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论文(10篇)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大赛下的创业教育

一、高校创业大赛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硬伤,即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很多高校学生抱怨,大学里学的知识到企业中一点也用不上,这一问题在当下大学教育普及化、就业压力大等现象和问题下又被再次放大。随着创业潮的兴起,高校作为创业资源的极大拥有者已经开始了新的教育实践改革的尝试。笔者认为,创业大赛可以很好的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以笔者所在高校—沈阳大学为例,2015年全面共举办大小型创业类比赛10余场,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创业气氛,在校内外得到了一致好评,沈阳大学同年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笔者认为,创业比赛能够极大的促进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校就有一种实践观念,同时创业比赛考察的也并不完全是实践内容,也包括专业知识,这就很好的将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可以说,创业教育与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并不冲突,相反还存在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处理好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大水平发挥创业教育的效果。总结而论,对于高校而言,要想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首先开展高校专业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业的内容,通过创业教育来强化专业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心理品质,使得高校不再被诟病与企业实践脱节。

二、高校创业大赛对学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上文已经分析了高校创业比赛对高校创业教育能够产生推进作用,本部分将从学生视角出发,进一步论证高校教育中强调创业教育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1)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笔者指导的创业团队为例,2015年,笔者指导的创业团队先后获得沈阳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甲类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本在课堂上表现平平的学生,随着比赛的深入,渐渐的也一改内敛之风,求胜心和进取心变的强烈起来,原本根本不明白企业为何物的学生们渐渐的对企业热爱起来。繁琐的财务分析、抽象的战略规划、多变的营销策略等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枯燥,学生在比赛的模拟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事实上,创业教育本省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经,而创业大赛刚好是这部经的偈。目前沈阳大学的一些做法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以创业大赛为纽带,组织学生对现实典型创业型企业进行参观;将有意愿的企业引入校园,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进行实践训练;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实操。

(2)学生合作能力的增强

仍以笔者所带领的创业团队为例,团队内的成员在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整体合作能力增强了,多数学生表示比赛不但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还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事实上,从学生未来真实的就业看,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就是对今后学生工作的一次真实模拟。

(3)学生沟通能力的蜕变

好的沟通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开端,创业大赛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沈阳大学2015年的创业大赛系列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多次机会与创业人才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学生也与创业团队的老师或有过相关参赛经验的学长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创业大赛下的沟通既加强了相关专业的融合,又搭起了专业知识嫁接实践能力的桥梁。

三、结论

本文浅析了高校创业大赛对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认为高校创业大赛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教育的革新,从理念上改变传统的理论传道的弊端,本文还从学生视角分析了创业比赛带来的学生实践、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事实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学生能力提高,本文仅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方面来谈。总之,大学教育需要创业大赛这枚楔子的嵌入,需要创业教育的促进,只有这样,才会在大学中滋生创业的良好基因,实现校、师、生、企四方共同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

作者:李玉龙 赖纪望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一、概述

快速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截止目前,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已经高达百余所,尽管各高校在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出现二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创业教育课程尚未成功纳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纷杂,要么是商业培训课程,要么是定位于创业大赛的专题讲座。这些课程游离于正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的有效思路。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涉及到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同时,现有的文献表明在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与设置课程方面,有以下主要的观点:一是主张分层组织创业课程体系,共分为普及性课程和进阶性课程两个层次,并实施四阶梯的实践课程。该观点充分考虑了创业教育课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实施步骤,但在课程之间的融合方面涉及较少;二是主张创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模块、创业能力类课程模块、创业知识类课程模块和创业体验类课程模块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厘清课程关系,使我们在课程安排上能够有的放矢,但体验类课程效果缺乏相应保障,模块的来源缺乏根基。三是主张构建以KAB(KnowAboutBusi-ness)课程为核心、以相关课程为辅助、实践类课程为拓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KAB课程模式比较成熟,利于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但该课程内容毕竟是浅尝辄止的入门级课程,不足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由一个求职者向一个工作岗位创造者转变的基本目标。因此,整合当前各高校正在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的共性平台:政府+高校+企业

创业教育不像大多数专业教育那样独立于高校内部自成体系。创业教育的思维正由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自娱自乐”走向全社会的“全员参与”。要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光靠理论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大量的创业实践,需要校外企业的大力支持,提供认知和熟悉企业运作过程的实践场所。同时,还必须依赖政府政策上主导和资金上的支持,提供多样化的创业机会。而处于创业教育主体地位的高校也应该做出观念上的改变和制度上的创新,目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做好与企业实践基地的共建工作,剥离和提炼出三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所提供的共性部分,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联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共性平台。

