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论文范例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道德建设严重失衡。近年来,有些人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信念动摇,思想滑坡,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道德界限时有弱化和模糊的态势。从“微博门”“门”“裸照门”再到“猥亵门”;从官商勾结,贪污、行贿、受贿,再到“情妇”“小三”以及公众人物频频涉案;从利用网络、微信造谣传谣,散布虚假消息,到网络、短信实施诈骗和个别“能人腐败”等事件接连曝光。大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学精神失落,大学道德文化品位下降,大学人价值取向偏差,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道德失范,学术腐败。学生中不重学习、考试作弊、只求及格,个别学生求包养、抱大款等时有发生。以上种种的道德失范、价值观严重偏差等,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超越了道德底线,有的还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泛滥下去将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大学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所以,大学教育必须遵循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原则。必须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课堂的基本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鼓励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应为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推动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大学培养的青年应是“勤学、修德、明辩、笃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有道德情操、高尚品格的教师队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的道德教育,必须要有一支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大学道德教育的成败,是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大学应站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推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造就一大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高校的党政领导班子,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重要作用。要努力营建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教育生态,注重对教师德行的培养提高,使教师做以德实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积极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广大教师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和传播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营造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使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教师岗前、职后培训,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建立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对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和侵害学生行为的教师,要依法惩处,实行零容忍,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大学的道德教育,在重视教师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的道德修养,建立一支品格高尚、乐于奉献的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发挥他们对大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作用。通过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日常管理,深入接触,身体力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以高尚的品格言行和点滴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激励学生。大学的德育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德育观写进教材,引进课堂。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改善,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认知认同。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学术研究的优势,组织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论的理论研究和学理解读,从而为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新鲜生动的内容和鲜活经验的支撑。除课堂教育外,还应发挥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日常管理的道德教育作用,要充分利用班会、报告会、学习会等集体活动,以及和自己学生建立网络QQ群、手机微信群等远程手段,在跟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实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将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内容渗透到日常交往中。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大学的道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和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引领广大师生作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逐渐形成的学校特点、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如学风、校风、校训等。形成大学的文化精神,对生活在这样环境和氛围中的校园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一种非强制化的规范和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校园文化便具有了道德教育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道德则是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大学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为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做出贡献。要重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校园、进课堂,用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开办道德讲堂、名师大讲堂、先进模范人物经验交流会、讲座、读书会、理论名家社会行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大学师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平台。把握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用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支撑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站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通过开设理论学习、主题宣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网络教育栏目,使网络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在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广播、电视台和校报刊物的舆论宣传作用,促进新旧媒体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校园、进网络,广泛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大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热烈氛围和良好环境。

四、注重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修德的自觉性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键在道德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论”。青年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中,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才能知行合一。这是提高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特别要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重视教育实习实训,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使大学生深刻感知、生动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学先进、学道德模范、志愿服务、爱行公益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鼓励大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合作友爱,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使社会主义道德观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基本遵循。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科技下乡”“扶贫支教”“支援西部计划”“课程实习”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在与人交往中诚信友善,在生产劳动中勤奋尽责,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2

1.机构的出现。

在我国几乎所有大学,你都能看到的宣传广告,甚至在网上已经明码标价。这些机构以替学生从而从中获得一定金额的回报,其规模之大,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虽然学术界对这种行为进行过严厉打击,但这种“你情我愿”的操作仍然是屡禁不止。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对社会和学术界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的要求。

2.一稿多投现象严重。

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有的研究生为了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改头换面投向别处。有相当部分作者并不了解某些一稿多投的情况违反了学术诚信。一稿多投,不仅浪费了编辑为审阅处理编辑稿件所付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违反《著作权法》对投稿的有关规定,易引起期刊之间的产权纠纷。在对一稿多投现象的认识中,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处于盲区。

二、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1.环境因素影响。

如今是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一个年代,为了享受更新、更多的资源供学术研究,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平台。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剽窃他人成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同学的作业论文,甚至毕业论文,都是在下载大量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拼凑加修改而成的,这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公平。论文是自己学习的总结与见证,窃取他人成果,不仅对原作者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而且对自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不尊重。

