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简析(5篇)

高校创业教育简析(5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程化建构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全程化教育的运行机制依然欠缺,应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夯实学生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大二阶段职业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巩固学生大三阶段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深化学生大四阶段职业选择意愿的就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的重要部署,指出在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成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5月,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了全面的系统设计和重要行动部署。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了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到了12.8亿元。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构还不完善,尤其是学生全员化参与和全程化教育的运行机制依然存在缺失。第一,一些高校没有抓住创新创业的主要症结和关键环节,随波逐流或仓促盲目的颁布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和方案,致使制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学习等制度规范不具体,缺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缺少不同学科专业属性的特色性,缺失学生身心不断成长变化的实效性。第二,一些高校开展学生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力不够,全程化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研讨交流和商榷流程,没有真正落实到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开展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既存在“口头语”,也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因此,必须着眼高校长远发展,聚焦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认知变化,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实施途径

1.夯实学生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教育

第一,注重新生入学教育。高校应全面并集中开展入学教育,使新生认识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培养理念和教育制度,帮助新生振奋精神,树立理想,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第二,开展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意识教育是就业的重要保证,大多数新生缺乏明确的职业意识,或者职业意识较为淡薄和浅显,高校应通过强化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意识和专业知识等各方面都做好迎接就业的积极准备。

2.拓展学生大二阶段职业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

第一,强化职业认知教育。高校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及由浅入深的知识传递,促进学生对从事职业的深度认知,帮助学生正确和理性地认识职业构成和职业特征,为职业进入做好最后的准备。第二,引导确定职业目标。高校应通过课程教学和校企交流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确立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并有针对性的拟定职业生涯。

3.巩固学生大三阶段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

第一,加强就业实践教育。高校应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职业目标出发,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实践,积累对就业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第二,开展职业经验传授。高校应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教师等途径,定期进行交流、讲座和报告,使学生领会就业必备的职业素质;通过校友谈就业、校友谈工作体会,为学生提供职业经验的借鉴;通过开展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以及暑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感受未来工作方式、强度,从而有效奠定学生的初步职业经验。

4.深化学生大四阶段职业选择意愿的就业教育

第一,引入就业形势教育。高校开展就业形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生存压力,及早树立危机意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应为新生介绍近两年的全国、全省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业需求及就业情况,结合数据分析未来就业前景,准确定位,促使新生尽快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意向。第二,加强创业服务。高校应常态化的举办创新创业年会、竞赛、交流周、交流会、企业家讲坛、主题论坛,组织创业大讲堂、遴选创业导师,以及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等系列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文化平台。

参考文献

[1]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

[2]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王春雨 李文秀 闵庆祝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第二篇: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

[摘要]传统文化对高校创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创业教育的相关性,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建议。基于创意产业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应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产业联动,借助互联网,依靠校企合作。文章以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情况为案例,进一步阐明传统文化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带来的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业教育;文化创意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大力倡导创新创业,高校也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如果没有根植于厚实的文化基础与内涵,创业教育恐怕难以培育出适应本土需要的创新人才。中国五千年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积极利用的原材料。应将创业教育实践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在创业实践中贯穿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立足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的实际,努力推动创业教育进步的新局面。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长率为13.7%。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创业实践良好结合,进行创新性开发,恰好符合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

3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强调人具备的创新活力以及将创新力转换为产业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强调首创性,创意者普遍是拥有较高学历水平和技术能力,最为活跃的群体,而年轻的大学生正好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智力来源,他们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实践动力。相比其他产业,进入文化创意创业的门槛低,对资金、物质的要求远低于其他产业,这有利于创业者初期尝试与创业资源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附加值和利润远高于传统产业,产业链较长,辐射和带动能力强,例如制作一部动画片,能带动电影、书籍、服饰、个性饰品等各方面产业。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思维加以开发,可以为人们提供众多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4创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社会企业、组织积极参与策划高校创业活动,与教育部门共同协作举办各类创业竞赛,企业派出专业人士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这些都为创业教育提供物了质保障与人力支持。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创造性地盘活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意的实践。学生们一个个极为巧妙的设计或创作或改编,都有可能点亮创业的火花,成功吸引到行业中某些企业的兴趣与投资。这样,由个人简单的模拟创业活动扩展到行业、产业创新积累,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行为走向,形成从“学生个体模拟实践到企业投资创业”“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文化创意产业兴旺发展,促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能够带动整个文化创业市场的繁荣和制度成熟,从文化这个支撑点上影响着社会大众创业发展的进程,创业教育的成长也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5基于文化创意的创业教育实践

