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教育范例

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合唱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与方法,以期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合唱;德育教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也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这说明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单纯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结构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歌唱是实践性、可操作性最强的模块。在该模块教学中,合唱占据主要内容。合唱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高其艺术素质、人文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合唱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合唱便于施行,易于学生接受

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唱作为声乐艺术,其作品均是由人声进行表达,合唱队员的嗓子就是天然的“乐器”。另外,合唱只需要简单的排练场地和伴奏就可以进行。与其他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尤其是与器乐表演相比较,合唱更加易于实施,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合唱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

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有所不同,这有利于训练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基础音乐能力。此外,置身于合唱队中,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其他声部以协调自身和整体的关系,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音乐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音乐感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唱是一种把人声编织起来的立体声音艺术,与其他声乐形式比较,其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协作。同声部队员之间、不同声部队员之间、所有队员与指挥之间,都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团结才是演唱成功的保证。因此,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积累与他人协作的经验,并且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以及合作能力。

(四)合唱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

合唱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将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在进行合唱表演时,队员们精力高度集中,感情格外投入,台上台下的演出气氛紧张而热烈。在这样扣人心弦的气氛里,队员的身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心灵的境界往往与音乐一同升华。

二、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方法

(一)强化音乐课堂教学,推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实施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第一阵地。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外,同时也担负着德育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用心挖掘教材内涵,寻找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合唱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声音艺术去表现美,还要通过合唱作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作曲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响的一部声乐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热情颂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和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在讲授这部合唱曲时,首先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主题,进而激发其内心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以此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和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2.指导学生进行歌词朗诵

一部优秀声乐作品的歌词往往就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它或许是抒情的诗歌,或许是优美的散文。好的歌词能够给人以鼓舞,振奋人心。《祖国颂》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作品,该作品是1957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8周年所拍摄的文献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曲。激扬的歌声与影片生动的纪实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颂赞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歌词意境高远,大气磅礴,撼人心魄,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合唱排练时,教师可以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中体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进而激发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高尚情操,以此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欣赏作品的旋律

教师在合唱教学实践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旋律优美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之美,使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例如,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该曲运用清新优美的云南地方特色旋律,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静谧的远山,潺潺的流水,淡淡的青草香,远处款款走来的阿妹……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如诗如画的美好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4.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强调“声情并茂”,要求演唱者以情促声,以声传情。“声”与“情”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这一审美原则同样要贯穿于合唱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唱实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有助于学生感受并把握每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唱出有情感的歌声。

5.排练多声部合唱

人声是最美的交响乐,合唱尤其强调声音的统一。在合唱指导中,教师要将所有声部融为一个整体,做到包括音准、节奏、起声、换气、发声技巧、声部均衡等全方位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生高度集中,听从指挥的安排,不能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定期举行合唱比赛,增强校园德育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在欣赏和演唱歌曲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作品的艺术美,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德育的力量。《保卫黄河》《七子之歌》《共筑中国梦》等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等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乘着歌声的翅膀》等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艺术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特质;《欢乐颂》等作品可以使学生感知人文主义情怀。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合唱比赛和演出的过程中,在舞台上能够体会到集体付出所带来的荣誉和快乐,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定期举行合唱比赛或演出等校园音乐活动与德育教育在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等方面是统一的,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校园的青春活力,同时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班歌合唱,引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受、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班歌大合唱,以此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激发学生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这说明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更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德育工作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科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使德育精神与德育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中来,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断努力奋斗。

结语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能够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转化为“一支动人的歌”,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翱翔。合唱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够让所有的参与对象都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合唱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周阳君 单位: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廖星露.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音乐,2016(10).

[2]曹旭康.论开展班级合唱活动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4(15).

[3]李玲.浅谈合唱活动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1).

[4]马秋英.奏响灵动的合唱教学四部曲[J].音乐时空,2015(19).

[5]张琳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加强合唱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李劲.浅析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大舞台,2010(12).

[7]李楠,陈家海,段续.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1(2).