2.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本身就具有自觉的特点,真正的道德行为,必然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在学术活动中必须诚实严谨、尊重事实、独立思考,这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术诚信的本质特征。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创作时,很多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学术而进行学术研究,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关心的状态。这是研究生自身素质缺失的表现,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3.社会、学校和导师教育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和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取向下,导致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忽视知识积累,急于求成,从而采用非道德手段,来达到短期目标。其结果就是造成研究生学术作品粗制滥造、重复率高、创新不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造成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受到社会质疑。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往往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使得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期间,以毕业为目的,而不去关注学术,造成论文水平与质量不断下滑。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松懈也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导师的精力制约着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研究生都严格要求,致使其对研究生的监管力不从心。

三、关于如何改善学术道德建设的“三个同步”

1.自我约束与导师监督同步。

在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约束,并辅助导师监督同步进行。在创作过程中,研究生自身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出现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学术创作之后,研究生导师要肩负起研究生学术监督人的作用,严格对研究生学术成果进行指导、修改,把好学术道德的关卡,使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

2.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同步。

研究生学术规范不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更是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执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窃取了他人的学术成果,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学术道德所禁止的。更为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版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文,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管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校园学术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同步。

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需要学校为规范学术道德提供服务,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学术道德进行规范,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一致支持。在学校学术环境的塑造中,学校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和监管作用,对学术成果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并适当进行惩处措施。全力在校园内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形成导师监督、同学间监督、自我监督的学术氛围。学术道德不仅需要高校严格把握,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全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完善各种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四、结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3

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仅能看到高低起伏的错落变化,还能感受方位空间的变化之美。舞台的“方位空间”,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从舞者面对舞台的正前方开始转动形成的8个不同的点位,如图1所示。观众观看舞者不同方向的表达所产生的寓意与联想不同。这也取决于舞台的形态,普通的舞台是单面镜框式的其舞者动作方位变化所产生的寓意较为固定,而有些舞台成三面或多么面开放型,其舞者动作方位变化所产生的寓意可是相对的、模糊的。下面以普通的单面镜框舞台为例,简述观众的视觉感受。假设舞台上有一位舞者当他面对1点时,观众会看到清晰的动作和情绪变化,起到明确主题、突出形象的效果;当舞者面对5点时,观众不能看清所有表达,则带来一种隐约、神秘的感觉;当舞者面对2、4、6、8点时,舞者的动作会给观众一种延伸感;当舞者面对3、7点时,舞者的动作会给观众委婉、含蓄的感觉。双人舞作品《萋萋长亭》中编导为表现夫妻二人“长亭送晚”的惆怅景象,动作编排设计主要是针对3—7点和2—6点展开,通过男女舞者在舞台2—6点的迂回、反复,向观众描绘出在长长的亭廊间夫妻间相互的眷恋与不舍。其中,在舞台3—7点的移动与托举,又描绘了夫妻之间在离与聚中透漏出的深厚感情。整部作品多以3—7正侧方位和2—6斜侧方位为主,两位舞者很少与观众正面交流,更多的是将观众引入难舍难分的故事感情当中。然而,在群舞中可以运用较为复合的点位处理来解释和说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舞剧《雷和雨》的开场舞段中,编导运用圆形的构图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关系巧妙的编织在一起,每一个角色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当舞者们面对圆心时表现出彼此间相互的压迫感,但当他们一同面对圈外时则表现出整个封建社会环境给予的压力,人物们在相互躲闪、徘徊、撞击中诠释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虽然每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大家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旁人的命运,彼此愈积愈烈,粘稠到窒息。

二、三度空间错落的丰富表达

“舞蹈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艺术”,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普通的欣赏者是在鉴赏的层面享受两种艺术的魅力,但对于舞蹈的本体而言,视觉是超越听觉的,欣赏者可以抛开听觉来仔细研读视觉之美。舞蹈表现的媒介是舞者的身体,表现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舞台。就舞台而言,将其立面划分,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以舞者与地面的接触关系将其划分为三度空间。一度空间指舞者动作不以脚为承重点,身体任何部位与地面接触的空间;二度空间指舞者用脚为承重点,身体站立在地面的空间;三度空间指舞者跳跃、腾空或通过拖举,身体任何部位不接触地面的空间,如图2所示。在不同的舞台空间中舞蹈动作表达出的张力与美感截然不同,这就是舞台空间的巧妙之处。舞台空间划分的设计将会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层次,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经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舞蹈作为视觉艺术不能拘泥于单一空间的表现,过于平面的舞蹈视觉效果会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所以正确运用舞台空间的划分可使编导处理好表现对象的动静、强弱、张弛、起伏、快慢等关系。通过舞台空间的设计舞者身体形成高低空间起伏的构图变化,丰富舞蹈的视觉画面,使舞台立面空间突显出多层次的视觉感,从而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观众不喜欢单调乏味的艺术表现,只有变化才能体现舞蹈艺术独特的生命力。在军旅作品《穿越》中编导大量运用一度、二度和三度空间的变化处理,竟造出特种兵战士们在战场上穿越各种恶劣环境的场景。舞者时而在一度空间匍匐,寓意着他们穿过草丛,穿过泥潭奋力的向着目标前进,让观众们看到战士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坚强之美;时而在二度空间奔跑,仿佛他们灵活的躲避炮弹,穿过平原,让观众感受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勇敢之美;时而跃起在三度空间,意味着他们翻过沧山、越过急流,向着胜利进军,将观众们代入战士们拼搏的战场,体会坚定的信念之美。作品通过三度空间转换的处理,尤其是突出了最难表现的高度空间,带给观众舞者在三度空间舞蹈所特有的与地心引力对抗的视觉冲击力,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特种兵战士坚毅、英勇的品格,使观众沉醉在空间的错落之美中。

