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范例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1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但是在当前的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受到了考试的压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仍旧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对整个德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进而会对学生们的心理及成长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德育教师需要在的课堂教学的额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以此来有效地提升整个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1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教育

当前,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大力地倡导与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是以知识的讲授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相关的德育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使得中职学生们对于德育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中职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的课程兴趣程度更高,因此这种方式的德育课程实施、开展的效果较差。

1.2情感教学方式相对滞后

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还是学习能力的基础都相对比较低,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大部分的德育教师缺乏明确的情感教学目标,进而就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中职学生们的基础及能力都比较低,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兴趣程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遭到了严重的挫伤,认为学习德育知识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少用途,最终造成整个育德教学的落后与不全面。

1.3缺少实践性体验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只是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德育教师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方式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都只停留在头脑、思想中,对于实际的操作与实践频率较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活动,因而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无法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更无法进行灵活地应用。

2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激发情感意识

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进行完善与统一,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尽可能地讲授一些能够便于学生们理解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中职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知识点及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中职学生们自觉自主地学习。除此之外,德育教师还需要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进而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来及时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相关政治经济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等相关情况内容来进行课程的导入,进而展开相关的经济教学。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门课程是中职学生的第一门德育课程,因而在第一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们举出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成功人士案例,以此来帮助中职学校的学生转变其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发展,让中职学校的学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希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2.2利用教学活动进行情感体验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智力、学业水平以及个人的能力、个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而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德育课堂学习中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交流与体验。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地进行角色之间的转化,通过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自由地讨论关于礼仪规范知识的相关内容,将各组的讨论结果派一个代表来进行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教师教学的状态,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情感因素。

2.3借助教学评价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运用积极性评价策略以及特色型的评价策略。其中的积极性评价策略是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鼓励的角度入手,充分地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评价,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来有效地激发中职学生们积极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及反应多进行鼓励,进而有效地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中职学生更好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而在实施积极性评价策略的时候,则需要教师更具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灵活地运用。对于成绩较低的学生需要降低表扬的标准,多进行鼓励,同时还需要对学生们的努力进行肯定,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与能力。此外,还需要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所有回答都予以评价,进行积极有效地评价,防止负面情绪的产生。特色性评价策略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要重点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特性较强的有点,以此来发展中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而在实施特色性评价策略的时候,需要按照课堂情境进行灵活的运用,需要更具具体的情境进行积极地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有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关注学生的性格、成绩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特色性评价。

2.4优化课堂环境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环境是中职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一项十分关键性的因素,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的环境,以此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强化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个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积极性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相关的竞争、游戏等活动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竞争,用于表现自己,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3结语

教师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鼓励学生,通过情感教学的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应用不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此外,通过创建情感化的环境,增加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促使中职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蕾.论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李碧红.浅谈情境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下旬,2015(3):77.

[3]王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德育课堂范文2

一、传统媒体下的德育课程的现状

1.德育课不是专业课,不够看重。

德育课不管在大学还是职中都是公共课,重视度不够,这就导致了德育课的成效越来越低。当然,这也与学生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对于德育课程没有做深入的探讨,他们没有受到专业的指导,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去授课,有关德育课程的活动很少,老师参加的培训就更少了。

2.教师质量欠佳,缺乏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中,专职教师占大多数,只有少部分是德育课程教师。结果老师也不想上课,更不想研究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没有创新能力。

二、新媒体技术给予中职德育课课程的机会

新媒体越来越受到欢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在使用微博或者易信来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长此以往,新媒体对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感化。

1.新媒体增加了教学形式。

由于新媒体技术产生,相应的促进了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也推进了远程、MOOC等教学形式的进程。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一类人,他们能很快运用在生活中,因此这些教学形式也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2.新媒体技术促进教师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导致社交网站越来越多,因此就不自觉地创建了有关各个专业的分组。由于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或者笔记本上网,寻找自己喜欢的群组,加入他们的组中,无论何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或者心理感受写在上面,将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的教学经验,把那些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保留。通过这种方式,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程度。

3.新媒体环境丰富了教学资源。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料越来越充足,我们在每天浏览或者刷新微博的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可以保存到邮箱、手机或者U盘中,而这些都是我们日常要使用的,因此要想使用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很好地利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通过使用新媒体教学,既可以使教学经验更充足,也能搞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新媒体时代,合理规划中职德育课