[8]戴海云,毛文泉.学校合唱的教育功能探析[J].艺术百家,2010(S2).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而德育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树立正确小学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普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认识不全面,德育教育的观念不科学,没有形成健全的示范和评价体系,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任课教师来说,首先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大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强培训力度。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健全的素质培养计划,以此来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建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学校需要按照德育教育的基本规范,把德育教育的教学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组织小学德育教师参与先进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表现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二、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没能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案与教学的制度并不完善,德育教育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一些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心理承受的能力大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换位思考,一切教育活动都将以小学生为中心,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对小学生的优秀表现作出表扬和鼓励,增强小学生们的信心。

三、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再加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单纯的靠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没有做到将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德育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德育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多种原因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没有按照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健全的家校共育的机制,没有办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教学的质量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创建合理的家庭教育体系。学校德育过程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之中,为此,要从全方面多层次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才能够影响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可以发挥多方面德育力量,起到的德育作用也更大。正因为德育教育有独特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教育,纠正他们的不恰当的行为。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还应当加强联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家长需要充分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令教学管理的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率[1]。

四、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完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

农村小学的德育任课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没能选择科学的指导方法开展教育工作,致使教学的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环节中,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管理的方案不统一,教育方法不科学等等原因,都严重影响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为确保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教学的内容方面,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育体制,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方案,创新教育的形式,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方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导入,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建德育交流平台,为学校与学生家长德育经验交流提供便利,可以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五、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积极组织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德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多元化、现代化的控制体系,第一时间发现小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实践活动的机制。比如组织小学生到污水厂进行参观,令德育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小学生们养成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才能提升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3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构建教育和谐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一种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那么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实施“三生教育”呢?

一是强化课堂教学。按照文件精神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二是突出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工作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如,通过升旗仪式实施“三生教育”,利用升旗仪式,进行深情并茂、丰富多彩的演讲活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他们更深层次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还可以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展示和锻炼他们的特长,让兴趣活动带动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氛围,使“三生教育”得以充分地实施;

安全教育是“三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开展各种主题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法制宣传、防火知识讲座、交通知识讲座、意外伤害事故知识讲座、禁毒防艾知识讲座。通过这些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提高安全意识,认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动员和鼓励学生对其家长宣传,家校共筑一道坚固的思想长城。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三是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创建良好的“三生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如在校内开设“校园之声”广播站,由学生担任小记者和小播音员,周二至周四下午六点开始广播,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通过广播这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校外文化,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在校园内粘贴名人名言;在花园和草地旁树立“手上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荫”、“爱护我的身体,我有益你的健康”等警示牌,提醒学生,尊重弱小生命。这些警示标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学生中广为传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引言

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生理都未成熟,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未来进行正确指引,才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社会中迷失方向。因此中学德育教育作用至关重要,中学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问题,更是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加强教育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一、德育教育中应用说服教育法

中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便是说服教育法。教师使用说服教育法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加强学生认知,形成正确观点,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说服教育方法包含多种形式,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互相配合、综合使用,才能将说服教育方法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第一,教师应采用更具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强说服教育实效性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应抓住学生思想特征、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使说服教育更加有的放矢;第二,使用说服教育法时,教师应使用更具感染性的语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内心情感、情绪得以释放,让师生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加强德育教育效果与目的,使教育更有感染性。教师必须将出发点设置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尊重、信任的情感面对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通过推心置腹、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观点与教育。教师还应使用更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语言。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说服教育下获得启发与提升,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第三,说服教育使用过程中应更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在阐述道理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情况,与学生坦诚相待。例:某学校一班级中正在上课,忽然同桌的两名学生大吵起来,其中学生A将水杯里的水泼到学生B的身上,二人怒视相对,正在上课的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头雾水,并不清楚二人的吵架原因。教师要求学生A、B分开,之后继续上课。下课后教师要求两名学生到办公室将事情说清楚,这时两位学生依然是谁也不服谁,怒目圆睁地看着对方。老师先坐在椅子上,要求两名学生也坐在椅子上,对他们提问:“前几天我记得A胃特别痛,B不仅帮你接热水,还特意请假出校门帮你买药,是吧?”A学生点点头,教师继续说:“B你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经常可以看到A在早自习、晚自习的时候给你讲解你不会的数学题?”B看了一眼A小声地说:“对。”老师继续问:“刚才上课的时候我讲的内容你们记清楚了吗?今天的重点学习内容是什么?”[1]这时B挠挠头说:“老师对不起,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开玩笑没轻重,让A觉得很生气。”A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也有错,本是个玩笑,我不应该那么认真,而且我也不应该泼你一身水。”老师:“我很佩服你们,可以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认识不同的人,有朋友、同学、长辈,但是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是其他关系都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同桌。老师可以看出来你们之间的感情很好,总是互相帮助为对方考虑,这样的状态真的特别棒,而且你们最近的学习成绩都有进步,我想一定是你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结果,误会消除,老师相信以后你们之间的同桌感情会更加深刻的。快上课了,你们回教室准备上课吧。”由该案例可以看出,德育教育不仅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应渗透在日常的每个小事中。案例中这两名学生在课堂内吵架,影响到其他学生。但老师并没有在课堂中批评二人,将二人先分开后利用课余时间使用说服教育方法对二人进行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这名教师也没有严厉地“审问”他们,而是转移二人注意力,感受到对方的好,引导两名学生主动说出吵架原因,最后引导他们应珍惜这种同桌之情。相信在这次事件后,两名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会更加刻苦,也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与亲人。