三、平面空间线条的综合表达

观众对于线条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它可能是建筑的外形,也可能是花园的小路,但大部分生活中的线条是相对固定的,而舞蹈中的线条是丰富的、灵活多变的。舞蹈中的线条是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不同区域形成的舞蹈构图,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线条组成,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从创作的角度编导想掌握空间线条的处理方式需在了解舞台点位空间的情感强、弱关系的同时,分析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才能准确运用各种线条为舞蹈作品的编排服务。

(一)平面空间的定点线形

平面空间的定点线形分为两部分理解1、定点:指固定的,没有发生变化的。2、线形:在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舞蹈中常用的基础线形包括: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在舞蹈作品中通过角度的变化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构图画面,与此同时,恰当的线形运用也可以辅助作品表达更深层次寓意。例如:观众观看作品中单一定点横线构图时可感到平静、简洁、稳重之感;单一定点斜线构图会有延伸、放射、希望之感;单一定点纵向竖线构图可有强劲的纵伸之感;单一定点曲线构图会有蜿蜒、曲折之感觉。张继刚有两部作品突出定点线形的特点,一部是《千手观音》,一部是《春意盎然》,作品成功的把定点线形做到了极致。《千手观音》是运用单一定点竖线构图的设计,整个作品是以舞者在舞台中央形成一竖排为主。因舞台是单一镜框式舞台,所以当舞者站成一竖排时,观众在前区中央位置只能观赏到第一位演员的正面,这样就使观众的视觉形成一种错觉,接下来演员从前往后依次出手舞蹈就能营造出石窟中千手观音的画面。长时间只运用一个线形构图会出现单调的情况,为了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张继刚聪明的运用了大量的节奏处理,同样是简单的出手动作在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中,变化多端、精彩至极。另一部作品《春意盎然》运用的是双定点横线构图的设计,相比《千手观音》这部作品从头到尾一直坚守着一个构图,然而观众不会为此感到乏味,当演员以两条横线在舞台上通过下半身、脚和腿的变化表现春天的气息时,单一的线形构图变得越发有特色。在此基础之上,作品加以丰富的节奏变化和巧妙的腿、脚、头的配合,使整个舞蹈作品变得颇有震撼力。

