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德育融合策略探析

高校思政教育与德育融合策略探析

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思政教育和德育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比分析可知,思政教育和德育有着一定的共通点,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更多高职院校提倡将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教学,以下分析两者融合的实际意义、融合教学现状,并探究将两者融合开展教学的主要策略,以期为更多教师带来思政德育融合的启发,共促当下高职教育的发展。

引言

在社会发展中,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主导性的动力,它不仅能为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性的动力,从长远目光来看,它更是民族、国家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各行业对人才所提出的需求标准更为多样,尤其对人才的道德素养、思想政治观有着一定要求,这也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内在需求。而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做好对人才的思政、德育教育便十分重要。我们探究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也能促进德育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生长环境。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意义

1.1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体现着德育文化的精华,将德育融合思政教育,能于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拓展,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充分发扬,鼓励学生学习仁爱以及正确的取物待人行为。在富含德育元素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了无数的智者先进思想,学生通过对该类思想文化的学习,便能促进个人积极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有利于其后续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此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蕴含了不同领域内的知识,将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融合进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十分有益。

1.2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在思政教育中融合传统的德育文化,教师便需在德育文化内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择选,以此促使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增长。而对蕴含德育元素的传统文化分析可知,其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典籍以及历史典故,尤其儒家、道家等学派当中古代著名思想家们所累积的生存智慧,这些内容能启示当代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该类知识点引入思政教育课堂当中,能显著提高教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给予学生焕然一新的学习感受,有效调动其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进而保障思政工作的开展效率和有效性。

1.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分析高职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可知,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更为复杂,校园教育对其的约束力相对降低,部分学生在个人自控力偏弱等因素的影响下,便会受到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方面内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个人是非观、价值观的扭曲。现将思政教育及德育教育进行互相融合,为思政、德育均提供了新的教学出发点,更能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例如价值观的树立,其中不仅蕴含了对学生思想政治观的要求,也涵盖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约束,思政和德育的互相融合,便是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环境,有利于高职素质教育的落实。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教学现状

2.1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和德育的融合不够重视。分析高职院校的思政德育教学现状可知,部分教师对两者的融合教学并不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客观而言高职院校内整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偏弱,尤其在思政教育、德育教育这类易有乏味性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参与度、配合度更是有限。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思政、德育教学中基本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这类问题易导致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更多教师对思政德育的融合重视度有限;第二,我国教育处在传统教育及新型教育碰撞融合的阶段中,现阶段内部分教师仍旧坚持个人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愿进行推陈出新,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思政及德育的融合,为此更多教师在授课中仍旧坚持传统模式的教学,影响着思政德育的进步发展。

2.2部分教师采取的融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乏味。在高职院校倡导融合思政教育和德育的背景下,有部分教师积极响应了这一理念,尝试进行融合式的教学,但分析教师的融合教学课堂后,发现部分教师授课仍旧存在融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及乏味的问题,影响了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部分教师在融合教学中,基本“换汤不换药”,融合传统模式下的思政、德育的文本教学,使得新的课堂仍旧枯燥性强且趣味性弱。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性较强,但却并未组织如思政德育讨论、微课教学或实践活动等等,使得新型课堂仍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影响授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2.3部分教师选择的融合教学素材不符学生需求。在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教学中,对融合性教学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但部分教师所选的素材却不够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新型课堂的授课收益有限。例如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也是他们需要培养的一方面,而部分教师却未从学生的职业素养出发寻找融合性素材,最终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思政、网络德育也是教师要重视的教育内容,但部分教师对此却不够重视,未能找寻能为学生提供网络思政、网络德育的教学素材,使得是非观、辨识力较低的高职学生在网络时代中仍未意识到要注意个人的网络言行,造成了思政德育的缺口。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合的策略

3.1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明确思想教学目标。要做好思政教育及德育教育的融合,首先教师要更新个人的教育理念,了解两者融合能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明确思想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引导者方面的转变开始,为融合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充分条件。首先,教师要积极进行不同知识、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以此确保个人的科教水准以及教学能力能得到提升,让理论知识的讲解能更有说服力。此外,教师要端正个人的教学态度,积极对理论知识开展深度学习,并能尝试将其融合进现有的新型教学理念、新方式当中。最后,各高职院校可为教师组织思想教育,使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综合分析和探讨融合教育的实际价值,提高各个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思想认知高度,使其了解所开展工作的具体价值,为后续融合教育的持续探索提供支持。

3.2研究思政教育教材,探索其中德育元素。在保障教师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之后,教师应做好对思政教育教材的研究,于其中探索挖掘有关的德育元素。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首先了解思政和德育,能找出思政教材内暗含德育元素的内容;在德育元素的探究中,教师要以学生所需、教学所需以及社会所需为探究挖掘的宗旨,并保障挖掘元素的多样性,尽量涵盖于学生生活、学习及职业的多个方面中去;例如在高职阶段的思政教育中,一般会蕴含诚信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等,而该类内容中便蕴含着对应的德育元素即诚信、不损人利己以及等等人们的共同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准则,此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出发点融入德育教育,在做好思政教育的同时落实德育,提高课堂的实际收益。

3.3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分析现有的思政德育教育可知,更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较为陈旧,不仅未能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为此教师便要做好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并将德育知识的渗透做好。首先,在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可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利用趣味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微课教学等模式授课。以趣味教学为例,在趣味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个人的授课语言设计,尽量将枯燥的思政德育理论和内容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让课堂更为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展示蕴含思政、德育的视频或图像内容,再组织学生对此开展分析讨论,最终进行思政总结,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弱化枯燥性。而在德育教育知识的渗透中,教师可将其分为直观渗透或者潜在渗透。直观渗透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有关的社会行为准则,或为其播放对应的案例视频;潜在渗透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如“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等问题进行探究,再对学生所提行为进行分类划分,使其划分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思想政治观或者缺乏道德素养等类型中,潜在使学生规范个人行为,完成思政德育的融合教育。

3.4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及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要促进思政教育及德育融合的发展,高职院校可对现有的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创新,使其成为促进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动力,以下笔者提出几点创新的方式方法。首先,校内可进行学生信息员制度的应用,即在课堂内进行信息员的设置,使其监控教师的授课过程,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一定的教学信息,使得教师从侧面获得教学效果的评价;此外,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可将个人的授课过程制作成视频,并在视频下方添加评价表格,鼓励校内师生、乃至校外大众积极进行评价表格的填写,根据评价数据来确定个人的教学效果和问题。这一方式更为便捷,为保障校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院校可利用一定的激励制度保障该项活动的完成;最后,教师互评是教学效果评价中的重要一环,院校可进行评价指标的创新,添加如课堂活跃度、教学方式新颖度等指标。

4结束语

结合以上,对高职院校而言,院校不仅要承担培养学生文化课能力、职业能力的重任,在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下,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思政德育的学习,以此提高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型人才。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两者间存在一定联系,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更有利于思政德育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要明确融合教学的意义及现有问题,提高教师认识,组织教师利用多样方式、丰富素材进行思政德育融合教学,为各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作者:李艳萍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