二、德育教育中应用情感陶冶法

只有具备积极的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在中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具备十分丰富、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情境,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与熏陶之下,使自身的品德获得修养、情操获得陶冶,才能将德育教育价值充分发挥。中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与活动场地便是在学校与班级中,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会在班级与学校中逐渐形成。因此可以将班风与校风看作为特定且典型的道德环境,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德育教育因素[2],不仅会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作为一名中学德育教师,必须通过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更加健康的道德环境中不断成长。例如老师应注重班风建设,通过实践可以感受到优良的班风可以在班级整体中形成十分强烈、感人的德育教育氛围,将情境德育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对学生形成极强渗透性的积极影响,让学生主动接受情感熏陶、感染与同化。例: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为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应用陶冶情操教育方法,教师应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情感感染其他学生,使情绪形成联系与共通。某校教师发现,班内的学生今日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但教师并没有立即禁止这种行为,而是抓住这个机会,召开了一场主题班会。班会召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分组过程中,教师将平日经常在一起的学生安排在不同小组,不经常在一起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中。虽然班会刚开始,全体学生都呈现出不配合、不想参与活动的样子,但经过几轮歌曲、成语、舞蹈、诗歌比赛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原本一脸不情愿地学生们热情十分高涨,更加主动地与同组同学参与到活动与比赛中。在班会的最后,也是班会的高潮阶段,教师在黑板中书写“班级有我、有你、也有他”几个字,使用音响播放《相亲相爱》[3]这首歌,使全班同学共同达到了情感共鸣状态,互相对视的眼神中逐渐失去以往的冷漠与不屑,反而多了一些热情与期许。通过这种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建设班风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应学会包容,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才能形成更加紧密的集体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阳光的班风。

三、德育教育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对中学德育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调节心理机能与承受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叛逆期,情绪变化幅度很大,若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酿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某地一中学,学校德育教师会定期检查学生的发型、手指甲长度等仪表问题,由于某女生发型未达到学校要求,德育教师当着全班同学剪掉该女生头发,还对其进行了言语辱骂。事后该班班主任也未及时察觉并关注该女生的心理情况,该女生于三日后在家中自杀。这种悲剧便是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教师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使用了过于偏激的批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承受最终酿成惨剧。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无论班主任还是德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都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健康,与学生定期、高效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疏通、少堵塞,才能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更加主动地与教师互相交流。例:某中学一班级班主任,每星期会选择三名学生进行家访,放学时会与家访学生一同回家。在放学路上这名班主任会经常与学生聊天,除了学习之外的各种话题,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更加高效的沟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放下学习压力。除了家访外,这名班主任也会经常与班级中的不同学生进行电话访谈,无论是辅导作业还是聊天,只要接到学生的电话他都会很温柔、细致地回答学生每一个问题。相比于其他班级学生来说,该班级每一名学生都十分乐观、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德育教育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逐渐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使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具有正确价值观、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四、德育教育中实施精细化管理

为解决目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引入惊喜管理理念,从而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作为每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应明确教育最终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国家与社会都对教育抱以很高期望,但生源情况较为复杂,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为从根本上提升德育教育质量,需要将质量管理意识充分落实并贯彻于日常各项教学活动中,严抓常规教育、日常教育,将管理落实在每一处细节,有效避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生任何失误与偏差。基于管理层面来看,学校可以通过日常检查、监督等方式,掌握德育教育实际情况,对不同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评估与分析,为德育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为更好地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还应严格执行国家、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条例,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备课、教学、评价、辅导、考试。学校在进行常规管理过程中,如可以在每月进行月检,为教学活动进行正确引导,实际检查过程中约谈每一名教师,同时与教师评价形成联系。再如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检查过程中,经常会检查的内容为集体备课,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形式,但在实际集体研究时,不同教师拥有不同教学风格,所教班级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共性背景下还应充分凸显教学个性,将原本的备课成果共享转换为备课本共享。当然在实际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不能仅强调德育教育的细节部分,还应将确保质量作为前提更多地考虑每个重点环节,不能将管理与教育本末倒置。

五、结束语

中学作为学生人生中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慢慢褪去稚嫩,心理与生理更加成熟。在这个关键时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共同解决,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优秀榜样与典型,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交往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成为一名具有优秀品格、高尚品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王成义.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教育界,2020(43):48-49.

