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其能否有效贯彻落实,不仅关系着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也关系着新时代大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高低,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积极倡导创业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从不同层面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其思维能力、风险与危机意识的形成、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能够探索出更理想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因此,针对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岗位竞争,除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其创新创业,以此来开辟出高质量的、且更适合自己的就业路径。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还要重视思政教育的恰当渗透,以此来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能够为其未来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提供科学指导。若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一起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专业特点,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完善全新教学制度的构建,摆脱传统教育机制存在的种种局限,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为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人才竞争。而通过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辩证唯物理论来激励学生正确、勇敢的面对创新创业,促使学生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三观来对身边事物做出深入思考,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2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首先,在观念上的融合。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始终围绕创新创业为核心进行实证教育工作,且不论是教育者的教学内容,还是引用的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要为全新的教学核心服务。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中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引用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同时,很多人对高校教育的认识都较为片面,认为学生在高校接受的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进而导致很多师生都未充分重视思政教育,也给相关课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阻碍[2]。其次,在实践上的融合。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应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且还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做出进一步规范,构建出更完善、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且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还应重视新颖、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此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内研讨,以及社会调查与生产实习等多样化路径来优化实践教学,构建出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实践育人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整合来为高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未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做出深入探究。

3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3.1观念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将思政教育恰当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从不同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其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以及主观愿望来明确创业目标;其次,要全面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还要引用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育素材。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对课堂学习内容作出合理拓展,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中,对社会规则做出更深入的了解,且能够正确认识到创业的艰辛,积累更新颖、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同时,也能够在不同层面给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思政课程主要有五门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应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情况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路径。比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活动来讲,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创新创业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科学方法。在学习到物质决定意识这类原理时,要注重这种思想的渗透:具体创新和创业的时候,必须以个人实际、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存在客观条件为基础,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组织相应的活动。在讲解到意识会给物质带来能动反作用等基本原理时,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重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带领学生学习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原理的时候,则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团结协作、分享,以此来为学生今后的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各高校还应重视创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其中还要包括创业咨询机构,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获得科学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更多锻炼、实践的机会,也能够积累更丰富的创业经验方法,在总结反思中明确自身理念、方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有效增加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也可以为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未来创业成功提供有力支持。

3.2心理上。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坚持开拓进取,为其积极向上、自信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发展创造有力条件。乐观向上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要具备的优良品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难免都会遇到一些挫折。若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有力支持,便无法做到积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所以,为了在挫折中不断前进,应通过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来强化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成功创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参与人际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不断沟通中,积累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技巧,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显著提升,这也是未来创业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条件与能力。教师要将人际交流合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鼓励、引导更多学生加强人生人脉体系的构建,以此来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之后的成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4]。另外,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来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心理问题。在创业中,在遭遇挫折、打击时,通常都会给学生创业信心、方向带来一定影响。对此,面对难以避免的挫折、打击,教师应通过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来帮助学生及时疏导一些不良情绪,使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抗压能力,可以更坦然的面对失败、挫折,且能够真正拥有从头开始的勇气、决心,以此来为学生的创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3.3实践上。在思政教育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一些国内外创业成功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不同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或者是定期邀请企业家来到学校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座谈会,帮助学生及时解答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以此来为学生的创业意识形成发展带来科学引导。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就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内容、环节的不断优化来增加思政教育渗透。引导学生对现代创业潮流做出密切关注,对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给予着重密切关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主观意愿,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来进行实习锻炼,以此来为之后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启发、积累丰富经验,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增强[5]。

3.4机制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即引导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精神,为未来可能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层面来讲,各高校有责任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发展提供科学引导,也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保护,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这些意识与能力是可以转化为实践的。且在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另外,针对积极主动创新创业,且具有一定潜能的学生,学校除了给予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之外,还可以实施弹性学制,让学生结合弹性学制来对学业进程作出自由调整。这样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就可以保留学籍,若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理想成果,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学分、成绩,以此来促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将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有机整合的目的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就业发展来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发挥出有效的科学指导作用。而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也能够为其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此背景下,学生也能够对自身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始终坚持以积极心态去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以此来拓展出更理想的就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亮,卢佳,邵海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海,2019(6):202-206.

[2]钟一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

[3]张倩倩.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记者观察,2019(24):50-51.

[4]黄文.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J].神州,2018(24):138.

[5]朱艺璇,朱珠.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8(22):51-52.

作者:张洁琦 单位:大同大学美术学院