(二)平面空间的流动线形

流动线形与定点线形的不同之处是线条是运动的、不固定的,并且在舞台上会呈现出更加自由、灵活的效果。平面空间的流动线形在作品编排中可以变作划分区域与空间的灵活的道具,为舞蹈主题的表达提供更加多元的表现空间。舞蹈艺术不仅包括单一肢体表达的美感,还包括了人体在空间中移动变化所产生的美感等。流动的线形美是舞蹈生命力的表现,也是观众在欣赏时最容易捕捉到的。有效的运用平面空间的流动线形设计可使作品在变幻莫测的调度与构图中深深的吸引观众的目光,使其赞不绝口。下面以流动的线形构图为例简要分析其构成。流动线形中的线形大体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流动线形中的流动方式又可分为:单一线形流动和复合线形流动。空间中的线形和流动方式可以随意搭配形成变化多端的移动构图,例如,第一,直线单一线形流动,是指舞者排成一条直线跟随一端流动,直线可以变换角度形成不同方向的线条。这种流动方式会带给观众干净、稳定、流畅之美。第二,直线复合线形流动,是指舞者排成一条直线,移动时是一个以上动点发生变化,可以是几个动点同时移动,也可是几个动点的跟随移动等,这种流动方式会带给观众层次、多变、参差之美。第三,曲线单一线形流动,是指舞者排成一条曲线跟随一端形成曲线式流动,这种流动方式会带给观众曲折、委婉、动感之美。第四,曲线复合线形流动,是指舞者排成一条曲线,移动时是一个以上动点发生变化,可以是几个动点同时移动,也可是几个动点的跟随移动等,这种流动方式会带给观众叠加、丰富、零乱之美。其中,直线复合线形流动地复合方式可分为:推进式流动、交替式流动、递进式流动。第一,推进式流动,指直线的整体移动,可由多个直线组成推进前进,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递进感。在舞剧《白鹿原》尾声舞段中,十几个竖排依次从舞台三点位整体推出向七点调度,像汹涌的海浪,表现“白鹿原”上芸芸众生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第二,交替式流动,指直线的交替移动,可由多个直线组成交替前进,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逼迫感。在群舞《中国妈妈》开始的舞段中,舞蹈演员排成几个横排交替的从舞台3点位向7点位调度,表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妈妈们不畏敌人勇敢拼搏的精神状态。第三,递进式流动,指直线的依次向前移动,可由多个直线组成递进前进,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延伸感。群舞《士兵与枪》中士兵们排成纵队从7点向3点移动,多次运用递进式流动,表现了士兵的英姿飒爽。曲线复合线形流动方式也可分为:整体式流动、交替式流动、递进式流动。第一,整体式流动,指曲线的整体移动,可由多个曲线组成推进前进,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曲折感。在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中,舞蹈演员用圆场步在舞台曲线形流动,表现从涓涓细水不停流淌的小溪逐步融汇成宽阔的江河,最后流入无际的大海,给观众一种生命的延续感。第二,交替式流动,指曲线的交替移动,可由多个曲线组成交替前进,具有较强的变化性、活跃感。在俄罗斯小白桦舞团的《圆》舞中,舞蹈演员流动出几个半弧形相互交错的向斜线走去,之后又形成一条S线,让观众享受变换不禁的曲线与圆形之美。第三,递进式流动,指曲线的依次向前移动,可由多个曲线组成递进前进,具有较强的层次性、蜿蜒感。

四、结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4

1.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幼教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幼儿教师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广大幼儿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与幼儿直接接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帮助教师形成神圣的责任感,提高对幼儿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耕耘的精神,促使教师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有利于教师继承和发扬人民教师的优秀美德和光荣传统。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自觉性教育

要提升广大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修养的自觉性是关键。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境界能体现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处理问题。首先要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意义,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自觉地把提高道德修养变成自我需要。其次,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教师在自己心中树立崇高的师德榜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师德境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最后,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对教师的影响。如有人认为广大教师做好自身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业务水平,而师德修养无关紧要,把提高业务水平和加强师德修养对立起来。这些思想会影响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因此管理者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扭转局面。

2.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长期性教育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首先,幼儿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各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其次,根据思想道德教育渐进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要常抓不不懈。例如:某幼儿园存在教师向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声誉,幼儿园通过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职业道德教育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教师进行严格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最后,要注重对教师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的幼儿,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深刻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好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强化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让教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主动地增强自我心理免疫,提高心理素质,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幼儿教育工作的要求。

4.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将这些素质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要通过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师塑造成拥有健全完美人格,追求真善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能太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能真正触动幼儿教师的内心,使得他们得到启示,从而最终形成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5

(一)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内涵

当下餐饮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餐厅虽然仍占据餐饮行业的主导,但新兴的生态餐厅也迅速席卷着餐饮业市场。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已然不仅仅局限于果腹,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于餐饮的享受和审美之上,于是独特的餐饮空间室内景观设计成为招揽客户的焦点所在。在钢筋混凝土的大都市,人们急需有一个自然的生态景观空间来放松一日的辛劳。因此,在餐饮空间中加入景观陈设,为客户提供一个自然宁静的生态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大型景观绿化不仅在精神层面,而且在人文文化层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存在让餐饮空间呈现出神秘感与宁静感。在不大引人注目的空隙、墙角等处利用绿色植物进行掩映装饰,比如摆放适合角落空间的小型植物和花盆,同时合理进行人工光源的布置,可使得餐饮空间呈现柳暗花明的独特意境。