[2]秦红.魅力德育:初中德育课程教师魅力塑造与研修模式创新[J].中小学班主任,2020(11):26-29-25.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5

德育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德育教育贯穿于小学全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训练小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德育题材广泛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亲身体验实际生活,而德育题材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其中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等题材,还包括助人为乐、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等题材。这些题材一方面让学生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树立道德榜样。

(二)德育形式多样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形式多种多样,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寻找优秀道德榜样让小学生学习,还可以从身边例子中挑选德育题材,并让小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实践中接受德育常识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学生心理特征。

(三)德育教育过程需要实践

小学的德育教学不能只依靠书本知识学习,学生一味学习书本知识不去实践的话会对知识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综合实践(课)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真正掌握德育知识,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生活实践中学习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优秀榜样。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亲自做示范。同时要求学生利用一些废旧资源,亲自动手实践做一些小制作,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资源的再利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热爱劳动,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

(二)分工实践培养团队精神

综合实践课活动性很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德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个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践任务,看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对于好的组给予奖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团队胜利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通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交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德育教育中观察体验

在德育教育中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教学(育)目的,要将德育知识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事件,并将它记录下来。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体会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观察体验中学到德育知识,并将知识渗透到实践操作中,让小学生在摸得着、看的见环境中体验德育内容,塑造优秀道德品质。

四、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为主,将德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优秀道德行为规范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小学生在体验中收集一些信息,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将一些道德现象与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结合起来,使书本上的德育知识变的生活化、形象化,让小学生从根本上能够接受并学习。综合实践课上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引导学生用自己思想情感去体验生活中道德准则,为学生建立良好道德情操。

(二)综合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个人品质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管育并重”模式;班主任

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具体德育教育中要及时更新观念,以创新的理念引导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将“管育并重”模式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助于保障德育教育的质量。通过融入创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发挥“管育并重”模式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德育工作开展质量,最大限度上提升教育工作水平。

一、班主任德育教育问题及“管育并重”关系

1.班主任德育教育问题

班主任德育教育质量有效控制,采用传统教育的观念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德育教育的效率比较低下,从以下德育教育的问题进行阐述:

(1)德育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涉及的德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班主任没有和当前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德育理念存在着滞后性问题,这就必然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依然是采用传统硬性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不利于呈现良好德育教育效果。

(2)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

为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活动。而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学生的个性鲜明,和以往的学生特点有着不同,管理起来也有着比较大的难度。

(3)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时,应用的方式存在僵化的现象,没有结合当前师生学习的需求提出创新的德育教育方式,从而影响了最终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将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从教师角度出发,并没有和新教育改革要求相契合,缺乏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造成了德育教育效果差的问题。德育工作开展中教育方式选择应用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没有将新型的德育教育方式与实际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缺乏联系学生个性特征,没有差别化对待,造成了德育教育效果差的问题。

2.德育教育中管育的关系辨析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将“管育并重”的模式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管”和“育”进行结合,同等看待,通过不同教育形式落实,就能对学生学习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为工作重心,在德育工作落实过程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德育教育中管和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管是育的前提条件,是制度化管理,是约束性规定。学生在学校中以及班级中,需要遵守相应规章制度,德育教育中管理就成为前提。学生有自身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主体,通过统一化制度管理容易造成学生抵触,所以在育人方式上分别对待比较重要,采用科学化育人的方式,能最大限度上提升德育管理的最终质量与效果。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管育并重”模式应用措施

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提高教育的质量,这就需要将“管育并重”的模式加以科学运用,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了解“管育并重”模式