(一)政府主导方向

政府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紧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方向,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各自地方的产业优势、经济特色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政策扶持,如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二是协调社会资源来支持和配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政府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弘扬创业精神,提高社会对创业价值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创业软环境。三是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与监督体系,确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对高校的教育过程、教育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以保障优质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主体实施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和实施的主体,首先,高校应打破专业、资源、学制和师资的条块限制,鼓励学生学习各学科各专业的综合性知识,如我校给传统的文、理专业学生分别开设理、文类通识课程就是一种打破专业限制的一种有益尝试;适时施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便于学生休学开展社会创业;培养和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断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结构。其次,高校资源的保障、师资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最后,积极开展第三课堂,使学校社团的各项活动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围绕大学生创业这一主题开展各类活动,全面锻炼大学生计划实施的能力和现场组织能力。

(三)企业提供场景

企业提供了创业教育的真实场景,使创业教育由入门引导到深入提高、由理论知识到实践认知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载体。一是积极与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尽可能多的给大学生专业见习机会;二是在企业内部设置多种助理实习岗位,包括经理助理、店长助理、项目组长助理等,给正在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三是向高校推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跟高校创业教师一起共同讲授一门课程,让学生既有理论的学习,又有实践的熏陶。当然,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出面在高校和企业间协调,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模块和课程

如何从当前各高校良莠不齐的创业课程领域中筛选课程?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作者认为,应构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操作和创业风险承担四大模块,把这四大模块作为梳理的工具,筛选出适合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课程,进而优化其结构。模块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一)创业机会识别模块

机会识别是创业的开端,也是创业的前提,具体包括独特的创意、商业概念和商业模式的开发、市场测试等环节。因此,这一模块的创业课程应包括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性思维、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市场机会的判断和评估、创造力开发等主要内容。不断引导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树立创业理想。为此,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精神导论》、《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市场调查与预测》等。

(二)创业理论知识模块

知识类课程除了大学生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包括经济管理类、公共关系类、社会心理类、文化艺术类等课程。能力类课程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能力课程、经营管理能力课程和综合素质能力课程等。通过上述理论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锻炼大学生科学配置和优化资源经营意识和增强大学生适应变化抓住机会的素质。为此,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艺术学概论》、《组织设计与管理》、《大学生创业素质论》等。

(三)创业实践操作模块

理论知识提供的是可以交流的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的编码知识,而实践操作模块所提供的却是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和习得的“理性不及”的东西,传统的正规教育系统不能培养出成功的创业人才。所以,必须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才能让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主要分为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两大类。创业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架起高校与企业之间交流的桥梁。如我校跟JYC酒业集团公司以该公司冠名的大学生营销沙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二是紧抓两年一度的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通过项目论证、组建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答辩等全过程锻炼,逐渐明确了创办企业的流程,感悟了创办企业的艰辛,为真正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我校在国家不举办创业大赛的奇数年份还会举办全校性的营销策划大赛,根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到创业成功企业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通过参观、社会调查使大学生跟企业跟创业人士密切接触,可以直接获得创业者的感性知识。因此,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综合模拟实训》、《创业团队拓展》、《商业实战》等。

(四)创业风险承担模块

创业机会到来之时,既不能临渊羡鱼也不能逞匹夫之勇,应审时度势规避各种风险,及时发现和利用盈利机会。每一位创业者都应具备化解风险的能力,进而以坚定的意志面对成功和失败,并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未来,肩负起一个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该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风险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案例解析》等。

四、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平台+模块+课程”模式提供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以高校为主体的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企业的各项资源整合为基础的思路。但这一思路的落实贯彻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我们应加强现有教师的选拔和培训的同时尽量到企业中选聘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做兼职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以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二是教材体系建设问题,作者认为,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成熟的高校牵头,各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组成教材编写组,才能编写出适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材。

作者:童广印 单位: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创业教育探析

一、高校新闻摄影教学与创业的现状

(一)高校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的现状

1.新闻摄影教学的滞后性

高校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谓的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的滞后性是指教学活动落后于新闻传播业,不能与其接轨。教学内容较为落后,可能教学内容是过去几年间早已淘汰的知识理论,并不适用于当今。新闻教学使用的技术手段也落后于如今的新闻媒体技术。

2.新闻摄影教学的单一性

当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教学注重单一的图片形态,教师根据一张图片就可以滔滔不绝,不但学生没有学到实用的知识理论,反而弄得一头雾水。还有的高校重文轻图,只注重文字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忽视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单凭一黑板的文字教师就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知识要点,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许多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只是借助一种介质的教学方式,难免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起步晚,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新闻摄影媒体事业发展较晚,高校新闻摄影专业也是近些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高校非专业新闻摄影课程在教学中还缺乏教学经验,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落后,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实践教育脱离,教学活动不能将技术手段、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更没有创业理念的融通。

(二)新闻摄影创业教育的现状

1.缺乏创业经验

万事开头难。虽然非新闻摄影专业毕业生很多加入了新闻工作者队伍,但对刚刚毕业的高校非新闻摄影专业学生来说,毫无经验的他们开始创业是十分艰难的,在创业的道路上布满了许多未知的荆棘。创业是需要花费很多资金费用的,许多毕业生是白手起家,也有是从亲朋好友们东拼西凑。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自己攻坚克难,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态度越过一切艰难险阻。很多创业者不了解市场运营模式,导致创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2.创业心理冲动,缺乏目的性

