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运用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上通过问题的展示,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基本知识。但是,预设的问题要想都正中学生的“下怀”,也不是一件易事。有时问题简单了,学生都抢着说,课堂看似互动好,其实是一种隐形浪费;有时一发问,学生好像有话要说,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怎样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怎样成为一个善问者?本文试图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一、善问者要善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出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情变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提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回答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问题过大、过难,学生不能领会教师的具体要求,这样就会失去思考、回答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从学生出发,将问题由繁化简,将大问题变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例如,要学生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若直接提问学生,学生较难准确地说出。而通过观察形势图,分析史料、图片等方式,再加上教师层层的引导分析,抽丝剥茧,就既有明确的要求,又能让学生轻松、准确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多变一变问题的类型,不要总是一问一答。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有些知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有些知识只需要能够再认、再现,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计。比如,给出关键词让学生用连线题的方式回答出基本史实;通过复述历史故事巩固知识,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的形式,势必会给学生一种新的体验,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师生间的互动也更轻松、和谐。

二、善问者要善用

丰富的历史材料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素材。材料的展示能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感,并且同一问题在不同材料中的表现,还能够形成对比,体现历史的发展脉动。通过阅读材料,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材料的切入点通常选择在难点和重点,或有争议的地方,或能引申出理论性和规律性的地方,或有现实意义的地方等。并且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主客观题都引入了历史材料,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也是中考的一项能力考查。因此,历史课堂离不开对材料的运用。除了历史材料的运用,教师还应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利用时事提问。时事材料具有新、鲜、活的特点,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各种思想火花在此碰撞,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意义基本都要求达到理解、运用的能力层级,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往往都是成段的出现,学生常常就是惯性地勾画,索然无味。这时,教师可在学生自己整理好知识点后,再利用资料以材料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学习。比如,讲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后,补充与原因相关的资料设问,再让学生判断出相对应的原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及时考查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一举多得。

三、善问者要善联

历史学科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区广,变化发展错综复杂,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常伴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并且教材在编写时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知识点串联成线,把线连接成面,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才不容易散落,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历史。建构主义提出者皮亚杰也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如,讲到明治维新时,可以联系日本本国的历史发展提问,回忆它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大化改新,也可以联系中国的进行比较。学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可以从现今的经济危机导入新课,联系实际,再回到过去看看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是怎么解决的,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再回到现实,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点、线、面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体系、线索清晰,并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以史为鉴。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定式,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具有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有灵活度。

作者:胡梦蝶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