进的知识性、广阔的网络性等,这些都给社区教育培训带来了一些途径。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很大的改善现在社区教育培训的现状,改进教学上的弊端,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也让学生的创造性大大提高,它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变革。远程教育给社区教育培训注人了新的活力,不仅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也变革了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推崇的就是民主与个性,它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总结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远程教育是社区教育培训的最合适的选择,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首选的模式。

二、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上的资源

社区是一个不同的团体,其居住地是比较分散的,如果把社区成员全部组织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远程教育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它通过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等的渠道去传播知识,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传送到社区成员中,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到知识。这种方式,同时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社区的整体的素质和知识储备都能有所提高,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具有的独特的教育特点。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途径的知识传播,社区成员不必聚在一个地方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自己的时间得到合理的安排,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其他教育领域被使用以及大力地推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传播给社区成员,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2.存在主动学习和广泛学习

由于远程教育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其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带来很大的方便,这便是广泛学习的体现。同时,远程教育将资源整合,通过各种方式将资源传播个社区成员,让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到小班教学的限制,不需要学习相同的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个性化与公平性,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学习,可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社区成员的兴趣,让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体现,这也符合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要求。主动学习和广泛学习可以应用到各种教育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教育可以双向互动,多种交互方式并存

远程教育不仅仅是单向的授课模式,它也支持双向的交流。这样,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向老师提问,并且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给老师。这种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网络的交流,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形式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不会让学生感到不好意思,让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在交流的过程之中,学生遇到难点和有疑惑的地方,通过网络等远程教育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点做出解释,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这种方式更有针对性。同时,不仅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交流,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探讨和合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自动化的远程管理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可以运用于远程教育中。通过计算机系统网络的数据库的一些功能,例如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和自动管理功能,将远程教育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这样子,避免了繁杂的咨询过程,学生的报名、选课、问题查询、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操作,让流程更简便化。这种方式更加高效,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还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系统的管理技术功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由于成员的不同,单一的教学内容模式是不现实的,所以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就要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系统给自己的选择,因为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你的学习记录以及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或是合适的建议,让学生不必面临选择的烦恼,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和负担。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6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   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   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   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   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   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   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   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   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  #p#分页标题#e# 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   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   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   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7

据调查,甘肃省农村共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儿童468.86万人,其中有60.90万留守儿童。在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中,32.10万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辈监护,甚至还有1.37%的儿童无人照顾。没有父母的照顾,上学就不用说了,教育问题更是令人担忧。

另外,留守儿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加上辍学的人员较多,违法违纪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

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少在我县,农村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专科教师普遍缺乏。与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我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明显落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因此,发展健全我县农村教育必须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教育是关系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关系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的首要条件。也是农村人员素质培养的基础。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关乎农民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如果农村的教育出现混乱或不稳定因素,那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和未来的建设者的前提,因此,农村教育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资源的工程,与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必须引起农村建设者的高度重视。

关注留守儿童,给社会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留守儿童这个在甘肃颇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我们社会各界人士和有爱心的单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一声问候,送去一份爱心,这样做也许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只有我们大家伸出双手,就会给孩子们一份力量。

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已经提了好多年,可真正意义上实施起来,还是有好多的难题,为了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提高师德水准,强化敬业精神,树立奉献意识,我们要培养农村教师扎根农村、不计名利、吃苦耐劳、忘我奉献的高尚品德。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组织农民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要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培训,科技培训和教育培训。

德育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气象工作;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学习;终身教育;探讨

1前言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了实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终身教育理念使得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终身教育也为我国其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为其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直以来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工作都在进行着相应的教育革新,但是发展的速度却不是很快,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可以为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1]。

2终身教育理念的价值分析

2.1终身教育突破时空、时间限制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按照时间来对教育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学习是有时间界定的,例如在我国义务教育中会把学生的教育分成学习和休息两个阶段,认为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当然这种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好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习是不分阶段的,学习应该是终身的。而终身教育理念就是秉承了这种思想,终身教育可以让人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接受到教学,都可以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鼓励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享有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这还有利于个人的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充实[2]。

2.2终身教育使得受教育群体扩大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青少年和大学教育为主,而对于成人的培训及教育却是缺失的,这就会导致一些人因为年龄的问题或者职业的问题等享有不到受教育的权利。而终身教育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性别等等的,终身教育面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想要学习就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且终身教育可以为不同人群量身打造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可以说终身教育不但使得受教育的群体扩大了,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为我国的文化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2.3终身教育有利于学员的素质提升

终身教育通过对学员的教育培训可以让学员在学习中不但掌握到知识,还可以提升学员的个人品德修养,个人能力等。使得学员通过终身教育可以不断的完善自我,全面提升自我的素质。现在社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提高自我。例如一些人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感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而此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可能最终的结果就会被工作所淘汰,而如果通过终身教育这种理念其去不断的学习,去不断的提高自己,并最终使得自己可以适应公祖的需要,那么他就可以很好的驾驭工作,从而完成工作。所以终身教育这种理念可以促使人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提高自我,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3]。

3浅析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应该如何发展

3.1健全气象教育培训制度

世界上一些在终身教育制度上发展比较快的国家都会通过对终身教育制度进行立法来保障终生教育制度的实施,可见任何事情想要有效的开展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因此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也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气象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气象局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文件来有效的加强对气象教育培训的保障。这些政策和文件虽然对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和保障作用,但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终身教育理念,在今后我国气象教育培训中持续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对气象教育培训的政策制定,持续有效的保障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3.2气象教育培训要面向全员,分化培训

终身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向社会全面,使得教育更加的普及和全面,因此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也应该充分的吸收这个特点,做到气象教育培训可以面向社会全员,不应该设定一些培训条件,限定一些人得到气象学习的权利。因此气象教育培训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构成等进行合理的划分,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气象教育培训的权利。通过这种细致的划分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气象课程的安排,以及气象教学方式的安排等。做到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从而促进气象教育培训的终身教育发展。

3.3气象教育培训要懂得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培训

想要有效的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就要具备变革的思维意识,因为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可能无法有效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因此就要懂得变革,善于利用新手段,新科技来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因此气象教育培训也要善于利用新科技、新方法来不断提高气象教育培训的质量,这就要求在进行气象教育培训时要懂得利用目前的信息化工具来进行气象教育培训,通过信息化工具可以提高气象教育培训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气象教育培训得以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院的面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气象教育培训的发展[4]。

4结语

终身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形态,让人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为我国其他行业,其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希望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也能够充分的吸收终身教育理念带来的启示,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不断的提高我国气象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34-36.

[2]国卉男.当代国际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17-23.

[3]任燕红.以终身教育的视角探析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论坛,2014,(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