5.1保持地方特色

各个高校可以从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出发,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可以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文化发展的规划,避免盲目性。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应依托特色乡村文化资源,突出农村传统风俗,把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落脚点。

5.2注重产业联动

重视文化资源的原始历史固然重要,扩大文化资源增量也同样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是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与开发的重要方式。如动漫业,创意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石,创意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明积淀,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动漫作品提供创作素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据我国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制作动画、开发游戏产品,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市场推广。

5.3重视教师专业指导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安排学生通过对本地区文化资源的遴选、整合与重组,推出文化创意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挖掘当地地域文化艺术,通过复制、再现传统艺术的形式或技艺,让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获得市场的青睐。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力,从形式、工艺、材料上进行改进,开发研制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延伸产品,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别具一格的产品。民间艺术素材使用得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制作工艺巧妙精湛,是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的。

5.4借力互联网促实践

当今科技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交往方式,也为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互联网可以为大学生初次创业实践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而且互联网平台用户聚集,成本低,可以进行精准营销。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于科技与网络,克服时空障碍,提供新颖的文化产品。拥抱互联网,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探寻各类商业模式。如可将传统工艺品搬到电商平台上售卖,展现中国手工艺品的美妙和内涵。

5.5校企合作共创业

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例如高校与企业密切联系,安排学生们参与地方文化园区建设的实践。文化园区建设是目前较受欢迎、效果较好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式。有能力的学生们可以参与设计文化博物馆、养颜养生馆、传统食品制作工坊、手工品生产车间、仿古影视基地、老街古巷、特色美食一条街等众多特色景点。另外,企业也可向“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组织方提出申请,把园区建设的部分项目作为竞赛项目对广大高校学生公开,吸引学生参加竞赛,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再者,企业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6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案例

温州大学自2002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之路,充分将自身办学实际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对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6.1以温州精神为依托,发挥创业教育杠杆作用

(1)传承温州精神,点燃创业激情。温州被誉为“创业热土”,受永嘉学派“经世致用”“利义并重”“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温州的地域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创业意识。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体现在:自主、能吃苦、敢冒险、创新、合作。温州大学以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为指导,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2)打造创业学院,提升创业素质。温州大学成立了浙江省首个创业教育实体部门“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开设了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块课程,并设立了创业教育学分。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是温州大学专门成立的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的部门学院,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带动学业、就业和创业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强化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6.2发挥地域特色,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平台

(1)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破创业瓶颈。温州大学依据不同课程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方式,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在秉承温州精神的基础上,将“温州模式”放入创业教育发展,将创新创业透明化,温州大学所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侧重于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并建立了专业创业工作室,搭建创业平台,推崇草根创业模式。(2)构建“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成就创业梦想。温州大学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创业工作室”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发组建团队,根据专业成立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由学院为学生的创业工作室提供服务,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咨询和指导;“学校创业园”,对有突出成绩的创业工作室提供进一步进入学校创业园区孵化的机会,使其更好的发展。

6.3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学生创业。温州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政府部门、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上讲台、作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学生与专业交流,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为以后的创业就业之路做好准备。合作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了就业平台,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调动温州华侨资源,开拓大学生海外创业领域。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得天独厚的华侨商业资源成为把温州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向海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温州大学积极调动和盘活温州丰富的侨商资源,为学生在本土创业教育和海外创业实践两个领域提供了机会。

6.4加强与外界对接,多渠道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温州大学利用温州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同时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另外,注重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宋威.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尹明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

作者:曹红玉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第三篇: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民办高校也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挖掘创新创业教育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许多高校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许多民办高校不断改革本校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高校就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政府也相继颁布一系列政策,敦促高校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开阔了创新能力发展范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也要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开阔视野,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关注社会相关领域,体验“大社会”的环境,并在关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

