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7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7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路人,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态度、观点等,学生都会模仿和推崇,当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推崇,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美德。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和学生谈谈心,说说自己为人父母的艰辛和在家里是如何侍奉父母的,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无私的爱,了解到作为子女又该如何报答父母,明白做父母的不易,引导学生回家后要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师的辛勤培育之恩。同时要告诉学生,一个人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求助身边的人,就像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一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地施以援手;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则应该感恩别人的帮助,并把这份爱心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明白礼仪孝道,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同学。

二、做好历史教学与情境教育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好历史教学与情境教育的有效整合,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历史实例中,就会让学生更容易和更清晰地明白感恩的真正意义。教师在讲完每一堂课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从这一个历史事实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比如说,在教学《抗日战争》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谈一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点来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中华众多儿女万众一心,不畏牺牲、勇敢前进的精神打退了敌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在生活中,我们要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精彩。”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恩的意义,从心中树立起一种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明白在生活中何为感恩?为何感恩?如何感恩?只有这样,感恩教育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渗透感恩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渗透感恩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引入到感恩的教学中来。那么,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圆明园遗址的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如此富丽堂皇的一座皇家园林在侵略者的摧残下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何等的遗憾,同时又是何等的耻辱,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形势下,又是如何反抗,从而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大地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感恩伟大的祖国。二是在教学中组织讨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告诉学生:由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所以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学会感恩他人。在大自然中,我们需要感恩的东西很多,如: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给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我们要感恩自然;身边的人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感谢身边的陌生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感恩父母;老师辛勤地培育我们,我们要感恩教师,等等。无论是哪一位同学,只有学会了感恩,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青少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具备一颗感恩之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做好历史教学与情境教育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渗透感恩教育等方面,从而让学生具备一颗感恩之心。

作者:陈春平 单位:福建省惠安侯卿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设疑激趣教学

1通过提问来构建一个学习历史的学习气氛

提问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的是陈述句给学生上课,教师希望用陈述句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明白这些历史都是真的,希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铭记于心。但实际上,陈述句语气并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相反的,学生会因为教师一直采用陈述句而觉得上历史课没有趣,最终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向学生提问则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学生一直陷入思考可以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笔者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起源是什么吗?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居住在哪里?这一系列的提问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而激发。

2情景代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都是非常重视与自身相关的事物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情景代入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假如当时这件事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那么我们会如何处理。这种情景代入设疑激趣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侵略与反抗》的这一章的时候,笔者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讲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是林则徐在广东进行的虎门销烟,如果你是林则徐,那么当时你会不会做出这同样的行为呢?为什么?笔者并没有采用传统历史课堂上的陈述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是林则徐,那么我们对销烟会采取怎样的态度。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法很多,有赞同林则徐销烟的,也有不赞同林则徐销烟的,每个人都积极地发言,课堂非常活跃。然后笔者趁着学生兴奋的时候来进行这一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局势,让他们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所导致的这场鸦片战争的意义,从而提高了笔者的教学效率。

3小组讨论,活跃历史课堂的气氛

笔者觉得,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活跃,让学生学习历史更积极。笔者在历史教学的时候最喜欢用的就是小组讨论的设疑激趣法,由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小组讨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思维,这样就可以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碰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历史主观题的能力。比如说笔者问学生“假如现在准备发行一套十大元帅纪念邮票,对于是否发行的邮票人们有着很大的争议,有人觉得不行,因为它谋夺兵权、叛国出逃。而有的人认为可以,因为他为国家做过大贡献,那么你觉得呢?”笔者将这道历史主观题布置给学生,然后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尽情的讨论,最后告诉笔者他们的答案。这种小组讨论设疑激趣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都因此变得活跃起来。

4小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以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等三种设疑激趣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笔者希望我的个人见解能够帮助更多地教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瑾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一、对话设疑,触动学生参与欲望