班主任提高德育教育质量,要转变教育的观念,从新的教育模式应用环节加强重视,最大限度上保障“管育并重”模式应用质量效果。“管育并重”模式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是将“管”和“育”进行有效结合的教育模式,“管”主要是结合学校制定的制度对学生有效管理,而“育”主要是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德育工作,按照社会道德准备进行教育。两者的关系比较紧密,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加深对“管育并重”模式的认识,准确地理解“管”和“育”的关系以及工作的重点,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实现育人目标。通过运用“管育并重”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以及生活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管育并重”模式运用要有侧重点,以“育”为主,只有做好以理育人,以德育人,以情育人,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2.“管育并重”模式抓住实践要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为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将“管育并重”模式科学运用比较关键,要在实践工作中抓住实践要点。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意识以及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尤其是在德育活动中,需要激发学生责任意识。通过角色扮演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角色,从实践活动中加强合作交流,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班主任在实践中,从生活各方面汲取德育教育的素材,创造德育教育机会,引导学生能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转变道德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自身道德品质。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沟通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为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鲜明突出,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班主任只有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设计德育教育的方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学校或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班主任在其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首先不能直接批评,要从保护学生个人自尊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自主反思,从心理上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转变,如此能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识。班主任只有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主体思想状态,才能针对性设置德育教育的方案。

4.留给学生空间,强化学生认识

德育工作开展有着不同的形式,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要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注重留给学生相应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管”的艺术价值,能够留给学生适当空间,让学生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避免管理过严而出现相反的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会产生抑制影响。教师对学生需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管理中要转变传统方式,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规章制度发挥的作用,挖掘制度对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的价值,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班主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强化学生认识,尊重以及爱护学生,班主任可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实现育人,和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深入学生内心中去,才能了解学生心声,有助于赢得学生尊重。让学生在成长中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在德育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最终育人目标打下基础。

5.班主任注重“管”“育”的协调

德育教育中教师运用“管育并重”模式要注重将“管”和“育”的关系合理处理,“管”是基础,要让学生对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班主任在实际管理中不能过分采用强制手段,对学生正确行为不应当过多干涉,管理中要抱着尊重学生个人隐私以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态度,合理运用管理制度,减少强制管理参与,让学生能够方便接受。“管育并重”模式运用从“育”的环节也要加大力度,将“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班主任需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改变班主任的传统威严形象,要能和学生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德育人,让学生对班主任采取的育人方式产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助于管理活动顺利开展。

三、结语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7

运用实践教育法加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实践教育既是高校学生应对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加强实践教育既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更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系统。

关键词:

实践教育;高校德育;实效性

高校德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时代对高级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提供参考。

一、实践教育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实践教育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指按照教育要求,合理地设计多种教育内容与情境,组织、引导教育对象主动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德,使教育对象能够从各自的层面、各自的角度和各自的社会地位去认知、感悟和深思其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激发其道德内需,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实现教育对象的知行统一、德才兼备,以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实践教育法的理论依据,“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的必由之路”。[1]实践教育法的主要特征有: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教育法与理论灌输法相对,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实践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把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理论知识和正确认识才能成功地转化为实际行为和习惯,然后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强化,最终才能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为优良的品质和能力,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实践教育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有效地促使高校学生把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优良行为和习惯,使他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高校学生既是一名求学者,又是一个社会人,因此他们不仅要关注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提高。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处在这一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成败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状况和全民的素质教育成果紧密相连。整个社会道德的良好发展能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高校德育的显著成效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道德向着理想方向前行。要想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投入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实践锻炼中。

(三)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人的思想品德包含知、情、意、信、行五个要素,它们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否则就难以形成完整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内外转化的过程,就是“人们自身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发展……也是思想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2]只有运用实践教育法,才能使得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时并存且辩证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有机结合,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当他作为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时,他是教育的客体;当他接受教育影响进而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便是教育的主体”。[3]无论是作为教育客体还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都是积极主动地对教育影响进行甄别、筛选,进而消化、吸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使得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得到强化,有利于其塑造良好素质;同时,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道德知识才有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消化、理解和吸收。

二、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德育工作者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主动参与、共同创建的各种活动,如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校园”建设,实施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帮贫助困”工程,组织参加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体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环境,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重视实践教育法,探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实践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应对国际国内变化的有力武器