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还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这一系列变革给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名不符实,一些民办高校虽然也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特征性,无法达到相应教学效果。另外,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属于一门复合型多元化课程,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师资力量配比上,民办高校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创新创业师资严重缺乏,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或者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担任,这种兼职教师多有本职工作,投入创新创业课程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创新创业课程通识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通识教育能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胜任创新创业专业教师。

2.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关注,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基本放在理论学习以及专业学习上,多数学生业余时间用于娱乐、社交等范畴,由于在校期间体会不到就业压力,觉得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应对各类考试,考取各类相关证书,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只有个别学生关注创新创业。另外,一些学校也比较强调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将多数精力投入到专业教育,忽略通识教学,学生在校期间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未来创新创业发展。目前,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创新创业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合各个方面,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专项资金保障以及政策导向与支持。然而,在专项资金保障方面,不仅审批难度比较大,资金投入也比较困难,同时,政策导向与支持也缺乏力度,没有广泛而深入的实施。

三、“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和保障,因此,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加强学生对“双创”的理解和认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创业素质能力,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不仅有信心,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于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教师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好老师,才有好方法,而师资是民办高校的短板。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使教师不仅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还要熟悉社会发展需求,有行业经验,与一线企业保持联系。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充分采用“互联网+”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资源与服务,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提升。

2.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性课程,鼓励学生勇当开拓者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要素。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指导。因此,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性课程,让学生一入学就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勇当开拓者,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在这方面,学校不仅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打造创业平台,还要注重学生创业兴趣的培养,满足不同类别学生创业需求。同时,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做创业经验分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跨系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勇当开拓者。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要用“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借助“互联网+”平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提升。

四、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适应时展需求,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走特色化人才培养之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红丽.“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7(01):212-213.

[2]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0):44-45.

[3]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4]祝力维,刘丹.互联网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2):69-71.

作者:冷震洲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第四篇: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以来,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效率与质量,国家的支持也让就业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然而就当前的教育模式而言,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文章对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析,通过对试点院校与典型案例高校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掘不同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为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案例;研究

一、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一)高校就业创业模式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际创业教育的思潮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下,我国创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促进。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提出对21世纪高等教育的展望,指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当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主动就业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教育部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校应当为国家创新工程提供动力,发挥自身优势,让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得到推动;其中也强调了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或主动就业。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再次强调了高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业精神,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经过自主探索阶段和试点实验阶段,渐渐地将这种教育模式深化到高校教育中。目前,全国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大多数成立创业中心。从2010年起,全国陆续有70余个大学科技园成立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验基地,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诸多大学也都成立创业学院。这些都为我国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让其能够在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特征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创新能力带动就业与创业,目标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是以就业创业思想意识为主,以思想带动教育,让学生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转变为就业创业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知识为主。这两种模式虽然教育方式不同,但是都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只是成效依旧需要提高。因此,便有了第三种模式,将前两种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最终达到更好的效果。经过对国外优秀的教育进行学习与借鉴,我国当前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与世界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契合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依然存在过于统一、没有突出特点和教育体系不够完整等缺陷。尽管教育依靠学校课程实现,然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却有待进一步开发,师资力量也亟待增强。另外,许多高校既开展了就业创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发展,也有设置第二课堂举行讲座来为学生构建就业创业的氛围。在多种模式的结合下,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高校主要就业创业教育模式

(一)全国实行试点院校

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9所高校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试点试验工作。9所高校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将自身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融入其中,对此种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探索。9所高校在实验方式与结果上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些院校基本采用了全校模式,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展开。在教育实行的过程中,就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并且引入到大型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部分高校都将就业课程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中,而课程内容则由高校自定,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团委通过举办创业计划比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职业设计与规划建立科技园;黑龙江大学通过黑龙江创业领导小组就业创业相结合指导、校企合作;南京财经大学成立教育试点班、就业创业相结合指导、举办创业大赛;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立创业学院、创业辅导班、举办创业大赛、成立实践中心等;而也有少部分高校将就业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教学。这些试点院校经过自身对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既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展现出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案例