现如今大多数人群盲目追逐潮流,盲目攀比。很多高校新闻摄影专业和非新闻摄影专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是追逐一些自主创业的学生的脚步,盲目进入创业的行业当中。这些盲目的创业者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遇到了很多挫折,后悔莫及,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盲目。有些毕业生一时冲动,毕业之后不想到电视台和企业公司从事工作,梦想憧憬通过一个人的努力会有开辟一个广阔的创业空间[2]。有些学生没有目的性,意气用事,独断专行,最后遭到年轻气盛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高校如何进行新闻摄影专业教学创新与开展创业教育

(一)新闻摄影教学的创新

1.与新闻传播业的接轨

不论专业或非专业高校新闻摄影教学都要与新闻传播业接轨,教学内容与新闻传播业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到最新的新闻传播业知识理论,与时俱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增加对最新的新闻传播业知识理论的掌握,将新闻传播业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不要仅依靠文字与图片而长篇大论地传授新闻摄影知识,不要存在重文轻图的现象。将图像文字与其他媒体形式相结合,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相互联系运用到教学当中,教学内容多样,传统的室内知识理论教学与室外的参观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融会贯通。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善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新闻摄影专业教师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应该与时俱进,具备崇高的教育信仰。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本,不断对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敢于挑战,研究教学新理念,时刻提醒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创新。新闻摄影教师树立为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奉献奋斗,一心一意搞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在教学当中加入一些新元素,保持一个昂扬向上的教育精神状态,勇于超越,勇于突破现实,形成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模式。

(二)如何加强创业教育

1.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新闻摄影的相关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对新闻摄影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高校组织学生到电视台、报社等相关新闻传媒事业单位参观,通过观看工作人员新闻编辑制作的工作流程,工作人员细致耐心地讲解,使学生了解新闻摄影的相关知识理论。

2.营造创业文化

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闻摄影专业开设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课程,传授创业的知识理论,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方针,以及特别注意的问题,通过知识层次上从心理方面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适当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比如:自办报、自媒体、举办新闻采访和活动,使其得到实践锻炼。邀请当地著名的成功媒体创业人士为学生们做创业学术讲座,根据高校实际创建创业培训班。

三、结论

从上面论述可知,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学与创业教育还面临着很大程度的发展瓶颈,需要教师自身加强改善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转变大学生创业观念。当然,高校高层的教育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才是跟随时展潮流的根本。

作者:付永建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深化大学教育改革,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全新创新创业观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列入教学计划,努力将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的培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在培养方案、人才目标的制定上应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把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及规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内容,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高校应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间的协调统一,避免另起炉灶,要构建必修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当、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重视前沿理论技术研究和行业发展案例整理,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案例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社会接轨度。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参入式教学、模拟训练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完善学分制,科学规划必修与选修、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增强教育教学弹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创造各种条件,鼓励组织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挑战杯”创新创业、BIM建筑信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广告创意等科技竞赛,增强科技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4.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拓宽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应拓宽实践环节,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的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重视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课程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外,要重视学生实干与企业家精神培养,邀请更多年轻企业家参与创业教育。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1.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新兴教育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独特性,必须做好课程设计及安排,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目标,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是基础,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为达到这些目标分层次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人才内涵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具有的知识结构,了解学习锻炼的途径与渠道,具备创新创业知识能力。

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确保师资队伍力量稳定充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一支相对完整的教学师资队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的切实保证。制定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认定办法,保证相关教师利益,以保持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环节、运行体制机制等进行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创新创业实践性强,课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性,但需要让学生将创业知识和理念付诸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孵化和实践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平台主要类型有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等。

4.发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课堂”是指教学大纲外的学习、培训、科研、竞赛、实践等活动行为,是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课堂”,是第一课堂有益补充。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发挥其作用。如:重视政策宣传和典型榜样宣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机;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载体;组建各类专业竞赛、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团,广泛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增加学生参与面;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者沙龙、学术论坛、校友讲堂等校园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等等。

三、建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运行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保航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展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顺利推进,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一是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应至少建立三级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一盘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任组长,统一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二是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或创业学院,全面组织和具体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各院(系)成立院(系)级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或“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等相应机构,配合领导小组和校指导中心工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入开展。

2.进行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建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

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建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深入发展。首先,学校可以尝试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独立学科,将其纳入常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创新主体是人,要充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人为本、实行动态、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评估体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建设的良性循环。再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等等。

3.搞好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和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要善于在氛围、环境、导向上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在校报、团讯等建立创新创业专栏,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二是通过校电台、新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大对党和国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三是加大对学校成功的创新创业团队、个人、优秀创业成果等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讲座,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4.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的两个主体,教与学两个主体都动起来,都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才能有相应成效,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相关奖励办法,将各学院、教师及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活动纳入相关考核体系。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奖励条例,对参与指导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和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具体如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创新创业优秀团队配备指导老师,给予经费支持;制定学生休学创业政策,优秀推荐申请创业贷款等。