(二)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餐饮空间相对于其他休闲类消费场所,更容易给人们营造一种别具风格的生态意境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在家用餐,而是选择步入餐厅。随之而来的人们社交聚会的活动也日益增多,许多休闲餐厅的就餐环境也开始突出温馨、浪漫情调,使客人流连忘返。餐饮空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方能吸引顾客来访,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尤甚。近年来,传统餐厅渐渐式微,主题餐厅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们根据自己对于主题的喜好而进行选择性用餐。主题餐厅通过创造性的构思进行餐饮文化的设计,将人们带入期望的主题情境,譬如亲身体验电影或生活中浪漫的场景,感受世界别样的乐趣,重温生命中某段经典的历史,了解一种异域新奇的文化等。在主题文化的OPEN设计上,借助独具风格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来强化主题是常用的手段,例如云南过桥米线餐厅就通过讲述一个不思进取的书生在妻子的提点之下发愤图强,后衣带渐宽,妻子很是心疼,于是熬制了过桥米线补其身体,同时书生也考取了举人的故事。利用这一故事主题,进行餐厅内部小桥流水和绿叶掩映,书生伏案的陈设进行生态装修设计,让室内设施焕然一新。三国英雄火锅也采用了还原三国文化吸引食客的来访,同时采用应景的生态装修设计实现了文化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在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建设上,室内空间设计与装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客户就是通过对餐饮空间外在设计来认识其主题文化内涵的。因此,唯有对餐饮空间设计进行推敲,不断挖掘其文化底蕴和生态内涵,方能带来完美的餐饮体验和良好的视觉感受。

二、餐饮空间设计的生态审美观构建

餐饮空间设计的生态审美观作为一种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具备多种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解是指构建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及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这是一种符合当代存在论生态规律的餐饮空间设计生态审美观。

(一)餐饮空间设计作为诗意栖居场所

“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都始于欲望及其实现”。餐饮空间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食欲的满足,而是诗意的居住,所以在这里只有关注内心的安宁,方能构建和谐的生态审美观。餐饮空间设计作为诗意的居住住宅建筑本身,首先是一种艺术。一个和谐的餐饮空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它融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于一体。餐饮空间设计在新的时代被人为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就餐场所打破传统餐饮空间的千篇一律和陈设一般,而追求不同人群所独有的个性,追求给人美感的视觉体验,这些都逐渐成为餐饮空间设计普遍的准则。现在的餐饮空间设计,决不仅仅是餐饮本身的需要,也体现着不同阶层人群独特的审美需求。但到底什么才符合餐饮空间“诗意”的要求,答案不是唯一的,不管是奢华还是朴素,不管是恢弘壮阔还是体贴入微,不管是西洋流行还是东方古韵,只要布局适当而新颖,陈设合理而别出心裁,都有可能使空间诗意盎然。

(二)餐饮空间设计作为精神家园存在

以往的餐饮空间设计可以说只是没有创意的摆设。在当下,很多餐饮空间则是刻意追求风格的同化。人们认为奢华享受是其真正的设计思路,没有体现出中国古典、端庄的风格,而是现代风格中强硬地融入了欧美的流行风格、日韩的清新风格,呈现出赤裸的物欲压抑,而寻找不到精神的舒适惬意。现代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但是精神居所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一个餐饮场所的记忆和感情,源自于那个场所的空间文化、陈设、地板、墙壁的装饰物。因为,人们在那里消费的不仅仅是饮食,而是对于一种家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原生态的精神家园才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餐饮空间设计作为四方的游戏

海德格尔提出“天地神人四方自由平等相处”。当代餐饮空间就应该为人们提供这一场所,人们接触餐饮空间提供的人文文化,感受着一种文化氛围和礼仪状态。在这里,人们不仅与知己、家人、客户、朋友等进行交流,同时也与场所进行文化和心灵交流。在创造出来的设计氛围中,与天地、人、神进行着本真的心灵交流,让人们如痴如醉地进行着四方的生态审美游戏。

三、餐饮空间设计的生态实用功能

当代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筑起的铜墙铁壁当中,很多人身在闹市却与世隔绝。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节奏使人对自然生活更加向往,向往自由的气息和氛围。因此,只有在餐饮空间设计上体现生态实用功能,方能带给人们心理上对绿色、生态的向往和期盼。

(一)清新空气,改善就餐环境

餐饮空间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人来人往,其空气的净化就显得特别重要。配合人文环境,在餐饮空间设计上加入一些空气净化装置来调节空气质量显得特别重要。对环境空间空气污染进行整治,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就餐环境,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二)合理绿化,改善用餐心情