当前,国际上仍然存在敌对势力妄图在思想上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部分学生受此影响较大,形成了注重自我、倾向功利等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面向世界,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而只有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才能培养出面向世界、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的综合素质人才。由此,运用实践教育法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也势在必行。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各种生活方式也日益呈现,这些都必然导致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产生。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发了高校学生勇于奋斗、积极乐观的精神,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以及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和利用实践教育方法,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的网络在为人们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各种思想都可以在网上跨国界、跨地域交流,其中那些良莠杂乱的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信息会极大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导致各种信息泛滥,其中消极腐朽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很大,甚至于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肆意制造并传播发动思想。再加上有些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太成熟,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冲击的能力较弱,容易在政治上迷失正确的方向,走向邪路。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感情联系淡薄,甚至受骗遇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实践教育方法,在多种实践活动或情境中,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增强其明辨是非的本领,提高其抵御各种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

(三)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社会的就业政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高校学生自身主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一些大学生面临着不甚理想的择业就业环境,受到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这样就容易引起高校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困惑,高校学生中的心理紧张、心理障碍、甚至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层出不群。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心理方面的调查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在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要提高生活水平,取得事业成就,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需要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固有的单调的德育工作模式,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实践教育的新方法,创设适当的实践教育内容,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技术上过关,思想上过硬,心理上过强,具备极强的竞争软实力。

(四)实践教育是高校学生克服自身缺点的内在要求

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当前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群体”特殊的成长背景导致了他们形成了自身难以避免的缺点。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一方面,是古今中外社会文化大背景,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和各种西方文明思潮;另一方面,是家庭内部环境。“独”的环境给独生子女们提供了有利的成长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例如: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自利等;家长近全面的照料使他们缺乏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判断力和适应力等;父母过高的期望使他们承担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兄弟姐妹的缺乏使他们的团体协作意识淡薄等。在这些背景下成长的高校学生刚开始校园的集体生活时,会受到各种冲击,如果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适当对待和处理,则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一系列负面心态,如高傲孤僻感,极度恐慌感,软弱逃避心态,压抑排斥感,自我放逐心理等。这些心态虽存在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一面,但如果引导不当或其自身自制能力弱,就会阻碍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运用实践教育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学习实践教育的理论知识,总结实践教育的经验教训,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实践教育的途径

实践教育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要求,结合实际条件组织、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实践教育,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立足于学生的思想特点

进行实践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当代高校学生主要有如下思想特点:一是思维敏捷,求知欲强。部分理论课内容在中学时已有涉及,有些德育理论课程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史实、概念、范畴,比起书本知识,学生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新信息;加之高校学生的理解力较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因此,高校教育者既要重视教授内容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新视野。二是主人翁意识强。当代高校学生都十分关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大事,关心民族的发展前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他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也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腐朽面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可能形成一些自认为合理但却有失公允的概念,甚至产生功利主义思想。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实践教育时必须有的放矢,结合国内外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设计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从而搞好实践教育,使教育对象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他们希望能与教师平等相处、共同探讨问题,他们能够较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偏爱于讨论式、对话式教学。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扩展,使高校学生获得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他们获取的信息更加实时,更加广泛。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获得离不开高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的缺乏,会引起生活的贫穷和落后,而精神文明的薄弱,则会导致政治立场的动摇和道德水平的下降。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展实践教育时,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坚定其主体信念,使之超越单纯的物质享受,重视精神追求,勇于挑战自我,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拓宽视野,提高道德鉴别能力和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能力”。

(三)重点在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

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是指学生“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变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5]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否是评价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有效地将高校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即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内化过程是对先进的观念、态度和信仰等的认同与接受,由于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中就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感染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设计实践教育的方案之前,应该明确高校德育的方向,深化高校德育的要求,明确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把握学生的道德内化规律;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使道德认知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求,帮助其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在实践教育活动结束后,应当立即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以便在之后的德育工作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将行为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高校德育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四)构建完善的德育系统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全局出发,不断优化德育过程,增强教育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育,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尤其重要的是要将高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建立健全高校德育系统。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个家庭德育系统、高校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有机统一、相互配合的大系统,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共同搞好实践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微观层面上,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构建层层领导、有机结合的高校内部德育小系统,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德育工作者进行实践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取得成效,因此,在实践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应随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信心,立志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而奋斗。

作者:周银凤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0.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

[3]梁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01-102.