5.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反馈体系,不断规范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原则,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运用现代科学的评价观和方法,坚持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原则,对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环境、教育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估。通过不断评价和反馈,来不断规范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机制等。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严峻就业形势的内在要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运行机制,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入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作者:张之稳 李展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第五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放在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的高度,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现实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应当是“创新性、创造性及开创性”,而不是在短期内教授技能知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并引导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以此培养起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及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笔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归为如下几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根据前国家主席于2012年7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的指示,我们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有:优化创新环境,收获更大幅度的创新效益,企业中涌现更多的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以科技支撑引领社会经济飞跃提升,成功加入到世界创新型国家的队伍。另外,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要求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质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战略的根本定为增强人们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道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实践思维与意识,提高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及各项素质,激励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建设,有意识地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并以其具备的科学素质投身社会生产实践,以实际行动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实现人才合理分配

为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经济头脑灵活、敢想敢为、善于激发自身优势潜能和善于交际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的人才分布并不均匀。由于高校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没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不具备超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身学科优势特点,并与高新技术结合进行创业探索,使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成功蜕变成企业家,从而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我国科技成果生产转化水平并不高,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8%,甚至在北京中关村这样人才密集的地区,其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是20%,与西方发达国家50%以上的转化率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距。因此,更需要通过高校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研发新产品或创建中小型企业,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创能力,以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因此,必须同时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真正立足于世界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利益竞争越发激烈,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直接体现为各国人才的竞争。为实现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目标,高校培养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耐打击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状况存在明显漏洞,因而需要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社会及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落实中共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决策,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建立以校园为依托的非营利性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本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为学生日后创新创业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选取比较具备典型性的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例,通过其实践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正式成立于2009年,是黑龙江省内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先驱。该校为实现其创新创业中心实践效率的提升,实行“三带一体”的制度,即由领导班子带领负责教师、负责教师带领优秀大学生创业者、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带动全体创业者,以增进创新创业中心的共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首先,由领导班子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便有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保障;其次,由负责教师带领,可以指导升华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或者将不切实际的创业梦想转化为成熟可行的目标;再次,由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带动新人创业,其通过分享实践经验与分析市场形势,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想法,并以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方案开展创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中心的发展。在首个创新创业中心的成功引领下,东北农业大学先后发展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培训过上千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者。2013年该校共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9项,其中,有20个项目被评为部级重点项目,20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一般项目,21个项目被评为校级指导项目。总之,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其实践经验向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参考,切实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引企业入学校,加强校企合作

在教育部的《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有“高校要实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明确指示。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但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物资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此外,创新创业使学生可以享受到免费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指导等。高校与多个企业合作可以拓宽学生就业视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河南农业大学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如与河南莲花味精企业集团合作,建立“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与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合作,建立“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等等,以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的实力团队带领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广阔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干劲。另外,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也在将企业引入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合作以增添校企合作内容,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训练基地,可以使在校生增加亲身进入企业实习参观的机会,通过进行岗位实习,了解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得到相关岗位人员的指导。学校通过为学生争取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应通过了解市场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发展规划,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融入市场需求分析、企业标准要求、技术信息等。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基金,开展校级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企划大赛,从中挖掘创新创业人才,以优胜奖金作为优秀创新创业策划团队的创业资金,促进优异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实践,从而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三)实行“产学研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相关内容,高校应相应建立起新机制,将科研、行业与企业联合起来,创立和实行“产学研一体”模式,以新型、有效的模式推进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让学生从中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研发精神以及掌握产品从生产到经营管理及销售的创新能力。上文提到的东北农业大学,其创新创业中心非常重视学生科技研究能力的培养,坚决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体商品。在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立有“研究、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商业体系,其创新创业大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思维与生产实践经验,由该商业体系研发生产的特色产品有蓝莓果醋、蓝莓原浆、蓝莓果酱等蓝莓制品,以及自制红肠、山楂胡萝卜等;另外其自产的面包不但物美价廉,还因为不使用化学防腐剂、添加剂而受到青睐,甚至美名远扬。青海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也不可小觑,其将食品科学专业知识与工程专业产学联合起来,探索新办学模式,建立了“课堂创新教学+实验创新教学=基本生产环节+生产实践+课堂本科教学”包含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根据院系学科特点实行“产学研一体”的研究成果转化模式,提高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水平,再次证明“产学研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效果。

(四)建立校园创新创业实习孵化基地

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指示,高校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打造完备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各种合理形式建立区级、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与孵化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高校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建设,促进实践教育的发展。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色与享有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建立了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在孵化基地由优秀学生组织的创业团队的带领下创建小型公司。学生团队需通过竞标才能获取经营权,利用学生团队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战斗精神。东北农业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立之初,也相应地建立了孵化基地,如“大学生健康吃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该基地的先锋引领下,又成立了“西面来风大学生校园直营店”校园孵化基地。该校校园创新创业中心在已收获的成绩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更多学生获得参与自行创业实践的机会,为本省及至全国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基地创建工作提供实例借鉴。据调查统计,在黑龙江省已经有几所高校借鉴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在校内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及孵化基地,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与东方学院。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高校通过学习借鉴,促使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更上一层楼。