1.通过班班通电子平台,利用微信进行互动。

微信是一种新兴的媒体技术,可以随时的发送信息、语音、视频以及图片,还可以群聊。中职学生大部分都会使用微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国家的重要会议,比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会等都在微信上进行报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把学生在课堂上询问的问题在微信上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和交流,然后在电子平台上进行直播。而学生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通过微信展现出来,其他同学如果对这些问题有不同意见或者想要进一步补充,都可以进行发表,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们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

2.使用Flash创作出更好地课件,促进学生融入课堂。

Flash动画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特别,而且内容通过动画展现,就可以减少上面所述的枯燥的感受。学校可以让德育课教师参加一些有关Flash交互式动画培训班,也可以通过购买Flash交互式动画课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合理应用Flash交互式动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让他们受益匪浅。

3.大胆创新,使用慕课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成效。

慕课是一种在新媒体时代下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起源于以往的那种资源、学习处理体系以及将学习处理体系和许多开放网络资料综合起来的新兴教学方式。课程的范围特别广泛,包括科技学科,像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等,也包含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但是慕课课程不给予学分,也不包含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中,大部分课程都是免费的,可以免费学习自己想学的课程,并获得证书。课程都是经过很多名师精心设计,时间不长,但都是全是精髓。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教学成果也不言而喻。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对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感化,同时也给予德育课程教学很大的机会。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就要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究怎么才能让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让他们主动融入到课堂中,同时应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我们要大胆创新,运用新兴的的教学方式,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利用网上的丰富资源,形成属于自己的优秀模式,争取让中职德育课程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课程。

作者:陈秀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

第二篇:行动导向中职德育课教学思考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学生通过活动收获知识和能力,以行为来引导和刺激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能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展示教材教学内容,让课本、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涉及到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学生已拥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线。将学生分成团队或小组开展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一切学习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2、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能力培养。

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选择内容和教学组织过程都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刺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可通过活动的开展,活动中培养学生在交往、沟通以及协作商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依照展示技术的要求来展示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成果,并对对他们的成果进行鼓励性质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自尊心以及成就感,通过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全方面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3、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师生互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具有实施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过程的讲授者。教师只控制教学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更多的是用脑、心、手、眼来共同参与学习。

4、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所用的活动方法是在培养能力基础上的职业活动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以通过学习的形式将活动所需相关知识相结合,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不只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能学习到团队性质的知识并注重过程中的设计和监控。教师为学生制造教学情境,学生自己寻找所需教学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通过团队完成学习任务,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反馈活动结果要强调个性化,不设立绝对的标准化评判,鼓励创新思维。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行动导向教学法使中职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考、高考中失利,带着挫败感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当中多数学生消极厌学。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无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几个动听的故事,或者是讲几个典型的案例,这样的授课内容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帮助。也有一些学生觉得授课内容脱离了他们的生活,不想听。

2、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倡的是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因为必须要动,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因材施教成为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目标。

3、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变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展开。但是学生能否将听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果就不得而知了。从满堂灌的结果来看,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是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学生即使背下整本书,也没有实现德育课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培养。没有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失败,是低效率的教学方法。

4、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德育课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德育课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学生的平时成绩来给出一个整体的学习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它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去考核学生。学生自己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等。评价的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法,绝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它包括育人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与管理模式转变、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诸多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绝非万能,要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内容区别对待。中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中职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作者:丛利红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技校德育课堂教学思考

一、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认知存在偏差

在初中阶段,因为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分数并非全部纳入到中考总分中,所以学生并不重视该课程,更不可能把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提并论。与此相对应的技校的德育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是“休息课”。加之技校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直接造成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忽略。

2.教学内容容易滞后,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强

德育教材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在趣味性和可读性方面有了很大的增强。但是,由于德育课具有时代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容易滞后,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比如: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以现实问题为辅,无法凸显现实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内容滞后,无法及时剖析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

3.社会多元价值观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技校学生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也经受着莫大的冲击。由于学生思想还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各种世界观、方法论的迷惑。再加之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德育课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和挑战,从而使德育课显得“势单力薄”“底气不足”,难以确保德育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有效性。

二、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若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教与学产生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易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当代技校生》中“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易懂但不易为学生真正的接受,笔者播放电影《致青春》中小北被误认为小偷愤而砸超市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分析小北的情绪变化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健康情绪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要建立稳定乐观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发泄要得体、得法,不可莽撞冲动。教师总结:一个人遇到重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对不良情绪不进行自我控制与调节,任其发展,就有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控制调节情绪。此时,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着自我反省。抓住教育契机,告诉学生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像小北一样冲动,可以采用文明的方法发泄消极情绪。