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绿化配置在现代化就餐氛围中给人带来的心理愉悦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绿化分为植物盆栽、墙体攀绿、屋顶吊挂、材料镶嵌、绿色瓶插和装饰壁挂等主要表现形式。在配置绿化植物时,大小与高矮、常绿植物与风景花卉的搭配,点缀与群芳之间以及室内灯光环境效果的协调是设计的关键所在。一般在一些大的餐饮环境中,适当可配以一些大的盆栽观赏绿叶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空间,还能起到阻隔视野,增加空间深度和私密性的功效。而小的用餐环境不宜使用大的植物,辅以瓶插的鲜花和室内墙壁的攀绿装点能带给顾客一份好的心情。同样加入自然的元素,让人和山石植物的亲密接触,多采用木质结构和仿真的手法处理,其中仿原木和人工塑石的艺术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做到情景交融,突出生态效益。真正为人们营造出温馨、舒适、回归自然的就餐环境,改善顾客用餐心情。可见,良好的就餐环境其生态实用功能的潜质是无以比拟的,不仅在环境设施上能给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独特意境,同时也能为人们创造一个心灵愉悦的用餐空间。

四、关于餐饮空间设计的生态导向改进措施

生态导向是当代餐饮空间设计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关于生态导向的合理化改进将会促使餐饮空间更加安全舒适地发展。

(一)生态餐饮空间的安全性导向

作为公共用餐环境,生态餐厅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安全性。餐饮空间结构设计上应根据餐厅风格和功能分区的需要进行统筹设计。室内主要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结构和材料对餐饮空间陈设的贡献,以及场所内环境对人的适宜度。同时,合理利用温度和气候调节设施来进行户外采光和室内照明的利用,进行分区隔断设计,合理设计自然通风降温系统,以降低日常运行能耗,树立餐饮空间设计绿色节能新形象。

(二)生态餐饮空间设计与景观艺术的相互交融

随着餐饮生态化的高度发展,在室内空间引入景观设计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多不可忽略的价值。生态餐饮空间也逐渐意识到景观设计能为其带来全新的改变。生态餐饮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重与餐饮文化内涵相结合,观赏性植物的选择与布局要与餐厅功能相协调。风格迥异的生态餐饮空间都会选择能与自身文化风格相互融合和适应的景观形式来增加其设计的内涵,并且尽可能为在里面就餐的人们提供各个方位的美轮美奂的景观艺术,这更加体现了生态餐饮空间的真正意义。

(三)生态餐饮空间设计要确保餐饮质量的最优体现

生态餐饮空间设计的核心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因此,其设计必须符合餐饮经营的流程。中国人讲求饮食文化,热爱美食,所以,餐饮空间设计的本源是要能激发人们的食欲,同时赋予饮食一定的文化内涵。生态餐饮空间提倡环境舒适、优雅的生态文化,如空间内使用生态建筑物料,提供生态健康有机食材,空间内使用可降解原料和餐具,使用非毒性洗涤剂和杀毒剂以预防各类污染,对残羹冷炙、废弃包装等进行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等节能措施;制定绿色服务规范,倡导绿色消费等。

五、结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6

首先有利于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就会让档案管理人员在内心深处热爱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形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履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神圣职责;其次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档案服务工作,而通过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则可以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提高他们为师生服务的质量;最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对于这些工作环境变化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一些问题,而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

2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档案管理人员,只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人员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综合分析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现状发现不少问题:①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档案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常常会以档案属于保密文件等借口,不向师生放开,导致档案文件的开放性不够,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他们意识到不档案工作的本质就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育服务,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在向师生提供服务时其态度傲慢。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复杂性以及细致性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档案丢失、损坏以及重要文件信息被泄密等事件。③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不高。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根据岗位要求而选择相应的管理人员,而是大部分由相应的教师兼任档案管理人员,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人员不熟悉档案工作的具体流程,导致档案资料的存放没有制度性,为日后的档案查阅带来很大的不便;二是档案人员的编研能力不高,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懂得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却没有相应的编研能力。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学科知识,其不仅要求相关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素养和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针对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3.1端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前提就是要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性质的认识,认识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履行自己工作岗位职责的体现;其次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要鼓励工作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卓越的成绩;最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将一生奉献给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神,在工作中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每个细微环节的工作。

3.2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档案服务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和目的,基于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模式,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为师生服务的实效工作;积极开展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中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突破只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服务的单一模式,着眼于未来,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加强学校的人性化档案管理工作。