德育实践教育范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措施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班主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班主任不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高低,而且关心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如果学生只有成绩比较优秀,而素质教育并没有什么进展,那么这就是班主任工作上面的失职。德育教育并不是单独开展的,而是需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当中贯彻进去的,班主任是平时接触小学生最多的教师。因此,班主任需要在自己日常的工作当中给学生灌输良好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教授一些课程和在班级管理的时候,也可以融入德育教育,有效的德育教育激励措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措施的必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并且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敏感,无法直接接收他们在一些事情上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并且很多学生经受一点挫折和打击就会非常的激动,情绪变化比较大,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甚至说班主任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需要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素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也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缺点和不足,从而在德育教育当中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弥补这些不足。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教师如果在教育的时候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打击。那么学生就非常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甚至是抵抗的心理,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失去继续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差,从以上的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在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实施激励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减少受到的批评和受到的指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整个幼小的心灵受到良好的保护,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去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响应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号召,规范自己日常的行为,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

当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实践教育并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就是说,小学教育的时候,基本采取的都是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德育教育的阶段中,基本上就是给学生不停地灌输关于德育的一些知识,学生并不能生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只能盲目地让教师给自己灌输一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发言的权利,甚至于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无法接受。那么很明显的就是学生根本无法认同这种教育方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没有真正学习道德与知识,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甚至于有些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击学生学习德育内容的热情。这就是失败的德育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方面,都需要对这种德育教育进行反思,并且积极的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减少对于学生的不良的德育教育。当前的小学生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范围内,有效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品德素养不断的得到提高,而出了学校和教师管理的范围,又恢复原来的个性特征,也恢复原来的行为,最终导致教师开展的德育教育产生的效果形同虚设。出现以上这两种特征的主要行为就是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当前的发展状态,也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法良好地接受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很少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教育的时候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当前学生的特点,因此无法采取合适的教育,就是无法让学生德育素养提高的一个个关键。很多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对德育教育的认知不是非常的清楚,认为德育教育只是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一个任务,并不是一个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没有和学生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的状态和对德育教育的看法,学生也相应地受到影响,并没有提高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认为德育教育也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会去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也不会主动的去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策略

其策略的重要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下,小学班主任也要积极地制定德育教育中的激励侧翼绿尾激励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并且由于新课改的开展,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当中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班级的主导者一定转变成为了班级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并且学生更加有权利在教育当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得自己在教育当中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开展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学习德育教育的知识,并且通过学习德育教育,在生活当中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遵守相关的要求。为了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采取激励策略是当前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调查显示出我国大部分班主任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开展有效的激励策略。在开展具体的德育教育的时候,也没有使用激励策略,而一些开展激励策略的教师,在通过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实施后,也没有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这就导致教师采取的激励策略,非常容易流于形式,而根本无法产生任何实际的作用,并且很多教师或者是班主任采取的激励策略,非常的单一,并没有设置什么多样性的激励项目,目标也比较固定,这都是影响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改进,改变原先的这些情况。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来实施德育教育激励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结合实际的情况,也就是当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对德育教育进行强化和日常的学习,不一样的是德育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的密切,也就是说,小学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教育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当中能发生的一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日常的教学中小事就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些小事情上积极的表现,并且教师还要及时地给学生鼓励,及时地给学生肯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未来的发展受到正确的影响,比如说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工作一天肯定会比较劳累,那么学生在这个时候帮助家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有效地为父母减轻一些生活当中的困难,经过家长的反馈后,也就是家长将学生平时在家里面的表现告知班主任,以后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一些奖励,或者是给予学生一些鼓励等等,让学生更加有积极兴趣参与到下一次家务活动当中,还比如说教育学生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就需要对老弱病残进行让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关于尊老爱幼方面的品质,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个良好的素养。在教师或者是在学校的校园内看到地面上出现垃圾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及时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中,养成平时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养成爱护公共物品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关注公众卫生,关注环境的质量,而对于学生的这些良好的行为,教师都应该积极地给予他们表扬奖励他们一些物品,从而提高学生做这些事情的兴趣,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学生进行一个有效的引导、正确的引导,当然学生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教师要给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好榜样,最终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就能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去。

(二)实施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励措施

对于教育的过程当中小学班主任,如果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成绩,也就是让学生培养更强的德育素养,就要实施一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励措施,不能够让激励措施浮于表而无法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程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德育知识,并且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也不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丢失,只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这些知识,在心中的印象,比如说班班主任可就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只让学生切实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可以认识到接下来的教育的关键。除此以外,还可以和家长进行合作,班主任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利用家长会的平台,实施激励措施,对于一些平时在德育教育当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家长会上还可以进行表扬,让家长和学生都明白德育教育当前的现状,提高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同程度,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