2.积极倾听,有的放矢

德育课的教学不是“我”讲“你”听、“我”讲“你”通的模式,而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互启发、互补充的过程,唯有如此,德育课才能真正发挥在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走近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讲解《当代技校生》中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现象时,让学生就这一现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3.结合时事,加深理解

时事的真实性让人感觉到没有丝毫的造作,非常适合穿插于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将时事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那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就如虎添翼。比如:在讲解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时,采用最美司机——吴斌的材料,学生比较熟悉,纷纷讲述吴斌的事迹,与老师一起产生了情感共鸣。通过吴斌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爱岗敬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总结:对,工作态度是最关键的。吴斌爱岗敬业,所以会用一种恭敬的态度对待工作,无法容许工作出现丝毫的马虎。也正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在乘客的生命遇到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乘客的安全。正因为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三、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前提下,用心研究学生,积极摸索教学规律,使得德育课能“枯木逢春”般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作者:钱慧群 单位:临安市技工学校

第四篇:语文课堂德育创新

一、教材文本是育人工作鲜活的资源库

语文课基本上是借助以课文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现在的新课标也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引导投入,因此在选择课文上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课文进入课堂,让学生品读,用“文”这种形式上的美来传递文章本身所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内在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上的美,自然达到了教育意义。我们初读课文,也许还在磕磕绊绊地把一些生字生词理清楚、读明白,等到我们读过二三遍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探寻心灵的共鸣,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和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的一项工作,而且要常做常新。例如学到了《背影》,初读课文,也许有些学生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感受,可是对于那些缺少父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丝的涟漪。可是,当我们读到作者的父亲穿过铁道,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那一段,那步履蹒跚的背影,那血浓于水般的情怀,便跃然纸上,就在这时,我会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书本,闭上眼睛,让他们用心去感受这份久违的却时常发生的感情,去回忆和自己的父亲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曾出现过,而且许多孩子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听着课文的朗诵,想着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对于13、1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少能够有这样的环境,静下心来去回忆、去感悟,而我们就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情境。有的孩子真的流下了热泪,而这时,作为老师,能够感受到他们心在流泪,有迟到的感动,也有痛心的懊悔,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老师不会问,也不会让他们与大家分享,只是让他们尽情地释放,把各种感悟留在自己心中最珍贵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读《小狗包弟》时,让他们去感受巴金先生那说真话的勇气,同时让他们写一写自己人生中,最想对谁说对不起,同学们写了很多,有些事情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但是他们敢于写出来,就是进步,就是勇敢,就是灵魂的一次洗涤、一次突破、一次飞跃。我让学生读《包身工》,联系我们身边的农民工,黑煤窑工人的遭遇,孩子们流下了泪水。诸如此类,我们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些课文其实不需要老师去细致的讲授,不必非要讲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那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慢慢地,仔细地诵读、品味。而教师在学生有阅读困难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启发、点拨,而不要去刻意灌输什么所谓的“意义”。

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如下这些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作者———教师———学生,这个模式在现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还是占非常大的比重,我曾经在朱晓民先生著的《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这本书看到:钱梦龙老师深受他中学国文教师庄乘黄先生的影响;于漪老师也对她的老师在教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一幕记忆犹新,我在初登讲台的时候,曾觉得很可笑,老师讲课也能讲哭了。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多么地重要:我在教授《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讲到了如果要是进入洞穴,看到“奇伟瑰怪非常直观”需要三个条件,那就是志、物、力,我把这个和学生当下学习联系到一起,告诫他们志就是你们的志向,物就是父母给你创造的物质条件,力就是你们的努力,我联系到我在学生时代的种种遭遇,我求学的过程,讲到激动处几次哽咽,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课后,学生在班级日志中写道:没想到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讲课讲到哽咽,我们能听得这么安静,我上学这么多年没有遇见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都是翻译字词,说说文言常识就完了,可是这堂课完全不一样,我绝不会让父母失望,好好学习,父母给了“物”,我要用我的“力”,去奋斗、去实现我的“志”。我没有想到,我的一点“感慨”与“回忆”能给学生这么大的触动,这使得我更加明白了学生语文课上真正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交流,需要的是敞开心扉去感悟。