3.3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手段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这些改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业务技能:一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档案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二是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档案管理人员要以创新性的见解看待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在充分借鉴与参考其它领域先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三是学校要通过制定与完善各种制度,保障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提升鉴定提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支持。

4结束语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7

自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道路逐渐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要实现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应当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进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应当对二者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使其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道德建设;革新

一、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联系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逐渐的形成一种法治观念,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和习惯。道德建设则是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道德素养,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通过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减少违法犯罪的存在。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之下,进行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不仅符合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策略也是相联系的。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道德建设注重于将道德思想的内化,使得学生在内心树立道德标准,从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能够以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那就不需要进行国家强制力的干预。对高校学生的法治建设应当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将法律的标准进行升华,使它内化为道德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教育加入其中,逐渐形成高校的法治建设全面化。

(二)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互相影响

法律和道德可以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中,两者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良好的道德建设可以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法治建设也可以完善道德建设存在的弊端。道德建设的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的道德化,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这对于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法治建设保障了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们内心对于善恶美丑的区分,道德约束是一种自律,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对于人来说只能在行为之外存在,根本起不到约束行为的作用。法律的要求与道德正好相反,法律的效力是确定的和强制的,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这时候国家强制力就会出现,给予相应的惩罚。若想达到道德建设的目标,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之路应当辅以法治建设。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综合素养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迈向了新的轨道,正是需要法治意识高的新型人才的时候。通过高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塑造全面的素养。当大学生懂得了法律之后就能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可以向周围的人进行普法教育,这样就可以形成全民懂法、守法的社会效果,逐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可以建立起来。

(二)符合当代的治国道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之道,在高校开展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也正符合当今中国的治国方略,并且高校的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率先开展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为全国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当社会上渐渐的推崇这种法治和德治的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关系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术研究。纵观现今的高校之中,恶习之风逐渐涌现,大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也频频出现,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建设的不到位。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教育,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不健全的,所以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会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高校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目标落实不够

就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以单纯的向他们灌输法律知识为目的。从总体上看,当下高校通过法治教育向大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目标已逐渐形成,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的落脚点在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上,对于法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把目标落到实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据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因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被忽视,造成大学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且教材单一。甚至有些法律已经修改了,但是,在教材里显示的法律规定、法治观点仍未更新。社会实际和理论脱节,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时调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陈述过于理想,法治课程重视内容目标,忽略过程目标。法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法律条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等。所以,在进行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实际,以案说法,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课堂讲授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讲课方式主要是以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为主,不能将条文与案例联系,对于条文背后的涵义也没有进行阐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并且,大多数学生以专业课为主,对于法治教育的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单纯的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4.学生法治品质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作用却是个门外汉。在大学期间,老师也并未系统的向学生阐述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学生们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也只是根据平时的相关新闻获取,对于法律的内在价值,仅仅靠这些是难以明了的。此外,高校学生对于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是很模糊的,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什么,对于承担的义务更是一无所知了。通过有关的教育,高校学生所有的法治意识渐渐形成,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法律规则,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于规则本身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能遵守规则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高校的一些情况反映,高校学生违反法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大学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利用法律手段来对抗不法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实践不足

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对欠缺。道德是人们内心形成的一种对于丑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如果没有将内心的意识具体到行为上来,道德建设是不完善的,高校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于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以具体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教育。

2.学生耻辱感缺失

耻辱感是人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衡量标尺,如果缺少了耻辱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切的行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这样犯罪就会大大增长。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大多是正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反面的耻感教育,使得学生的耻辱感有所缺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些自己以为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而这些恰恰是违反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例如,高校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想象,很多同学把作弊当成了常态,有时候即使被老师发现也不以为然,部分同学甚至和老师争吵。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由于高校道德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耻辱感的培养,加之道德要求的主要靠自我约束,没有像法律一样的强制力,很容易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

3.道德建设的法制保障不够

高校的规则制度中都会有一些对于学生违章违纪的处罚措施,但是对于违反了道德的行为,几乎很少有相应的处罚,学生对于道德的态度也就逐渐淡漠。这和道德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关,道德因为不具有法制机能,人们在做出行为时,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决定是否遵守道德,在违反道德之后,获得的惩罚也仅仅是迎来人们道德的谴责。这样,道德并不能被很好的遵守,道德标准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措施