根据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教育模式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磁石模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与天津工业大学等;二是辐射模式,采用此种模式的高校较多,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三是综合模式,使用这种模式的高校目前还比较少,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便是运用此种模式最佳的高校之一。我们以清华大学为例,对磁石模式的教育进行分析和总结。清华大学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理念中,自主创新被当作核心教育内容。而后,清华大学选择在全校范围内设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二者结合,并且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举办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也与科技园合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实践与课堂内容结合,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学习活动,既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也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还为社会提供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采用辐射模式教育的重点院校,也将此种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中,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就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也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学校将其所掌握的多个部门工作相结合,并且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学院,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汇科技孵化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合作,形成了完整的就业实践体系与创业教育模式。学校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就业创业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为学生普及就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学校举办诸多大型创业活动和就业招聘会,让学生与诸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互动。纵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知识的培养;第二个阶段是辅导学生创业与就业;第三个阶段是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或是令学生孵化自己的企业;第四个阶段是让学生与企业进入学校科技园中进行深层次的发展。通过四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经历完整的成长,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综合模式教育只有少数学校在实践使用,这里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在教育学生创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同样也是面向全校学生,然而却是以培养专精人才为目标。在为全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渗透就业知识与创业理念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筛选,为有能力的学生开展具有专业性知识点课程,并对这些学生予以资金支持或者令其加入创业孵化计划。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派遣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了相关机构,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这种将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继承了前者的优点,还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优势,激发出学生的巨大潜力,让其成为未来的企业家与创业者。

三、高校就业创业模式反思

(一)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以来,虽然取得诸多经验,然而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教育的实施大多是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学经验,然而照抄照搬来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教育现状与体制并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导致许多时候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模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其创业精神,努力让大学生从思想上对就业与创业有一个认知;二是努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能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人才,打破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窘境。尽管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目标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不同的位置,然而根本追求还是一样的。通过上文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还需要将教育理念深化,同时教育实施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高校为学生举办相关活动,但是由于思想不够深入,使得效果也仅仅停留在活动项目这一层。也有许多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通常会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的评估系统尚未建立完善,教育应当如何评估这一难题也并未解决,因此,这也应当是高校重点改进的问题之一。

(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思考

高校普及就业创业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高校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我国高校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高校本身也有所差异。根据教育类型,我们可以把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一般型与专科型。1.研究型高校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教育目标与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多地会选择培养创新型人才。这类高校由于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更适合采用混合教育模式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本科阶段教育应当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努力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笔者认为这类高校应采用以磁石模式为主、以辐射模式为辅的方式,让高校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得以融合,帮助学生融入教学中,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技术就业创业人才。2.一般型高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此类高校有着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当地经济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因此,高校更适合采用全校性模式进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活动,让校园中充满着就业创业教育的氛围。同时,由于这类高校教育专业性较强,因此,就业创业课程可以选择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3.专科型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创业教育也不容忽视。此类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与前两者有所差别,其更多地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出的皆为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应当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即聚焦模式。结合各个专业所具有的不同的专业特色,带领学生进入各专业的产业中,以产业推动就业与创业,更容易达到理想效果。

(三)进一步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必须明确教育目标,理解教育意义,对自身教育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建立教育组织与管理体系,融合学校课程,并给予学生实践平台。实现校内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最后从监督入手,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最终开展好就业创业教育。1.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前提与保证,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让教育开展更为顺利。由于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高校不仅应当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保证教育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让高校资源被合理地利用。2.关于课程设置,大多数高校在设置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时,主要选择“第二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不同的课程,同时也要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许多高校在设置教育课程时,会选择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但是高校也应当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面向对象的差异,安排好课程内容。3.就业创业教育所具有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是高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此,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教育不是空话。高校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或者建立校产企业,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实践就业与创业。让学生能够在教育实践平台中,体验到真实的就业创业经历,将课堂教育内容更好地运用到现实中,最终让学生感悟教育的真实目的与思想内涵。4.为了确保就业创业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以及保证其质量。高校也应当把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作为当前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评估体系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评价标准应当能够真实地展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是过于标准化会让教育显得急功近利。因此,高校在建立评估体系时,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测量出其在接受教育后,就业思想的转变情况和创业意识的深化状况。

