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精神培养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培养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策略,包括加强责任分工,奠定学生合作学习基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三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精神;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合作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学手段,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关注与接受。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适应更快的教学节奏,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合作教学法作为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的问题,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学习,获得合作学习的收获与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通过巧妙地设计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发挥自身的作用,在相互帮助与相互促进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参与意识与探究能力的提升。另外,合作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学生长期学习产生的疲惫感,并使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答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处在校园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最为主要的需求是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与表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合作学习与探索中能够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承担着失败的痛苦,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可实现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学习到不同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竞争中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合作中展示自我与提升自我,为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同思维模式在小组中的传递,完成对自身问题的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责任分工,奠定学生合作学习基础

合作学习依赖于学生之间的良好配合,其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态度都会影响到小组整体的合作成效[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教师应重视每一位小组成员自身存在的价值,并通过合理的分工,突出成员的自身的优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进行细致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需求。然后教师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性格特征进行责任分工,安排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学习职责,还可以在充分参考成员意见的情况下,选取一名学习能力强的成员为小组组长,主要负责维持小组活动秩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引导成员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付出努力,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以“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程开展之前,查找有关“百家争鸣”的资料,如“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不同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在查找完成交由组长进行检查,共同讨论资料是否具有参考价值。在选择完成后,小组成员可对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思考百家争鸣的产生原因,从而更好地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预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还能使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课程内容,以保持思维的活跃程度,更好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在兴趣感召下的学习更具活力与专注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生能够在全新的教学形式中,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利用合作学习法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小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组成员对历史事件进行情境还原,可组织学生进行横幅和标语的制作,然后引导学生拿着“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横幅,并以小组单位进行游行,并且在游行过程中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使学生融入青年角色,体会当时爱国青年的激昂的情绪,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这种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的含义,并通过真实事件的还原,来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爱国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和习惯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叛逆时期,不同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产生无法理解的心理,从而停止共同思考与探索的步伐[3]。为有效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针对学习问题进行小组自由讨论时,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和掌握不同小组的进展,并观察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特征,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学生出现思路偏差时,教师不能利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要利用鼓励式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然后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给予学生改进建议,通过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以保障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不同的观点:“战争会使国家毁灭”“战争促进朝代更迭”,并引导小组学生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在学生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主导小组思考方向,并要求其他成员顺从于他,以他的观点为主导。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深入小组中,听取不同小组成员的不同看法,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同样具有价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成员的不同意见,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小组学习氛围,以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协同提升。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使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全新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应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相互促进、相互砥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在全新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廷旺.深化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探究[J].文教资料,2019(16):191-192.

[2]孙文霞,孙晴.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8):57.

[3]郭德俊.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136.

作者:余帆 单位:福建福州福清洪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