新课改强调,教学应当是一种能够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合作活动,唯有实现彼此间的对话和合作,在对话中巧妙设疑,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解疑,才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例如,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变生存状态的关键”这个知识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原始人跟动物一样,也靠野外采集食物为生,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农耕生活呢?”本来,学生只会盲目地接受知识,不会自己问农耕文明背后的“为什么”,当教师设下这个问题情境后,学生如梦初醒,也意识到了寻找这个疑问背后原因的必要性,从而触动了学生参与思考、搜集和总结答案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以“野外采集食物所面临的困难”为视角来分析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以“获取固定食物的好处”为主要原因与同学作了典型交流,还有的同学以“人类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等等,大家齐心协力,在一番争辩中通透了这个问题背后的脉络。

二、环节设疑,鼓动学生自学热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且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而非各个环节的简单堆积。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环节来设疑,一方面是基于学生原有环节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帮助学生体验解答历史疑难的快乐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弥补缺失的环节,锻炼学生认知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教学《武王伐纣》,在讲解这个历史过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个历史知识,在教学伊始环节,教师巧妙地结合了名著和电视剧《封神榜》,以“老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喜欢看《封神榜》,那老师不知道同学们看完以后,到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活泼、有效的学习环节。结果,有的学生从正义和明君的角度直言了一番,将自己完全放到了这个神话故事中;有的学生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一回又一回的故事,弄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而有的同学则干脆组团表演了起来……整个课堂在开始环节就进入了高效的运转中,可谓精彩连连。而当开始环节即将进行完毕之际,教师又巧妙地以“看来神话故事已将《武王伐纣》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那真实的历史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当一个探索者,返回千年之前,一睹武王的风采”来总结并引领下一教学环节的展开。

三、课外设疑,调动学生探究意识

人的一生也就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千万个春秋,我们无法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搬进课程,更无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完所有的历史知识,更何况,课堂的时间更是少之甚少。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只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关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真正的历史学习时空还在于学生的课外努力。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外进行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历史,延续课堂教学活动,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引导学生客观认识“长征”的历史过程时,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在课前就巧妙设疑,调动了学生对长征的探究意识,如:“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在这二万五千里当中,红军到底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呢?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下一节课上课时为大家献出你的想法。”结果,同学们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思考和探究,以画地图讲解、放宣传片、推荐书目、口头讲演等多彩的形式进行了“演出”。而在课后,为了使得精彩的课堂教学获得延伸,教师又设置了几个“疑”,如“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一直在讲的‘长征精神’到底说的是什么,希望下节课同学们能告诉老师”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和精神。通过巧妙地设疑,正是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范式的鲜活体现,能够给学生制造有益的认知冲突,激发出初中生体内巨大的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和信心,满足他们对历史课程的需要,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索中的全面发展。

作者:秦季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第四篇:自主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让自主学习真正有实效

(一)自学课本要形成规范的要求,实现自学效果更大化

学生自学时要养成一种规范,否则自学的效果很难保证,也必然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注意力必须要集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即要认真看,认真做标注,努力理解、记忆找出疑问尝试解决。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自学时的指导与监督,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学书本掌握基础知识,找到疑难点对学习的推动力。

(二)合作探究要有实效

1.培养高效课堂下的学生。

学生会存在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拖延课堂时间、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效课堂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意识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如何成为高效的学生,如何展示一名高效课堂下学生的风采。(1)教会学生做一个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要培训他们讨论、合作、展示的能力。(2)发挥组长的作用,组内分工更细化。组内的讨论、展示可以由组长组织,让组内每个学生轮流展示。(3)教师要适当运用激励语言,在班级尽量让学生站起来、声音大起来,一些练习的易错点易混点上让他们自己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精选合作探究题。

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的前提是要有探究的内容。探究内容的选择要注意:(1)学生普遍感觉不能独立解决的。(2)教学的重难点或是与重难点有密切关系的。(3)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感悟。(4)尽量给学生相关的补充材料,培养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认知的能力。(5)实际的需要与学科特点可以是有一定知识跨度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历史的系统性认识。