(一)相关规定的结合

法律如果不能将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很难被人们所遵循,同样法治建设之路亦要辅之以具体的规章和条文。高校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应当用具体的规章来使其制度化,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一起写入高校的规章制度之中是很好的做法,在制度化之后,法和道德相辅相成,共同要求,就可以同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出约束,学生的违法现象也就可以得以制止。

(二)两种教育主体的结合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途径,要想推动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学术研究就很少。大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老师主要是思政老师,即使老师们对于法律也有所了解,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知识并非易事。高校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需要老师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甚至可以把法律专业的老师加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法治素养的熏陶。

(三)两种教育理念的结合

高校教育中应当逐渐贯彻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理念,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授课之中积极的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除了思政教育,高校教师也可以在专业课之中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教育,建立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意识的形成。

(四)两种教育实践的结合

学生对于道德问题从小就在书本有所学习,有关道德问题的案例不胜枚举,法律案例也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而被大家所知晓法律与道德不同。但是案例只能对于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具体的内容,案例是很难使学生的内形成对法律和道德作用信念,所以对学生的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例如,根据社会调查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可以把书本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慢慢的让学生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渐渐增强学生的法治和道德素养,加快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魏高雁.法治建设的道德保障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2]董升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云心田.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

[4]魏国强.论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J].科教导刊,2012(4).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建设中既要包含治学的精神、态度和原则,也要包涵必要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中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甚为重要,对于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生涯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引导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引领社会风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二、宣讲教育活动开展

每年年底,学校会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年会活动,以年会活动为契机,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与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之风来规范、指导学术交流,同时在学术交流中又充分体现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认真学习宣传材料

学校主管部门结合教育部印发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提纲(试用本)》,针对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作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材料与交流媒介,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之用。

(二)宣传活动多种形式

在研究生学术年会期间,要求所有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学习、交流活动,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之风吹到学术交流的每个角落。

(1)学者讲坛

借学术年会的召开之际,学校会聘请多名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他们以校友的热情、名师的风范、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科学道德的重要性,对研究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者讲坛一般会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内容和范围等方面详细阐述“科研不端”这一科技工作者绝不能犯的错误,并通过大量典型案例警示大家要遵守科研诚信规范。

(2)教师交流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高校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有发展前途的学术群体,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做人等全方位进行全面指导。可以说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导师的做人态度、品格情操、学识水平、治学作风都会对研究生的学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院积极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师座谈会,聘请有实践经验、学术上规范且带出过优秀硕博士毕业生的老教师来献身说法,让青年教师从中受益,引导教师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强化广大导师的自律意识和自我道德养成,从而发挥楷模的教育作用。

(3)师生交流

作为学风建设的体现者和传播者,研究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他们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动力,是端正治学态度和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强化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导师和研究生任课教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教化学生,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学术指导等活动中,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学生交流

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深刻认识到“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以学院为单位的内部学术道德规范大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们之间无缝的沟通,发现和了解目前存在于学生中不好的学术现象,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把一些学术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并把学生反映的学术问题以及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反馈给学院,学校根据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三、活动取得的成果

通过全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广大师生表达了自己恪守职业道德、树立学术规范,做一名诚实、守信、合格的研究生的决心。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净化学术道德之风,师生们就目前存在的各种学术不端的行为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重视科学道德建设

高校应该把科学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建设长效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学术道德建设,形成全面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二)学术规范保障制度

制定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强化高校党政管理人员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改革中,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其职务聘任、晋级晋职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引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联机检索,将检索结果返给导师,导师根据检索结果对申请人员的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修改意见。

(三)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学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负责制,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指导教师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做好对学生教育、宣传工作,使学生养成诚信自律的品德,在治学过程中形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开放性求知探索品格;通过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品德;言行律己,学而修身的品行,自觉地去求知、求真、求善、求美。鼓励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四)完善评价机制鼓励学术创新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创新,多出精品成果,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

四、结语

高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意义重大,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都与之有关,因此这项活动应该是长期工作。应努力探索建立全面完善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多方面渠道拓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展宣讲教育活动的对象,将理论层面向实际层面转化,以促成宣讲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形成内外合力。

参考文献

[1]伍新德,张人崧.试析高校科研诚信危机及其防范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69-72.

[2]施晓琴.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的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3(26):1-4.

[3]严明,王鹏宇,宁正法,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形式探索[J].高教研究,2018,1:47-49.

[4]何宁,王育坚,王金华,等.“立德树人”为本,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J].教育现代化,2020,1(6):133-137.

[5]王健,胡晋林.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研究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