四、结语

我国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然而这并不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高校不断地努力与进步,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未来就业与创业进行规划。随着时代的进步,实现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也是必然结果,学生能够在高校里更好地实现创业理想与就业体验。在高校的努力下,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会走向一个新阶段,最终当学生走出学校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也将迎来不可或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兰娟,姚红.高职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2]雷树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

[3]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5]胡庭胜,侯永雄.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

作者:桂伟 张莉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大学

第五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针对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所存在的定位模糊、内容不完善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精准定位、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加强内涵建设和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

一、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调查

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测教育动态,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支持。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是高校的信息传播平台,整个官网报道或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就是学校的发展年鉴。运用大数据分析思维对高校官方网站的新闻、微信公众号信息进行挖掘,丰富了创新创业课程的研究方法。通过探查高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而不用依赖传统的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研究者就可以分析出该学校发生过什么,以及每个时间段里各部门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是什么;聚焦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以“互联网+”的方式研究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状。据华禹教育网2016年数据,“广东省现有民办高校53所(含独立学院16所),其中本科层次的为28所,其余的25所为专科层次”[1]。为了解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现状,笔者日前对这53所高校进行一次调查。此调查是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指导,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抓取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0日之间的广东省民办高校(共计53所)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共得到关于创新创业新闻词条12255条,其中,4875条来自调查对象的微信公众号,7380条来自调查对象的官方网站。通过数据清理后,得到关于创新创业的有效文档数据76份。在利用张华平博士的“NLPIR汉语分词系统”①对这76份文档数据进一步进行语义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析取202个关键词,这202个关键词涵盖了近年来广东省民办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资讯。再以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为依据,使用R语言对这202个关键词条进行帕累托分析,得到意识培育、能力培养、实践锻炼、师资力量等四个大类、不同热度值的22个关键词,总热度为276。初步显示,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以竞赛为手段,以就业指导课体系为载体,以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为平台,以意识培育、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为内容的课程体系。

二、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以创业促就业,课程定位模糊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差的严峻形势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号召,在53所民办高校中,已经有南华工商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等24所高校认同“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的理念,占总数的45%。他们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或借用创新创业平台(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来宣传、普及就业政策和最新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意愿,促使毕业生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创业,变消极就业为积极就业。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是研究热点,数据可以反映出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热度为37%,但是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制约,直到目前,创新创业还未成为高校的招生专业。在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未成为主流教育,存在创新创业课程被边缘化的事实。创新创业课定位模糊,是由课程设立目的、课程内容和采取的教育途径所致。1.部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指导毕业生创业,重就业率,轻人才培养。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之前,我国进行“创办企业”式的创业教育尝试。在此基础上,面对经济转型升级期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民办高校的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更加具体和实用。一些高校教学管理思想就是用创新创业教育来为大学生提供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指导,培训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创业技巧,并没有把它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与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存在交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体地位边缘化现象。民办高校为地域经济服务,以培养学生“创办企业”为目标,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注重企业创办、企业法律、企业管理和文书策划撰写等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的年级结构和创新创业程度分层次、立体化设计课程;达到专业技能和通识教育并重。3.以选修课为主,附带普及创业基础课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手段,导致课程定位模糊。我国高校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授课,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在此之后,学生的选修课的数量逐渐增加,达到专业课和选修课并行的程度。面对种类繁多,重在发展学生兴趣、轻考核,在内容、结构、质量俱佳的选修课集中开课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挤压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发展空间里,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课程的作用、辐射面小,难以形成影响力。