三、总结

建设校园孵化基地,需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创新创业中心校内选址、品牌选择,与厂家进行协商、采购等。实体店的经营要贴近社会市场状态,以确保学生能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积累实战经验。

作者:钟迪 李文荐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

第六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将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实验活动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的特点,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1.建设新型国家所需,建设知识经济社会所需

为响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很多高校都开始采用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模式。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更加有针对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创新人员,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为响应国家建设的重要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2.有利于人才合理分配,专业知识与实践生产的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一些缺陷:人才的不合理分布、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生产、学生综合素质低等,这些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高校中开始实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正是这种全面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将专业理论指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高校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发展其专业技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目前部分高校正在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现阶段仍存在缺陷,所以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完善、健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1.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管理机构

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建设,高校中一般采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将教务处、科研处、就业部门等多方面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行。各个部门承担不同的责任,但是又相互联系在一起,以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高校中顺利进行。

2.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型师资队伍

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部门,从而提高对于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水平。高校针对一些专业应该开展实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多由企业管理学的教师和学生工作指导老师构成,这些教师本身不具有创业经验,缺乏实践活动的经验,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需要成立一支实践与教学集一身的教师团队,并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部室。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真正体现便是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也是新教育模式的真正目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进行。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各高校应该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即使目前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及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措施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从而使创新创业模式能够在各高校中广泛实施。

作者:白云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创新创业理念浅表化

虽然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感,但在课程的开设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大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就业指导课当中,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拓展途径。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更新,内容陈旧、方法传统的现象严重,偏重于国家创业政策、创业目的及意义等理论化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2.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较差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受教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传统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的认为创业是为少数创新能力强或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开展的一种教育,是找不到工作后的无奈之举。除此之外,学校讲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的实际需要反差较大,学生最想了解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市场营销知识、创业案例分析等知识,而学校讲授的主要是一些国家创业政策、创业目的及意义等内容。这对于社会经验欠缺、创业经验不足,受观念、环境、资金制约的大学生来讲,会觉得创业离自己很远,存在不敢尝试等现象,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较差。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很多高校到目前都没有一个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我国正规的教育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也没有纳入各高校的教育总体规划。大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也有的学校是以选修课和创业讲座课的形式开展的,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和基本教育设施难以得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面也相对薄弱,没有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大多数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学者都是“兼职”,对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涉及表层论述。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缺乏对目标的定位及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是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能否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专职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因为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对企业的运作、经营、管理上缺乏了解,在教学上无法深入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创业案例分析等教学,使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指导意义。现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专业教师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的欠缺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各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务部门和各系要积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使用符合教育部大纲要求的创新创业类教材,并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制定学时要求,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授课内容上增加现代科学前沿新知识,使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创业知识结构中去,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开展创业计划书评比、创业大赛等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聘请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及专业学者,对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应指导。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和实践

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开展创业培训,探索创业培训与高校合作模式。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市场实际,引进各类培训机构到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活动,为学生建立信息化创业实践平台和实践训练基地,给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训或演练环境。通过创业培训方式,积极推进创业模块培训,从而积累教学创业案例,使创业培训更加贴近创业实际,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学校有关部门要对政府、社会团体、各大企业等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企业孵化服务和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将创业指导、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场地、创业设施等硬件建设,开设创业咨询室,并开办大学生创业工商注册免费代办点。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师资的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切实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经历、有敏锐市场洞察力、有丰富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对师资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组织保障。例如,要加强教研室的基础建设,用于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其次,要实施校系一把手工程,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行政领导,以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有计划实施,促进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工作,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4.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有力支持,如法律环境、政府环境、社会环境等。就法律环境方面来说,政府应出台拓宽企业出资方式的相关法律,使大学生利用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形式评估作价出资,支持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自由技术作为公司股东首次出资。就政府环境方面来说,对大学生符合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应实行最为优惠的信贷、管理费和税收等政策,提供银行开户便利、落实税收减免政策等。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说,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各级部门以多种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筹建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完善基金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帮助学生进行创业资金融资,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

5.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延伸、补充和实施创业教育,并可以兼顾理论和实践,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创业实践活动应该是一种过程性教育,针对创业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设计大赛”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市场,不断创设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以锻炼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同时利用校外资源,让有创业经验的成功者来校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组织开展“创业模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

三、结束语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信息发展时代对各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文章通过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比如高校对创新创业理念浅表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同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现状问题提出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的培训和实践、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等对策,以不断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郁雯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美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研究

