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化学科学创新设计

新课标初中化学科学创新设计

1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有关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第一点: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一内容主题,要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将科学探究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过程。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只关注是什么,而忽略为什么。对于不理解的知识,有些学生甚至直接背结果,而不是去动脑思考根本原因,成绩全凭题海战术。因此,科学探究创新势在必行。

1.1遵循的主要原则:

科学探究创新,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前提,以学生体会学习过程为主线,探究能力提高为标准。实施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探究的普遍原则以外,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2科学性原则:

对于科学探究中的异常现象的思考,适用原理要准确,不要对学生误导,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同时教师要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目的、内容、方法、结论间的对应关系,把握教材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学生应有经验,掌控学生动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科学、完整的逻辑思维。

1.3简约性原则:

科学探究创新设计整体要体现“仪器常见、操作方便、便于控制、现象明显”等特点。争取实验步骤最优,化学试剂无毒,反应条件易得,总体贯穿“绿色化学”理念,如果是定量科学探究还要考虑误差最小化。如:水通电分解这一探究,可将教材中水电解器改成水槽、两等大试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起来更直观、更易理解,避免学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和分析,同时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更强的参与性、合作性。

1.4方法性原则:

依托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的创新设计是基于一定的科学方法,目的性较强;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创新设计则更具感性,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的参与性的同时,引领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在原有基础上有质疑、有创新,促使学生开阔的思维形成,让学生在创新后意犹未尽,并有成就感。如:燃烧条件实验通入的氧气可使水下白磷燃烧,这一实验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大开眼界。教师将氧气改成空气导入这样可省去制氧装置及试剂,但如何水里让空气进入水中又是一个难题。而学生大胆撤去导管,直接用一只空试管(内有空气)罩住水下白磷,不但解决了仪器、试剂繁复的问题,而且又解决气体导入、白磷在水中不易控制等问题,成为非常成功的创新设计。

1.5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创新设计的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方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对某实验、某知识点有疑问、有不同意见时,而这刚好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潜能的最好机会。此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同时,要求教师准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基础内容、深度、广度,有意的将科学探究的创新融入到新授课、复习课当中去。如:在讲述离子形成这一时机时,教师可做大胆尝试,将元素分类融入到本节课中。并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分类,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根据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合理划分的。并比较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价的规定体会元素周期表绘制的依据。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上不断提高,从而,实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讨论: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还有跟适合位置?这两个问题一经提出,引起学生更为激烈的争论。虽然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树立科学发展无止境的思想。

2科学探究创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阐述了科学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科学探究的创新设计中要注意:(1)要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创新设计基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但又绝不能任意超出《课程标准》,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不能“为创新而创新”;(2)要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设计”。打造并实现“高校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最佳组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情景、预设问题、并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引领学生与教师互动,生生互动,与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拓展思维,挖掘潜能。这就对教师提出比传统教学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只有拥有厚重的教学功底,并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以实验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科学探究中引入创新意识,做到“知”与“智”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有创新、有思想的高效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立志化学的信念。

作者:于海艳 单位:吉林市第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