(二)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1.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形式丰富,内涵不足。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形式多样,主要为讲座、论坛、政策宣讲、文化沙龙等。通过以上活动来启发受教育者的需求、动机、兴趣、思想、信念。这些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活动的热度差距明显,在整个意识培育份额百分比中,创业讲座为5.2%,创业论坛为1.7%,创业政策为8.6%,创业沙龙为6.9%,创业宣传为25.9%。创业政策的普及和创业宣传属于学生参与度低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手段,但它们却占据整个工作的三分之一,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育也就徒有形式而内涵不足。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赛促学,后继乏力。在22个关键词中排位第二的是“大赛”,热度为53,分别来自34所院校,占总热度的64%。回到76份文档中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组织学生参与的比赛范围非常广,从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全国软件大赛、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到发明杯、大学生家园杯、方向盘、华立杯、华联杯、加博汇、科云杯、蓝桥杯、老吉杯、南粤长城杯、三创杯、盛泰杯、思创杯、挑战杯、众创杯共计23项之多。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种以赛促学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来内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磨合学生创业团队,让学生在比赛中实践和成长。然而,在以比赛为载体的能力培养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应试技巧,需要参赛学生识记和课后复习,比赛成绩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比赛环节的设计只是对创业活动的真实模拟,走出比赛环节的他们却并不能很好地达到真实社会中创新创业活动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的复杂性决定其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与困难,创业者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创业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其他具体的创业能力的具备。这种知识脱离实际、能力与要求不匹配的问题,是当前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瓶颈。3.重理论研究,轻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新教育加创业教育,而是关系密切的整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通常认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作为一门高实践性的课程,创新创业在理论上还存在诸多空白以供学者去探索、研究。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需求强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积极探索。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的热度为58、理论研究热度35,成为22个关键词中排位第一和第三的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才是大学生巩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理论热的现象致使创新创业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同步发展的机会。

(三)以现有师资力量为依托,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关键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从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鼓励现有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不增加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是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的短板,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师资热度为2,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热度为1,它们之和仅占整个创新创业新闻热度的1.08%。珠三角地区多数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本校从事经济、管理、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是具有这些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组成。二是由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专门培训并获得授课资格的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但是创业经验缺乏,只能进行理论教学,此类教师的教学指导方式、知识结构和授课形式均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要求。三是从外界请来创新创业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或是创业成功人士来讲学,甚至充当兼职教师,但部分人士由于时间因素的制约,无法完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授。

三、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

(一)精准定位,融入人才培养计划

1.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目的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部分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模糊,导致赋予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单一任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也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协同作战的结果。珠三角地区民办高校开展学科创新,深化学生从创意到能力以及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主渠道。2.丰富课程的内容建设,精准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点是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该尽快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科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构建“必修+选修”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创新创业讲座、报告、创新创业沙龙等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在大学三年级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选修课程,通过课外市场调查、创新创业竞赛、职业能力培养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到教师的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创造的能力,通过“必修+选修”的教育手段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内涵建设

1.优化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方式。主要从讲座、论坛、沙龙的内涵进行优化。身边的企业家现身说法是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优良方式,除了必要的创新创业基础课,还要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开讲座、参加学校的创业论坛、创业沙龙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机会,把真实的创业事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把创新创业意识内化成学生创新创业需求。2.全面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包含丰富,与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专业课程都有交集,涉及策划、调查、文字表述、会计、演讲、思辨等能力,需要专业课教师在这些课堂上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相关知识点,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3.积极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实践性特点更为突出”[2]。加强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产学研做”的有力纽带。立足于实践,以项目为载体,将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训、见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相结合。在广大学生中展开以项目组团队、以团队找项目的双向选择,相互成就,抱团竞争,让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去”,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达到孵化条件的项目,要积极扶持,及时进行孵化,实现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结果。

(三)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

1.加强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引进和培养。加大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安排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进修、集中培训。支持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其他高校教师交流经验,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2.引导专业科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等兼任教师自我修炼创新创业教育技能。要求兼任教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素养、开展案例研究,在专业课、就业指导课讲授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育。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的发展空间给予支持,鼓励其去企业挂职、实践、考察等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3.完善师资交流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科研任务、实践课时的工作量换算制度,奖励教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授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自主创业,以更积极的形式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按照时间充裕程度,对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兼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线下和微信、微博、邮件以及云平台等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多元化授课。

参考文献:

[1]华禹教育网.广东普通高校名单[EB/OL].

[2]郑瑞伦,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44-145.

作者:毕会东 陈朝晖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