一、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支持

1.营造崇尚创业的文化氛围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促使学校和社会重视创业教育,如出台《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美国未来创业者法案》。同时,将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相关课程教育,举办“创业周”项目,开展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提供创业体验,培养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在创业体验中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能力。美国州政府热情接纳新创业者,鼓励他们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咨询网络,并对区域发展作出贡献的创业者给予高规格的奖励。通过媒体对创业者事迹宣传,提升创业者的形象,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

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巨额资金,尽管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投入很大,但还是不能满足高校师生创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美国政府拓宽创业资金渠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健全资本市场,使风险企业投资方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充足化。通过组建天使投资者网络,鼓励银行发放贷款,提供种子基金等方式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美国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是全球最发达的创业投资国家,至2007年,共拥有18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金达6500多亿美元。

3.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创业被纳入州经济发展的范畴,由于创业者更愿意到基础设施完善的州进行技术转移和创办公司,因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速公路、港口航线、通讯及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根据创业者的需求成立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服务,包括运输通讯、融资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并以优惠条件向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创业者提供厂房、办公场地及相关设施,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政府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直接支持

1.大力资助高校科学研究

联邦政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新科技和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那些有助于技术转移、商业应用及工作岗位创造的项目,是研发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联邦政府的资助使高校科研机构有足够的经费进行发明和创新活动,产生了许多专利和发明,其中许多成为创业型公司的技术基础,对高科技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制定法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80年美国出台的《贝多法案》和《史蒂文森-魏德勒技术创新法》规定由联邦政府资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大学所有,可以转让和出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1989年,《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规定学术创业者可获得独占许可,一方面调动高校师生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投资者,解决他们投资那些拥有技术独占许可的新创企业的后顾之忧。美国政府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以科技为主导的创业型公司的大量出现。

3.直接支持大学衍生公司的发展

州政府通过建设孵化器、“缓冲型机构”,提供应用研究资助,允许大学生使用大学研究室等措施直接支持大学衍生公司的发展。建立孵化器和加大应用研究资助促进了科技成果研发,为大学衍生公司创办提供了技术基础;“缓冲型机构”不仅降低了科技转移成本,同时提高了学术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效率;允许大学生衍生公司免费使用大学实验室,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大学衍生公司的创办与发展。

4.制定相关政策激发师生创业热情

美国各级政府及高校在教师任职资格评聘、科研成果、创业休假、学生休学创业等方面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促进创业活动开展。特别是创业休假制度,鼓励那些有创业意向的教师在保留大学职位的前提下,离开高校利用自己的专利发明创办公司。相关研究表明,灵活的休假制度对于衍生公司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保证教师不放弃稳定工作,又能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创办企业。学生既可以边上学边创业,也可以休学创业,激发了学生创业热情。另外政府还规定允许科技成果的发明者拥有大学衍生公司的股权,同样促进了衍生公司的形成。

三、政府对小企业创办发展的支持

小企业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基地、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引擎,具有创新性强、灵活等特点,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从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政策法律、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小企业提供支持。

1.成立专门机构———小企业局

美国于1953年设立扶持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美国小企业局(SBA),成为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和推动者。小企业局通过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管理上的支持,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创办、经营和发展他们的企业。一方面政府直接向小企业贷款或者提供小企业管理局贷款保证,为小企业发展提供20多万项贷款,总价值近千亿美元,成为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小企业局通过下设的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小企业提供最新资讯、员工培训及技术援助,帮助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管理、技术等问题。小企业发展中心基本都设在大学中,是联系大学与企业的纽带,利用大学中的智力优势为小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帮助。美国共有60多个小企业发展中心,小企业发展中心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小企业管理局和一些成功创业者的赞助,约各占一半,但近年来由赞助者提供的运行资金呈增长趋势。

2.增加企业创办的便利性

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降低创办小企业的门槛,手续简便,资金投入较少。2008年《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主要依据包括创业申请时间、所需费用、法定资本金等因素,对178个国家的创业的容易程度作了排名,美国因创办企业手续简便、时间短、费用少,最低法定资本金零金额等优势排名第三,而我国因程序繁琐,经济压力大,不利于新企业的创办,排名在第83位。

3.多途径为高技术创业型公司提供资金

大学衍生公司基本都是高科技公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发展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以投资者不愿冒险投资,资金成了创业的最大难题。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和《小企业研究和开发促进法》,制定针对高科技公司创办和发展的资助项目,主要包括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小企业科技转移试点项目、研发促进项目,加大对科技创业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其中,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是美国政府专门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制定的直接财政援助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小企业创新发展法》要求联邦政府每年必须从其R&D基金中提取2.5%的研发经费作为SBIR项目经费,支持小企业创新研究,如苹果、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在创业之初都曾获得SBIR的资助。SBIR的资助不仅为大学衍生公司直接提供资金支持,还增大了获得风险资本投资的可能性,使投资者更愿意为早期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四、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优化创业环境等方面促进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相比之下,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专利总数和被美国三大系统(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总数位居世界前列,但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许多优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其民用价值。因此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第一,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创业教育,为小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第二,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拓宽创业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第三,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解决资金短缺难题。第四,加强高校体制改革,促进大学市场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大学衍生公司。第五,简化企业创办程序,降低公司法定资本金。