三、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德育课堂范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课堂;渗透;重要性;策略

一、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的简单分析

德育简单的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们一些专业的训练,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无论在学生的哪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当然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经由历史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相关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各种独特的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经过很多的检验而不断发展而来的。它不仅仅简单是指一种文化,也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既包括一些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一些传统习俗、传统思想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并且每个部分都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一定要对它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老师一定要注重把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起来,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课堂中。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策略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编入教材

教材是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主要使用到的学习资料,所以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想要更好的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就要懂得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编入相关的教材。这样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讲解书上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拓展,让学生们学到更多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可以多编写一些有关中秋节、春节或者是其他传统节日以及对联、书法等等相关的知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就可以多编入一些传统民族音乐;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可以多编写一些我国的传统建筑的绘画以及我国的一些优秀国画等等,以此来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们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不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老师在平时用这些教材上课的时候也要注重进行相关的拓展,多讲解一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以此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以及思想形成,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环境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要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就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浓厚的氛围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需要从各方面做起,比如老师在小学的德育课堂中就可以多讲解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组织传统文化纪念日;其次,学校还可以努力营造一些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在元旦节的时候,学校可以在学校里挂很多有关各种彩色灯来庆祝;除此之外,老师和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剪纸比赛、诗词大会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以及从各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日氛围,帮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去。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对教育的要求更是如此。在如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注重在小学德育课堂中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以及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飒.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12):5-5.

德育课堂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案例教学;德育教育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安静的校园中频频发生暴力事件。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视。处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的中职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背景

在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职班主任有必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德育优势,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学法、遵法、用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二、教学过程

法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和认知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中职学生的这个年纪,如果教师在德育课堂中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甚至勾起他们对违纪行为的好奇与尝试。有鉴于此,笔者引入现实情境,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不断体验、感悟、思考,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从而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所以,当笔者在开展“做一位遵纪守法的中职学生”这一门校园德育课程时,特意选取了学生在网络上都有所了解的校园欺凌事件作为切入点。

1.情境陈述

某校高二学生詹某中午在食堂打饭时,发现高一学生李某插队,于是上前制止,李某不听劝告,两人在食堂内发生了口角。詹某回到班级把事情告诉了要好的几位男生,大家商议后,决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在校外堵住李某,好好教训他一顿。在教训的过程中,詹某伙同几位男生使用木棒、砖头等工具,造成李某头部重伤,抢救无效死亡。

2.引导思辨

第一步:角色扮演、洞悉细节。为了摆脱传统德育课堂中所呈现的干瘪文字和生涩乏味的说教,笔者特意安排几位男生将案例过程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在班级学生眼前。这样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可以深切体会校园冲突发生过程中的那种冲动、好面子的情绪,以及在失去理智、采取不可预知的行动所导致无可挽回的结局后的无助和恐慌。旁观的学生也能更容易地洞悉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细节,感受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对事件的认知水平。第二步:现场调查、初步感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詹某,在食堂事件发生后,你会怎么做?”绝大部分学生是赞赏詹某在食堂正义制止插队现象的,并且对詹某制止后遭受的委屈抱有同情。并且有个别男生表示如果他本人遇到类似情况,也许事后会和詹某一样,邀请朋友一起找回面子。但所有人都对案例中的李某最终重伤死亡的结局表示惊恐。第三步:辨析行为、表明观点。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情绪、情感不稳定,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哥们义气重,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所以,笔者搭建了一个开放式、辨析式的讨论加辩论大会,让学生针对案例中几位学生的行为进行理性辨析,判断对错,陈述自己的理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再加上笔者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认知和价值观取向逐渐趋于正向和统一。第四步:结局警示,深化意识。课堂教学进行到第二步结束时,有几个平时容易冲动的学生终于忍不住发问,案例中的詹某及其同学的结局是什么?一审法院根据情节严重,以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詹某及其同学有期徒刑2~7年不等的刑罚。一审宣判后,詹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笔者在学生经过第二环节充分地认知和讨论后再告诉案例中人物的结局,更容易让学生明白此类校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从而更加敬畏法律。第五步:知识链接,敬畏法律。处于中职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在思想认知上其实已经基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且主观意愿都是愿意遵守的。但是由于对于法律的认知不足,有时候无法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在冲动情绪的驱使下无法控制自我行为,从而导致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所以笔者为学生拓展了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法律条文,帮助他们清晰地了解法律。比如学生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笔者认为像以上这类法律条文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甚至可以告知违法犯罪之后的刑罚种类,比如视犯罪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大主刑。再结合学生课后自主通过网络查找各类相关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悲惨结局,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理论支撑,知行合一

