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路径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创新引领创业,创业离不开创新,应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通过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外环境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内涵;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双创”型人才,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创新教育阶段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国内开设创造学课程,迈开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第一步。198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成为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标志性赛事。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了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了“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加快了我国创新教育的步伐。

(二)创业教育阶段

国内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共青团中央制定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指出要增强青年的创业意识,提高青年的创业能力。同年,国内高校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多举措、多形式地开展创业教育。如清华大学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后演变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华东师范大学面对本科生尝试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2000年,教育部开展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2002年教育部在国内九所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9年,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IEEC(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2010年,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联合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推广至全国。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同年,由清华大学倡议组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西北地区27所高校结成“一带一路”高校创业联盟。《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2017年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要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众创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解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加之和,而是一种基于整体性而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一)辩证理解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新时期国家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元素,将创新基因植入受教育者之中,在融合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于充分体现创新性。应辩证地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中两个因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核,是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创业是创新教育的外在形式,能够深化并推动创新教育取得实效。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正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其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组合的基础上形成“1+1>2”的教育效果,避免在实践中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狭隘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教授学生创业技能技巧,要么泛化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和价值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后都去创业和申办企业,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成为小业主型的企业家。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不能功利地以成功创办了多少企业,或成功解决了多少学生的就业问题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养成批判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创业品格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求异和冒险、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勇于独辟蹊径的“双创”型人才。

三、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一)高校管理者应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不可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一种途径,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理念与模式。高校管理者应高屋建瓴,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制定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措施不断加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管理者应加大对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力度,建立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不力、效果不佳的学院,约谈其负责人,进一步督促学院抓好、抓实和抓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高校管理部门应相互协作,形成共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教务部门可以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应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工部门要组织和落实好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团委要充分发挥团学工作的优势,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社团、创新俱乐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和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等措施实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以往的“枯燥乏味”到“有声有色”的转变。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区分层次,分类施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先后经历启蒙教育、融合教育、实践教育、助推教育四个阶段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大一是启蒙教育阶段。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并向学生讲授创业前期的基础知识,逐渐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萌生创造思想和创业想法,逐渐树立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是融合教育阶段。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融合程度,形成前者支撑后者、后者强化前者的共赢局面。教育者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潜能。受教育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前沿领域,融入创新因素,挖掘专业创新点,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大三是实践教育阶段。在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以及创业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加强之后,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筹划、组织、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应以小班授课的方式讲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诸如申办企业流程、工商注册登记、资本运作、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同时,在学生中开设《企业管理》《运营模式》等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四是助推教育阶段。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大四学生思想日渐成熟,看待问题更加理性,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做事情也较为稳重。学校可以对创业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帮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基金保障、科创项目孵化、创业项目推介等措施,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创新性强、预期效益显著的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是绝对独立的,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高校可以在启蒙教育和融合教育阶段开设诸如《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学生的创业梦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在融合教育和实践教育阶段鼓励学生去校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科技创业园等实地参观,感受学生创业文化,营造学生创业氛围;可以在实践教育和助推教育阶段针对有创业意愿学生引入系列创业培训课程,诸如SIYB、GYB、KAB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应通过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送出一批,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通过在校内选拔一批事业心强、责任感重、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在其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培养一批就是要对创新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熟悉学生工作并致力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多途径、多方法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通过设立校级科研课题,以课题基金的形式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引进一批就是要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商业团体、行业协会等机构中选聘人员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校外引进的创新创业导师诸如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创业法律顾问等能够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通过现身说法、讲座报告、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送出一批就是要积极选送创新创业教师参加省级及其以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其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支持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去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营过程,接触企业家创业实际,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教师遵照相关文件精神,在岗离岗创业,由学校保留人事关系,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人生出彩机会。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外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内环境是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增强其科学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论坛、讲座、报告、实训练习、创新创业设计、创业项目巡展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宣传创新创业风云人物的典型事迹,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其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通过给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愿意创业的人搭建良好的平台,努力营造“尊重个性、人人参与、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外环境是指政府、社会等其它力量也应该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一是政府应立足实际,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实施中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大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咨询和服务,简化创业过程中的繁琐程序和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社会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中的企业、商会、社团机构等可以通过设立基金、提供资金、共建基地等方式,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驶入了“快车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通过采取系列措施,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与突出矛盾,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4]杜晶晶,王晶晶.国外社会创业教育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杨兆强 杨育智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