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激励的运用

道德教育中激励的运用

一、激励与生态道德教育

激励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激励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预期行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出现了从低到高的频率,这是产生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素质,并出现在活动积极、一丝不苟的要求,是努力进取的精神。因此,需要发展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内部潜力,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激励机制。科学地运用激励作用,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生态道德教育下的大学生,即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基本目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其他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融入他们的需求,以确保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进展,完成每个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品质的学生,拥有道德的高尚和能力的均衡发展等等培养需求,这也一直是党教育理念的核心,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哲学是由一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引导,这无法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态效益。生态道德教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遵循自然规律,探究并适度改造自然,积极创新、热爱自然、享受生活。当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各工作领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因此,作为新思想前沿群体的大学生更肩负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不断提升自我生态道德修养,生态道德知识与感受融入生态道德信念和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以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度实现质的飞跃,最终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升为动态变化的实践,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痛思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果,我们才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发展与自然恢复能力的不平衡,人类行为对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人类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是无限的。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当代人的最大合法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保存为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它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和消费观念,它是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倡的。作为社会持续进步中坚力量的人才,需保证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他们形成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的一个连贯的概念。高校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是青年全面发展的基地,这就促使高校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教育问题提上日程,这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形成的重中之重。

3.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勇于把握时代的需要,适应人民愿望,造福人民。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宇宙万物,不断创新理念,探索事物规律,维护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生态系统平衡性受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地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出现漏洞等等现实问题,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及生存空间,不断冲击平静的地球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勇于把握时代的需要,适应人民愿望,造福人民。推崇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的理念,加强环境监管,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活空间。

三、激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运用

(一)遵循科学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契合。使用组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精神奖励为主,激发人们自觉调整的内在需求,并逐步改善需求的层次结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等需要;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则把人的需要按作用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西方管理学研究涉及的需要理论让我们了解:物质需要是行为的所有需求,但人民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物质需要,进阶到精神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要相比,更富精神需要的人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的基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使用物质激励,它按照生态道德知识储备能力奖励学习勤奋的佼佼者,采纳经济激励措施,以调动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采用鼓励和赞美、争光形式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更要将两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使受教育者通过强化内在激励而自觉调整自我需要,坚定生态道德信念。

2.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契合。外在动机即动机产生在外部,他们自身参与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外界便会刺激本人形成对这种诱导力的兴趣。需要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和活动方式开展的激励,如评选“优秀党员”、“先进班级”等。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在活动本身过程中感受到的兴趣,活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并且没有外力的推动。这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激励方式往往激发出更大的力量,作用的时间更长。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工作者需要鼓励采用传统方法的教育,即通过各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基于精神的奖励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生的具体表现,并充分发挥积极的外在动机。更清晰的是及时发挥内在动机的助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鼓励大学生养成实践的生态伦理行为。让学生学习、实践作为一种享受,从底部的内心,使教育对象产生一种内在动机,感悟自然的价值。在学习及实践过程本身,可以更持久地保持它,使这样的动机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以保障大学生的实际效用,激励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二)创新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法。增强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励,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一是目标成就的激励。在设置目标及实践操作过程中,第一,设置目标需具体。学习计划伴随目标设置的明确程度而不断完善。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教学的生态知识结构,包括生态与环境科学,法律系统的知识,生态社区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等。第二,目标要有层次。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目标设置需做到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使学生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收获。第三,目标的不可变更性和可接纳性。目标设定应该不会轻易改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致使自我效能减少;二是目标奖励的实现。定期举行生态道德类奖学金、优秀党员等评定工作,辅之以证书、实物奖励,保障了大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有效激励。

2.情感激励法。运用情感激励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的发展。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自身的价值理想、内心信念来感化学生。只有教师自身衷于自然、情于自然、尊重自然,才使学生能够心有所向、情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的精力和热情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生态道德情感。其次,教师应适度表达期望。通过罗森塔尔试验,教师期望学生能产生对学生自身具有的深远影响,学生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老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以充满期待信念勉励学生,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法。我们可以运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坚定地保持生态道德信仰。使用这种启发式的激励动机,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认真履行生态道德义务,遵循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优秀道德激励方式。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态道德责任,坚定这份感受,并使其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最后,效仿榜样要避免走形式主义,教育形式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自身践行的生态道德实践更应成为遵循这种精神指引的成果。

4.竞争激励法。我们更要学会利用竞争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其强烈的生态道德意志。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在使用竞争法时,应注意:一是明确指导思想与目的,帮助竞争者明确竞争的目的是增强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勇气,这是发挥竞争激励作用的前提;二是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明确的竞争标准,这是促进竞争激励顺利进行的保障;三是明确竞争与合作这对辩证统一关系,了解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会更完善我们面对困境的心理应对机制,不骄不馁、勇往直前。(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5.奖惩激励法。掌握奖励和惩罚的科学利用,以促进生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一要坚持奖为先,惩为辅的准则。奖励这种正激励的方式,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惩罚这种负激励方式,易诱发挫折心理体验,所以将惩罚作为奖励的有力补充,会事半功倍;二是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如果嘉奖过度,便会触发学生的侥幸情绪,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如果过分责罚,会增加挫折行为的出现频率;三是注意信息的有效公开,即及时反馈奖惩信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加强及时的反馈,将大大提高激励效果。有效的信息反馈,将增强学生维持良好行为的自信心,降低非期望行为的出现。这样,实施奖惩激励便会保障生态道德行为发生的持续性。

作者:刘晓黎 邵秋男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