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接时事热点进行情境创设,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回归“育人”的本质。但终究不能脱离实际的理论支撑,还需要回归书本,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借助德育课程体系下“全民守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观”一课,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一是依法办事,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中的案例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我国的法律。积极主动地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学生成为法治社会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是依法办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让学生明白在法治社会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每个公民既要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要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因此,要掌握与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教学效果及教学分析

笔者已经在多个班级尝试过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和谐愉快、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极大地改变了学生以往“你只管讲,我只管听”的情况。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争论笔者抛出的例子,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跟同学和笔者进行分享,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课教学效果。这样一节简单的课之所以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1.教学形式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好的内容只有依托好的形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本节课而言,笔者没有采用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情景演绎、现场调查、小组讨论、小型辩论等一个又一个环节去剖析案例,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教育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2.内容来源真实

本节课采用的案例来源于法治热点,校园暴力事件选取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这样学生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理性地分析事件背后映射出的道理以及价值所在。在事件剖析中,笔者努力让事件自己“开口说话”,借助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结局渗透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观念,了解法律概念,掌握法律常识,最终让学生养成遵法守法、遇事循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教学策略

结合实际的尝试与改善,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较为有效。

1.正向引导、正面阐述

列举学生身边容易引起的校园冲突,告诉学生在面对冲突时,首先要三思而后行,互相换位思考,等情绪冷静下来时再去着手处理。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时,在第一时间要向家长和教师求助,不能私下解决。

2.侧面计算、成本对比

以典型案例为媒介,计算并对比正确处理和激进处理所导致的两种成本的付出以及所得所失,青春无价,不能让自己将大好年华浪费在冲动的噩梦里。让学生明白在遇到事情时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反面警示、以人为鉴

通过典型案例中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人物的惨痛的结局,向学生提出警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能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校园冲突中,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行稳致远。

4.家校合作、警校联合

建立家、校、警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法治讲座进社区、进校园。在各项讲座中,以公安局和派出所第一线的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数据为依据,以公安局和派出所坚决打击蔑视法律权威的违法犯罪事件的决心为支撑,在学生的心中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法治高墙。

五、结语

德育课堂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德育;课堂

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集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先进的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生动、图像清晰直观、信息储存量大、应用面广、频率高等特点。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转化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感知理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赖于具体实物、脑海中的表象以及真实的问题情境。然而,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多是“间接经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的“第二信号”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第一信号”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易于感知理解和把握。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声并茂的特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德育课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长期以来,德育课上,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德育课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程内容和教学信息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插上了翅膀。

(三)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结果。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大都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借助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获得生活体验,扩大生活经验,获得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

二、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在德育课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要应用好信息技术这种教学工具,而不能只当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灵活设计和切合实际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运作中的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的作用

尽管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但它仍有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之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增删,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即时将它板书出来,将会使教学效果“倍增”。好的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板书还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内容进行点拨、说明。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克服课件的固化性和单向性,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学活动必然伴随着“意料之外”事件的发生。因此,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然而,多媒体课件一经制作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程序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就固化了教学内容以及表达方式,排斥了教学现场“意外事件”的发生,忽略了师生双边主体活动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来处理课堂上的情况,并让课件的内容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运用信息教学必须遵循适度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为德育课教学注入了活力。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公开课、优质课和平时上课都追求使用信息技术。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信息技术使用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一种干扰,以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扰乱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使用的“适度性”。注意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实效性,不能只重形式,牵强附会而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岩有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2015.