3.注重学生探讨、讲练结合。

一讲到底的历史课不一定是好课,但只学不讲或少讲也不一定是好课。学习的金字塔效应对我启发很大(研究表明:24小时后保持率,听讲5%、阅读10%、试听结合20%、示范30%、小组讨论50%、时间联系75%、教别人或马上运用可以达到90%),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到学生求知时不去开导他,发问后不到学生有所领悟时不去启发他。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转型期,他们不仅对问题感兴趣,而且已经不满足于接受某种现成的结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展开争论的能力,因此我在处理初中历史教材时,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索能够理解的就不讲,而对于那些教学重点、难点,往往通过教案让学生先自我学习。老师要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选择题或材料题呈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说不透或不当的地方再讲。

二、让学生当小老师,学以致用

学习金字塔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别人或马上运用记忆率可以达到90%,这与传统听讲的5%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真实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材料收集的展示、合作探究的展示、联系历史前后知识及现实等方式并有机结合其它教学方式力争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作者:夏金凤 单位:常州湖塘实验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学力培养

一、初中历史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学习能力

1.初中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庞杂。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注重采用兴趣引导法以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知课程知识结构脉络,通过层次阅读的方式,把握历史事件的规律,强化自身历史知识结构。

2.初中历史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强调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历史学习效率。

3.初中历史课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律总结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中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及事件的背后,是由历史规律加以统领的,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情境,另一方面要通过问题引导启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突破思维定势,在对历史规律加以梳理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学力培养策略探究

1.以兴趣及情境为中心,建设“生本课堂”。

初中历史中涉及众多的年代、人物及时间点,一方面知识内容繁多,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枯燥性,如不对其加以引导,学生极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初中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学力,首要前提是使学生提高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及理念加以梳理后,可以通过将史料以图片、视频、故事、地图等形式导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聚拢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浓郁的历史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通过师生的交流沟通,可以围绕某个历史事件得出新的思考,从而真正建构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生本课堂”。此外,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除了采用兴趣及问题导入课程外,在课堂具体实施上还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积淀,对某个事件畅所欲言,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在对历史规律的认知上出新出奇,有助于其学习创新能力的挖掘培养。

2.以疑问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及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教学活动中的“标准答案”越来越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生发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较为深刻,也可能只是停留于表面,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予以接纳,将其视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对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规律加以揭示,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课堂中,除了时间地点较为明确的历史史实外,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过程中能够总结梳理出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达到历史认知层次由浅入深,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从弱到强的转化。例如,仍以历史人物评价为例,左宗棠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到洋务运动,另一方面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实施者,此外,他又是收复新疆的重要功臣,对这一人物应如何评价?此时,学生肯定会生出众多的疑问和思考,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可以共同解答学生的疑惑,既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了历史学习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3.以第二课堂为补充,深化学生历史学习学力。

历史与当代社会既存在着时空间隔,又由历史规律这一主线连接,教师在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学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学习研究小组,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在将历史知识加以串联后,可以制定出一个研究课题,由学生加以完成,教师做好辅助指导,在得出课题研究结果或形成某一结论后,教师可以将其展示在教室黑板报上。再比如,涉及到古代书画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及文化馆,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学生自我表现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学习感受,从而在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其历史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以课程改革标准为基准,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等措施,在使其感知历史魅力的同时,培养及巩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塑造其全面素质。

作者:周宇华 单位:南通市启秀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

一、一般导入的作用与几种多媒体课堂导入的分类

一般课堂导入就是教师运用简单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既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般课堂导入基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引出学习内容,进入学习主题;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创造动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因其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使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从应用不同计算机信息素材的角度来看,一般可以将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导入方式划分为:文字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频式导入、混合式导入等。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对整堂课至关重要,却又难以把握。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初中历史课堂亦不例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的较佳方式。

二、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文字式导入的弊端

文字在语言学中指书面语的视觉形式,是一种视觉符号形式,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文字式导入在多媒体设备上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内容或交代事情,或陈述史实,或提出问题,或歌词诗句,或剧本对话等等。就多媒体所展示来讲,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指向明确。抽象的文字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后才能吸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概括性强常常会使一些本需要探究的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会以历史结论的方式呈现,从而忽略了历史探究过程。导入指向过于明确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新鲜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一开始便有可能被抑制,因此在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应细加斟酌,避免不当运用给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造成负面效应。

