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传“道”,让学生进入有效的生物学习状态

1.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往往无法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其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利益对他们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生物学习有趣,他们就愿意学习,反之则排斥。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动植物,小学科学课也提及一些生物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已有生物学知识,花心思设置课堂学习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激发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我要学”知识的内驱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鸟”这节的内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关于鸟的感性认识,但形态结构学生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想想他们见过的鸟,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鸟飞翔的图片,再用本节导言“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情景:人缚上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鸟一样飞?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提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在初中与其对教师的认可相联系,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导致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因此,教学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成“乐学”。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使教学行为行之有效。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典型的生物学习过程是:泛读(预习)———精读(理解消化)———复习。泛读即指课前的预习,把要学习的内容粗读一遍,大概知道要学些什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精读即理解消化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疑,将知识融会贯通。复习分为课后复习和阶段复习,课后复习是每节课的学习后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阶段复习是将一单元或几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系统,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生物学习这几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消化”过程,只有认真完成这个过程,知识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过程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学习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时,安排实验,出示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学习生理过程时,用录像、多媒体等将生理过程再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总结概括整个过程;学习生物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生态系统时,可让学生亲临现场,感悟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对视觉学习者,引导他们多看教材内容,为他们提供直观教具(挂图、图片)和参考书,让他们在主要内容处勾勾划划;对于动觉学习者,则为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实验、参与教师制作教具、课外活动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听觉学习者,为他们创造听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描述主要内容等)。教师要在学生日常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摸索学习方法,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科学的、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二、授“业”,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

课堂教学是教学行为的主阵地,具体到每一堂生物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讲清重、难点,驾驭课堂,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学习。

1.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不仅让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也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有了中心。初中生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而定。目标应具全面性,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完成,不宜过多过杂。

2.讲清重、难点

讲清重、难点是使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重要手段。重、难点是每节生物课的核心内容,生物教师要抓住初中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更易使学生理解知识。如讲到以结构为重点内容的“花的结构”,教师可以带学生解剖花,或展示花的模型、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掌握这个内容,又如讲到以生理过程为重、难点的“果实和种子形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植物的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形成过程用动画效果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生理过程完成的全过程,也随着动画画面理解近乎枯燥的双受精的概念以及花各部分结构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变化。这样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学习内容,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展示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教师讲的时间不宜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内化知识,合作交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重视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每节生物课中各知识点间有一定联系,通过小结,可以将这些点“串”起来,一节课就有了系统性,同样生物学新旧知识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在总结中可以承前启教研之窗后,为下一节新课埋下伏笔。课堂教学结束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验、实践、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讨论等)进行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经过努力达成目标的成功感,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

4.驾驭课堂

教师有效驾驭课堂,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保障。试想一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讨论或交流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忽视课堂纪律,教师无法驾驭的教学行为能有效吗?要有效驾驭课堂,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吸引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生活常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思考,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和提出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适时点拨让学生敢问、善问,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学习成果,体会学习的快乐。其次要灵活地处理课堂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如课堂上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闲聊、睡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制止;教室内外突发的异常事件干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说服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回教学中……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要遵循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解“惑”,让学生真正学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认真思考、仔细学习后产生的疑问,只有得到诠释,形成学生自己的感悟,他们才真正学会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一些偏、难、怪的问题),教师要正面引导,不要取笑和打击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民主环境,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提出疑问,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好问、善问。解释疑问时不要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寻根求源,解决问题。若学生提出与课本知识有关的问题,教师应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让学生认真研究;对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分组、全班),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对于那些通过几次补充,几次争论才得到的答案,教师最后要进行总结,给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答案,让全体同学达成共识;有些问题与生活有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材料,教学生方法,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观察,从而得出答案;教师设置的疑问,也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答案。

作者:张维云 单位:红河州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