作者:姚龙琴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九篇: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源、意义和趋势

美国迈尔斯•梅斯于1947年在哈佛商学院开设MBA课程《新创企业管理》标志着全球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拉开。经历了六十余年的“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驱动机制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一门以科技创业为导向、以专业化与大众化为倾向与社会大众普遍参与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涉及小学至本科、研究生的专业正规教育。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已趋向成熟,被欧洲等国广泛学习并发展至全世界,形成了世界各具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自1988年由清华大学开端起也经历了高校自发探索、政府全力重视与社会大力配合的阶段,进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时期。但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包括文化背景、理念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保障体系在内的诸多差异之处,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比较研究并借鉴吸收有效经验。

二、比较中美高校的创业教育差异

(一)创业教育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移民来至世界各地,美国的社会文化无所不容,他们认为正是无数创业者追求的“美国梦”造就了整个美国的富强与崛起,所以他们充分尊重并大力支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创业行为及高校的创业教育事项。如奥巴马于2009年就正式声明他支持创业活动并提出创业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力量”。美国国会于1980年出台的《贝杜法案》大力提倡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运用政府资助的科技研究项目成果来进行技术创业活动,为高校内部的科技创业活动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土壤,高校内部形成了“准公司化”的科研项目小组模式。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将“士农工商”中的商人视为社会最底层。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多对创业活动及创业者持负面评价,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多持反对意见。而高校内部虽于近年来大力提倡开展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多将精力投向申请课题、中而疏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技术创业。

(二)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差异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将重点关注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创业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如百森商学院的“创业遗传代码”理论认为应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的首要目标,造就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代人,从而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哈佛大学则主张素质学说,认为创业教重点要教会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技能,尤其是在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及主动冒险这些创业素质上要下功夫,从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思考习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截至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念与目标。当前虽然诸多高校也多从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全面发展等方面来诠释创业教育的根本主旨,将关注点置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能创业的高素质人才目标上,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高校是直接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等为主要目标来出发考虑的,而没有将其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与境界。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差异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非常完备,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全面渗透元素,构建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互渗透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细致,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创业活动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一般学校内部都设有创业教育中心或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开设选修课、必修课及辅修课等针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与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还是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目前所开设的多为公选课或第二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也无从体现出创业教育与各个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环节。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差异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教师,他们有着创业教育的专业背景,并定期接受来自商业系统及企业内部的培训学习;二是富有商业或企业管理背景特别是自身创业成功的兼职教师,他们熟悉企业的运营机制与创业的流程运作。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融合,甚至在一些高校里还存在学生管理工作者或就业工作者直接充当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现象。

三、中美比较视角下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启示

(一)循序渐进,明确创业教育理念

为明确创业教育理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借鉴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先进理念,在广泛调研的同时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规划、宣传与实践,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设任务。为了大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周密规划和科学论证,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及《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方案》等,并全方位开展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要求全体创业教育的教师明确理念、办好教育。不仅在高校内部加大力度开展宣传并付诸实施,以增强高校全体师生的创业教育意识、理念和实践行动,还要在整个社会体系各类人群中形成一种“创业是种有效的创新力量”的理念,推动各类人群自发自主寻求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获得方式与途径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有效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体系,增强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为科学打造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情况借鉴哈佛大学的“企业家工厂”模式或麻省理工学院的“MIT”创业中心或百森商学院的“三阶段培养计划”等多种先进模式,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以“职业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实施,注重“强化过程体验,重在内化提升”,从而形成一整套“四纵四横”的纵横体系来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体系开展。“四纵”体系中可包含高校内部创设的“普及教育、项目实践、模拟训练、实战体系”等四部分内容,而“四横”体系则可包含高校内部创设的如“特长生工作室、商贸创业街、科技项目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在内的多层级、递进式创业实践平台。各个高校在衡量此“四横”“四纵”时未必项目、名称都要一致,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及资源酌情修改,但此教学模式务必要遵循创业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通过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等四个维度引导学生逐步从思维训练、模拟体验到创业实战。“四横”创业实践平台则从多维度、多类别的体验与实践角度满足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拓展、项目孵化、创业探索的需要,实现了他们通过实践提升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需求。

(三)整体筹谋,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为做好对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我国高校应抓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学校对内强调注重培养专职创业教师,精选具有专业素养背景且有一定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并通过定期引入社会培训、国际交流或鼓励他们定期至企业公司兼职或创业来全面提高创业教师的创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第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型学者”、“学者型企业家”、投资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或短期海外型教师等担任兼职创业教师,不断充实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第三,高校在内培外引整体提升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还要从体制机制上革新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考评机制与奖惩机制,大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从事创业教育质量钻研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如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企业咨询、创办经营性企业等各类研究活动以增强实践管理经验,从而使教师对创业领域的实践操作、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和前瞻力;如统筹改善教师工作量科学估算、提升科研分值等薪酬福利政策进一步提升教师勤钻创业、勤下企业、将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热情与干劲,从而真正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第四,我国高校可合理科学地利用好网络平台,分享学习一些国外高校的创业导师提供的一些优秀网络课程,如MOOC网络系统、“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等等。