三、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音频方式导入局限

音频式导入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播放的形式呈现,内容既可以是人的一段对话,也可以是一段音乐,同样也可以是乐器声等。它的信息受体是人的耳朵,刺激的是人的听觉。有实验数据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量中,视觉与听觉占了绝大部分。音频式导入相对文字式导入是一个动态的播放过程,在课堂正式播放前,老师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调试,音量大小进行预先设置。在音频播放过程中,不能重复回顾信息,所以对学生的注意强度要求较高。音频相比文字式导入而言,里面包含人的声音传递过程中的情感情绪,是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音频史料量远不及文字与图片史料,在录音技术成熟以后,人类才开始有了可供学习与研究的音频史料。在历史课程具体落实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音频式导入所供选择的素材是不多的。

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优势所在

图片式导入是指运用可见的、静态的图画方式呈现,内容可以是画像、照片、漫画或简易地图(不包含抽象图表和复杂地图)。图片式导入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信息的受体是人的眼睛,刺激的是人的视觉。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图片的方式导入带给学生大脑的震撼力比单文字方式导入与音频式导入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史料发展的角度看,图片史料比文字史料,音频史料拥有更久的历史,在人类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图片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其中最典型当属《周易》中的八卦图。同时在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史料。据相关资料统计,相比较文字史料而言,图片史料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把他们带入相应的意境和对课程的探索。另外、图片式导入也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历史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图片式导入中所使用的图片本身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同时图片还蕴含了大量的信息。既直观且丰富的信息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在形象思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等高级思维模式。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只在一放一收之间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其他导入方式所不能具备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图片式导入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较佳选择。

作者:徐梅 单位:如东县实验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反思

一、初中历史课堂改革要做到传承与发展

其实,新课改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推陈出新,而是希望教师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好的教学方法基础上,针对新课改的新目标、新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所以,与其说新课改是一场改革变动,还不如说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调整和突破。历史教师要总结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技巧和体会,充分利用到新课改教学中。就拿课堂提问来说,要保留课堂提问的环节,但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比如让大家做填空题,有一句俗语叫做“说(),()就到”,相信很多同学会想到答案是曹操。那就由答对问题的学生来自由阐述曹操所处的历史背景,曹操所在时代的历史名人或书法大家有哪些等。如果学生的叙述中有错误,还可以由其他同学来纠正;对于提问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不要指责批评,而是多加鼓励,这都有利于改善提问教学的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改革教学应当注重教学跟踪和反馈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当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目标。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历史观念有充分的了解,需要随时掌握教学的成果。因此,传统的教师单方面改变教学方法或主观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并不可取。要建立在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成果进行长期跟踪和反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改换教学思路。要做到教学跟踪和反馈,一方面需要老师们强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话题、历史现象的感想、体会;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更改教学方式。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晚清时期先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及其具体内容和深远影响的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作为教师,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而是要在题目讲解、作业布置、课堂教学中将前前后后的知识点关联起来,考察学生是否清晰、透彻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如果很多学生都存在混淆的情况,那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重新理顺;或者通过绘制不平等条约时间轴,对比图的方式来强化知识掌握能力。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历史知识中获得更高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充分了解历史事实和真相,并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有所借鉴、有所思考、有所成长。要注意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进取创新的精神。比如从一战、二战时期中国和日本、苏联(俄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关系问题入手,将这些国家现在和我国的关系做比较。中国和英法德等国的关系是否有所缓和?和日本的关系又有哪些波折?和美国的关系又是怎样发展的?再比如一战、二战时期产生了哪些科学研究成果?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并结合历史事实向学生传递一种“国家强大则外交兴旺,国家衰落则外交被动”的观念,诠释“弱国无外交”的内涵,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祖国的强大繁荣。

作者:陈雯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