[2]金成爱.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

德育课堂范文6

1.1认知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哲学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人生理想。但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理解理想信念的实现与意志、责任的关系。

1.2情感态度观念分析

我校哲学与人生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对象为护理专业全体学生。二年级学生刚刚度过入学适应期,开始全心投入专业学习,同时又面临实习、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渴望成功,渴望从成功人士身上得到启迪,渴望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引。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同龄男生有较大区别,在认知方面更加细腻、敏感。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其学习兴趣。

1.3运用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初步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人生理想。但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尚不明白理想信念的实现与意志、责任的关系,对人生目标、理想如何实现仍感到迷茫。面对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利用身边真实的案例或成功人士的经历组织体验活动,经过提炼、升华,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目标。

2针对性细化教学目标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第十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和深化已达成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确立理想信念、如何把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等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微调和细化。(1)认知目标:①了解理想与信念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②了解实现理想所需要的信念、意志和责任,理解理想与信念、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①体验信念、意志和责任对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②感悟理想向信念转化,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3)运用目标:①能够运用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②能够把自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的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集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人生理想。

3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德育课堂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淡化了哲学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启发讨论等课堂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通过学哲学、用哲学解决“做人”问题。本课教学设计选取了“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本课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确定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教学活动也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学生回答问题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以此评价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与思维的广度。(2)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探究活动进展调控教学,检查教学效果。如通过查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旁观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及时确定下一步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3)通过设计课前小组学习任务单、课上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评价,也为教师评价提供支持。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能力水平、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本课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活动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课件、图表为辅助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活动体验使学生领悟到实现理想信念要具有意志与责任,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4设计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了情境感悟、知识探究、体验交流、发展建议、课外拓展5个环节。

4.1情境感悟

在课堂导入部分,笔者对我校毕业生、“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的事迹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后就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思考:(1)崇高理想对人生有什么作用?(2)你的理想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钟晶就是我校校友,部分学生可能与她有过接触。她的事迹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不会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为阶段目标的设计埋下伏笔。

4.2知识探究

理想信念相关知识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分两个步骤:(1)感悟。从钟晶的事例中,我们感悟到什么?(2)合作探究。先分4个小组选派代表分别进行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PPT展示、汇报。各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要求对4个案例进行组内讨论,发表见解,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各组选派发言人将本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分享小组探究结果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探究情况,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在各组完成任务单要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完善结论。

4.3体验交流

让学生检讨自身在实现理想信念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本环节分3个步骤:步骤一,活动体验,让学生进行护理礼仪及形象展示:(1)按照课前分成的4组,每组选出3名选手参加。(2)每位选手按照专业要求,自选礼仪展示动作,要求至少坚持3分钟。(3)选出1名计时员计时,4名记分员计分。(4)活动结束后,对获胜组给予鼓励和适当奖励。步骤二,畅所欲言:采访参加活动的学生:活动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谈谈当时的感受?无论成绩好坏,大家都在困难面前突破了自我,是什么给了你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将来的工作中,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当你遇到困难或诱惑时,会怎么做?你怎样看待理想、信念和责任?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步骤三,课堂延伸:全体学生起立齐声朗读《流沙河》之《理想》选段。

4.4发展建议

本环节分为专家建议和反观自我两部分。建议学生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创造奇迹;要求学生反思自身不足。可以组内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

4.5课外拓展

德育课堂范文7

关键词:德育;视频案例;教学改革

一、案例视频教学法应用在德育课堂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如今已在学校教学中普遍推广。学生更喜欢具备声、形、动作等多方面感知的视频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理解,既可借助视频画面的即时声音来完成,又可以从具体、形象的画面中直接获取。在传统德育课堂教学中,课本和教案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尽管课本上也列举了许多案例,但教师往往只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进行讲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从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本知识。由于汉语言文字具有多义性,学生在理解时还需要借助想象与思考。然而,技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在讲授时缺乏生动婉转的语言描述,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法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有真实情感体验。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利用案例视频教学法进行德育教学,是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以声音和图像形式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视觉感官上直接感受文字的描述,获得理论知识和情感体验。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出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简单依赖播放视频,而是在播放视频的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从身边事入手,比如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什么是工匠精神,在你的身边有哪些工匠精神”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分工形式,总结视频案例中的重点,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三)有助于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将案例视频教学法应用于德育课堂,有利于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直接从网络或教学资源库中下载相关案例视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创作和寻找贴合时代需求的案例视频,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再者,应用案例视频教学法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将学生观看案例视频后的课堂发言或观后感,作为德育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改变过去只依据期末笔试评定期末成绩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堂面临挑战

目前,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面临挑战。首先,技工院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压力较小,一些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技工院校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些学生误以为德育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其次,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大多仍采用说教方法,对学生个人内心情感缺乏必要的关注。如果上课时一味讲究知识点的背诵或抄写,很难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地深入学生内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最后,从人生发展阶段看,技校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崇尚自由,愿意接受新兴事物,但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但对不良思想的抵制力又较弱;他们有较强的进取心,但遇到挫折或困难又容易失去信心。因此,需要开设专门课程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