(四)纵横有道,科学打造教育保障体系

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服务平台,我国高校要学习美国高校的实践探索,实行纵横有道科学打造一套科学的教育保障体系[7]。一方面,我国多数高校可通过利用校内外多方资源,实行“四大帮扶”服务助推政策。“四大帮扶”是指在大学生创业基地内部实行“校内导师+创业导师团+创业朋辈+企业导师”四方结合。通过来自导师、朋辈、社会等方面的帮扶,创业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创业水平与创业成功率,也为高校教师创业教学的下一步骤打下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深入落实基地的创业孵化和服务功能,不断破解大学生创业“续存期”短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层次研究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亦可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所运用的社区管理模式引入法,筹建创业社区管理委员会,在校园里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区,实现零规费管理模式,并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企业家们互相扶持、互相服务、资源共享,实现大学生初创企业与产业园内成熟企业成功结对,开展创业问诊与创业互助。与此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的提升还有赖于国家、社会、学校等三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创业教育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作为引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政府与社会要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大力支持,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创业环境,而高校则要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力营造为保障创业教育实施而建立的各类政策制度、服务措施和校园文化环境。

四、总结

鉴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美国高校相较存在的诸多差异,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应着重从明确创业教育理念、打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完备创业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着手,从而全力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骆建建 周海英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医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探究

一、创新医学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理念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飞跃。医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就是要求医学高职院校在培养创业人才中对创业信念、创业价值等进行不断地探索。所以,在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时要有以下的理念:第一,是创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范围应该是最广大的医学生,包括精英分子,也要考虑其他学生。第二,是创业教育就是既要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又要为社会培养创业人才,这样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医学高职大学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第三,是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不仅医学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第四,是创业教育模式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要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又可体现出医学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特色。

二、分析医学高职学生创业的要素

从社会、经济等因素分析,医学生创业的要素包括创业原始动力、创业基本能力和创业环境。第一、创业原始动力。动力往往是由内心世界产生,而外部只是产生相应的刺激作用。要想创业,就是需要人类本身欲望和冲动。如果具有了强烈的创业原始动力,其蕴含在身体的能力被激发出来并不断被强化;否则,这种能力就会被消磨掉。第二、创业基本能力。创业基本能力就是对知识、分析等基本能力的运用。创业是在一定机会中进行的选择,是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的分配。这种分配的能力来自于创业者的理智、信息和决断,在不断地改进和有机组合中得到强化。第三、创业环境。只有适宜的环境才会发生有益的事情,好环境能够促进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创业活动也是如此,创业环境的有利,创业行为成功就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创业环境、创业原始动力、创业基本能力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创业欲望和冲动强烈,创业基本能力提高时,这也造就了创业环境的发生,预示着有益的创业环境的形成,从而反馈给激发创业原始动力,提高创业基本能力。

三、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各有千秋,各个学校办学类型、特色也是各有千秋,承担的教育任务也各有不同。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创业的领域、方式、方法也不同于其他职业院校。医学高职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培养医学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医学高职院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医学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结合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际与特色,探索富有特色的医学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医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在下面方向实现突破:第一,在培养任务上,医学高职院校应在就业上以创业为主线,以学生创业内涵、能力的培养上突破,以学生德、智、体、美、技等全方位的能力提升为基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多形式的学习、实践、积累,使学生成为具有相对专业、单一的医学技能性的人才。第二,在培养内容上,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性、足够事业心、开拓性的人才,就必须在培养的内容上下功夫,把内容划分为公共课程内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逐步适应医学高职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要紧密依托医学专业实践基地,例如医院、实习加工厂。要加强创业实践训练,例如,通过对学生单向技术的传授与训练,不断强化其基本技能。第四,在经验的总结上,一是要加强对创业典型案例的舆论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是要积极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为老师、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创业的相关知识、政策、成功的经验交流等内容。三是要形式多样的校园创业活动,例如:“未来的经理人”、“创造财富与人生价值”、“经济意识与经营素养”、“创业英才”评选活动等主题活动。第五,在创业政策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权力部门要积极转变思路,大力支持医学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出台各种不同力度、形式的政策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例如:在校高职学生可休学创业;高职学生可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其他专业的技能;可以根据创业就业后,对社会产生的价值的多与少,给以补助补贴等。对于社会要给予年轻创业者更多的关注与宽容,让其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发展。

四、总结

总之,医学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竞技场”,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这就包括方方面面的知识、能力、环境。只有不断地“爬坡过坎”、总结经验,才能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作者:赵朝锋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