三、案例视频教学法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的使用

(一)“翻转课堂”模式

该模式即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案例视频,而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如在讲《德育》第一册“谱写崭新篇章”这一章节时,学生刚刚进入技工院校大门,开启新的学习生活旅程,内心没有足够的自信,所学专业大多是由家长或老师帮忙选定,对专业前景一知半解,对未来前途非常迷惘。作为德育教学开学第一课,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树信心,对在校的学习生涯及未来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虽然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案例,但是要么年代比较久远,要么比较专业难懂。笔者结合央视拍摄的《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大型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事先在手机或电脑上观看,选取其中一个印象最深的人物事迹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分工形式将所选案例中的人物事迹、涉及专业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等内容制作成PPT,在课堂上用电子黑板与同学进行分享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嵌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播放视频资源并进行及时讲解。如在讲解《德育》第二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制度”这一章节时,如果简单从教材上讲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学生仅从概念上很难理解,而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华为等公司的公司简介及主要从事业务的视频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了深入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章节时,如果让学生单纯地从文字上进行理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枯燥难懂。而《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录短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前后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通过播放这部纪录片,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理解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三)“课后拓充”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课后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的延伸。在讲解《德育》第三册“职业与成功”这一章节内容时,除了结合书上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以外,笔者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近期网络比较热门的案例,学生对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饶有兴趣,学生不再一味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堂45分钟时间被案例视频调剂得有声有色。除此之外,笔者在讲完这一章节后,要求学生课后利用手机或电脑观看央视摄制的电视系列片《榜样力量》,进一步了解教材中列举的代表人物高凤林的事迹,学习他的职业精神,探究他的成功之道以及他对成功内涵的理解,并写一篇观后感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使德育课程融入平时学习中。

四、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视频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网络或资源库中的视频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视频素材,增加视频教学的灵活性,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茂玲.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N].人民日报,2010-7-30.

德育课堂范文8

关键词:角色扮演;中职德育;社会责任感

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德育课是非常枯燥的,不少德育课教师还是沿用传统说教的形式,无趣乏味,而学生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致使教学效率不高且缺乏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德育课程。所以,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率的一项基础条件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按其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活跃课堂氛围

借助角色扮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出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进而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教师在讲解应聘技巧时,学生一般都不会专心听讲。对此,教师可引入角色扮演方式,借助提问了解情况。面试官由较为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扮演,而应聘者则由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其余学生扮演观众。在课堂上创建一个人才市场,让面试官按照岗位需求的不同,提问应聘者,而应聘者则按照提问给出回答,最终由面试官决定录用与否。扮演观众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展开评论,评论的内容涉及面试的公正性、问题是否到位等,当然也可评价应聘者的回答。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德育课程的效果在这种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中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职业人,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不同责任,且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让扮演能够充分联系起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通过色色扮演使大家知晓只有一起努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以恪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课为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体会到“我奉献,我快乐”的道理。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各类职业均存在尊卑贵贱的思想。针对这一情况,若教师只依靠说教往往无法让学生改变看法,为此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清洁员等服务行业人员,进而感受各行业人员的社会意义。笔者让学生甲和乙分别扮演售货员和投诉的顾客,设置两种不同的情境:一种是乙怒气冲冲地找到甲,二人大骂,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激发矛盾;第二种是在乙投诉时,甲耐心倾听,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该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有了深刻体会,既对售货员职业的特殊性有了解,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新能力,这对一个民族而言,无疑是灵魂所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需立足于基础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接受各种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发明、方法与心理。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出来,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笔者在教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组织了一场招聘会,引导学生模拟求职。选择5名学生扮演不同企业的招聘人员,其余的学生扮演求职者。在这场模拟招聘中,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在职业选择上不知从何着手,求职迷茫,而这部分求职者一般很难顺利求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因为清楚地认识自己,有明确定位,能够从容回答企业招聘人员的问题,有效地发挥了自身优势,顺利求职。利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结

总之,中职德育教师若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角色扮演,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其价值。广大德育教师要对教学理念予以创新,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案例科学合理,分配好角色,强化学生感悟,进而实现角色扮演作用的最大化发挥,让中职德育教学的成效更佳。

参考文献:

[1]杨燕.“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